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建軍
(天水師范學院 文學與文化傳播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西方人常不無驕傲地說:“說不完的莎士比亞。”那么,作為中國人也可以自豪地說:“說不盡的《紅樓夢》?!币虼?,盡管從脂硯齋——言說《紅樓》“第一人”以來,已經(jīng)有新、舊紅學家對《紅樓夢》及《紅樓》之旨——“紅學”第一話題,進行這樣那樣的權(quán)威言說,提出了他們各領其奧的正解、真解,或各擅其妙的別解、妙解,但這并不能影響今天的我們和將來的紅學嗣響者對《紅樓夢》進行闡釋。因為,像《紅樓夢》這樣一部不朽的“活”的經(jīng)典,是永遠言說不盡的。不僅一部《紅樓夢》言說不盡,而且,圍繞一部《紅樓夢》,還確立了諸多有價值復又有趣的話題,從脂硯齋說到現(xiàn)在,歷時二百多年,人們還在津津樂道?!都t樓》之旨,就是其中百說不厭,常說常新的有意義有趣味的話題之一。
一
何謂“旨”?
旨,是一個會意字?!墩f文》:“旨,美也。從甘匕聲?!盵1]“匕”本指進食用的小勺子,轉(zhuǎn)義指“食物”?!案省彪`變?yōu)椤叭铡?,意為“味美”?!柏啊迸c“甘”合之,即指“美食”、“美味”。引申之,便有意圖、意蘊、意味,宗旨、旨意、旨趣等涵義。譬之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則專指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如主題,意蘊等。
那么,何謂“《紅樓》之旨”?
顧名思義,即一部《紅樓夢》的“主題”和“意蘊”。不管是舊紅學時代,還是新紅學以來,關于《紅樓》之旨的解密或闡釋,始終都是紅學家們大說特說的重頭戲和聚焦點,由此產(chǎn)生了蔚為可觀且極具學術影響力和里程碑意義的著名論斷、大家通識?,F(xiàn)就筆者個人的學術視野所及,摘其要者,集納如下:
其一,《紅樓夢》是明清人情小說的巔峰之作,是四大家族的興衰史。
其二,《紅樓夢》是一部社會小說,是封建末世的形象歷史。
其三,《紅樓夢》是當時整個社會(尤其是上層社會)面貌的縮影,也是當時社會整個精神文化(尤其是貴族和知識分子階層的精神文化)的縮影。
其四,《紅樓夢》是一部悲劇(社會歷史悲劇、人生悲劇、愛情悲?。?,而且是“悲劇中的悲劇”。
其五,一部《紅樓夢》懷金悼玉,既是對女性的禮贊,又是對女性的悲悼。
其六,《紅樓夢》是千古悟書,是一個有豐富、深邃和獨特意味的寓言。
其七,一部《紅樓夢》,不僅是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不朽之作,同時也是象征主義小說的典范之作。
其八,《紅樓夢》是一部“天書+人書”的奇書,是“人書”與“天書”詩意融合的人類審美智慧的偉大的獨創(chuàng)性體系,或《紅樓夢》展示了一個歷史時代的整體風貌,又建構(gòu)了詩意生命的意象系列。
其九,《紅樓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或中華文化的百科全書。
其十,《紅樓夢》是人生感和小說學極限。
其十一,《紅樓夢》是品嘗人生的的諸種況味的經(jīng)典文本。
其十二,一部《紅樓夢》,既是一曲詩意生命的獻禮,又是一曲詩意生命的挽歌。
……
諸如此類,我們在此只能鳥瞰式地、摘要式地擷其精要,列其大觀,根本不可能涵蓋和囊括《紅樓》之旨闡釋的全貌,更就無暇兼顧及其他標新立異、五花八門的奇說怪論了。
二
接下來,本文集中探討如何闡釋《紅樓》之旨這一問題。
這里所謂“認識上的準備”,既非文學之小說學的專業(yè)理論與知識問題,也非紅學之相關知識儲備問題,而是在解讀文本之前必須明確和具備的一種“心理到位”,即文本解讀之前應具備的心理準備,包括能力達標,水平到位等。就像有些“金學”專家提出的,在解讀《金瓶梅》之前,讀者必先捫心“三自問”:一問自己具備足夠的心理免疫能力嗎?因為《金瓶梅》是一朵文學百花園中的“罌粟花”——惡之花。明清時期,官方就把它視為一部“誨淫”之書而加以禁毀。盡管現(xiàn)在發(fā)行本是經(jīng)過專門處理過的“潔本”,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色情內(nèi)容與負面影響。如果讀者缺乏足夠的心理免疫力,還是退避三舍為好。二問自己擁有足夠的悲憫心嗎?因為《金瓶梅》本質(zhì)上是一部哀書、憤書。《金瓶梅》為市井細民寫心,給我們展示和暴露的是鬼蜮一般的世界中人性的扭曲、理性的淪喪和獸性的放縱。讀者既要怒其貪鄙,更應哀其不幸。否則就會誤解作家的良苦用心,曲解這樣一部“奇之又奇的奇書”。所以,沒有悲憫心者,先莫觸碰,方是上策。三問自己具備文學“審丑”的美學眼光了嗎?因為《金瓶梅》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中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審丑”文學的發(fā)軔之作和典范之作。一個習慣于或只知文學“審美”而不知更有文學“審丑”的讀者,最好不要“臨池羨魚”,還是先“退而織網(wǎng)”,等自已真正擁有了高明的文學“審丑”眼光之后再去研讀。不然,只能是瞎子觀燈、聾子賞樂,或?qū)毶娇杖搿⒊嗍侄鴼w。
同理,作為《紅樓夢》和紅學愛好者,面對我國“四大名著”之翹楚的《紅樓夢》,也應事先捫心三自問。首先,你擁有一顆悲憫之心嗎?沒有悲憫之心,最好莫染《紅樓夢》。因為,《紅樓夢》是曹雪芹“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钡暮瑴I泣血之作,是悲劇中的悲劇。其次,你是性情中人嗎?《紅樓夢》“大旨談情”,若非情癡,若不解“情中之味”,亦莫沾《紅樓夢》。紅學時彥梁歸智賦贈周汝昌先生,有一絕說得好:“吟鞭一指傲三秋,重鎮(zhèn)紅壇大纛周。小卒過河發(fā)妄語:癡情方許說紅樓?!盵2]9此外,你靈性已通了嗎?如果靈性未通,更切莫妄解《紅樓夢》。因為“對于大部分的讀者,《紅樓夢》不同于明清其他的長篇小說,是一部最適宜調(diào)動性靈深處的同情與高貴去讀,去悟的書”。[3]1而對于解密《紅樓》之旨者而言,僅此三問,顯然還遠遠不夠,還不算“真的準備好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已故紅學大師周汝昌先生曾不無感慨地說:《紅樓夢》不好讀!那么,既為小說,就原是寫給一般人看的,為什么《紅樓夢》就這么特別,唯獨它不好讀呢?周先生的回答是:因為《紅樓夢》真的有些特別,它有很多“與眾不同”:
第一個與眾不同,是它的思想內(nèi)涵和傳統(tǒng)的小說不太一樣,從根本上講,正是由于這“不太一樣”,它才受到了二百多年來普天下人的注意,引起了他們莫大的閱讀和探索的興趣,愈鉆研愈發(fā)現(xiàn)其廣博精深。次一個與眾不同,是它的筆法藝術,獨具特點特色,也與傳統(tǒng)的小說不可同日而語。它令人耳目一新,為之驚奇贊嘆,它的魅力能讓你反復地一讀再讀,以至百讀不厭而且每讀必有更新鮮的感覺和更豐富的收獲,才明白過去根本沒有讀懂。上述兩點,正是魯迅先生早就說過的,“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tǒng)的思想和寫法都被打破了”。[4]
《紅樓夢》之所以“特別”和“不好讀”,關鍵還在于第三個與眾不同:脂評本是“斷臂維納斯”,而所謂程本乃是真假合璧的混雜體。文學史上,金圣嘆腰斬全本《水滸》,其結(jié)果是成就了一部不朽的名著,而高鶚之續(xù)作《紅樓》,乃幾乎是險些兒毀掉了一部偉大的經(jīng)典,被張愛玲斥之為:“《紅樓夢》未完還不要緊,壞在狗尾續(xù)貂成了附骨之疽——請原諒我這混雜的比喻。《紅樓夢》被庸俗化了!”[5]331周先生對此也十分義憤,他說:“有了這兩大特別之處,已經(jīng)比讀別的小說難多了,不幸又加上了它的原來的整體給破壞了,現(xiàn)在是被別人硬安上了一個假‘原本’的后半截——試想,這部書,內(nèi)中竟有多達三分之一的部分是偽托的,而且這一部分位居最后,是收煞全書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么一來,不論它的內(nèi)容還是文字,都是一個真?zhèn)螖囋谝黄鸬幕祀s體。”[6]6-7
因著周先生所強調(diào)的這三個“與眾不同”,遂使《紅樓夢》不好讀,尤其是它的最后一個“與眾不同”,無形中又給讀者解讀《紅樓》之旨平添了格外的難度和麻煩——給這部本已難讀的小說又加上了人為后起的“難讀性”,所以,不管是誰,若要審辯和闡釋什么才是《紅樓》之旨,就必須首先得面對這三個“與眾不同”,尤其是后者。否則,只能愈說愈訛且大錯特錯,既貽笑于大方之家,復又貽害于廣大讀者,給紅壇制造更多混淆視聽的亂子。譬如,不辨真?zhèn)?,完全依托程本《紅樓夢》錯誤地得出“一部《紅樓夢》宣揚的是‘色空觀念’”的論斷,就是典型的例證。
眾所周知,文本解讀本身就潛在著風險性,是解讀者的一次閱讀冒險。而面對像《紅樓夢》這樣一部“的確不好讀”和“與眾不同”的小說,其風險系數(shù)更大。可見,闡釋和探究《紅樓》之旨,這事先認識上的準備,還真的不是一個“小問題”。
學術研究若門道精通了,門徑對路了,方有望成功。否則最終會誤入歧途,走進研究的死胡同,甚至南轅北轍。《紅樓》之旨的闡釋,同樣也存在一個選準選對門徑門道的問題。那么,探討《紅樓》之旨,最可靠最明智的門道門徑是什么呢?筆者以為,除甄選版本細讀文本外,最有成效的辦法就是聆聽細諳作家曹雪芹在作品“凡例”和“楔子”中的“夫子自道”。當然,亦不可忽視脂硯齋的相關評論文字。這是因為,脂硯齋作為一個評論者,同時還兼任《紅樓夢》一書的整理者,曹雪芹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親密合作者,熟知作者身世和小說素材的知音同調(diào),甚至是進入小說角色的“模特”之一。因而,曹雪芹在第一回的楔子里特意寫道:“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倍廄S也在第一回的評語中特意留下痛悼作者的文字:“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弊掷镄虚g昭示著二人非同尋常的親密關系。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涉及《紅樓》之旨的“夫子自道”和脂批點睛,大致如下。①本文所引小說原文皆用此版,文中只點明回目,不做一一標注。[7]
一是在“凡例”中,共有五處針對作品之“旨”的“夫子自道”。
第一處,開篇開宗明義的“《紅樓夢》旨義”一語,片言居要,真是再赫然分明再直言不諱不過了。
第二處,“此書開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一句。實屬明確交代,鄭重聲明。
第三處,“但書中所記何事,又因何而撰寫是書哉?自云”一句,以設問引出或提醒讀者。
第四處,結(jié)尾一段的打頭語:“開卷即云‘風塵懷閨秀’,則知作者本意原為記述當日閨友閨情,并非怨世罵時之書矣。雖一時有涉于世態(tài),然亦不得不敘者,但非其本旨耳?!逼渲械年P鍵詞“本意”,“本旨”,怎可小覷!
第五處,最后的“詩曰”,是典型的以詩明旨。
二是在開卷第一回,即小說的“楔子”中,共有九處昭示《紅樓》之旨的“夫子自道”。
第一處,空空道人乃從頭一看,“原來是”后面的一句話,及一首七言絕句的“偈云”,向讀者明白確切地宣示了這部小說的主題、本旨:“原來就是無材補天、幻形入世,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tài)的一段故事”。
第二處,是空空道人與石兄的一段對話,儼然就是一篇作家特意安置在首回行文中的“元小說”。尤其是這一句:“竟不如我半世親睹親聞的這幾個女子,雖不敢說強似前代書中所有之人。但事跡原委,亦可以消愁破悶,也有幾首歪詩熟話,可以噴飯供酒。至若離合悲歡,興衰際遇,則又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特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zhèn)髡摺!弊髡邔⑵湫嫩E本意,交代的再中肯清楚不過了。
第三處,“因見上面雖有些指奸責佞,貶惡誅邪之語,亦非傷時罵世之旨”一句。
第四處,“雖其中大旨談情,亦不過實錄其事,又非假擬妄稱,一味淫邀艷約、私訂偷盟之可比”。其中“大旨談情”一詞,簡直是開誠布公的創(chuàng)作之旨的“宣言”了。此處又有脂批曰:《紅樓夢》是“讓天下人共來哭這個‘情’字”。
第五處,“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16字箴言,是另換一幅筆墨的創(chuàng)作“宣言”。脂硯齋旁批曰:“要緊句。”
第六處,“后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并題一絕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按脂硯齋的旁批、眉批,如果說詩前的一段文字“正是作者用畫家煙云模糊”的狡獪筆法,那該首五言偈確如脂批“此是第一首標題詩”。何為“標題詩”?顧名思義,即標示作家創(chuàng)作命意和作品題旨意蘊的詩作?!盎奶啤保靶了帷?,“癡”,“味”,正是解密《紅樓》旨義的四大“關鍵詞”。
第七處,甄士隱一夢。既是一部《紅樓》的第一個夢,也是一篇富有象征意蘊或濃縮通部作品的寓言。其昭示一部《紅樓》主旨的用心,真是不言而喻。
第八處,寫癩頭和尚看見士隱抱著英蓮,便哭起來。又向士隱道:“施主,你把這有命無運、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懷里作甚?”一節(jié)中脂硯齋的一句旁批:“看他所寫開卷第一個女子,便用此二語以定終身,則知托言寓意之旨。”
第九處,《好了歌》與《好了歌解》及脂批文字。
三是第二回賈雨村反駁世俗眼光的那段重要的“正邪兩賦”論。周汝昌先生在《紅樓小講》中一語中的,將此正邪兩賦論稱為統(tǒng)率全書的“思想綱領”。此不贅。
四是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釵,飲仙醪曲演紅樓夢”中寫“賈寶玉之夢”,以及寫寶玉游歷太虛幻境,寫寶玉翻檢隸屬于薄命司女子的冊書,寫寶玉觀賞《紅樓夢》十二支曲等,均有作家命意與匠心的暗示。此回被紅學家們視為解密《紅樓》之旨的一把“金鑰匙”。
以上,只是梗概式地羅列曹雪芹的“夫子自道”和脂硯齋別有會心的“通靈評點”。作為《紅樓夢》的解讀者,就應該而且必須擁有細諳的“慧心”和留神的“巨眼”,務必在這些地方聚精會神,方為找對了門道,認準了門徑。詩曰:“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边@正是作家曹雪芹對讀者朋友“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期待與期許,洵所謂“細諳則深有趣味”。周汝昌先生也根據(jù)自己大半生研紅解紅的經(jīng)驗和心得,諄諄告誡讀者:“讀《紅樓夢》,‘一目千行’不是個好辦法,必須細諳,方能解味?!盵6]66是的,要闡釋或探究《紅樓》之旨,必須找準正確的門經(jīng)門道,才能進入《紅樓夢》之堂奧,進而探尋和領略其豐富、深邃和獨特的意蘊。同時,也才不致被時下五花八門的“紅論”混淆了視聽,迷失了津渡。
《紅樓夢》的思想內(nèi)涵是豐富的、深邃的和獨特的,因而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立足不同的層面對其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探究和闡釋。讀《紅樓夢》就如打開了一幅充滿著歷史氣息的栩栩如生的歷史長卷,讀《紅樓夢》猶如進入了一座盡顯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靈性價值之高遠追求以及審美意度之戛戛獨造的文化藝術殿堂,讀《紅樓夢》正如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飛升于人類精神價值、思想意蘊創(chuàng)造的神秘而悠遠境界。所以站在不同的角度,立足不同的層面,《紅樓夢》呈示給我們的旨趣意蘊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應該是《紅樓夢》的又一個“與眾不同”。
那么,怎樣探究和闡釋《紅樓》之旨才不致以庸目看曹雪芹的大匠奇文,且不會惑亂廣大紅學愛好者的耳目心智呢?周汝昌先生說得好:“沒有‘換骨金丹’,也難‘立地成佛’;辦法只有一個:一步一步地摸索習學,讀書閱世,把自己豐富起來,高尚起來;同時細心敏銳地玩索他的‘個性’和他的表現(xiàn)個性的獨特方式。日久天長,似有所會所悟,于是與他有了心意性情的契合,從而窺見了他的行文表意的奧秘?!盵8]3這和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里提出的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三重境界”之說不謀而合。尤其是其中的“第三境”,是最能體現(xiàn)解讀者闡釋眼光、水平和功力的一重境界,往往可遇而不可求。但只要矢志不渝,孜孜以求,那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自會找到最佳的最理想的角度與層面,也終會有豁然開朗意想不到的驚喜發(fā)現(xiàn),正所謂“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亦所謂“日久天長,似有所會所悟,于是與他有了心意性情的契合,從而窺見了他的行文表意的奧秘?!?/p>
說不盡的《紅樓夢》。是的,正因這個緣故,所以盡管從第一位紅學家脂硯齋以來,已經(jīng)有許多紅學大家對《紅樓》之旨做了精妙闡釋,我們今天還可以“接著說”——可以繼續(xù)對《紅樓》之旨進行新的闡釋。在這方面,一些紅學大家,已經(jīng)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成功的,因而是值得借鑒取法的經(jīng)驗。我這里就以當代著名美學家葉朗先生的一篇專論《〈紅樓夢〉的意蘊》為例,做一示范。
葉朗先生的闡釋聚焦在《紅樓夢》之旨的“意蘊”上。文章分別從歷史的、美學的和哲學的三種視角探究《紅樓夢》意蘊的內(nèi)涵,形成了對《紅樓》之旨闡釋的三個層面。
他認為,《紅樓夢》的意蘊大致可以分析為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紅樓夢》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真實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情世態(tài)?!靶≌f描寫了賈府內(nèi)部和外部的社會關系、經(jīng)濟關系、政治關系、家族關系,描繪了各種各樣的人物極為真實,極為深刻,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了社會生活的廣闊圖景。這在中國小說史上是空前的。”[9]116例如過去很多學者所說的“《紅樓夢》是四大家族的興衰史”、“《紅樓夢》是封建末世的形象歷史”、“《紅樓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等,都說的是《紅樓夢》之旨的這個層面,即從史學的角度發(fā)掘《紅樓》之旨。而學界將《紅樓夢》定位為“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也正是基于這種史學意義上的認識。
第二層面,是《紅樓夢》的悲劇性。大家都承認《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悲劇,但《紅樓夢》的悲劇性是什么?學者們都有不同的看法。葉朗先生認為:“《紅樓夢》的悲劇性并不在于貴族之家(賈府或四大家族)的衰亡(由盛到衰)的悲劇,也不簡單在于賈寶玉、林黛玉兩人的愛情悲劇,而是在于作者曹雪芹提出的一種審美理想,而這種審美理想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必然要毀滅的悲劇。簡單一點兒,也可以說是美的毀滅的悲劇。”[9]117
《紅樓夢》“大旨談情”,這是曹雪芹在作品開卷第一回的“楔子”中就明示了的。葉朗先生是卓有建樹的當代美學家,他從美學的角度審視《紅樓》之旨,指出《紅樓夢》的美學意蘊在于其悲劇性的主題:“美的毀滅的悲劇”。換言之,即曹雪芹所謂“大旨談情”的“情”的毀滅的悲劇。具言之,一是葉朗先生所例證的“有情之天下”、“清凈女兒之境”——大觀園的被吞噬。二是葉朗先生所例證的“有情人”的典型,即被脂硯齋稱為“絕代情癡”、被呂啟祥稱為“情之圣者”——賈寶玉、林黛玉及尤三姐、司棋等癡情女子的被毀滅。葉朗先生總結(jié)說,《紅樓夢》中一系列情節(jié),細節(jié)描寫,都是為了刻畫寶黛以及其他許多有情人的典型,最后都是為了表現(xiàn)這個“悲劇性的主題”。這是從美學層面上闡釋《紅樓夢》的意蘊。因為這個緣故,有人又將《紅樓夢》納入“浪漫主義小說”不朽杰作的范疇。
《紅樓夢》意蘊的第三個層面,是《紅樓夢》處處滲透著作者曹雪芹對整個人生很深的感悟,一種哲理性的感悟、感興、感嘆。他引導讀者在體驗整個人生的某種意味,這就是《紅樓夢》的意境。葉朗先生認為:“這是《紅樓夢》意境中的哲理性(形而上)的層面,是一個最高的層面,也是一個不被人注意的層面。”[9]120這一見解與劉再復先生的“千古悟書”說,王蒙先生的“人生感與小說學極限”論,可謂英雄所見,不謀而合。這種對人生(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問,這種對命運(存在)帶有形而上意味的體驗和感嘆,已經(jīng)超越了史學意義和美學意義兩個層面,而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哲學意義的層面。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周汝昌、周思源等紅學家將《紅樓夢》定位為一部“具有象征主義意味的小說經(jīng)典”,一個偉大而奇絕的“寓言”。
不僅如此,而且誠如葉朗先生最后總結(jié)概括的:《紅樓夢》意蘊的這三個層面既是層層遞進的——《紅樓夢》的人物、情節(jié)構(gòu)成一個歷史的,生動的,具體的社會生活畫面。這是第一層;作者的審美理想突破這個現(xiàn)實。這是第二層;再進一步,從根本上追問和體驗人生的終極意味和價值。這是第三層。同時又是互相聯(lián)系和有機統(tǒng)一的——第一個層面和第二個層面有聯(lián)系:《紅樓夢》的悲劇性在于作者提出的審美理想在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中,必然要被毀滅;正是當時那個時代和社會發(fā)生的這個理想,又毀滅了這個理想。第二個層面和第三個層面有聯(lián)系:“情”的悲劇,往往不僅僅是時代的悲劇,而且是人生的悲劇。再合理的社會,也不可能使一切有情人都成眷屬。悲劇上升到人生的悲劇,就有了形而上的味道。人們都追求春天,但是春天是短暫的。人生的歸宿在哪兒?“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這就是對人生終極意義的追問。在賈寶玉、林黛玉的身上,這兩個層面結(jié)合的很緊。第一個層面和第三個層面也是有聯(lián)系的。第一個層面寫的深刻了,也會上升到第三個層面:從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盛衰興亡、悲歡離合、世態(tài)炎涼,引導讀者去深入體驗,整個人生的榮枯消長。賈府的由盛到衰,表面看,是社會的、政治的原因,是內(nèi)內(nèi)外外的罪惡,是人禍。但從深層看,是不是也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命運的力量?所以《紅樓夢》意蘊的這三個層面,又是渾然地、有機地統(tǒng)一于這部“人書”與“天書”之詩意融合而成的“奇書”體系之中的。
通過對葉朗先生《紅樓夢》之旨闡釋所做的粗略介紹,意在發(fā)明《紅樓夢》之旨闡釋的角度與層面問題,供廣大紅學愛好者取法和借鑒,并借以開啟人們的“無限眼界”,“無限文心”。除此之外,還有周汝昌先生從《紅樓夢》“凡例”中那首七律詩入手體味《紅樓夢》之旨和王蒙先生圍繞作品開卷第一回中那首五言偈來解讀《紅樓》之旨,都在《紅樓》之旨闡釋的角度與層面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值得學習和效法的寶貴經(jīng)驗。此不贅。
綜上所述,只是筆者對闡述《紅樓》之旨的心理準備、門徑門道和闡述角度與層面等三個問題所做的粗淺論述。盡管有點兒“老生常談”或“老調(diào)重彈”的味道,但或許還有一種“逢人說項”及開啟人們“無限眼界”、“無限文心”的趣味。
三
還是回到本文的標題——“言說不盡的《紅樓》之旨”上來。誠然,有別于理論著作,文學作品的主題和意蘊具有不確定性、無限性和只可意會難以言傳性。正如本文開頭所說的:這并不是說,文學作品就不能說。否則,文學的鑒賞和批評將何以作為和存在呢?就像人們熟知的金圣嘆評點《水滸傳》、張竹坡評點《金瓶梅》、脂硯齋評點《紅樓夢》那樣,由于評點得好,說的精妙,所以能開后人“無限眼界”、“無限文心”,從而開辟出小說闡釋史上的“水學”、“金學”和“紅學”等學術大觀。正因如此,闡釋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價值的。也正因為這樣,《紅樓夢》才永遠是一部“活”的作品。盡管你用邏輯判斷和命題的形式所說出來的東西,說的再好,也只能是《紅樓》之旨的一種近似的概括和描述,這種概括和描述又與《紅樓》之旨并不是一個東西,這就像你不能用脂評代替《紅樓》之旨一樣;也盡管如葉朗先生所言:“一些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如《紅樓夢》,意蘊及其豐美,‘橫看成嶺側(cè)成峰’,一種闡述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側(cè)面,而不能窮盡它的全部意蘊?!盵9]116但言說或闡釋的樂趣與意義恰在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并為之癡迷耽嗜,樂此不疲,甚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就不光是一種單純的樂趣與意義了,更是闡釋者的一種境界一種情懷。因此,對于像《紅樓夢》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及其“旨”的追問與闡釋,就可以而且應該無限地繼續(xù)下去,此乃“言說不盡的《紅樓》之旨”的深衷與深意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