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武威南鐵路第一小學 唐雪蓮
學生的閱讀期待,很大程度上決定閱讀是否深入。在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學生預習課文比精讀課文更有興趣,課外閱讀比上語文課有興趣。閱讀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小學生喜歡情節(jié),喜歡形象,預習了課文,他們就知道了課文大概情節(jié),閱讀期待得到了滿足,這時,老師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學生的閱讀期待,學生對進一步的學習就會失去興趣。課外閱讀比上語文課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這個原因?,F(xiàn)在的課外讀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及情節(jié)性強,文字淺顯,很容易使學生獲得閱讀的愉悅,而語文課上要學的并不是這些內容,閱讀要有思維的參與,而思維是痛苦的,因此學生的閱讀興趣就大幅度地縮水。
在教學中,課題往往是一篇課文的中心或課文內容的切入點,利用課題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動學生的潛在的思維,弄清課題與內容的聯(lián)系。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二冊中的《小蝌蚪找媽媽》時,我首先讓學生讀課題,然后引導學生提問:“你想知道什么?”學生馬上活躍起來,紛紛舉手提出以下問題:“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它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小蝌蚪的媽媽是誰?長得怎樣”等等,學生想出的這些問題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課文。善用學生的閱讀期待,引導學生變序讀解,就能大大提高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力度,縮短發(fā)現(xiàn)的過程,建構一條優(yōu)化認識課文、提高閱讀能力的“最短程”。
閱讀期待下的閱讀,不是閱讀者機械地接納文本,而是閱讀者有一種積極的閱讀心理,充分依據(jù)自己獨特的理解、體驗、意愿,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想象力,對文本意義進行發(fā)掘,對文本空白進行填補,對閱讀材料的意義進行重塑和再創(chuàng)造。在閱讀期待中,滿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個重點要求的心理取向,一成不變的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只能使學生產(chǎn)生厭煩?!敖虒W程序”“教學方法”的陌生化,會使學生不斷產(chǎn)生一種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用閱讀期待,營造和諧的閱讀氛圍,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閱讀心理。
為了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我們首先必須在時間上給予保證。要給學生充分的接觸課文、誦讀課文的時間,包括課前的預習以及課堂上的自由誦讀。在教學《丑小鴨》一課時,有這樣一段:
……
師:丑小鴨這個夢想實現(xiàn)了嗎?朗讀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部分,找出最能反映丑小鴨激動、高興、興奮的句子,把它讀好。(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找找句子,自讀自誤)。
反饋:
生:(讀)這難道是自己的影子?
生:(讀)啊,原來我不是丑小鴨。是一只漂亮的天鵝呀!
師:丑小鴨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白天鵝時,心情怎樣?
生:他一定非常高興,會叫起來。
生:他會非常驚訝,簡直不相信是真的。
師:大家說得好極了,那么誰愿意讀這部分。
生:(用多種方式讀好這兩個句子)讀
師:讀到這里同學們一定會有許多感慨,你想對故事中的角色說些什么?……
語言文字表達的精彩點往往在個別重點詞上表現(xiàn)出來。在重點處做足文章,雖然上述片段只為讀好兩個句子,但老師舍得花時間,讓學生通過反復的、多形式的讀來感悟,有的放矢地引導自悟,摒棄了繁瑣的分析。注重抓重點詞句,整體感悟也是教學思想的轉變。讓學生面對課文一遍又一遍地讀書,自感自悟,這種教學手段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有利于提高閱讀的效率。
課堂上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的時間?!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閱讀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書,獨立、深入地與文本展開對話,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和體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課堂上毫不吝嗇地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的時間,同樣是讀課文,一次次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悟“理”,在讀中悟“情”,每一次閱讀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課前要布置學生自讀課文并收集有關信息資料;課中要保證充裕的讀書時間:在師生、生生交流與對話之前讓學生通讀課文,在師生、生生交流與對話之中讓學生品讀課文,在師生、生生交流與對話之后讓學生悟讀課文。引導學生反復地讀、深入地讀;課后還要布置學生熟讀課文,背誦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遍喿x教學效率的高低,往往取決于對話過程的有效程度。真正的對話,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自身的經(jīng)驗儲備,靈活地、多角度地體悟文本,與作者、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心靈交匯、情感交流,體察他們的境遇,感受他們的思想。在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教師應更多地做好向導,成為學生的同讀者,成為引路人,成為可親、可信的朋友。通過設計對話的情境,以一種敞開的方式去面對學生,以一種角色消解的方式走進學生,從而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要與學生“親密接觸”,甚至融入學生學習之中,與他們進行平等的心與心的對話,把準時機引入到學習的重難處,導入到深的學習層次,導讀出文章的精神、情感與境界,導問出抓住重難點的有價值的問題,導悟出詞句中的內涵、情感等。
“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新課程改革追求一種主體間的平等互換的對話語境,期待著師生真正達到“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教學對話文化的形成需要營造一種公共話語空間和人文情境,要形成有效的、民主的、和諧的共同言說和互相傾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