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小麥分蘗成穗規(guī)律研究進展

2018-01-27 15:41佟漢文彭敏劉易科黃玫珽鄒娟朱展望陳泠張宇慶高春保
湖北農業(yè)科學 2017年24期
關鍵詞:研究進展小麥

佟漢文+彭敏+劉易科+黃玫珽+鄒娟+朱展望+陳泠+張宇慶+高春保

摘要:圍繞小麥分蘗及其成穗規(guī)律,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之上,從遺傳、動態(tài)變化、田管措施、以及利用分蘗成穗規(guī)律取得高產的技術途徑等方面進行了梳理,為小麥的品種選擇、耕作管理和高效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分蘗成穗;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24-4700-03

分蘗作為田間管理是否壯苗的重要指標,是影響小麥產量的一個重要性狀。根據分蘗是否成穗,小麥分蘗分為有效分蘗和無效分蘗。有效分蘗是產量形成的基礎,生產上力求減少無效分蘗,多發(fā)壯蘗,以提高個體競爭力,進而增加有效分蘗數,提高產量。無效分蘗可給有效分蘗提供營養(yǎng),在一定條件下也能轉化為有效分蘗,對產量起到補償作用。而過多的無效分蘗會造成群體資源的消耗,限制產量進一步提高。

據報道,中國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的無效分蘗高達50%~70%[1,2],成為阻礙產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周羊梅等[3]研究表明一級無效分蘗的同化物,主要運送給主莖,二級無效分蘗主要運送給其母蘗,蘗位越低輸出的光合產物比例也越低。小麥生產中存在優(yōu)質低耗的最佳莖蘗組合。王思宇等[4]通過剪蘗處理,發(fā)現保留主莖和1個分蘗,消除了無效分蘗對資源的浪費,減少了內耗,是四川小麥優(yōu)質、低耗、高產的最佳莖蘗組合。了解小麥分蘗成穗規(guī)律,尋求恰當的分蘗動態(tài)指標,實現高產田合理群體,是小麥高產高效生產的重要途徑之一。

1 小麥分蘗及其成穗規(guī)律遺傳

1.1 小麥分蘗遺傳

分蘗是小麥等禾谷類作物重要的生物學特性,主要受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的共同控制,表現為典型的數量性狀遺傳。如謝玥等[5]研究發(fā)現,小麥品系H461的寡分蘗遺傳特性不受播期、地點及細胞質的影響,主要由自身遺傳物質控制,可能受2對主效核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的共同控制,其中1對基因對另1對基因有抑制作用。Janet等[6]將tb1基因轉移到小麥中,可引起小麥分蘗及有效穗數的降低。另有研究發(fā)現,小麥1A號染色體的短臂上ftin基因[7]、3A染色體長臂上的tin3基因[8]等調控分蘗的發(fā)生。小麥6A染色體短臂Gli-A6[9]、6B染色體的QTn.mst-6B[10]等也是影響分蘗數量的基因。

1.2 小麥分蘗成穗遺傳

小麥的分蘗成穗特性直接影響群體結構的形成,是小麥獲得高產的基礎。小麥的分蘗成穗特性也受到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的共同調控,為典型的數量性狀遺傳[11]。張倩輝等[12]通過對3558-2(有1~2個有效分蘗)和京4841(有10~13個有效分蘗)F2世代537個單株有效分蘗數目的統計分析,并結合SSR標記結果,發(fā)現有效分蘗數目受2對主基因控制,并且這2對主效基因具有互作效應,其中1對基因具有抑制有效分蘗的作用。楊林等[13]利用完備區(qū)間作圖方法對小麥冬前分蘗、春季分蘗和單株穗數進行多環(huán)境聯合QTL分析,共檢測到21個相關的加性QTL位點和30對加性×加性上位性QTL。Li等[14]利用DH系和IF2群體,以冬季前最高分蘗、春季最高分蘗和收獲穗數為性狀基礎,檢測到了多個QTL位點。而田凡[15]在利用高代自交系構建小麥的SSR標記遺傳圖譜與分蘗數的QTL定位中懷疑,小麥分蘗性狀相關的QTL表達是動態(tài)的,具有時間特異性。

2 小麥分蘗成穗的動態(tài)變化

有效穗是小麥產量的主要來源,其形成是群體動態(tài)變化的最終結果,要經過出苗、分蘗的發(fā)生與消亡、有效穗形成3個階段。小麥進入分蘗期后,分蘗數量不斷增加,群體隨之增大,在拔節(jié)期分蘗數達到高峰。此后由于小麥植株由營養(yǎng)生長向生殖生長的轉移,分蘗向兩極分化,低位大蘗迅速趕上主莖,最后抽穗成為有效穗,后生的高位小蘗由于營養(yǎng)不足生長緩慢最終死亡而成為無效分蘗。Xu等[16]研究認為,更易成穗的小麥優(yōu)勢分蘗組擁有更強的旗葉光合能力,更強的灌漿特性和較慢的衰老速度。

不同品種因其遺傳特性不同,其分蘗成穗特性有較大差異。將水稻分蘗數量作為質量性狀,研究發(fā)現MOC1基因主要在分蘗節(jié)處表達,其編碼一種核蛋白,啟動分蘗芽的發(fā)生與發(fā)育[17,18]。郝艷玲等[19]對4個春小麥分蘗成穗規(guī)律的比較研究發(fā)現,分蘗的營養(yǎng)生長持續(xù)時間相對較短,一級分蘗、二級分蘗生長錐之間呈一定秩序性排列,是產生更多有效分蘗的主要原因。馮素偉等[20]研究認為,弱春性品種分蘗成穗率較高的原因在于群體增加主要集中在年前,越冬后生長發(fā)育較快,年后分蘗較少;而多穗型小麥品種百農矮抗58前期的分蘗能力較強分蘗多,最終成穗數也多,分蘗成穗率較低。郝艷玲等[21]研究發(fā)現,與大穗型和中間型小麥相比,多穗型小麥單株各分蘗的出現和生長存在著更為均勻的協調關系,使得分蘗成穗率較高。惠建等[2]研究得出,寧夏冬小麥分蘗成穗率高的原因在于小麥越冬過程中停止生長并伴有死蘗現象,能越冬的分蘗基本都能成穗,冬后小麥幼穗分化時間短、莖蘗兩極分化早而快,造成單株分蘗較少,而第Ⅰ、第Ⅱ分蘗穗分化差異小,容易成穗,最后的總分蘗成穗數比例反而增大。

3 播期、密度和施肥與小麥分蘗成穗

小麥的分蘗成穗主要受品種、氣候條件和栽培條件的影響。播期、密度和肥料是小麥生產上較易控制的栽培措施,也是前人研究的熱點。適宜播期、適宜的密度和適宜的肥料運籌是小麥高效高產的必要條件。

3.1 播期與分蘗成穗率

根據品種特性和生態(tài)條件不同,每個品種都有特定的適播期。多數研究得出,在適播期延遲播種,有利于分蘗成穗率的提高。韓金玲等[22]認為,延遲播期不利于高位蘗的發(fā)生發(fā)育,最終顯著降低分蘗數量,提高分蘗成穗率。溫紅霞等[1]研究發(fā)現,隨著播期的推遲,分蘗所經歷的時間縮短,分蘗力逐漸減弱,分蘗成穗率逐漸提高。張珂等[23]研究發(fā)現,隨著播期的推遲,總分蘗數和成穗率逐漸減少,在3個播期條件下,3個品種一級分蘗成穗率均為100%,而主莖和其他分蘗隨播期的推遲成穗率逐漸降低?;萁ǖ萚2]研究得出,隨著播期推遲分蘗成穗率提高,因為總的分蘗數減少,而分蘗成穗蘗位相對固定。而王思宇[24]等研究了播期對四川小麥分蘗發(fā)生、消亡及成穗特性的影響,發(fā)現適期早播有利于第2葉位分蘗發(fā)生,降低分蘗消亡率,最終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數和產量。endprint

3.2 密度與分蘗成穗率

密度是小麥群體發(fā)展的起點,直接決定著分蘗的消長成穗。一般而言,低密度有利于分蘗及其成穗,高密度由于營養(yǎng)和空間所限不利于分蘗的發(fā)生。不同研究者在不同的生態(tài)條件下用不同的小麥品種研究密度與分蘗成穗的關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惠建等[2]研究寧夏冬小麥發(fā)現,與播期相比較,密度對分蘗成穗率的調節(jié)作用不大。而董靜等[25]研究湖北弱春小麥得出,密度對分蘗成穗有極強的正效應。吳曉麗等[26]研究四川小麥發(fā)現,與基因型相比,密度對成穗數的影響更大。

3.3 施肥與分蘗成穗率

根據生態(tài)條件、產量水平和品種的需肥特性,合理的施肥量能促進分蘗的發(fā)生,過少或過多均不利于分蘗進行,同時氮、磷、鉀必須合理地配比施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27]。小麥基因型與氮肥對小麥的分蘗有互作效應[28]。在較低肥力水平的土壤中持續(xù)施入不同配比的有機、無機肥料具有明顯的提高冬小麥分蘗數及分蘗成穗數的作用,并可促進低位蘗的生長與成穗[29]。秸稈還田配合氮肥以5∶5或7∶3的底、追肥比例施用有利于小麥主莖分蘗和群體生長發(fā)育協調進行[30]。

4 利用小麥分蘗成穗規(guī)律,提高小麥產量的技術途徑

不同的生態(tài)條件、土壤環(huán)境、栽培方式以及品種特性等,均影響小麥分蘗及成穗和產量的提高。春性品種與冬性及半冬性品種相比,分蘗所經歷的時間短,因此在晚播的情況下,春性品種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強[1]。選擇適宜的小麥品種,保持70%~80%土壤相對含水量,適施基肥、適期播種,播深3~4 cm,冬前追肥和返青后噴施肥保證良好的肥水條件,能增加小麥的出苗率、分蘗率和成穗率,實現增產[31]。

4.1 有效分蘗數的提高途徑

有效分蘗是產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分蘗成穗數是提高小麥產量的一個重要途徑。季書勤等[32]研究不同產量(每公頃9 000 kg與7 500 kg)水平下多穗型品種的群體動態(tài)變化時發(fā)現,基本苗一致,冬前苗數相差不大,起身期群體前者略低于后者,到挑旗后則前者每公頃成穗數高于后者163.5萬,成穗率分別為49.6%和40.5%,因此起身至挑旗期是小麥分蘗是否成穗的關鍵期。張維城等[33]研究發(fā)現,有效分蘗終止期采取深中耕與鎮(zhèn)壓相結合的控制措施,是小麥高產、超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的一項核心內容,認為這項控制措施可以使有效分蘗與無效分蘗間形成一個“斷檔”階段,強化了早生大蘗的優(yōu)勢地位,減少并弱化了無效分蘗,提高有效蘗整齊度和分蘗成穗率,最終使得產量和經濟系數顯著提高。而張珂等[23]研究發(fā)現,洛麥22冬前分蘗較多,造成養(yǎng)分流失,通過冬前控蘗,增加胚芽鞘蘗和第三、四分蘗的成穗,是洛麥22產量提高的重點。

4.2 協調有效分蘗數與其他產量性狀的關系

分蘗的數量和質量對于小麥高產均具有重要意義。高產麥田一般要求分蘗早生快發(fā),以利于成穗,分蘗過多容易造成群體通風透光不良,分蘗過少則群體數量不夠。而生產上并非有效分蘗或分蘗成穗率越多越好,過多的有效分蘗導致不孕小穗數增加,穗粒數、單穗重降低。研究表明分蘗死亡率與單株成穗數、單位面積成穗率呈極顯著負相關,對不孕小穗和單穗穗粒數均有顯著性影響[34]。在高產實踐中,通過控制有效分蘗來減少不孕小穗數以達到提高穗粒數和單穗重的目的[35]。陳金平[36]研究了豫南稻茬小麥分蘗成穗規(guī)律,指出栽培管理上應走主莖成穗為主,爭取部分分蘗成穗的途徑。對于大多數品種,拔節(jié)期追肥最好[37]。如返青期追肥,由于追肥過早造成小麥早期長勢過旺,后期肥料流失較多,加上春季分蘗多耗肥量大,因而后期有些供肥不足,會導致穗粒數、成穗數及產量降低。對于分蘗成穗能力弱的品種,莖蘗穗粒數更易受密度的影響,增施氮肥可明顯改善分蘗成穗率和莖蘗穗粒數,提高產量[38]。

參考文獻:

[1] 溫紅霞,吳少輝,段國輝,等.播期對不同習性小麥品種分蘗成穗規(guī)律的影響[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7,36(3):37-38.

[2] 惠 建,袁漢民.寧冬11號小麥莖蘗成穗規(guī)律研究[J].農業(yè)科學研究,2012,33(1):31-35.

[3] 周羊梅,郭文善,封超年,等.小麥無效分蘗(14)C光合產物的運轉與分配[J].作物學報,2005,31(12):139-141.

[4] 王思宇,樊高瓊,胡雯媚,等.四川小麥分蘗冗余及理想群體構成研究[J].麥類作物學報,2017,37(2):232-237.

[5] 謝 玥,龍 海,侯永翠,等.小麥寡分蘗材料H461分蘗性狀的遺傳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2006,26(6):21-23.

[6] LEWIS J M,MACKINTOSH C A,SHIN S Y,et al. Overexpression of the maize Teosinte Branched1 gene in wheat suppresses tiller development[J].Plant Cell Rep,2008,27:1217-1225.

[7] ZHANG J P,WU J,LIU W H,et al.Genetic mapping of a fertile tiller inhibition gene,ftin,in wheat[J].Mol Breeding,2013, 31:441-449.

[8] KURAPARTHY V,SOOD S,DHALIWAL H S,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mapping of a tiller inhibition gene(tin3) in wheat[J].Theor Appl Genet,2007,114:285-294.

[9] LI W L,NELSON J C,CHU C Y,et al.Chromosomal locations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iller and spike characters in wheat[J].Euphytica,2002,125:357-366.endprint

[10] NARUOKA Y,TALBERT L E, LANNING S P,et al. 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productive tiller numbe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gronomic traits in spring wheat[J].Theor Appl Genet,2011,123:1043-1053.

[11] 李娜娜,田奇卓,王樹亮,等.兩種類型小麥品種分蘗成穗對群體環(huán)境的響應與調控[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0,34(3):289-297.

[12] 張倩輝,張曉科,劉偉華,等.小麥有效分蘗數的遺傳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2008,28(4):573-576.

[13] 楊 林,邵 慧,吳青霞,等.小麥分蘗數和單株穗數QTL定位及上位性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2013,33(5):875-882.

[14] LI Z,PENG T,XIE Q,et al. Mapping of QTL for tiller number at different stages of growth in wheat using double haploid and immortalized F2 populations[J].Journal of Genetics,2010,89:409-415.

[15] 田 凡.利用高代自交系構建小麥的SSR標記遺傳圖譜與分蘗數的QTL定位[D].四川雅安:四川農業(yè)大學,2015.

[16] XU H C,CAI T,WANG Z L,et al.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the difference of productive capacity among tillers in winter wheat[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5,14(10):1958-1970.

[17] LI X Y,QIAN Q,FU Z M,et al.Contorl of tillering in rice[J].Nature,2003,422:618-620.

[18] 張吉貞.水稻MOC1基因啟動子的克隆與誘導物的篩選[D].??冢喝A南熱帶農業(yè)大學,2005.

[19] 郝艷玲,羅培高,任正隆.四個春小麥分蘗成穗規(guī)律的比較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12):138-141.

[20] 馮素偉,胡鐵柱,姜小苓,等.小麥高產品種的主要性狀比較與相關性分析[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40(6):1-6.

[21] 郝艷玲,張紫晉,栗永英,等.西南麥區(qū)高產多穗型小麥單株分蘗特征研究[J].核農學報,2016,30(11):2248-2257.

[22] 韓金玲,楊 晴,王文頗,等.播期對冬小麥莖蘗幼穗分化及產量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1,31(2):303-307.

[23] 張 珂,孟麗梅,楊子光,等.播期對小麥新品種“洛麥22”生育規(guī)律影響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8):36-39.

[24] 王思宇,榮曉椒,樊高瓊,等.播期對四川小麥分蘗發(fā)生、消亡及成穗特性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7,37(5):656-665.

[25] 董 靜,李梅芳,許甫超,等.播期和密度對小麥新品種鄂麥596群體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0,49(7):1562-1566.

[26] 吳曉麗,包維楷.基因型及播種密度對冬小麥分蘗期生長、生物量分配及產量的影響[J].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11,17(3):369-375.

[27] 吳平華,張志峰,李德智,等.氮、磷、鉀肥施用比例對潮土地小麥分蘗、倒伏及產量的影響[J].湖北農業(yè)科學,2005,44(5):78-79.

[28] PAL M,ZHANG G P,CHEN J X. Influence of genotypes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leaf morphogenesis and tillering behaviors in winter wheat[J].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2000,20(1):28-33.

[29] 宋永林.不同肥料配比對冬小麥分蘗及成穗影響[J].北京農業(yè)科學,1997,15(4):20-23,33.

[30] 李淑華.秸稈還田配合氮肥施用對小麥產量及分蘗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3,41(23):9583-9584,9627.

[31] 吉明發(fā).提高成穗率實現小麥增產的技術試驗研究[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6(10):97-99.

[32] 季書勤,趙淑章,呂鳳榮,等.多穗型小麥品種公頃產9000kg主要技術指標及關鍵技術[J].麥類作物學報,2001,21(1):55-59.

[33] 張維城,王志和,任永信,等.有效分蘗終止期控制措施對小麥群體質量影響的研究[J].作物學報,1998,24(6):903-907.

[34] 祝新建,張紅衛(wèi),閆小珍.冬小麥分蘗死亡率與產量結構關系研究[J].氣象與環(huán)境科學,2007,30(1):72-75.

[35] 張 晶,張定一,王姣愛,等.小麥單株有效分蘗數與農藝性狀的相關性研究[J].山西農業(yè)科學,2009,37(6):17-19,26.

[36] 陳金平.豫南稻茬麥區(qū)小麥生態(tài)條件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1):156-160.

[37] 周忠新,劉 飛,孔令國,等.氮肥后移對不同類型小麥品種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6,44(21):36,97.

[38] 楊東清.細胞分裂素參與氮素調控小麥分蘗發(fā)育的作用機制及構建合理群體結構的化控途徑[D].山東泰安:山東農業(yè)大學,2016.endprint

猜你喜歡
研究進展小麥
主產區(qū)小麥收購進度過七成
小麥測產迎豐收
小麥春季化控要掌握關鍵技術
孔令讓的“小麥育種夢”
葉面施肥實現小麥畝增產83.8千克
MiRNA-145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的研究進展
哭娃小麥
離子束拋光研究進展
獨腳金的研究進展
EVA的阻燃研究進展
寿阳县| 福海县| 赞皇县| 大化| 临澧县| 苏尼特右旗| 油尖旺区| 翁源县| 浑源县| 丰城市| 达州市| 乳源| 正镶白旗| 东莞市| 岳普湖县| 达尔| 庆元县| 宁波市| 弋阳县| 南京市| 基隆市| 奉节县| 民权县| 永吉县| 凤翔县| 工布江达县| 柳江县| 沧州市| 全椒县| 离岛区| 闽清县| 桂东县| 临城县| 温州市| 衡东县| 兴仁县| 霍林郭勒市| 新安县| 手机| 安新县| 喀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