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明
開學已經好幾個月了,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外甥女小敏仍舊每天下午做完作業(yè)后就哭著給她媽媽打電話。電話接通后,她什么也不說,就是一個勁兒地哭,似乎很委屈的樣子。平時,身體健康的小敏,每天高高興興地去上學,放學回家的路上,還神采飛揚地給前去接她的妹夫講當天班上發(fā)生的各種有趣的事兒,吃完晚飯后也按時寫作業(yè),根本看不出有何異樣。
剛開始,妹妹夫妻倆還以為她只是剛上一年級,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并不太適應造成的??墒呛脦讉€月過去了,情況仍不見好轉。夫妻倆追問她到底怎么了,可孩子太小,問不出個所以然來。他倆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時間長了,他倆就開始覺得緊張了,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可是又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其實這是典型的兒童心理孤獨恐懼癥。即當兒童離開大人,單身獨處時對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產生強烈的恐懼感,并伴有回避行為,如尖叫或者號啕大哭。但小敏這種情況還談不上是一種病,只能說是由于年幼,心理機制尚不健全,在獨處時無法正確、理性地判斷周邊事物或環(huán)境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從而產生的不必要的恐懼感。這種情況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教育、引導和鍛煉等方式,逐漸得到改善甚至完全克服。但是,這得依賴于一種人生必不可少的能力建立,那就是獨處的能力。
人們往往只是把交往看作是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甚至從某種角度講,獨處是一種比交往更為重要的能力。事實上,獨處作為一種人生必備的能力,并非人人生來具之。只有極少數(shù)人生來就雄心大膽,天不怕地不怕的。絕大部分人的性格均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膽怯。這需要靠后天教育、心理疏導、鍛煉等方式來逐漸進行克服。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獨處是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階段性生存方式。人之所以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也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唯有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知識、經驗才能被自我所消化,并成為自我精神世界或知識結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有無獨處的能力,關系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獨立的內心世界,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甚至關乎一生的幸福?,F(xiàn)在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獨生子女,生來就注定要承受孤獨。所以,擺在我們面前的現(xiàn)實問題,是指導孩子怎樣面對孤獨,學會孤獨,以及善于在孤獨中尋找生活的樂趣。
因此,針對幼兒心理孤獨恐懼癥,家長應該有意識地為他們多創(chuàng)造安全獨處的機會,多安排一些需要單獨完成的活動,例如做作業(yè),寫字、畫畫、演算等,并設定任務,要求在特定時間內完成。在任務之下,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一種目標感,這種目標感可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從而迫使他們沒有空閑考慮個人處境,由此回避心理上的孤獨感。隨著獨處體驗的逐漸增多,就會自然而然地建立起獨處的能力。
要特別強調的是,每當孩子完成任務后,不管結果優(yōu)劣,都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鼓勵和表揚,并結合一些肢體語言,例如擁抱、親吻、豎起大拇指等方式對孩子表示熱烈的肯定和獎勵。這種肯定可有效強化他們剛剛完成的孤獨體驗,同時讓內心產生強烈的成就感。隨著成就感的累積,促使他們逐漸建立強烈的自信心。要知道,自信心也是顛覆膽怯和恐懼心理的重要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