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智奇,胡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文化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當中之后,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了要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廣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以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然而,在互聯(lián)網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低俗文化的滲透對青少年尤其是對高校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依舊存在。普遍受年輕人追捧的網絡視頻、電影電視、圖書報刊等內容中不乏出現(xiàn)“媚俗、惡搞、炒作”等低俗文化內容,這些內容甚至流入到大學校園,成為當前校園內最難控制和抑制,但又普遍存在的具有隱蔽性的現(xiàn)象。
文化作為一種觀念形態(tài),與經濟、政治并列,是有關人類社會生活的思想理論、道德風尚、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精神方面的內容。文化對社會責任的承擔體現(xiàn)在對民族精神的傳揚、對時代精神的構建和對人的靈魂的塑造與道德提升上。因此,其賦予的娛樂功能也應提升到欣賞與審美的層次,具有正面的思想激勵作用,向人們傳遞“正能量”。從《說文解字》中對“低”與“俗”的詞義分別考證,“低,下也。從人氏,氏亦。都兮切?!薄八?,習也,凡相效謂之習,系水土之風氣”。據此,“低”,有低下之含義,帶有一定的貶義?!八住保环矫孀髅褡辶曀捉?,另一方面當“通俗”解也不乏包含貶義。兩者結合,“低俗”主要是指低級、庸俗,使人萎靡、頹廢的內容,相對的是超凡脫俗、高尚情趣、積極上進等具有進步意義和價值內容。而低俗文化的產生則是在利益的驅動下,不法分子利用人性中脆弱的心理特點生產和傳播使人淪落意志消沉的狀態(tài)而對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毫無助益的“文化”內容。
通俗地講,低俗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主要主要包含以下方面:首先,從表現(xiàn)形式看,低俗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多樣,但主要以黃、賭、毒、暴力、迷信為主要標志,這些都是會讓大學生產生不良的文化觀念,導致其思想意識與正當價值取向產生歧義,從而表現(xiàn)出一定的價值觀扭曲。其次,從傳播途徑看,伴隨社會飛速發(fā)展的腳步,低俗文化也借助當今先進科技而快速傳播,借助各類大眾影視傳播載體顯現(xiàn)在大學生面前,從網絡、電視、雜志、報刊中隨處都可以看到低俗文化隱藏其中的身影。其影響范圍甚廣、危害巨大,它的存在和傳播對大學生都將造成廣泛而深刻的負面影響。最后,低俗文化還具有一定的欺騙性與隱蔽性。低俗文化或多或少會帶有一些“平民草根”的特征,帶有通俗易懂,使人容易接受的特點摻雜在普通文化甚至許多優(yōu)秀文化當中一起傳播,會使社會閱歷、生活經驗較少的大學生降低戒備心,在不注意辨別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受到低俗文化的影響。
面對世界范圍內復雜多元的社會思潮交融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發(fā)展中思想意識多元多樣的背景,大學生作為心理發(fā)育尚未成熟、價值觀念尚未堅定的群體,在很多事情難以把握正確方向,容易被一些不良的惡習侵襲和影響。這也是低俗文化利用通俗的外衣容易打進大學生心里的原因之一。通過大學生恥感教育,在培育大學生恥感意識和道德自覺意識的同時,增強大學生辨別文化當中善惡、好壞、清濁內容的能力,才能有效地阻止低俗文化對校園文化的侵蝕。
恥感是指具有一定是非、善惡觀念的行為主體,因自覺意識到個人思想、言行與正確的道德觀念或公認的社會道德準則之間存在差距,而產生的自我譴責和自我反思等的道德情感和價值意識。孟子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恥感作為人建立道德標準的重要力量,是中國社會經過幾千年逐漸形成的社會群體共同默認的最低道德心理契約。個人恥感的形成有賴于其心中所建立的“道德準則”,只有整體社會道德規(guī)范被個體自覺地內化和認同后,當個人的“道德準則”與社會道德規(guī)范相悖時,恥感意識才能真正產生。但恥感卻并非與生俱來,需要通過教育有目的地加以培養(yǎng)和激發(fā)受教育者在面對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羞恥感,使受教育者在面對自身的錯誤行為時有羞愧、羞恥的認識感,從而形成自身的恥感價值規(guī)范體系,從中樹立正確的善惡觀念,以恥感文化中“知恥近乎勇”的精神在擇善去惡的過程中克服腐朽沒落的低俗文化,進而促進個人整體道德水平的提高。
在低俗文化滲透下如何持久而有效地樹立起大學生的恥感意識,自覺抵制低俗文化帶來的不良影響,是當前高校德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而在傳統(tǒng)的德育中往往強調的是“善”和“榮”的正面教育,而忽視了“惡”和“恥”的負面教育,認為過多負面教育對主體的道德形成會產生不利影響。這種片面認識的關鍵在于因缺乏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法觀點,而沒有全面而正確地理解“惡”和“恥”是主體道德意志形成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加強大學生恥感教育,不僅需要每個大學生對恥感意識孜孜不倦地探索與追求,還需要全社會將其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性因素予以重視。特別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當中,將恥感教育與高校德育實際相結合,積極探索并實施有實效性的方法和舉措。
1.恥感文化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個人品格的形成規(guī)律來看,只有掌握和習得一定的道德知識,具備了普遍的道德認知,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恥感教育在認知上的培育就是要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恥感意識,而恥感意識則建立在具有普遍意義的恥感知識內容上。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當中,不乏有恥感文化的身影。特別是儒家的“恥感文化”內容,不僅承載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內涵,而且同時對當下的恥感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通過開展文化交流活動,邀請名家學者進行講座、沙龍等,或以鼓勵學生出演話劇、舞臺劇等方式,從中國傳統(tǒng)恥感文化精華當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是非觀,即要認識什么是恥、何以為恥等基本的內容。一方面,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使命;另一方面,也提高大學生對中國恥感文化的認知與興趣。
2.恥感文化是奠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意識的文化基礎
恥感教育作為中華民族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具有同一性和相關性。通過恥感教育,使大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恥感文化知識,才能在“是非、善惡、美丑”面前做出基本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行為選擇,才能更深刻認識在當前形勢下社會所倡導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落實到自身行動當中。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的時候,要明確作為“基礎價值觀”的恥感文化是奠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意識的文化基礎,努力讓大學生無論是情感認知、理論認知以及行為認知上都接納恥感文化這一底線價值觀并踐行,使得恥感文化教育與社會主義價值觀認同教育二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huán)。
1.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學生對真善美的情感追求
教師在恥感教育過程中要提供一定的情感支持,要關注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以及信念等。一方面,在與學生平等的對話交流中,用自身的言行、思想傳達恥感意識,使學生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現(xiàn)實性的具體事例中受到教育,從而實現(xiàn)他們的道德發(fā)展與人格養(yǎng)成。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借助鮮明的人物形象案例與真實情節(jié)的社會故事,讓學生體驗適度的恥感,“明恥”而不傷“自尊”,這樣形成的積極的恥感,有利于喚起學生對真善美的熱愛與追求,對假惡丑的痛恨與唾棄。最后,還要加強恥感教育中的意志品質的訓練。恥感的缺失常常與個體意志薄弱密切相關,通過抗拒誘惑、遵守紀律、委以任務等能力訓練的方法使其意志品質成為恥感意識落實最為強有力的精神保障,促使其良好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并形成長期的習慣。
2.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關注大學生恥感心理發(fā)展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高校進行網絡恥感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因此,要充分適應網絡方便、快捷的時代特點,遵循新媒體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微博、微信、易班網絡社區(qū)等形成了校園新媒體矩陣的同頻共振,在其中旗幟鮮明地宣揚真理,增強大學生的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鼓勵教師通過各類網絡通訊平臺與學生之間建立起友愛互助的平等關系,實現(xiàn)與學生的實時對接,潛移默化地推動恥感教育入腦入心,使恥感教育工作的開展更有實效性、針對性。在網絡技術強大優(yōu)勢的支持下,利用網絡科學測評對大學生人格、心理健康狀態(tài)等進行評估,并及時進行合理干預。并鑒于網上咨詢保密性、超距離性和方便快捷性等優(yōu)勢,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有助于大學生合理釋放學習與生活壓力。
1.鼓勵以自我教育增強大學生恥感德性修養(yǎng)
隨著現(xiàn)代教育終身學習理念的發(fā)展趨勢和恥感意識,將貫穿個人道德發(fā)展每個階段的特性。要在大學生的內心真正內化恥感意識,最終需要通過自我教育的方式增強恥感德性修養(yǎng),將恥感意識內化于個體的道德信念和行為中。一方面,恥感教育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我領悟、自我認知能力,鑒于大學生身心發(fā)展階段的特點,加強自我克制能力的培養(yǎng),努力克服自我中心主義,更能做到推己及人。另一方面,在開展恥感教育的過程中將制度化、具體化、規(guī)范化的評價體系建立起來,有機地將恥感評價體系的他律和大學生的自律相結合,提高大學生自我監(jiān)督和自我評價的能力,能夠從自身態(tài)度、思想、行為等方面對自己做深刻的認識和剖析,善于肯定并堅持自己正確的思想言行,敢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大學生只有加強自身恥感意識的自身修養(yǎng),形成自主、自律以及負責任的道德選擇和價值判斷,才能在盛行的快餐文化和社會潮流面前大學生要始終保持清醒理性的頭腦,提高辨別及抵制低俗文化的能力,批判地看待時下流行文化,堅持對優(yōu)秀文化的追求。
2.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達到恥感教育的行為落實
高校恥感教育在開辟課堂教育、主題教育等主渠道教育活動之外,還要鼓勵大學生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來踐履“知恥”的道德價值,從中以親身實踐和心理感受將恥感文化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由“事不關己”到“積極進取”的轉變,進而對自己的道德行為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注重把握學生周圍的熱點動向,以專題辯論、角色表演、調查訪問、演講比賽、智力游戲等豐富多彩的方式,提高大學生的興趣,抵消教師在進行相應的恥感價值觀念教育時難以深入人心、教育效果不佳的問題。同時結合高校共青團工作,利用時事要聞、愛國教育、廉潔法治文化、人文藝術文化等社會熱點打造一系列實踐教學活動品牌,讓大學生通過積極參與集體素拓活動、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等文體活動和義務勞動、志愿服務等社會公益活動,引導大學生在具體的行為中“識恥、辨恥、明恥、拒恥、樹恥”。當然,要想真正讓大學生從恥感教育中落實具體行動,還應該充分利用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引導大學生走出象牙塔,真正到生活實踐中踐行恥感認知,做到知行合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各地區(qū)各高校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創(chuàng)造了許多成功做法,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對大學生進行恥感教育,要扎實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優(yōu)勢,伴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持續(xù)推進和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建設健康向上的發(fā)展態(tài)勢不斷增強其自身的工作成效。以上結合實際情況,針對如何有效地開展與加強大學生恥感教育而提出的三方面路徑設計,以期能夠更好地為相關部門決策提供有效參考,希望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以新時代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投入到學習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實際工作當中。
參考文獻:
[1]林如.淺論大學生俗文化的現(xiàn)狀與對策[J].文學界(理論版),2012(9).
[2]陳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考——兼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策[J].探索,2013(2):171-173.
[3]楊峻嶺,任鳳彩.加強大學生恥感教育的依據及其途徑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0).
[4]高猛,陳思坤.恥感教育:當代大學生道德建構的重要維度[J].理論導刊,2008(11):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