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溫情回溯與冷漠清算*

2018-01-30 23:56:54陳嬌華
關(guān)鍵詞:后母雷峰塔易經(jīng)

陳嬌華

(蘇州科技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江蘇 蘇州 215009)

《小團圓》和《易經(jīng)》(包括上部《雷峰塔》)*張愛玲在1963年6月23日給鄺文美夫婦信中說,《易經(jīng)》因篇幅過長,分為上下兩部,上半部叫《雷峰塔》,下半部叫《易經(jīng)》。本文題目、摘要和關(guān)鍵詞中的《易經(jīng)》包含《雷峰塔》。正文中凡提到《易經(jīng)》包含《雷峰塔》的,會在《易經(jīng)》后面的括號內(nèi)注明;否則指《易經(jīng)》單篇。是張愛玲后期創(chuàng)作的自傳體小說,分別于2009年、2010年出版,之后即引發(fā)廣泛熱議和考證。有的激奮張愛玲仍在筆耕不輟,有的感嘆張愛玲江郎才盡。毋庸置疑,與前期《沉香屑 第一爐香》《金鎖記》《傾城之戀》等系列作品的傳奇、艷異相比,后期《小團圓》和《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確實不免顯得平淡?!缎F圓》創(chuàng)作于1975年,《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創(chuàng)作于1957—1964年。按照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的先后時序,依次是《雷峰塔》《易經(jīng)》和《小團圓》,主要以作者童年、青少年及中年生活經(jīng)歷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基本吻合其人生軌跡,堪稱“人生三部曲”。三部曲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一致,內(nèi)容上也有延續(xù)性和重復(fù)性,都是對成長創(chuàng)傷記憶的傾訴。不少研究者傾向于把它們不加區(qū)分地放在一起闡述,認為都是對作者創(chuàng)傷記憶和家族隱秘的清算。*詳見楊聯(lián)芬:《成長創(chuàng)傷與家族史書寫》,《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第3期,第72-76頁;吳福輝:《張愛玲晚期作品講讀提要》,《漢語言文學(xué)研究》2014年第1期,第140-144頁。有的甚至覺得看完《雷峰塔》和《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后,“才發(fā)覺傷害她更深的,其實是母親”,而不是父親和胡蘭成。[1]似乎《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比《小團圓》寫得更冷漠,揭露家庭隱秘,特別是母女關(guān)系更尖刻、無情。然而,細讀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相較于《小團圓》揭露和清算家庭隱秘的冷漠、尖刻,《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對童年往事和成長經(jīng)歷的回溯則顯得有些溫情和柔和。

一、同樣的創(chuàng)傷記憶

《小團圓》和《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都是對作者成長中創(chuàng)傷記憶的追溯與傾訴。張愛玲前期“傳奇”系列中陰郁壓抑的家庭氣氛,蒼白病態(tài)的女性形象,特別是那種畸形、不正常的家庭生活,處處透露出作者兒時生活的創(chuàng)傷記憶。不過,這些創(chuàng)傷寫得含蓄隱晦,不像后期自傳體系列那樣坦率、赤裸。概括起來,后期自傳體“三部曲”的創(chuàng)傷記憶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家庭破碎的創(chuàng)傷記憶。和諧完整的家庭是播撒和傳遞愛的溫馨樂園,也是培養(yǎng)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的重要基地,但張愛玲父母相處不睦,見面就吵,最后離異。張愛玲與父親一起生活,后母刻薄、挑唆,直接導(dǎo)致父女沖突、決裂,張愛玲逃走,與母親居住。這些傷痛與不幸充斥張愛玲的幼年生活,也充塞著《雷峰塔》《易經(jīng)》《小團圓》的故事敘述。《雷峰塔》寫道:

父母都不在的兩年在琵琶似乎是常態(tài)。太平常了,前前后后延伸,進了永恒。[2]11

她習(xí)慣了父親母親總是唱反調(diào)。記憶里總是只有在吵架的時候才看見他們兩個一塊。[2]146

張愛玲在這種破碎、殘缺的家庭中成長自然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她多次向文美夫婦傾訴,1964年11月給文美信中道:“我這一向本來心緒壞得莫名其妙,大概因為缺少安全感……”[3]1771968年7月給宋淇信中也訴說:“我想也只有我這長期沒有半點安全感的人能知道一二?!盵3]183而小琵琶和九莉始終不相信自己會獲得別人好感與喜歡,潛意識里總有一種棄兒情結(jié),在日常交往與談吐中,不自信和自卑感會自然流露。張愛玲后來孤寂客居美國,不與他人交往,也是這種童年陰影所致。其次,母女情感生疏的創(chuàng)傷記憶。母親是引導(dǎo)孩子走向社會人生的第一位導(dǎo)師,母愛的潤澤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但張愛玲成長中體驗更多的卻是母愛的生疏與荒涼,這在《雷峰塔》《易經(jīng)》《小團圓》的許多相關(guān)情節(jié)中都可以看到。在幼小的琵琶眼中,母親是“漂亮的客人,隨時會告辭,拎起滿地的行李離開”[2]108。母女缺乏親密情感交流,連牽手這樣平常的互動舉止,都感覺砢磣、“惡心”。琵琶生病臥床,母親失聲喊叫和咒罵。母親懷疑女兒失貞而“窺浴”,瑣瑣碎碎的生活情景使得琵琶內(nèi)心萌生被棄的孤兒心理。第三,后母刻薄、挑撥的創(chuàng)傷記憶。自傳體系列大量描述后母的刻薄,挑唆父親毒打弟弟,離間父親與琵琶的關(guān)系,唆使父親搜撿弟弟口袋里的錢,患肺結(jié)核的后母甚至叫弟弟與她用同一個杯子吃藥喝水,終致弟弟染上肺結(jié)核身亡。作品多次寫到琵琶發(fā)誓要報仇?!独追逅分?,琵琶在弟弟遭到父親一個嘴巴子后,暗自決心:“我死也不會忘……我要報仇,有一天我要報仇。”[2]237聽聞弟弟死后,她發(fā)誓將來要“報復(fù)她的父親與后母”[2]237。這種刻骨的創(chuàng)傷記憶貫穿自傳體三部曲,前后情感基調(diào)一致,全是憤怒的控訴與清算。最后,愛情失敗的創(chuàng)傷記憶。張愛玲在《小團圓》中借敘述者之口道出:“只有她母親與之雍給她受過罪。”[4]241可見,愛情遭到背叛留下的創(chuàng)痛在張愛玲心里是致命的,只是這方面的創(chuàng)傷記憶僅在《小團圓》里得到敘述,《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主要追敘童年和青少年往事,沒有觸及,故這里不贅述。

總之,上述前三種創(chuàng)傷記憶是自傳體三部曲不斷重復(fù)書寫的共同內(nèi)容。由于《小團圓》出版較早,主要追述青年張愛玲的婚戀故事和人生經(jīng)歷,及閃回穿插一些赴美后的重要人生經(jīng)歷,對于童年和青少年往事的回溯則顯得簡略、理性,不像后來出版的《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那么具體和感性,因此,有論者認為,從《易經(jīng)》和《雷峰塔》中看出,母親才是傷害張愛玲最深的那個人[1]。其實并非如此,只要比較《小團圓》和《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對上述前三種創(chuàng)傷記憶追述的具體情形,包括敘述、措辭、語調(diào)和篇幅長短等,答案不言自明。

二、不一樣的創(chuàng)傷記憶追述

相比《小團圓》和1940年代的紀(jì)實性散文《童言無忌》《私語》等記載的相關(guān)情景,《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對童年往事中創(chuàng)傷記憶的追溯要充滿溫情,盡管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仍是率直、坦露,但在這些率直、坦誠和質(zhì)樸的敘述中彌漫一種作者此前和此后作品都少有的柔和、親切和寬容。

(一)母親形象塑造的差異

如果說《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塑造了一個焦躁、憂慮的母親形象,那么《小團圓》刻畫了一個冷漠、自私的母親形象。這從兩部作品對幾個相同事件的不同想象與書寫中可以看到。

其一,關(guān)于琵琶生病臥床情景。《天才夢》寫母親從法國回來,對睽隔多年的女兒研究一番后說:“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癥……我寧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著使自己處處受痛苦。”[5]2絕情的話語穿插在神采飛揚的“天才夢”自述與現(xiàn)實社會里“等于一個廢物”的揭秘之間,流露出母親對女兒未來人生的擔(dān)憂與絕望。前無鋪墊,后無解釋,話語突兀、冷漠。而《易經(jīng)》追述琵琶生病情節(jié),語氣紆徐、舒緩,且前有情節(jié)鋪墊:露早已約好布第涅上尉來家吃飯,因琵琶生病,露只好打電話給布第涅取消約好的飯局,但他不在家,他的仆人又不太會說法語,露的法語也不行。露急得團團轉(zhuǎn),焦躁之下口不擇言:

你真是麻煩死了。你活著就會害人。我現(xiàn)在怕了你了,我是真怕了你了。怕你生病,你偏生病。怎么幫你都沒用,像你這樣的人,就該讓你自生自滅。[6]64

這些話非常刺心,讓人倍感母愛的凄涼和荒寒,自幼缺乏母愛和家庭溫暖的琵琶會更覺冰寒和無助。但聯(lián)系上下文不難發(fā)現(xiàn),這句話其實包含許多信息:一是語氣急促,透露出這是露情急下的口不擇言;二是露關(guān)心和擔(dān)憂女兒身體及對女兒自己不注意保重身體的生氣之語;三是透露了露經(jīng)濟拮據(jù),難以承擔(dān)醫(yī)療費用的焦慮與窘迫。接著,又鋪敘很長的母女對話:露不斷詢問琵琶病因,然后又細心叮囑:“別吃固體食物”,“什么也不能吃,一小口也不行。聽見了吧?腸子會穿孔”[6]65。嘮叨的話語里透露出露的拳拳母愛之心,紆徐、舒緩的整體敘述語調(diào)也體現(xiàn)作者事后對母親的理解和寬宥。而《小團圓》則回到《天才夢》那種冷漠、理性的敘述腔調(diào)。蕊秋正說要請誰吃茶,九莉病了,幾天沒退燒,只好搬到客室去睡,“蕊秋忽然盛氣走來說道:‘反正你活著就是害人!像你這樣只能讓你自生自滅?!爬蚵犞裨{咒,沒作聲”[4]130。前有“盛氣”,后有“詛咒”,語氣干脆、冷硬、絕情,完全沒有《易經(jīng)》那種舒緩、回旋之感。事后姑姑楚娣提示“那范斯坦醫(yī)生倒是為了你”[4]169,原來母親惡毒詛咒九莉的原因是害怕女兒搶奪她的男人。把母親情急之下的責(zé)罵聯(lián)想到曖昧的兩性關(guān)系上,這顯然有些臆想化和成人化。母親對女兒充滿敵意、仇恨,女兒對母親也不無居高臨下的冷漠與鄙棄,天然的母女人倫情感就這樣被輕易地置換和抹去。

其二,關(guān)于母女牽手情節(jié),這也是自傳體系列一再復(fù)現(xiàn)的情景記憶。1944年發(fā)表的《童言無忌》寫道:

在孩子的眼里她是遼遠而神秘的。有兩趟她領(lǐng)我出去,穿過馬路的時候,偶爾拉住我的手,便覺得一種生疏的刺激性。[5]95

簡單冷靜的敘述文字沒有溫情,只有冷漠與生疏。牽手過馬路本是尋常母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張愛玲與母親交流不多,生疏與隔膜不可避免。“偶爾”與“生疏的刺激性”道出了母女情感關(guān)系的實際情狀。這個情景及其感覺在作品里一再重現(xiàn)?!独追逅愤@樣描述:

從百貨公司里出來,得穿越上海最寬敞最熱鬧的馬路。

“過馬路要當(dāng)心,別跑,跟著我走?!甭墩f。

她打量著來來往往的汽車電車卡車,黃包車和送貨的腳踏車鉆進鉆出。忽然來了個空隙,正要走,又躊躇了一下,仿佛覺得有牽著她手的必要,幾乎無聲的嘖了一聲,抓住了琵琶的手,抓得太緊了點。倒像怕琵琶會掙脫。琵琶沒想到她的手指這么瘦,像一把骨頭夾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亂。這是她母親唯一牽她手的一次。感覺很異樣,可也讓她很歡喜。[2]144

作者不厭其煩地進行情感鋪墊和心理描述:在細心叮囑、張望和舒緩的敘述節(jié)奏里,不難感受到彌漫其中的愛意和溫情。母親雖然很少對琵琶表示親熱,但僅有的這一次牽手記憶也讓她倍覺溫馨和歡喜,感受到母親對她本能而又節(jié)制的愛意與呵護。而《小團圓》的“過馬路”情景復(fù)現(xiàn)又回到了《童言無忌》那種冷漠與不適,甚至有種生理上的“惡心”感:

蕊秋正說“跟著我走;要當(dāng)心,兩頭都看了沒車子——”忽然來了個空隙,正要走,又躊躇了一下,仿佛覺得有牽著她手的必要,一咬牙,方才抓住她的手,抓得太緊了點,九莉沒想到她手指這么瘦,像一把細竹管橫七豎八夾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亂。在車縫里匆匆穿過南京路,一到人行道上蕊秋立刻放了手。九莉感到她剛才那一剎那的內(nèi)心的掙扎,很震動。這是她這次回來唯一的一次形體上的接觸。顯然她也有點惡心(著重號為筆者所加)。[4]80

加著重號的文字顯示出母親對女兒的冷漠、疏遠,幾無溫情,甚至有種生理上的排斥和嫌棄感。最后那句“有點惡心”,更是流露出極其冷漠、自私的嫌惡感。蕊秋與楚娣談到英國湖泊區(qū)殺妻案時,感慨一句:“噯喲,沒有比你不喜歡的人跟你親熱更惡心的了!”[4]74前后對照不難看出,《雷峰塔》對于母親形象的塑造確實有些溫情化和理想化。如果說《雷峰塔》中琵琶對母親緊抓自己的手有種生疏和不適感,但心里感覺快樂和舒坦,而且也感受到了母親對自己的疼愛與呵護;那么《小團圓》中,對于母親抓緊自己的手,九莉感受到的不是母愛和呵護,而是母親對自己的嫌惡與厭棄。同時,九莉?qū)τ谀赣H緊抓自己的手也更多感覺的是砢磣與不適感,覺得母親的手像橫七豎八的細竹管。擬物化修辭在此凸顯了母親的冷漠與無情及母女情感的疏離與荒寒。相應(yīng)地,九莉?qū)δ赣H如此嫌棄自己感到震驚和悲涼,故而事后的敘述客觀、冷漠,不帶一絲情感。

其三,關(guān)于窺浴情節(jié)。“窺浴”這個情景在張愛玲青少年生活中是否實有其事,很難推測。某種意義上,這個情景的想象與書寫一方面揭示了張愛玲母女情感的疏離與怨懟;另一方面也反映張母雖然身為中國現(xiàn)代早期留洋女性之一,但意識深處仍殘存陳腐落后的封建觀念。窺浴情節(jié)在《小團圓》與《易經(jīng)》里有不同的處理?!兑捉?jīng)》這樣敘述:

琵琶離開前洗了澡,正要拿毛巾,浴室門砰的一聲打開來。露像是闖入了加鎖的房間,悻悻然進來,從玻璃架上取了什么,口紅或是鑷子,卻細細打量她。她當(dāng)下有股沖動,想拿毛巾遮掩身體,這么做倒顯得她做賊心虛??墒羌幢闶悄吧诉@么闖進來,她也不會更氣憤了。僵然立在水中,暴露感使她打冷顫……露甩上門又出去了。

原來她母親認為她為了八百塊把自己給了歷史老師,而她能從外表上看出來。[6]118

不無情緒化的敘述語調(diào)中,流露出一個青春期叛逆少女敏感多疑、倔強反叛的情緒化特征。“砰”“闖”等詞語凸顯了母親進浴室的突兀和魯莽,但為照顧女兒心情、顏面,沒有赤裸、直接,而是掩飾著,裝作要取什么東西,實則細細打量、驗證女兒是否處子之身。母親這一“窺浴”行為雖有不信任女兒之嫌,但也流露因長期不在身邊陪護而擔(dān)心女兒年幼被騙的拳拳母愛之心,其愛護、擔(dān)憂和焦慮的情感在“砰”“闖”等詞語中不自覺流露出來。激烈的情緒化色彩印證著母女倆相愛而又愛不得法、愛莫能助的復(fù)雜情感。而《小團圓》中,一方面作者把窺浴情節(jié)安排到成人后的九莉身上;另一方面又洗去《易經(jīng)》敘述的那種情緒化色彩,完全出之以冷漠、嫌惡語氣。例如:

她洗澡也是浴室的門訇然開了,蕊秋氣烘烘的沖進來,狠狠的釘了她一眼,打開鏡子背后的小櫥,拿了點什么東西走了,又砰上門。九莉又驚又氣,正“出浴”站在浴缸里,不禁低下頭去約略檢視了一下,心里想“你看好了,有什么可看的?”

她還是九年前在這公寓里同住的時候的身段,但是去接船那天穿著件車毯大衣,毯子太厚重,那洋裁偏又手藝高強,無中生有,穿著一時忘了用力往下拉扯,就會胸部墳起。蕊秋那天撣眼看了她一眼的時候,她也就知道是看見了這現(xiàn)象。[4]249

“也是浴室的門訇然開了”是銜接前面的情節(jié)——燕山來訪九莉,九莉沒有將燕山介紹給蕊秋,蕊秋因此生氣,出去進來都是“訇然”推門,“砰”地關(guān)門。過后蕊秋仍在生氣中,所以“氣烘烘”沖進來,“釘”了她一眼,窺浴驗身,看是否懷孕。而九莉面對母親的偷窺,是氣憤中不無訝異、冷諷:看就看唄,能看出什么名堂???如果說《易經(jīng)》中琵琶還是未成年人,母親的窺浴隱含著一定的擔(dān)憂和保護情感;那么《小團圓》中已是成人的九莉遭到母親窺浴,則不僅凸顯母親對女兒的極度不信任,母女情感的極其疏遠,也體現(xiàn)母親強行干涉女兒隱私的霸道與無理。母女兩人,一個氣憤、不服氣,一個冷漠、嘲諷,血緣關(guān)系扭結(jié)的人倫親情于此顯得異常冷漠、稀薄。此外,還有關(guān)于送女留學(xué)的矛盾心理、請客搬沙發(fā)椅等情節(jié)的不同處理與書寫,這里不再贅述??梢?,與《小團圓》冷靜、理性的超脫、疏離敘述相比較,《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的舒緩、紆徐敘述則顯得柔和、溫情一些。相應(yīng)地,其所塑造的母親形象也顯得溫柔、慈愛,雖然理性和冷漠仍是抹不去的底色。事實上,張愛玲在給文美夫婦信中也談到,“《雷峰塔》因為是原書的前半部,里面的母親和姑母是兒童的觀點看來,太理想化,欠真實”[2]4。故而,相較于《小團圓》的理性清算,《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可以算是溫情回溯,對童年往事的唯一一次溫情回望與追溯。

(二)溫厚、慈愛而又落寞的父親形象

與《小團圓》和《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對母親形象塑造的前后差異較大不同,兩部作品對于父親形象的塑造則變化不大。盡管張愛玲多次強調(diào)自己“一直是用一種羅曼蒂克的愛來愛著我母親”[4]94,表示“會報復(fù)她父親與后母,欠母親的將來也都會還”[6]61;也盡管其前期“傳奇”系列的父親大多是一些“去勢”殘障形象,但貫穿《小團圓》和《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的父親形象大體一致:溫厚、慈愛而又有些落寞?;蛟S對于母親,因愛之深而恨之切?亦或許期望過高失望愈深?但對于父親,早年因矛盾、怨恨及情緒化,屏蔽了許多兒時生活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作者對于父親愈發(fā)理解,兒時各種生活情景便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缎F圓》追述再婚前的父親(乃德)抱幼小的九莉坐在膝上,從口袋摸出一只金鎊、一塊銀洋,問她要哪個。當(dāng)聽到九莉要的是洋錢,“氣得把她從膝蓋上推下來,給了她一塊錢走了”[4]79。一個溫厚、慈愛而不乏孩子氣,且對女兒充滿期待的父親形象躍然紙上。父親“喜歡夾菜給她,每次挖出鴨腦子來總給她吃。他繞室兜圈子的時候走過,偶爾伸手揉亂她頭發(fā),叫她‘禿子’(Toots)?!盵4]84-85toots指“親密的人”和“親愛的”,流露出父親對女兒的憐愛。父親高興時,在九莉的團扇上題字,稱她為“孟媛”,她“很喜歡‘孟媛’的女性氣息,完全沒有想到‘孟媛’表示底下還有女兒”[4]96,也體現(xiàn)作為遺少的父親沒有重男輕女的陳腐觀念,而是洋溢著深沉的父愛。作者不厭其煩地寫九莉陷入對兒時與父親一起生活的情景回憶中,追述父親喜歡背書、踱圈子、品評親戚、逗小孩玩等生活片斷,有溫馨,也透露父親婚姻失敗后的落寞與無奈,充滿了對父親的依戀、體諒和寬宥。即便父女沖突,逃離父親家前還想留紙條,“二叔,娘是真的對我誤會了,請二叔替我剖白。希望二叔也能原宥我。莉”[4]113。盡管后來撕了,但也說明九莉沒有記恨父親,父女情分依舊??梢?,相較于對母親的冷漠、理性和絕情,《小團圓》對于父親的塑造流露出少有的柔和與溫情。也許,作者這樣寫父親的慈愛、溫厚和祥和是為了反襯后母的到來,父女關(guān)系開始冷漠、惡化,乃至沖突、反目,目的是為了凸顯后母的刻薄和挑撥。因此,在父女沖突事件處理上,作者沒有像《私語》那樣完整地詳述,而是略去具體過程,把責(zé)任推到后母身上,是后母“劈頭便質(zhì)問怎么沒告訴她就在外面過夜,打了她一個嘴巴子,反咬她還手打人,激得乃德打了她一頓”[4]112。

如果說《小團圓》中父女間的溫馨和依戀還比較節(jié)制、理性,那么到《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中,這種情感則得到充分和感性的渲染與流露,對父親形象的塑造也更溫情、體諒和寬宥,傷感和哀痛的情緒濃郁?!独追逅访鑼懠雷鏁r,無所事事的父親(榆溪)“在客室踱來踱去,雪茄煙飄在后面,絲錦袍子也飄飛著,半哼半吟小時候背的書。檄文、列傳、詩詞、奏折,一背起來滔滔汩汩,中氣極足,高瘦的身架子搖來晃去打節(jié)拍,時常像是急躁的往前沖。無邊六角眼鏡后纖細的一張臉毫無表情”[2]41,形象地道出了無力應(yīng)對變幻不定現(xiàn)實的父親只有在背誦往昔舊文中尋求慰藉和消磨時光,父親落伍于時代的無奈、寂寞與空虛的情態(tài)鮮明畢現(xiàn)?!兑捉?jīng)》中,當(dāng)琵琶詢問父親爺爺奶奶的事情時,他懊惱地笑著嘀咕:“去念爺爺?shù)奈募椭懒恕!商炀椭揽磿蓻]看一本正經(jīng)書。”[6]18嬉笑嗔怪中半是欣慰,半是調(diào)侃,溫馨的愛昵中不無失意落魄之感。還有《雷峰塔》描寫父親離異后,“房間仍是整日開著電燈,藍霧氤氳,倒是少了從前的那種陰森。煙鋪上堆滿了小報,叫蚊子報。他像籠中的困獸,在房間里踱個不停,一面大聲的背書。背完一段就吹口哨,聲音促促的,不成調(diào)子。琵琶覺得他是寂寞的”[2]158,以溫情、理解的筆墨回憶父親寂寞、空虛的離異生活,充滿了對父親的體貼與同情,滿是溫情和愛意,亦呈現(xiàn)了離異男人家庭生活的凄清與悲涼。此外還有對父親經(jīng)濟困窘的感同身受:

平時要錢付鋼琴學(xué)費,總站在煙鋪五尺遠,以前背書的位置。

“哼?!彼緡V傺b一筒大煙,等抽完了,又在滿床的報紙里翻找?!拔业瓜胫滥惆盐业臅膬毫恕甲屇愠粤?,連個尸骨也沒留下,憑空消失了。”好容易看他坐起來,從絲錦背心口袋里掏出錢包來。[2]162

作者此時以傷感而又無奈的筆觸刻寫經(jīng)濟困窘中的父親,也是滿含同情、理解和無助。所有這些在在流露女兒對父親的同情、體諒,傷感和哀痛情緒漫溢字里行間。

仔細辨析不難發(fā)現(xiàn),《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描述的父女情感比《小團圓》更充滿柔情,敘述更感性、輕柔。如同是敘述選擇銀洋情節(jié),《小團圓》寫乃德聽到小九莉選擇洋錢,“氣得把她從膝蓋上推下來,給了她一塊錢走了”,一個“推”字把父親生氣、不管不顧的神態(tài)刻畫得非常傳神,敘述簡略、節(jié)制。而《雷峰塔》中的父親聽到琵琶選洋錢時的表現(xiàn)是:“‘你要這個?好吧,是你的了?!麑⒔疰^收進了口袋,把她放到地板上。何干討好的笑,想打圓場?!箦X也很值錢吧?’‘傻子不識貨?!浜吡艘宦暎~出了房間?!盵2]42一個“放”字道出了父親對女兒的疼愛與呵護,而“傻子”和“冷哼”隱現(xiàn)著父親的玩笑逗樂中不無對女兒的期待與失落,敘述具體,情景復(fù)現(xiàn)細致。又如敘述打印紙張情節(jié),《小團圓》寫父親買了打孔機器,從來沒用過,有天九莉在一張紙上打許多孔,他“看了一怔,很生氣的說:‘胡鬧!’奪過機器,似乎覺得是對他的一種諷刺”[4]85。作者以成人視角揣測父親心理,寫出了父親生氣背后的失意、落魄及猜忌,父愛在此稍嫌稀薄。而《雷峰塔》這樣回憶:父親買了打印機,只打印過一兩封商業(yè)書信,就再也沒用過。有天見琵琶在一張紙上打了滿滿一張“早安”,惱怒地說:“胡鬧!”[2]158又半是笑,匆匆把紙張抽掉。此處作者以兒童視角寫父親對惡作劇的女兒好笑又好氣、半是憐愛半是氣惱的復(fù)雜情態(tài),笑容可掬,窘態(tài)畢現(xiàn),而父愛深情鮮明可見。再有同樣是敘述揉頭發(fā)情節(jié),《小團圓》較為深情地回憶父親“偶而伸手揉亂她頭發(fā),叫她‘禿子’……多年后才悟出他是叫她 Toots”[4]84-85,父女溫馨的情感是在“多年后”悟出,這種“多年后”的后設(shè)敘述使情感顯得克制、理性。而《雷峰塔》這樣回憶:“走過去伸手揉亂琵琶的頭發(fā),叫她“禿子”。琵琶笑笑,不知道為什么叫她禿子。她頭發(fā)非常多……從來沒想到過他是叫她Toots(年輕姑娘)?!盵2]162琵琶雖然也不理解Toots意思,但真切感受到了父親的寵愛和憐惜,父女相悅的情景使得畫面顯得無比柔和、溫馨。因此,與《小團圓》的理性、克制相比,《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的往事追憶無疑充滿溫情和愛意。

三、對刻薄、惡毒后母的冷漠清算

真正貫穿自傳體三部曲的主題是對后母刻薄、惡毒的冷漠控訴與清算。從自傳體系列看來,父母失和與離異對張愛玲成長影響較大,但最大和最致命的影響還是后母的到來。這不僅有后母會分割父親對她愛的擔(dān)心,已有的文化積淀也使她拒絕接受后母。當(dāng)從姑姑那里得知父親再婚消息,她傷心地哭了,心想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必定把她從陽臺上推下去,一了百了”[4]114。后母的到來是張愛玲成長中最大的創(chuàng)傷記憶,也是其潛意識里執(zhí)著要清算的對象,即以文字實現(xiàn)“報仇”的對象。這種清算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其一,穿不完的舊衣服給少女時期的作者內(nèi)心烙下憎惡與羞恥印記?!锻詿o忌》寫道:

有一個時期在繼母治下生活著,揀她穿剩的衣服穿,永遠不能忘記一件黯紅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顏色,穿不完地穿著,就像渾身都生了凍瘡;冬天已經(jīng)過去了,還留著凍瘡的疤——是那樣的憎惡與羞恥。一大半是因為自慚形穢,中學(xué)生活是不愉快的,也很少交朋友。[5]96

穿不完的后母的舊衣服留給作者創(chuàng)傷記憶之深刻,影響到她自信心的形成,導(dǎo)致她在學(xué)校自卑和不愛說話,故而在自傳體系列中一再重現(xiàn)?!缎F圓》寫后母“從娘家?guī)碓S多舊衣服給九莉穿,領(lǐng)口發(fā)了毛的線呢長袍,一件又一件,永遠穿不完,在她那號稱貴族化的教會女校實在觸目”。姑姑等她十八歲給她做新衣服的許諾,使得“十八歲異常渺茫,像隔著座大山,過不去,看不見”[4]100?!独追逅防锱孟胱黾笠卤缓竽敢蚤T面話推托,只得穿她婚前舊衣服,“穿不完的穿,死氣沉沉的直條紋”,姑姑十八歲給她做新衣服的許諾也使得十八歲像“護城河的另一岸,不知道有什么辦法才能過去”[2]225。

其二,挑撥和影響父女關(guān)系。自傳體系列追憶的父女溫馨的生活片斷大都是父親再婚前的,九莉感覺“那時候他愛她”[4]109,再婚后的父親與女兒很少情感互動。九莉逃離父親家前與父親的那場沖突,就是后母挑撥的。九莉從母親家回來,后母“劈頭便質(zhì)問怎么沒告訴她就在外面過夜,打了她一個嘴巴子,反咬她還手打人,激得乃德打了她一頓”[4]112。《雷峰塔》回憶的也是后母劈頭蓋臉質(zhì)問琵琶:“出去了也沒告訴我。你眼里還有沒有我?”琵琶被后母打一個耳刮子后想還手被女仆們拉住,但后母“她打我!她打我!”的撒潑嚎叫招來父親對琵琶毒打,導(dǎo)致父女關(guān)系徹底破裂,這種親情決裂的傷痛更是難以愈合。

其三,最重要的是后母試圖阻礙她學(xué)業(yè)和前途的發(fā)展?!独追逅坊貞洠瑢W(xué)鋼琴是琵琶與遠在異鄉(xiāng)的母親的唯一聯(lián)系,但按后母意思換了鋼琴老師使琵琶興趣銳減,不想學(xué)了,后母果然歡喜。特別是《小團圓》提到后母希望把九莉早點嫁掉,故意問她要不要燙頭發(fā),其實就是想讓她早日進入新派女性嫁人模式:燙頭發(fā),新旗袍,媒人請客吃飯,席間介紹男青年,兩人約會、看電影,幾個回合便宣布訂婚。九莉洞悉這一模式,自然拒絕。如果說燙發(fā)用意還顯得較隱晦,那么當(dāng)聽到九莉要出國留學(xué),后母急不可待說出:“小莉到底還想嫁人不嫁?”[4]109急促緊逼的語氣中急于排擠和擺脫繼女的冷酷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此外,挑撥父子關(guān)系也是自傳體系列寫得最多的方面。剛開始,后母對繼子表面拉攏,實則暗算。后母把自己吃剩的補藥用同一個杯子給弟弟喝,把結(jié)核病過給他。而后挑撥父子關(guān)系,唆使父親打弟弟、搜弟弟口袋里的錢,不給他讀書和娶媳婦等。《雷峰塔》中,弟弟在作廢支票上練習(xí)簽字,父親視作游戲,后母則吃吃笑道:“他等不及要自己簽支票了?!盵2]236別有用心的玩笑話激怒了父親,招致父親痛打弟弟。所有這一切琵琶看在眼里,記在心中,頓時感覺“怒氣猛往上躥,像地表冒出了新的一座山。……她心里的死亡夠多了,可以結(jié)束許多條生命;她心里的仇恨夠烈了,可以阻止太陽運轉(zhuǎn)……一把菜刀,一把剪子也行……分了尸,用馬桶沖下去”[2]236-237。這個情節(jié)在《童言無忌》里也提過,張愛玲為此咬牙說:“我要報仇。有一天我要報仇?!盵5]101可見,幼小的張愛玲心中對后母之痛恨與仇視有多么深重、刻骨,才會累積、醞釀成要殺母分尸這樣報仇雪恨的虛構(gòu)與想象!

張愛玲怨恨仇視后母情感的形成,首先是受到小說和民間流傳的關(guān)于惡毒后母原型的影響。《私語》談到,“因為看過太多的關(guān)于后母的小說”[5]114,聽到自己也要有后母時哭了,擔(dān)心“有個后母就有個后爹”?!独追逅芬蔡岬角馗墒稣f的惡毒后母故事,什么“青竹蛇兒口,黃蜂尾上針,兩者皆不毒,最毒婦人心”[2]169。這些潛在地形成作者對于后母的不利先見。其次,現(xiàn)實生活中后母確實做過一些傷害張愛玲幼小心靈的事情。《童言無忌》中說后母帶來的穿不完的舊衣服留給她像“凍瘡的疤”似的那些“憎惡與羞恥”;父親打弟弟時后母的笑臉;弟弟和保姆何干受到的磨折;對張母“既然放不下這里,為甚么不回來?可惜遲了一步,回來只好做姨太太!”[5]115的辱罵;特別是挑釁、撒潑和激起父女沖突、決裂等記憶,都加深了作者對后母的惡劣印象。

因此,當(dāng)?shù)弥赣H要再婚,琵琶第一感覺就是:“后母就像個高大沒有面目的東西,完全遮掩了琵琶的視線。仿佛在馬路上一個轉(zhuǎn)彎,迎面一堵高墻,狠狠打了你一個嘴巴子,榨干了胸膛里的空氣?!盵2]169琵琶腦子里冒出的念頭是“她要就在眼前,我就把她從洋臺上推下去”[2]169,意念中不自覺流露出對后母的憤怒、痛恨與絕望。由于“《小團圓》是寫過去的事”[2]3,《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也是寫“童年瑣事”[2]3,后母是這些往事回憶中繞不開的坎,郁積成為作者潛意識中的童年陰影,隨著小說后母到來情節(jié)的鋪展,后母的陰險、狠毒和刻薄自然會一點點得到揭露和清算,這也是作者一再強調(diào)的“我要報仇”的實現(xiàn)。

四、原因追溯:創(chuàng)作時間、生活情境與敘述視角的不同

綜上所述,《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與《小團圓》雖然都是作者對創(chuàng)傷記憶的回顧與追溯,但敘述風(fēng)格和情感基調(diào)有很大差異:《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是溫情回溯,《小團圓》是冷漠清算。究其原因,主要是創(chuàng)作時間、作者生活情境及敘述視角等方面的不同。

首先,這是兩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間不同和作者生活情境變化所致?!兑捉?jīng)》(包括《雷峰塔》)創(chuàng)作于1957年至1964年,正值作者父母逝世不久(父親逝世于1953年,母親逝世于1957年)。盡管張愛玲早年與父母有過許多隔膜、怨恨、沖突、痛苦與不堪,但逝者已矣,往昔不愉快的記憶因時空距離和失去親人的悲痛慢慢淡化成溫馨的回憶,如同蕭紅后期的《呼蘭河傳》創(chuàng)作。加之,作者剛到美國不久,生活和工作尚不安定,東西方語言文化劇烈沖撞,出于尋求安全感和情感慰藉需要,對父母和往事的回憶不免走向溫情化。張愛玲曾說:

人是生活于一個時代里的,可是這時代卻在影子似地沉沒下去,人覺得自己是被拋棄了。為要證實自己的存在,抓住一點真實的,最基本的東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記憶,人類在一切時代之中生活過的記憶,這比瞭望將來要更明晰、親切。[5]87

因為過去是安全的,即使它對過去的人很殘忍。同時,這個時期作者與文美夫婦結(jié)下終生友誼,并與賴雅相戀、結(jié)婚(1956—1967年),友情和愛情的潤澤也使張愛玲內(nèi)心充滿柔情。此外還有張愛玲急于立足歐美文壇、闖出一片天地的創(chuàng)作策略考慮。她雖瞧不起韓素英創(chuàng)作,但韓素英《瑰寶》和凌叔華《古韻》等自傳體小說在西方文壇的暢銷刺激她的創(chuàng)作情感不自覺轉(zhuǎn)向溫情懷舊。而《小團圓》創(chuàng)作于1975年,賴雅去世,張愛玲幾乎重返過去的隱閉獨居生活,除了與文美夫婦、夏志清及莊正信等少數(shù)友人有信件往來,與外界幾無聯(lián)系。當(dāng)時臺灣作家朱西寧想給她寫傳記,她不同意,覺得“這種地方總是自己來揭發(fā)的好”[4]2。此前所寫英文小說《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在歐美文壇的備受冷落,又兼此前在加州大學(xué)中國研究中心因論文與中心主任陳世驤的不愉快經(jīng)歷,還有1974年5月給莊正信的信中對自己創(chuàng)作困境的反思:

我這樣長久不寫“三年不飛,三年不鳴”的下去,不用人提醒,自然也是心理一個結(jié),憂煎更影響工作,成為 vicious circle。我總極力給自己減輕壓力,與人來往,也希望能讓我暫時忘記這問題,像你們即使見了面不提,我也無法忘記,談過以后又需要多花時間松懈下來,才能夠做事。[7]

種種孤寂和不愉快經(jīng)歷,把她逼回早期的相似心境,只不過洗去了早期的情緒化色彩,增加一些歲月與閱歷沉淀下來的理性與反思。

其次,創(chuàng)作視角的不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兑捉?jīng)》(包括《雷峰塔》)采取兒童視角敘述,《小團圓》則是成人視角?!独追逅防锩娴摹澳赣H和姑母是兒童的觀點看來,太理想化、欠真實”[2]4。成人視角冷靜理性,兒童視角顯得稚拙和情緒化,也正是這一稚拙和情緒化使敘述充滿溫馨和柔情。“《易經(jīng)》對怨恨的書寫是單向度的,是一個被母親傷害的少女的‘控訴’,而《小團圓》,則在真實表現(xiàn)少年張愛玲對母親的控訴時,更有成年張愛玲對這種積怨的反省”[8],故而顯得冷靜、理性。如母親對女兒出國留學(xué)戀愛的擔(dān)心,《易經(jīng)》以兒童視角敘述:

“還有人說:萬一她還沒畢業(yè)就戀愛了呢?不錯,你很可能在英國遇見什么人。年青的女孩子遇見的第一個男人總是,哎,好得不得了?!彼龢O嫌惡的道。

“我才不會。”琵琶笑道。

露別開了臉?!白彀蜕险f是不管用的?!?/p>

“我不會,我就是知道?!迸眯Φ?,“再說,我覺得很不安,花那么多的錢,我得全部賺回來。”[6]5-6

母親含蓄、擔(dān)憂的試探口氣,女兒稚氣、賭氣的情緒化腔調(diào),把少女羞澀、逞強和意氣化,對母親又愛依又怨恨的心理刻畫得細致真實。而《小團圓》寫道:

九莉笑道:“我不會的。我要把花的錢賺回來,花的這些錢我一定要還二嬸的。”

她像不聽見一樣。“想想真冤——回來了困在這兒一動都不能動。其實我可以嫁掉你,年紀(jì)青的女孩子不會沒人要。”

九莉詫異到極點。從小教她自立,這時候倒又以為可以嫁掉她?少女處女的話也使她感到污穢。[4]120

以上這些是以成人化的敘述視角揣測成年人心理,冷漠、理性地審視母親,對母親充滿怨恨。

對于喜歡二嬸還是三姑問題的回答,《雷峰塔》敘述:

“喜歡姑姑還是我?”露也這么問。

“都喜歡。”

“不能說都喜歡,總有一個更喜歡的?!?/p>

她當(dāng)然知道她與母親有點特殊關(guān)系。說不定說喜歡姑姑她母親不會不高興。她母親長得又美,人人喜歡,琵琶是不是最喜歡她應(yīng)該不要緊。

“我喜歡姑姑?!彼K于說了。

珊瑚臉上沒有表情,也不說什么。露似乎也沒有不高興。[2]126

媽媽、姑姑總是二位一體,她們感情好,在幼小的琵琶心里,說更喜歡誰覺得都不要緊,這是以小孩心理想象和揣測大人心理?!吧汉髂樕蠜]有表情,也不說什么。露似乎也沒有不高興”,說明小孩尚不會察言觀色,看不出大人臉上和心里的細微情感波動。而《小團圓》寫道:

“想好了沒有?”

“還沒有?!?/p>

但是她知道她跟二嬸有點特殊關(guān)系,與三姑比較遠些,需要拉攏。二嬸要是不大高興也還不要緊。

“想好了沒有?”

“喜歡三姑?!?/p>

楚娣臉上沒有表情,但是蕊秋顯然不高興的樣子。[4]78

這是以半成人的少女敏感、猜疑的心思揣摩大人心理:“需要拉攏”說明九莉的世故、敏感及姑侄情感的淡漠;“顯然不高興的樣子”幾個字的變動反映了女孩心理的成長及其心思、情緒的蛻變,真實深刻。同時,這種冷靜、理性的敘述語調(diào)也蘊含作者對母親的反思和審視。兩相比較,《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顯然溫情、柔和。

最后,中英文不同寫作語言的采用也導(dǎo)致了兩部作品風(fēng)格和情感基調(diào)的不同。《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是張愛玲用英文創(chuàng)作的,盡管中文版譯者采取“直譯”的方式,“對英語原文亦步亦趨”[2]6,盡量忠實于張氏原作風(fēng)格,但與早期“傳奇”系列的“冷雕”風(fēng)格相比,《易經(jīng)》(包括《雷峰塔》)還是顯得溫情、柔和。而《小團圓》是作者用中文原創(chuàng)的,其冷靜、理性的敘述風(fēng)格,陡轉(zhuǎn)、復(fù)沓的羅生門式敘述方式,以及反諷風(fēng)格的運用等,都比較接近早期“傳奇”系列的“冷雕”神采。正如有論者所說,《小團圓》是“張愛玲在現(xiàn)身說法,直接地面對自己記憶的一次最徹底、最直接的傾訴,也是對于自己的前半生最為深入的清理?!龑τ谌松械囊磺衅鋵嵤菤埧岬模粌H僅對于他人殘酷地觀察,也對于自己殘酷地觀察,面對她的直率,我都有不敢直面的一點點恐懼。她好像多少有點‘無情’,但這是何等深沉的‘無情’,是對于生命透徹到入骨的深刻”[9]??傊?,自傳體三部曲代表張愛玲晚年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不僅在創(chuàng)作主題上延續(xù)著其一貫的創(chuàng)傷記憶言說,在風(fēng)格上也基本保持著前后的延續(xù)性和漸變性,值得學(xué)界深究。

參考文獻:

[1]張瑞芬.童女的路途:張愛玲《雷峰塔》與《易經(jīng)》[M]∥張愛玲.張愛玲外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11.

[2]張愛玲.雷峰塔[M]∥張愛玲外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

[3]張愛玲.私語錄[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

[4]張愛玲.小團圓[M]∥張愛玲全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5]張愛玲.流言[M]∥張愛玲全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6]張愛玲.易經(jīng)[M]∥張愛玲外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

[7]張惠苑.張愛玲年譜[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201.

[8]楊聯(lián)芬.成長創(chuàng)傷與家族史書寫[J].中國圖書評論,2011(3):72-76.

[9]張頤武.打開二十世紀(jì)的記憶:張愛玲和《小團圓》[J].上海采風(fēng),2009(6):92.

猜你喜歡
后母雷峰塔易經(jīng)
傳奇佛塔
所有的好終將被看見
《易經(jīng)·序卦》探微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36
捅破那層窗戶紙
37°女人(2020年4期)2020-04-26 01:40:05
捅破那層窗戶紙
捅破那層窗戶紙
金山(2019年12期)2019-01-17 06:00:10
浙江杭州雷峰塔
初為人師
簡析《易經(jīng)》文化與太極拳
運動(2016年6期)2016-12-01 06:34:02
《易經(jīng)》不是用來算命的
福建人(2016年7期)2016-09-13 08:22:09
梁河县| 商城县| 汉阴县| 抚松县| 锦州市| 沙坪坝区| 从江县| 九江县| 淮安市| 黑水县| 迁西县| 崇仁县| 庄浪县| 克山县| 灵宝市| 南溪县| 黄大仙区| 鹤岗市| 新民市| 安平县| 岳普湖县| 临猗县| 襄汾县| 静乐县| 定西市| 天峨县| 涟水县| 永德县| 庆元县| 香港| 长顺县| 枝江市| 四子王旗| 呼图壁县| 建瓯市| 留坝县| 岱山县| 来凤县| 连平县| 长垣县| 宝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