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民+翁倩
人們總覺得活著是理所應(yīng)當?shù)氖虑?,不以為然。事實上,死亡從未離開太遠,它與我們朝夕相處、寸步不離:在每一座生機勃勃的城市或村莊邊緣,都會有至少一座死氣沉沉的墓地。而墓園及其看守者的故事,似乎有一種神秘的魔力,不斷吸引著戲劇、文學(xué)、藝術(shù)和電影等領(lǐng)域的作者。伊朗新晉導(dǎo)演阿利雷扎·哈塔米的處女作《遺忘詩行》也聚焦于此。
這是發(fā)生在智利的故事。一位即將退休的守墓人,有一種怪異的習(xí)慣,即用數(shù)字來為安葬在這里的死者編號,并精心編寫每一位的檔案,儲存在地下室里。他和他的兩個伙伴(一位盲眼掘墓人兼死亡哲學(xué)家、一位經(jīng)常做噩夢的運尸車司機)經(jīng)手過各種各樣的死亡:有故意走失、客死他鄉(xiāng)的(編號997),有妻離女散、死不瞑目的(編號998),有死于車禍、毫無痛苦的(編號999),有兒孫滿堂、壽終正寢的(編號1000),也有“像流浪狗一樣被槍殺”、死無葬身之地的。這正是本片的故事主線。
她是參加街頭抗議的無名女孩,死于政府的殘酷鎮(zhèn)壓。守墓人決定給予她一個體面的葬禮。他為她清洗儀容,為她再造一個身份,用干枯的筆墨編寫她的死亡檔案,讓她從“無名”之人變得“有名”。最終,她成為他經(jīng)手的編號第1001位死者,被陌生的人們紀念。這大概是這位守墓人所能做的一切了,而他也正式退休了。
遺忘,是這部影片的核心題旨,也構(gòu)成了基本底色。那位迷失墓園的男人,忘記了當年替政權(quán)掩蓋罪行的劣跡;那位多次前來的老婦人,忘記了女兒的行蹤;那位運尸車司機也偶爾沉溺于噩夢之中,忘記了過往的罪孽;那位民政部門的老職員忘記了鬧鐘的用途;那位不著調(diào)的牧師忘記了葬禮的時間;甚至守墓人居然也忘記了自己的名字(是否也同樣忘記了自己的過往呢?)……整部影片到處都是踽踽獨行的孤獨個體。他們活著,卻對眼前的罪行視而不見,對同類的苦難不施以援手。
本片充滿隱喻:荒漠中矗立的巨大手掌、郵局內(nèi)突如其來的雨水,墓園中躍向天空的鯨魚等等。此外還有一些阿巴斯式的意象:街邊散落的蘋果,給了守墓人尾隨至老婦家里的機會;翩然而至的輪胎,引出一個亦真亦幻的少年來幫助撬鎖。而最核心的隱喻就是那只帶有魔幻色彩的鯨魚了。它是我們這個充滿遺忘的冷漠世界惟一的溫暖:“鯨魚會遭受同伴死亡帶來的悲痛,會久久徘徊在同伴的尸體旁邊,不愿離去?!?/p>
隱喻是這個世界給予不平者的禮物。你總得允許人們有所紓解。當無法言說的困境如同海洋漫延在你周圍、讓你窒息之時,隱喻就像那頭一躍而飛的鯨魚,瞬間讓你的呼吸無比舒暢。我們怕的不是遺忘,而是遺忘之遺忘:連自己的遺忘都忘了,整天歡樂不已,像無知的禽獸一樣,仿佛身在動物園(甚至連動物都不如)。
本片是多國合作出品(智利、法國、德國、荷蘭),因此帶著某種奇異的國際化效果:一個伊朗導(dǎo)演拍攝了智利題材的故事,片頭引用了德國詩人保羅·策蘭的詩句,片尾音樂還使用了意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的《四季》。很明顯,這位年輕的伊朗導(dǎo)演是在用智利的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塊壘。聯(lián)想到最近伊朗的抗議風(fēng)潮,再看這部影片,或許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片中提到的“那個沒有故事的冬天”,顯然是指智利獨裁政府時期那段殘酷鎮(zhèn)壓抗議者的不光彩歷史,但觀眾即便不熟悉本片的歷史背景,也并不妨礙正確地進入和解讀??梢哉f,這個關(guān)于墓園守護者的普世故事,其實已和智利無關(guān),而是和世界上所有扼殺記憶的國度有關(guān)。
《英湘》(1976)
導(dǎo)演:利諾·布羅卡
菲律賓歷史上首部入選戛納電影節(jié)的電影。女主人公忍耐著母親的責(zé)罵和情人的背叛,甚至被陌生人強暴,于是她決定復(fù)仇。本片運鏡考究,充滿詩意,既有東南亞市井生活的煙火氣息,又有歐洲電影的文藝風(fēng)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