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歧
為加快農(nóng)業(yè)花生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步伐,提高花生產(chǎn)量和品質,在總結近年來我市花生生產(chǎn)、試驗的基礎上,提出南陽市花生綠色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
1選用良種
1.1品種布局。適宜我市種植的花生主要品種有宛花2號、遠雜9102、豫花14等。花生肥力較高的地塊,重點選擇宛花2號,青枯病較重的地方,選用遠雜9102。
1.2種子精選。播前10天左右曬種2-3天后剝殼,分級、粒選,剔除破碎、發(fā)芽、霉捂等不能出苗的種子。要求發(fā)芽率≥95%,純度≥98%。
13藥劑拌種。每畝可用30%毒死蜱500毫升+2.5%咯菌腈(適樂時)20-30毫升拌種,防治蠐螬等地下害蟲、花生爛種及莖腐病。
2平衡施肥
在搞好秸稈還田的同時,增施有機肥、微生物菌肥,配方施用化肥,精準施用緩控釋肥,提高土壤肥力。
2.1增施有機肥。畝施圈肥2000-3000公斤或腐熟雞糞800-1000公斤,耕地前全部撒施,禁止施用未經(jīng)腐熟的畜禽糞。
2.2配方施用化肥。高產(chǎn)田畝施純氮8-10公斤,磷6-8公斤,鉀9-12公斤。同時因地制宜施用硼、鋅等微肥,每畝可施用硼肥0.5-1公斤,鋅肥0.5-1公斤。
3規(guī)范播種
要全面推進花生播種機械化,提高播種質量。
3.1適期播種。我市春花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為宜。夏直播花生在前茬小麥收后,要搶時早播,越早越好,力爭6月15日前播完,最遲不能晚于6月20日。
3.2合理密植。要適當增加密度,春播大花生,雙粒畝播8500~9500穴,單粒畝播14000~15000~;夏直播大花生雙粒畝播9500~10000穴,單粒畝播15000~17000粒。播種深度要控制在2-3厘米。
4查苗補苗
播種行上方未覆土的地塊,當幼苗頂土時(播后10天左右),及時破膜壓土引苗。膜孔上覆蓋濕土4~5厘米,以引苗出土。破膜放苗要在上午9時以前或下午4時以后進行,以免高溫閃苗傷葉。出苗后要立即查苗,發(fā)現(xiàn)缺苗,要及時補種或補苗。
5水分管理
花生苗期遇旱,要及時灌溉,確保單株總分枝數(shù)達到10條左右。生長中后期遇旱,要及時澆好開花下針水、結莢水和飽果水。降雨集中、雨量較大時,要做好排水防澇工作。
6中耕培土
春花生培土要在盛花期田間花生封壟前進行,夏直播花生、麥套花生在始花前進行。培土要做到溝清、土楦、壟腰胖、壟頂凹,便于更多的果針入土結實。
7防止早衰
7.1開溝追肥。結合澆水,提前在壟溝內(nèi)開溝撒施氮磷鉀復合肥(15-15-15)每畝10-15公斤。
7.2根外追肥。進入結莢后期,每畝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120-150克+尿素350-400克+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80克等殺菌劑的混合液45-50千克,連噴2次,間隔10-15天,延長花生功能葉片壽命。
8適時化控
在盛花后期至結莢前期的生長最旺盛時期,當主莖高達到35厘米,日增量超過1.5厘米,可用花生超生寶每畝20克,或烯效唑每畝40-50克(有效成分2.0-2.5克),加水35-40公斤,進行葉面噴施,收獲期株高控制在50厘米以內(nèi)。
9防病治蟲
推行綠色防控。優(yōu)先采取農(nóng)業(yè)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逐步減少農(nóng)藥施用量,減輕農(nóng)藥對環(huán)境造成的污染。
9.1病害。當病葉率達到10%時,畝用12.5%氟環(huán)唑懸浮劑20毫升,或60%1a比唑醚菌酯·代森聯(lián)水分散粒劑(百泰)16克,隔10-15天噴1次。共噴2次,上述藥劑要交替施用,噴足淋透。
9.2蟲害。選用25%噻蟲嗪懸浮劑或50%辛硫磷乳油、或40%毒死蜱乳油等1000倍液灌墩防治取食花生葉片或到花生根圍產(chǎn)卵的成蟲,并兼治其它地下害蟲。用2%甲維鹽乳油,每畝20-30毫升/畝,加水稀釋1500-2000倍噴霧防治棉鈴蟲,兼治甜菜夜蛾。在葉螨為害期使用1.8%阿維菌素乳油,20-30毫升/畝,稀釋1000-1500倍噴霧,兼治蚜蟲等多種害蟲。
10適期晚收
要結合不同品種特性和長勢情況,科學推行適期晚收。花生在主莖中下部大部分葉片變黃脫落、上部還剩4-5片綠葉,或地下部80%以上的莢果飽滿時,為適宜收獲期。收獲后,應及時干燥,避免損傷,安全貯藏,有效防治黃曲霉毒素污染,確保花生質量安全。
結束語
推進花生綠色生產(chǎn),一要加大科技推廣力度,針對制約我市花生生產(chǎn)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用工過多、投入過大等瓶頸,以推廣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實施主體培訓為關鍵措施,重點普及花生生產(chǎn)機械化作業(yè)和病蟲草害綠色防治技術,構建“農(nóng)機農(nóng)藝配套、科學精準管理、綠色防控結合”的技術模式,實現(xiàn)花生生產(chǎn)高產(chǎn)高效。二要加強農(nóng)田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土壤免耕、少耕,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合理輪作,增加有機質投入等關鍵技術措施提升地力,全面改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三要健全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引導農(nóng)民嚴格按照綠色生產(chǎn)標準化操作,實現(xiàn)單產(chǎn)提高、品質提升、質量安全、效益增加、環(huán)境改善,進一步打響品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