文/陸青劍 趙相康
著作簡介
《花溪閑筆·貴州民政十講》
吳鼎昌(著) 王堯禮(整理)
譚克敏(著) 譚紹凱(整理)
貴州出版集團、
貴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
本書收入了《花溪閑筆》(含續(xù)編)、《貴州民政十講》兩種文獻。前者為吳鼎昌主政貴州期間所著,是其主政經驗的總結和感想。其中提出的“經濟發(fā)展”“人力發(fā)展”“官員選用”等,都體現了其行政思想、做人做事的風格。后者為民國時期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譚克敏所著,系統(tǒng)地記載了國民政府時期貴州縣級政府行政運轉各方面的情況,以及對改良行政的一些設想,共分十講:整理本省行政區(qū)域、實施新縣政、論縣政人事制度、籌設民意機構、建立區(qū)鄉(xiāng)鎮(zhèn)、推廣戶政、論鄉(xiāng)鎮(zhèn)造產、禁煙與警政、論禮俗、一般觀感,涉及民政的方方面面。
吳鼎昌(1884~1950),字達詮,原籍浙江吳興,其父作幕蜀中,辛亥革命后寓居成都。吳鼎昌出生于四川,落籍成都府屬縣華陽,以華陽秀才考取官費赴日留學。抗戰(zhàn)期間主政貴州7年,離開貴州后任國民政府文官長、總統(tǒng)府秘書長,后在香港病逝。
譚克敏(1896~1952),字時欽,貴州省平越縣(今福泉市)人,1924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歷任國民黨中央黨部青年部秘書、航空處少將秘書長、海軍辦公室主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總指揮部政治部中將主任兼黃埔軍官學校政治教官,參加過北伐戰(zhàn)爭。1937年“七七”事變后回故鄉(xiāng)平越,1938年創(chuàng)辦平越中學,任第一任校長。1940年至1944年任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
在首批出版的《貴州文庫》中,《花溪閑筆·貴州民政十講》比較特殊,它是兩部文獻的合集,屬于民國時期的重要文獻。
《花溪閑筆》是吳鼎昌主政貴州的經驗總結和感想,從書中可以看出他行政思想、做人做事的風格。如所錄其民國二十八年五月一日在省議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演說,闡述治黔方略,方面甚多,值得注意的,是他將人力開發(fā)放在首位。吳鼎昌說,來黔之前他認為貴州最迫切緊要的,是發(fā)展經濟,增加財力、物力,但來黔后,先后到各地視察,與地方人士接談,覺得貴州的經濟固然要發(fā)展,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先決條件,就是人力的發(fā)展。至少人力的開發(fā)應與物力的開發(fā)同時并進,平衡發(fā)展。
《貴州文史叢刊》編輯部主任、《貴州文庫》編纂辦公室編纂王堯禮整理《花溪閑筆》發(fā)現,關于人力資源開發(fā)問題,吳鼎昌提出了衛(wèi)生、禁煙、軍訓與體育、正風俗、文化教育、職業(yè)教育、少數民族教育等方面的措施。吳鼎昌的這一舉動,可說是遠見卓識。他提的是“人力開發(fā)”,而非“人才開發(fā)”,著眼于全民,不僅僅只看著社會精英。他開發(fā)人力的措施,也包含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各個方面。吳鼎昌的觀點是:“為政者喜見近功,鮮有為一個地方作十年百年之計劃者;勇于創(chuàng)造,鮮有將前任事業(yè)為繼續(xù)不斷之努力者。前者意在求庸庸一時之譽,后者意在掩他人往日之長,而地方遂少偉大長久之視野。”吳鼎昌能看到這一點,可以說得為政之大端。
王堯禮說,在官員的選用上,吳鼎昌也值得稱道?!痘ㄏe筆》中說,他用人“避用親戚”“不分新舊”“不論學籍”“不重鄉(xiāng)籍”“唯能是視”,這一點,他做到了。時任貴陽縣長李大光在其所著的《原貴陽縣舊聞瑣錄》中總結說:“吳鼎昌甄用縣長的途徑有三:一部分是從舊縣長中考察留用,一部分是從中央行政院和政校畢業(yè)生中調用,一部分是從省府、各廳處、專署、各縣政府的秘書、科長、科員中考察擢用,后期還遴選了少數省黨部委員??疾榈霓k法,主要為平時的表現,次是接見時的談話,再次為被甄者的儀表與態(tài)度。不用介紹人,沒有同鄉(xiāng)、親戚等私人關系?!崩畲蠊馐菑V東人,此前與吳鼎昌并無任何關系。周詒春曾任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校的校長,受吳鼎昌之邀,出任貴州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長,并相伴始終。這位聲望甚高的學者能追隨吳鼎昌來貴州,也說明吳鼎昌能做到禮賢下士。
吳鼎昌在貴州期間,創(chuàng)辦大型官商合辦的貴州企業(yè)公司,對貴州、對支援全國抗戰(zhàn),有著積極的作用;他嚴厲打擊幫會,有利于社會安定;禁絕鴉片,有利于人民身體健康?!暗闹吻O想并未完全實現,那畢竟是在戰(zhàn)時,一切都要服從大局,為抗戰(zhàn)服務,一些想做的事不能做,而一些不想做的事卻不能不做。評價他的治黔功過,應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而論,才不失偏頗?!蓖鯃蚨Y說。
《花溪閑筆》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由貴州日報社初版,次年再版,鉛印線裝,至民國三十二年十月十日由貴州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印刷所印第三版,與新完成的續(xù)編同時同地印行。續(xù)編書名實亦為“花溪閑筆”,內文則稱“花溪閑筆續(xù)編”。2014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貴州省文史館編輯的《民國貴州文獻大系》第五輯,將其收入其中。初、續(xù)兩編合印,所用底本是貴州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印刷所印本,紙佳墨好,印制遠勝同時期的其他出版物。王堯禮說,本次將《花溪閑筆》收入《貴州文庫》,初審者羅麗麗女士極其認真,糾正了“民國貴州文獻大系”版的許多錯誤。
《貴州民政十講》由譚克敏口述,由他在貴州省民政廳長任上的主任秘書曹源松記錄。本書系統(tǒng)地記載了國民政府時期貴州縣級政府行政運轉各方面的情況,以及對改良行政的一些設想。1946年由貴陽大剛報社印行該書,是大剛報報社編印的“大剛叢書”之一。
1924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平越縣(今福泉市)人譚克敏,當過兵,打過仗,任過校長,1940年至1944年擔任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1949年他拒絕去臺灣,留在貴陽迎接解放,接受解放軍軍管會的安排,后被錯誤處理,是一位文武兼?zhèn)涞男姓賳T。
王堯禮說,當時貴州省民政廳職掌縣級官員任免、行政區(qū)域調整、地方自治、衛(wèi)生行政、社會治安、賑災救濟、勞資爭議調解、風俗教化、宗教事務、禁絕鴉片等事項,為省政府四廳(民政、財政、建設、教育)之首,事務遠較今之民政廳繁重,所以《貴州民政十講》涉及的范圍很寬。計有:一、整理本省行政區(qū)域;二、實施新縣政;三、論縣政人事制度;四、籌設民意機構;五、建立區(qū)鄉(xiāng)鎮(zhèn);六、推廣戶政;七、論鄉(xiāng)鎮(zhèn)造產;八、禁煙與警政;九、論禮俗;十、一般觀感。
通俗地說,一至八講就是工作“報告”,但每講末尾也有一些“感想”“己見”“商榷”。第九講的“論禮俗”,以儒家思想為本,提倡“持身孝悌與涉世仁愛”,反對狹隘的功利主義,可看作一篇學術論文。第十講“一般觀感”則完全是“意見”,它從“執(zhí)行法令問題”等5個方面講述了作者多年從政的感受,提出了許多尖銳的問題。態(tài)度誠懇,有理有據,議論風生,一針見血,警句連篇。
整體來看,《貴州民政十講》的“報告”,價值在于“存檔”;書中的“意見”,則偏重于在實踐基礎上的認識和思想啟發(fā),對不同社會制度的縣政建設不無借鑒之益。譚克敏另有兩篇關于縣政的講話,作為附錄置于書后。
《貴州民政十講》于2010年收入譚紹凱編輯的《譚克敏集》,由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fā)展公司印行;2011年貴州省文史館編輯出版《民國貴州文獻大系》,譚紹凱應主持編務的王堯禮之邀,將該書及另幾篇文章編為《時欽遺稿》,收入該叢書第五輯,2014年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堯禮說,這次《貴州民政十講》收入《貴州文庫》重版,由于整理者譚紹凱教授年事已高,審訂由靖曉莉女士、李立樸先生及他自己承擔,他還重寫了整理前言。
名家推薦
《花溪閑筆·貴州民政十講》兩種文獻,都是研究民國時期貴州政治、經濟等的重要史料。前者的作者是省政府主席,他的注重人力資源開發(fā)的理念,在今天看來仍有現實意義。后者的作者是省民政廳廳長,其所記述的文字,切合實際,體現了一個民政官員的執(zhí)政理念和政治視野。兩部著作,均為貴州抗戰(zhàn)期間的重要文獻,反映了當時貴州的行政管理者的執(zhí)政思維,對后人了解當時貴州現狀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