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人性”文學理想的展示場域
——略論梁實秋的文學翻譯

2018-01-29 10:22:47魏斌宏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5期
關鍵詞:梁實秋情書莎士比亞

魏斌宏

(天水師范學院 文學與文化傳播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在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特別是由“新文化運動”揭橥而起的思想啟蒙運動中,以哈佛大學白璧德為代表的“新人文主義”學派無疑是非常獨特的一支,這一學派的中國傳人以梅光迪、吳宓、梁實秋等人為代表,作為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界激進主潮的一種制衡性力量,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而在“新人文主義”在中國的傳承者中,梁實秋既為先鋒,亦為殿軍,終其一生視“新人文主義”為其畢生的最高理想,無論為人為文,無論是在理論傳播還是創(chuàng)作實踐,都是以“新人文主義”的認定的“人性”為旨歸的。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在于具有共同的“人性”,如生老病死的無常、愛恨情仇的表達、憐憫恐懼情緒的發(fā)泄、日常倫理的維護以及企求身心愉快與幸福的努力等等,都是超越古今,恒定如一,別無二致的,這就是最為普遍的、基本的人性。他說:“純正的人性,絕不如柏格森所謂‘不斷的流動’。人性根本是不變的?!盵1]123在他那里,作為一體同構的關系,自然地,“文學就是表現(xiàn)這最基本人性的藝術?!盵2]322他相信,只要人性不滅,文學必將永存:“文學的根基是和人性一樣的穩(wěn)固,文學的前途是無限量的。文學永遠不躲避人生,永遠積極的來面對人生?!盵3]393對人性探索的無窮興趣構成了其對文學滿懷理想的動力源。除了批評和創(chuàng)作之外,翻譯則構成了梁實秋實踐其“人性文學”理想的重要場域。

1926年,梁實秋在為新文學把脈的《現(xiàn)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一文中,曾明確將“根本的受外國的影響”列為“浪漫的”新文學的三大癥候之一,而這其中,他對翻譯的批評則尤為激烈:

外國文學影響侵入中國之最顯著的象征,無過于外國文學的翻譯。翻譯一事在新文學運動里可以算得一個主要的柱石。翻譯的文學無時不呈一種浪漫的狀態(tài),翻譯者對于所翻譯的外國作品并不取理性的研究的態(tài)度,其選擇亦不是有紀律的,有目的的,而是任性縱情,凡投其所好者則盡量翻譯,結果是往往把外國第三四流的作品運到中國,視為至寶,爭相模擬。[4]39

梁實秋的觀察是,新文學的翻譯是蕪雜而混亂的,是“沒有目標,沒有計劃、沒有師承”的不加選擇的“游藝主義”(Dilettantism)。由于“失掉了全體的‘配合’”,莎士比亞與易卜生平起平坐,莫里哀與蕭伯納同鼎而食,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導致文學的紀律與標準的喪失,一切的地位與價值難以“安配”,最終的結局必然是非常態(tài)的“浪漫的混亂”。因此,出于救偏補弊的目的,更為著自身文學理想的實現(xiàn),翻譯構成了其文學活動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正如他自己所言:“三十年來也曾不斷的在筆墨中討生涯,但是我的大部分精力是用在翻譯上?!盵5]205這也成就了梁實秋譯界大家的地位。

如果從第一篇公開發(fā)表的翻譯小說《執(zhí)旗的兵》①《執(zhí)旗的兵》(今通譯作《旗手》)為法國小說家竇德(今通譯作都德)的短篇小說,寫普法戰(zhàn)爭中一位地位卑微的普通法國老兵奧爾尼在本國軍隊繳械投降時,誓死捍衛(wèi)軍旗的尊嚴,最后殺生成仁的故事,宣揚了一種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梁實秋的譯作發(fā)表在1920年12月25日《小說月報》第11卷第12號。算起,梁實秋的翻譯活動前后持續(xù)時間長達六十余年。其一生翻譯作品眾多,除散見于報刊中的詩歌、散文、小說及《莎士比亞全集》外,其他結集出版作品就有如《幸福的偽善者——一篇為倦人讀的神話》、《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潘彼得》、《結婚集》、《西塞羅文錄》、《織工馬南傳》、《咆哮山莊》、《吉爾菲先生之情史》、《百獸圖》、《沉思錄》等數(shù)十種。通過翻譯,梁實秋的文學理想在另一個場域中獲得了極大的釋放與完成。

對于一個譯者而言,“譯什么”與“怎么譯”是其必須要考慮的兩件事情,而作品的選擇則是居于首位的,如何在浩如煙海的著作中披沙揀金,考驗的是一個翻譯者的眼光與學識。曹靖華說:“你懂了外文,拿到外國的文學作品就翻譯,盲目的介紹過來,不加選擇的翻譯,這在過去和現(xiàn)在都是錯的,這樣的人絕不會有什么出息?!盵6]20作為堅定的古典人文精神的守望者,梁實秋亦是如此,他的翻譯活動始終是與其以“人性”為核心的文學理想互為表里的,處處傳遞著理性的精神、中庸的追求與道德的歸宿。因而他對翻譯作品的選擇極其嚴格,一再強調(diào)必須“譯第一流的作品,經(jīng)過時間淘汰的作品,在文學史有地位的作品?!盵7]51也就是具有純正質(zhì)地、能夠超越時空界限的“頂好的”(古典的)作品,必須符合“發(fā)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8]143的標準,以葆有文學的“健康”與“尊嚴”,唯有這樣的作品才有永久的價值,也才值得翻譯。

在《“藝術就是選擇”說》中,他這樣強調(diào)古典主義中有關文學對象之“選擇”的重要性:

宇宙萬物是在川流不息的變動,但是在變動之中卻有不變動者在。藝術家能夠辨察虛實真?zhèn)危粸楝F(xiàn)象界所拘束誘騙。文學家處在森羅萬象的宇宙中間,并不因獲得一鱗半爪的材料便沾沾自喜,他要沉靜的體會那普遍的固定的人性。這樣的文學,不是“俯摭即是”的文學,乃是經(jīng)過長時間磨煉過的文學。這樣的文學家需要的是純正的有紀律的想象力,超過耳目感官的現(xiàn)象界,以達于歌德所謂的“較高的真實之幻想”(the illusion of a higher reali?ty)。亞里士多德之所謂“模仿”,不是模仿現(xiàn)實,而是模仿當然的或然的,亦即是以哲學的眼光在人生中尋求文學的對象。[9]176

這是一番慎思明辨、精挑細揀的功夫。在他看來,藝術的“質(zhì)”要比“量”重要得多,選擇中節(jié)制永遠比放縱更可貴,“集中的深刻的方向”要遠甚于“開擴的解放的道途。”[9]177梁實秋的這種見解不光是針對作家的創(chuàng)作而言,同樣的標準當然也適用于翻譯作品的選擇,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翻譯也是承載譯者藝術理想的一種途徑,特別是對于具有穩(wěn)定主張的梁實秋而言,這種一致則更加是自然天成。從其翻譯實踐來看,無論是《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咆哮山莊》,抑或是《莎士比亞全集》、《沉思錄》,對于古典人文精神特別是“人性”藝術的強調(diào)都是一貫的,而選擇的精神自是滲透其中。

1928年10月,梁實秋將譯竣的《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先行交由《新月》月刊連載,并在篇末登出這樣一則廣告:

這是八百年前的一段風流案,一個尼姑與一個和尚所寫的一束情書。古今中外的情書,沒有一部比這個更為沉痛、哀艷、凄慘、純潔、高尚。這里面的美麗玄妙的詞句,竟成后世情人們書信中的濫調(diào),其影響之大可知。最可貴的是,這部情書里絕無半點輕狂,譯者認為這是一部“超凡入圣”的杰作。[10]

我們知道,梁實秋的“人性”文學理想直接脫胎于白璧德的人生三境界說,將人性視為介于獸性與神性之間的中間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不僅以肉體的滿足為目的,它還能以理性的態(tài)度去觀照世界與人生,強調(diào)節(jié)制的精神,追求道德的完善,認為這才是為人之根本,當然如果能夠向上進一步,達到宗教的境界,“從心所欲,不逾矩”,擁有真正的高尚的精神生活,則是更為理想的境界。當時,以郁達夫的《沉淪》、章衣萍的《情書一束》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著作風行一時,不加控制與抉擇的情感橫溢成一時之尚,“不羈的情感在人人的心里燃燒著,一兩個人忍不住寫一兩首情詩,像星火燎原一般,頃刻間人人都在寫情詩?!盵4]42因此,這種針對性是相當明顯的,迻譯《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正是希圖為“人性”文學提供一個范本,以遏制現(xiàn)代文學輕薄、庸俗、濫情的傾向。

梁實秋指出,同樣名為情書,可讀了《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之后,卻并不讓人感覺僅僅是滿足于兩性之間情感的宣泄,而是“沉痛、哀艷、凄慘、純潔、高尚”。也就是他常援引的具有亞里士多德的所謂“排泄滌凈”(katharsis)的功能,即“使人愉快,但其愉快必有倫理的制裁?!盵11]89他從兩方面來說明這部作品的獨特之處:

二人初遇時,哀綠綺思年方十九,正是豆蔻年華,而阿伯拉已是三十七歲,相差十八歲。但是年齡不能限制愛情的發(fā)生。師生相戀,不是一般人所能容忍的。但是相戀出于真情,名分不足以成為障礙。男女相悅,私下里生了一個兒子,與禮法是絕對的不合,但是并不違反人性,人情所不免。八百多年前的風流案,至今為人所艷稱,兩人合葬的墓地,至今為人所憑吊。主要的原故就是他們的情書真摯動人。[12]508

這是人性的方面,所謂人非太上,孰能忘情,梁氏對于常態(tài)的情感是給予充分肯定的,并非一味抹煞,“真摯動人”本是“人性文學”的應有之義。當然還有更為重要的方面則在于怎樣為不羈的情感套上理性的籠頭,而不任其奔騰恣肆、旁逸斜出、一泄無余,俾使行之于正軌,這是他欣賞《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的另一個方面:

阿伯拉要求哀綠綺思不要再愛他,要她全心全意的去愛上帝,要她截斷愛根,不再回憶過去的人間的歡樂,作一個真的基督徒的懺悔的榜樣,——這才是超凡入圣,由人的境界升人宗教的境界。他們兩個相互勉勵,完成了他們的至高純潔的志愿,然而在過程中也是十分凄慘的人間悲??![12]510

綜合兩個方面,梁實秋對于《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的“透視”是:“(這部情書)里面情致雖然纏綿,文辭卻極雅馴,并且用意不在勾引挑動,而在情感的集中,純潔而沉痛,由肉的愛進而為靈的愛,真可謂超凡入圣,境界高超極了?!盵13]382無疑,這種具有高超境界的作品是符合其第一流的翻譯標準的。

同樣,在另外一些翻譯作品中,梁實秋總是會寫一些或長或短的序言或后記,交代翻譯的初衷,指陳作品的優(yōu)缺點,而其所謂以“人性”的標準進行抉擇則是一以貫之,借翻譯之酒杯澆“人生”之塊壘的意圖相當明顯。

在1930年翻譯的瑞典作家斯特林堡針對易卜生的女權思想而寫的短篇小說集《結婚集》的序言中,他這樣寫道:“這本書描寫的是普天下人(您也在內(nèi))的最驚心動魄的悲歡的情緒,最不能避免的一個根本的問題,我敢相信我們早晚總能在這本書里尋得一些同情,或反感,哀矜,或憤慨,悔恨,或失望。這本書您若是在白晝看,能使您一天臉上沒有笑容,若是在夜晚看,能使您半夜睡不著,因為這本書能在我們的止水一般的心里激起波瀾,能使我們皺著眉頭思索?!?;“他對人性的了解雖然深刻但不博廣,然而他的藝術是驚人的簡練動人”;“我們要打破浪漫的迷夢,節(jié)制過度的情感,順從著自然,看清了事實,穩(wěn)健的謹慎的在人生上面航駛罷!……你若是不知道這一條路是怎樣的荊棘,這一面海是怎樣的洶涌,讀過這本《結婚集》大概也就可以知道一二了罷?”[14]268-272

《織工馬南傳》和《吉爾菲先生之情史》則是譯自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三大小說家之一①另兩位為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和薩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的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梁譯作“喬治·哀利奧特”)的作品,梁實秋曾自謂對哀利奧特的作品“有些偏愛”,[15]290但這不是選擇的主要原因,更為深層的原因是“哀利奧特的小說內(nèi)容是人性的描寫。她不僅敘說故事,她是藉了一個故事做骨干而從各方面來分析人的心理,人的情感。她真能鉆到小說里去,鉆到小說里的人的心里去?!盵16]281特別是對于《織工馬南傳》這部雜糅現(xiàn)實精神與魔幻特色,富有傳奇色彩的因果報應故事,梁實秋的評價是:“故事中人物有富家子弟、有勤苦勞工,但是小說的重點不在描寫階級的對立,而是在人性的發(fā)揮。小說的中心課題是:金錢重要,但不是頂重要,愛比金錢更重要。一百二十多年前的英國小說,五十多年前的舊譯,如今再出現(xiàn)于讀者之前,仍然不失其意義,因為人性是普遍的永久的?!盵17]472階級性是梁實秋文學理想中很難跨過的一道坎,他始終認為階級性是可以為人性所框囿的,人生現(xiàn)象有許多方面是超階級的,優(yōu)秀的作品之所以能行諸久遠,往往不在階級性,而在人性。

毫無疑問,在梁實秋的所有譯著中,分量最重、最為人稱道還是要數(shù)《莎士比亞全集》,這部承載了其全部文學理想并耗費了其最多心血的皇皇巨著,是他窮近40年(1931~1967)的時光斷斷續(xù)續(xù)獨力完成的。在顛沛流離中,他焚膏繼晷,兀兀窮年,最終得竣全功,其持之以恒的毅力與決心本身就是一個文學理想主義者的最佳寫照。正如余光中1967年在臺北舉行的“梁實秋教授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出版慶祝會”上所言:“這不但是中國文學界的大事,更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因為五四以來,西洋作家的譯述,何止數(shù)千百家,但譯述一位大作家而能競其全集者,梁實秋先生還是第一人。除去譯述莎翁所需的修養(yǎng)與學識而外,僅僅這種超絕常人的毅力,這種有始有終的精神.已經(jīng)值得文學界的敬佩,進而盛大慶祝了?!盵18]432

毫無疑問,莎士比亞是英國文學史上的藝術巨匠,也是世界文壇上山斗級的大師,其眾多的作品構成了一座璀璨、博大而深邃的藝術寶庫,其對世界與人性的洞察深刻至極,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散發(fā)著永恒的魅力,正如他自己在十四行詩中所說:“石碑或金碧輝煌的帝王紀念碑,不會比這有力的詩篇壽命更長;你在這詩篇里發(fā)射出來的光輝,將比多年積塵不掃的石碑更亮?!愕墓鈽s的名聲,將永久存在于一切后人的眼里,他們直到世界末日綿延無窮”;[19]87本·瓊生謂其作品“超凡入圣”、“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的世紀”;[20]11-13歌德稱“不容易找到一個跟他一樣感受著世界的人,不容易找到一個說出他內(nèi)心的感覺、并且比他更高度地引導讀者意識到世界的人”;[21]298丹納則認為莎士比亞是“最偉大的心靈創(chuàng)造者,最深刻的人類觀察者”[22]364等等,自從莎翁作品誕生之日起,雖批評之聲間或有之,但盛贊之詞更是比比皆是。或許約翰孫為《莎士比亞戲劇集》所寫的一段序言更加鞭辟入里:

惟有普遍人性之適當?shù)谋憩F(xiàn)才能使大眾得到快樂,并且長久的快樂。特殊的情形只有少數(shù)人知道,所以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判斷其表現(xiàn)是否逼真?;孟氲膭?chuàng)造之離奇的穿插也許能予人以暫時的快樂,因為一般人沒有不好奇的,但是奇異的快樂不久就要消失,人心只能安穩(wěn)的停留在固定的真理上面。莎士比亞是一個表現(xiàn)人生的詩人,在這一點上他勝過了一切作家,至少勝過了一切近代作家。他忠實的把生活反映出來給讀者看。他所描寫的人物,不沾染某一地點的特殊風俗而為其他各處人所未經(jīng)驗者;也不帶少數(shù)人能懂的某一種特殊職業(yè)或?qū)W術的意味;也不受偶然的時髦或暫時的風尚之影響。他所描寫的人物,是普遍人性之真實的產(chǎn)物,這種產(chǎn)物是世界永遠產(chǎn)生的,我們永遠能觀察到的。他所描寫的人物,其言語動作均受一些普遍的情感與原則之支配,此種情感與原則能激動一切人的心,能激動全生活的進行。別的詩人的作品里,其人物往往是個性特著的單人,在莎士比亞里,往往是類型。[23]659-660

梁實秋曾認為約翰孫的這篇評論是過去眾多莎評中“最有價值的一篇”,“說破了莎士比亞之所以偉大的秘密”。莎士比亞的人物是“普遍人性之真實的產(chǎn)物”,這應該就是深契梁氏內(nèi)心并為之鍥而不舍的最主要的原因。

其實,莎士比亞的全部37部戲劇作品,并非篇篇精品,部部珠璣,“平心而論,莎士比亞作品中頗不乏淺薄幼稚之處”,[24]538但是如果從梁實秋所服膺的約翰孫博士關于文學批評應該“擇其普遍者,而遺其瑣細特別者”[25]40的提示來看,無疑莎士比亞的作品從總體上卻為梁實秋提供了最為集中的人性展示場,彰顯了人性文學的永恒價值。在梁實秋看來,莎劇之所以會成為本·瓊生所謂的“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的世紀”,就在于他的主要作品都是與人生密切聯(lián)系,抒寫人的基本情感,洞徹人生真諦的杰作。無論是《哈姆萊特》中的復仇故事,還是《馬克白》中的罪惡描寫,抑或是《奧賽羅》中的猜嫉、《李爾王》中憤怒,《威尼斯商人》中的機智與悲哀,無一例外的都是人類的基本情感。莎士比亞的偉大與聰明之處在于:“他不宣傳什么,他不參加派別,他不涉及宗教紛爭,他不計較勸善懲惡的效果,戲就是戲。戲只是戲??墒沁@樣的態(tài)度正好成就了他的偉大,他把全副精神用在人性描寫上面?!盵26]64也唯如此,人性才能超越一時一地而具有普遍性與永久性,文學也因此而能超越時空流諸久遠。

在《莎士比亞的思想》一文中,梁實秋在對其劇作進行分析后指出,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是與其人生觀密切相關的,這是其人文思想的基礎,犖犖大端者有三:第一,他對“人”的尊嚴看得很重,重視人的地位,把人當人看;第二,他持有積極的人生觀,不尚空談,主張腳踏實地過實際的生活;第三,他主張中庸之道,不喜極端,始終走在實際可行的、穩(wěn)健的中間路線上。[27]664-665不管他的這種分析是否得當,至少在梁氏的理解上莎士比亞的思想與其人性文學的理想是完全相符的,他一再強調(diào)“人性(nature)一名詞的涵意也不外就是人的理性與情感的總和”;[25]39“純正的古典觀察點,是要在二者之間體會得一個中庸之道?!盵28]135

事實上,莎士比亞的作品及其蘊含的思想并非那么單純并完全合于古典,在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等許多作品中洋溢著對于個性解放的張揚,不羈情感的宣泄,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氣質(zhì)。有意思的是,在莎士比亞那里,梁實秋超越了所有的浪漫與古典的無謂論爭,將古典與浪漫融為一體,側重從情理和諧的中庸觀念出發(fā)來傳達莎劇人性之永恒魅力:

莎士比亞的性格是富于想像的,但是他的想像的成分是可注意的。他的想像是倫理的(ethical),是集中的,是向人心的深處想;不是浪漫的,不是放肆的。不是向狂誕處想。他對于“人”特別的感覺興趣。他對于各階層的人都感覺興趣,于是運用他的想像力去求了解;他對于各方面的生活都感覺興趣.于是運用他的想像力去求體驗。他的作品便是此種了解與體驗的實錄。[29]593

不管怎樣,梁實秋始終是把莎士比亞看作是最具人文氣息,符合其“頂好文學”也就是“人性文學”的理想的典范來看待的,“莎士比亞的作品,開始是洋溢著人性的呼聲,結尾仍是洋溢著人性的呼聲,時空不害,萬古常新?!盵30]128“我欽慕他的經(jīng)驗宏富,洞徹人生,而且文字豐贍,常有妙語。”[31]429無疑,這構成了梁實秋堅持數(shù)十年甘坐冷板凳翻譯莎士比亞的最大動力,他是用另一種方式來傳述了自身的文學理想。

此外,梁實秋還翻譯了一些西方經(jīng)典隨筆作品,如《西塞羅文錄》、《沉思錄》等,如果說翻譯莎士比亞等人的著作是其古典人文理想的感性呈現(xiàn)的話,那么這些隨筆作品的翻譯則更多體現(xiàn)了對人文精神的理性思索,其中羅馬皇帝奧勒留的《沉思錄》最具代表性,梁實秋曾謂“對于此書夙有偏好”,“平生翻譯以此書最為吃力,亦以此書為受益最多”,并將將該書列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八本書之一,稱其是“人間瑰寶?!盵32]705梁氏之所以如此看重這部書,關鍵在于所揭示的為人處世律己待人之道。作為一身而兼皇帝與斯托亞學派的苦修哲學家,奧勒留所提示人們的是:

不合于人的身份的事物,不可稱之為人的;那些事物不是人所需要的,人性不包括那些在內(nèi);那些事物對于人性之完成亦無助益。所以,人生之目標不可放在那些事物上面,幫著達成人生目標的方法(即所謂善)亦不可寄托在那上面。并且,如果任何這些事物是屬于人的,他便不該蔑視而加以峻拒;如果他表示他不需要這些,此人便是不值得贊美的;如果這些事物是好的而他尚未具備,那么他也不能算是一個好人。不過,就事實而論,一個人越能摒棄或被剝奪這些以及類似這些事物時無所怨尤,他便越是一個好人。[33]68-69

也就是說,奧勒留所更為關注的是人之為人的內(nèi)在向度,即靈魂的向度。只有靈魂上的超越才意味著人性的真正完成,外在的非人的東西都是不真實的,而屬人的東西的合理利用則是有助于人性的完成。他相信,“生活本身是變動不定的,但是生活的真正價值則應當從一個不容變動的永恒秩序中去尋找。這種秩序不是在我們的感官世界中,而是只有靠著我們的判斷力才能把握它。在人那里,判斷力是主要的力量,是真理和道德的共同源泉。因為只有在判斷力上,人才是整個地依賴于他自己的,判斷力乃是自由、自主、自足的?!盵34]12

這些觀念在東西方的人文智慧中都似曾相識并可資參證,無論是儒家人文理想的“克己復禮”,還是白璧德希圖向個體施加一種紀律,通過“內(nèi)在控制”(inner check)實現(xiàn)人性的復歸,均是如此,梁實秋的迷戀與選擇當然與此有關:“斯托亞派的這部杰作坦示了一個修行人的內(nèi)心了悟,有些地方不但可與佛說參證,也可以和我國傳統(tǒng)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及‘克己復禮’之說相印證。”[35]207

質(zhì)言之,在梁實秋幾十年的文學生涯中,作為其文學理想展示的另一個場域,翻譯始終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他不為名不為利,甘于清貧寂寞,選擇那些他認為具有永久美譽而合于人性的著作,努力實踐著他關于古典人文理想的堅守,而他的身體力行本身,也完美的詮釋了一個文學理想主義者的執(zhí)著追求。

猜你喜歡
梁實秋情書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素描)
當代人(2022年3期)2022-03-30 01:28:46
梁實秋談付出
北平的零食小販
向威廉·莎士比亞致敬
梁實秋與冰心的友情
海峽姐妹(2020年11期)2021-01-18 06:16:06
一封情書
沒留神
快樂語文(2017年26期)2017-02-24 11:51:21
暖暖的等
你在引用莎士比亞的話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選譯30首
浮梁县| 仲巴县| 瑞昌市| 梅州市| 大连市| 旬阳县| 曲阜市| 洪泽县| 舟曲县| 嘉兴市| 五指山市| 胶南市| 墨竹工卡县| 辽宁省| 温州市| 上林县| 南投县| 呼玛县| 庆安县| 固安县| 桃园市| 德阳市| 建瓯市| 北票市| 航空| 简阳市| 宁德市| 交城县| 英德市| 扎赉特旗| 西藏| 五台县| 鄄城县| 喀什市| 江津市| 明星| 乐平市| 赫章县| 鲁甸县| 白河县| 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