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超
摘 要: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與日俱增,收藏成為了人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瓷器作為收藏領域中的大項,因其優(yōu)美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備受人們的青睞。本文筆者結合自己工作實際和學習有關專業(yè)書籍的心得體會,談一談對雍正窯瓷器的粗淺認識。
關鍵詞:雍正瓷器的品種;造型;紋飾;款識;特點
要說雍正瓷器,不能不先說一說清代的第五位皇帝——雍正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胤禛,滿族人,是圣祖康熙皇帝的第四子,1678年出生于北京,卒于1735年。1722年即位,在位雖然只有短短的13年,但是在“康、雍、乾”這三代中,雍正處在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他40多歲登上皇位,學養(yǎng)深醇,審美相當成熟。他又是一個勤政簡樸的工作狂,因此追求器物的至善至美,中意的瓷器器型穩(wěn)重肅穆、尺寸保守,而且內心對美和趣味的向往又未曾湮滅,他的個人品位在清朝歷代帝王中應該是最佳的了。所以雍正時期的瓷器雋秀典雅、玲瓏精巧、賞心悅目是大家公認的風格。舊傳,雍正四年,也就是1726年起雍正皇帝重任內務府總管年希堯兼任景德鎮(zhèn)御窯廠總理。在年希堯任職的九年中,通過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新技術,解決了清代琺瑯彩瓷器彩料要依靠進口的難題。同時還使清代琺瑯彩在進口顏色的基礎上增加了幾十種顏色,史稱“年窯”。雍正八年(1730)成功燒制了“胭脂水”。《景德鎮(zhèn)陶錄》上記載年希堯管理窯務時,“選料奉造,極其精雅”。雍正六年(1728)又重任唐英任景德鎮(zhèn)督陶官。唐英,字俊公,沈陽人,能文善畫,是清代著名的陶瓷藝術家。他刻苦鉆研,長期與制瓷工匠一起探索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成就。雍正十三年(1735)他著的《陶成紀事》中全面總結了雍正官窯的主要工藝,仿古創(chuàng)新產品不斷涌現。應該說清代的官窯制瓷在雍正這一朝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在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皇帝個人的情趣愛好往往會影響整個時代的工藝美術的發(fā)展方向,尤其是官營手工業(yè)產品。
1 雍正瓷器的單色釉
1.1 青釉
青釉是我國最為古老的顏色釉,出現于南方,是沿用時間最久、分布最廣的一個釉種,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青釉瓷器的發(fā)展雖經歷了漢唐五代的青釉瓷、宋代官窯的青釉瓷、宋元龍泉窯的青釉瓷、元代哥窯的青釉瓷四個階段,并在清康熙時期發(fā)展成熟,但如果從工藝技術上看,雍正時期才算是絕對的成熟。因為在雍正時期,青釉瓷器才能達到相同器型其色澤能保持一致的高成品率。雍正青釉分粉青(最淡)、冬青(稍深)、豆青(最重)和仿龍泉多種,常見的器型有碗、盤、蓋罐、各式瓶及扁瓶、花盆、仿青銅器等,裝飾有刻花和印花(居多),圖案為纏枝牡丹、纏枝蓮,還有精細的龍鳳紋、鴛鴦、靈芝等圖案。
1.2 紅釉
以銅為著色劑的高溫紅釉,在元代就已經十分成熟?!懊饔罉芬怎r紅為寶”,宣德年間的寶石紅更勝一籌。郎窯紅、豇豆紅在康熙時期被視為珍品,因物罕而價高,到了雍正時期已很少燒制。但雍正官窯為恢復宣德寶石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惜工本,在釉中添加瑪瑙、珍珠等貴重原料,燒成呈色穩(wěn)定均勻的霽紅(又稱祭紅、鮮紅),釉如桔皮溫潤光亮。常見器型有高足的碗、盤等,很顯然都是官窯的祭器,也有少數仿宣德的瓶、罐之類。雍正時期的以金為著色劑的金紅釉是名貴品種,它的顏色猶如玫瑰或薔薇,屬于低溫釉,素有“玫瑰紅”“薔薇紅”之稱。顏色較深的俗稱“胭脂紅”,較淺的俗稱“胭脂水”。器型以盤、碗、杯、碟等比較小的器物多見。雍正時期的紅釉除了高溫銅紅的祭紅釉和低溫金紅的胭脂水或胭脂紅外,還有低溫鐵紅的珊瑚紅。
1.3 仿官、哥、汝、鈞釉
雍正時期的仿官、哥、汝釉,釉色明凈清麗,優(yōu)雅而華貴,是雍正官窯的重大成就之一。它們都屬高溫的顏色釉。仿官窯器以豆青、灰藍、月白色常見,大開片很多,無紋片也有;釉面有透明和不透明兩種,部分器物有“紫口鐵足”;器物的造型有長頸的方瓶、貫耳瓶、三孔葫蘆瓶、象耳瓶、扁壺、圓洗及桃式洗等。仿哥窯器器物的胎質大多都比較厚,但制作精良,有大小紋片相結合的“金絲鐵線”,也有單純的細小紋片或大紋片;顏色以深、淺灰青較為常見,部分器物有“紫口鐵足”;造型以仿宋官窯、仿宋汝窯常見,有獅耳瓶、抱月瓶、貫耳瓶、各式爐、盤、碗還有文房用具筆架、水丞、各式筆洗等。仿汝窯器器物以仿宋代汝窯的天青色為多見,紋飾以魚子紋小紋片為主,也有大紋片和無紋片的。雍正時期的仿汝瓷和宋代汝官窯相比釉面晶瑩透亮,宋代汝瓷釉面均不透明。雍正仿汝器器物造型有懸膽式瓶、三足及各式洗、象耳帶環(huán)尊、石榴尊、蓮瓣瓶及碗、盤等。雍正時期仿鈞窯器主要有三類:一是仿北宋時期的鈞紅釉,習慣稱“玫瑰紫”,器物造型多見于小花尊、圓式洗、各式的瓶、碗、盤、罐等;二是仿天藍、月白色釉,并兼有涂以紅斑的器物,器物釉面和宋鈞相比釉層較薄且釉面更滑潤;三是窯變花釉,它是雍正時期仿鈞釉的一個創(chuàng)新品種,主要以紅色為主,更有天藍、月白、綠、褐等雜色交融流淌著,變化萬千,猶如熊熊烈火的火光色譜,其中較紅的稱“火焰紅”,較藍的稱“火焰青”,器型以較大的瓶、罐、盆等常見。
1.4 爐鈞釉、茶葉末釉和鐵銹花釉及其他各種色釉
爐鈞釉是雍正時期景德鎮(zhèn)窯仿宜興鈞釉燒出的一種低溫釉,燒制的方法是先用高溫把瓷胎燒成,掛釉后再在低溫爐中二次燒成,稱“爐鈞釉”。它的特點是釉色流動快,以流淌的藍釉形成自然的山峰水波。顏色流淌中有紅點的為佳,俗稱“高粱紅”,青點則次之。爐鈞釉的特點是器物里外及底部均施釉,而且底部和器壁施釉一致。器型除小型的文房用具、渣斗、各式洗之外,還有較大件的瓶、罐及燈籠尊等。茶葉末釉因釉色青中偏黃而且有星星點點如同茶葉末狀而得名。茶葉末釉最早是在唐代黑釉燒制過程中偶然出現的,雍正時期的茶葉末釉器物以各式瓶、尊、壺類等陳設瓷多見。鐵銹花釉是一種結晶釉,非常像鐵銹花。雍正時期的鐵銹花釉釉色表面滿現褐、紅色的星點,器物造型多為香爐、瓶、罐、杯盤等。其他各色釉除了天藍、黃釉、藍釉、甜白、瓜綠、孔雀綠、金醬、茄皮紫等傳統(tǒng)釉色以外,還創(chuàng)新燒制了舊玉釉(較淡的赭色,形似碎玉狀,器物造型有碗、盤、瓶等)、木紋釉(完全仿木理紋,釉色淡黃,器物造型有提桶、木盆等)、秋葵綠釉(一種淡綠釉,淡黃中偏綠猶如秋葵,故稱“秋葵綠”“松石綠”或“西湖水”,造型有碗、盤及小件器比較常見)。endprint
2 雍正時期的青花、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
2.1 青花
雍正時期的青花瓷無論是造型還是裝飾都可以用一個“秀”字形容,雖然不像元青花、明永樂、宣德、成化和清康熙青花那么重要,但它采用浙江上等青料,加以精煉,青花瓷化程度高,青色幽靜而均勻。當時的青花瓷已經成為宮廷和民間各階層的日常陳設及應用器,產量很大。青花器型除了日常用具外還有下列兩類:一類是完全仿明宣德、成化的造型,如雞心碗、雙耳葫蘆口扁壺、寶月瓶、花澆、執(zhí)壺等,仿成化的天字罐、十六子小罐等;另一類是雍正時期新創(chuàng)燒的品種,如牛頭尊、貫耳斜肩大瓶、貫耳六方瓶、八方扁瓶、變形高足碗等。雍正時期的青花紋飾除了有傳統(tǒng)的纏枝蓮、云龍、龍鳳紋外,還有折枝花、團花、竹石、花蝶、花鳥、石榴等比較常見,人物故事極少。
2.2 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
雍正時期的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是雍正釉下彩燒制中最為成功的品種,應該說達到了頂峰,后世很難仿制。釉里紅主要以仿宣德的三魚高足碗、三魚盤、三果高足碗、三果瓶、云龍碗等為主,還有蝙蝠碗等。青花釉里紅比較常見的器型有小洗、水盂、石榴尊、梅瓶、花盆、各式瓶、碗盤杯等。圖案有纏枝花、串枝花、松竹梅、三果、云鶴、蓮托八寶、八仙、百鹿等。
3 雍正時期的彩瓷
3.1 五彩和粉彩
五彩從唐代開始到明清一直都盛行,康熙時期達到頂峰。五彩又叫“硬彩”,燒造溫度800℃以上,用清水或膠水著色。雍正時期的五彩雖以仿成化五彩為主,但是在器物的造型上更有自己的特點,小件器居多且官窯器少,多為葫蘆瓶、方花盆、套杯和盤碗等,圖案有傳統(tǒng)的龍鳳紋,還有幽雅的人物、花草、簡筆山水紋飾比較突出。粉彩是五彩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果。粉彩始于康熙晚期,盛于雍正。粉彩又叫“軟彩”,燒造溫度700℃以上,用油料調色,是用摻有鉛粉的玻璃白打底,然后再在瓷器的表面施彩作畫。經烘燒之后,瓷畫中的各種色彩顯得濃淡協調,柔和光澤。雍正時期的粉彩不論從造型、胎釉、彩繪等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雍正粉彩是在極為純凈的透明釉燒成的白瓷上進行彩繪,因此雍正時期的粉彩極具淡雅柔麗之感,是上層社會的日常生活用瓷,官窯器多。器物以碗盤之類為最多,此外有杯、碟、罐、六角瓶、燈籠瓶、花觚、提梁壺等造型比較常見。圖案以花蝶、人物故事以及諧音的“蝠”(福)“鹿”(祿)為多。最突出的是“過枝”技法,即盤碗的圖案花紋從器身到器蓋,從器里到器外連續(xù)彩繪燒成,圖案多數是桃果、牡丹、玉蘭等。
3.2 斗彩和琺瑯彩
雍正時期的斗彩多數為官窯器,而且在彩繪上分兩類:一類是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結合,一類是釉下青花與釉上粉彩結合。圖案以云紋、鳳紋、纏枝花卉及花果紋為主,當時最為突出的圖案紋飾有八仙人物、團龍、團鳳、團花、團花壽字、九桃、蝠鹿及暗八仙等。雍正時期的斗彩器型為兩類:一類是仿成化斗彩的,如天字罐、雞缸杯、馬蹄杯等;另一類是當時比較流行的造型,如盤、碗、杯、碟、燈座、長方花盆、蓋碗和各式瓶等。雍正時期的琺瑯彩是以白地彩繪為主,圖案以花卉、翎毛居多,山水則次之,人物更少。雍正時期的琺瑯彩特點是在畫面上配以相呼應的書法極佳的題詩,因此說雍正琺瑯彩是集詩、書、畫及工藝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品。它又是宮廷御用的玩賞器,所以僅見碗、盤、花瓶茶、壺等數量不多的小件器。
4 雍正時期的款識和特點。
雍正官窯青花、粉彩、紅釉、釉里紅、五彩、斗彩大多是“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青花楷書款,官窯青花少數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書青花款。仿汝窯大多書“大清雍正年制”或“雍正年制”青花篆書款,仿哥窯部分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青花篆書款。三行六字篆書款多數用于顏色釉瓷上。官窯的仿鈞瓷器、爐鈞器、茶葉末釉大多數有“雍正年制”篆書刻款?,m瑯彩大多數書“雍正年制”四字楷書藍料方款。鐵銹花釉多數無官窯款識。雍正瓷器的特點:釉面有桔皮紋,官窯精品的碗、盤圈足呈滾圓的“泥鰍背”,特別碗類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特點,有的口徑與足徑的比例為2∶1,民窯的碗、杯、瓶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雖無釉但有明顯的旋痕。雍正時期最突出的器型是牛頭尊、貫耳瓶、四聯瓶、燈籠瓶、如意耳尊、桃洗及高圈足枇杷尊等。
瓷器這一中國藝術的瑰寶蘊含了太多的知識,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才能更多更好地了解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愿本文能為弘揚瓷器文化貢獻一點微薄之力,有不當之處敬請專家學者批評與指正。
參考文獻
[1]李彥君.古代瓷器鑒賞與投資[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1.
[2]文物保護與鑒定執(zhí)法實務全書編委會.文物保護與鑒定執(zhí)法實務全書·中卷[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3]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