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平 白錦榮 張愛軍 劉建萍 劉潤萍 湯美霞
摘要:指出了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qū)于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對保護區(qū)內的褐馬雞行為學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調查研究。從褐馬雞的晨昏活動、飲水、覓食排泄、沙浴、嗚叫、種內社群行為、避敵行為7個方面對它的行為學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小五臺山;褐馬雞;行為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Q9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8)2-0011-02
1 引言
褐馬雞(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屬鳥綱雞形目雉科馬雞屬,是典型的森林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對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qū)褐馬雞的行為學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褐馬雞通體黑褐色,具藍褐色金屬光澤;僅腰及尾基部白色,尾羽上翹、側扁、白色,有黑色端斑,羽支披散下垂,整體似馬尾;頭部具紅色裸露的面盤,并有白色角狀的耳羽簇;跗蹠和趾紅色,雌雄雞同色,雄雞的跗蹠上有距(1~2 cm)。
2 研究地點、野外觀察的依據(jù)及方法
通過前期的訪問及踏查,選擇了小五臺山輝川林區(qū)、金河口林區(qū)、楊家坪林區(qū)和山澗口林區(qū),以輝川林區(qū)和山澗口林區(qū)為重點調查林區(qū)。
褐馬雞棲息環(huán)境為隱蔽性良好的山地森林,根據(jù)它對生境的選擇,通過實際踏查和訪問,在其適棲區(qū)中選擇了輝川林區(qū)和山澗口林區(qū)做為基本觀察區(qū)。于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采用安置紅外觸發(fā)數(shù)碼相機、野外跟蹤、定位觀察的方法對其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觀察研究。
3 監(jiān)測器材
尼康D7000數(shù)碼照相機、尼康10×42望遠鏡、夜鷹SG- 880MK紅外觸發(fā)數(shù)碼相機、海拔儀一個、盒尺3個。
4 監(jiān)測結果:行為學研究
4.1 晨昏活動
清晨,褐馬雞初醒,抬起頭,抖動幾下身體,用喙梳理羽毛。大約20 min左右,開始在樹枝上緩緩挪動,并發(fā)出“gu- gugu”的輕鳴;然后振翅飛到地上,進行取食等一系列活動。
黃昏時,褐馬雞進入棲宿活動。不同的時期,棲宿的形式不同。
在分群期、集群期以及越冬期,由頭雞率領群雞于日落前30 min左右進入棲宿區(qū),稍作停歇,悠閑的活動,并發(fā)出“gu-gu gu”的鳴聲。隨后,褐馬雞陸續(xù)由地面飛躍到選定的棲宿樹低層,然后逐級盤旋跳躍到樹冠的中層,開始棲息。棲息時,分布于幾棵相鄰的樹上,棲息樹較為固定。一般,一棵棲息樹可棲宿1~9只,側枝多的樹要較側枝少的棲宿的褐馬雞多一些。
配對期,褐馬雞多為成對活動。一般在日落前30min左右進入棲宿活動。進入棲宿區(qū)時,雄雞警惕性很高,不時停下觀察周圍情況,遇到異常情況時迅速逃竄躲避并嗚叫報警,雌雞亦逃走,過后再出現(xiàn)在棲息區(qū)中。在棲宿樹下,雄雞仍很警覺,先飛到樹上并逐級上盤到樹冠中層,選好臥宿的枝干后,發(fā)出“gd - gugu”的召喚鳴聲呼喚雌雞上樹,隨后,雌雞依樣上樹,并與其并攏于枝干中段進行棲息。
孵化期,雌雞單獨孵卵并夜宿于巢中,而雄雞在夜間于巢附近50m左右的樹上獨自棲宿。
在育雛期,雛雞不具飛翔能力時,雌雞一般臥地夜宿,而雛雞鉆入其翼下腹前夜宿,雄雞則在雌雞附近的樹上夜宿。隨著雛雞的生長發(fā)育,大約在25日齡左右具有了飛翔能力,開始由雌雞帶領雛雞上樹棲宿。
褐馬雞在樹上棲宿的姿勢是前胸高,尾下垂,頭縮在翅膀下,整個身體略向后傾,并用爪抓緊樹枝。棲宿樹多為樺、遼東櫟、油松、云杉、冷杉等。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褐馬雞一定時期內棲息樹較為固定。
4.2 飲水
褐馬雞飲水與家雞相似。在不同的季節(jié),飲水次數(shù)與時間略有差異。在春季和冬季,由于食物中水分較少,飲水較頻繁(冬季多啄食雪粒);而夏季食物中水分較多,飲水次數(shù)少;秋季由于常吃堅果和種子,水分含量低,也常飲水(盧汰春1983)。
4.3 覓食與排泄
褐馬雞在一天的活動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取食。取食時僅通過喙進行啄食,從不用爪去刨。褐馬雞的食物隨著季節(ji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春夏季節(jié),食物主要為植物的嫩根、莖、葉及一些昆蟲,如升麻、黃芪、柴胡、蒲公英、深山柳、錦雞、蠅類和蚊類。另外,幼雛還常食螞蟻卵。秋天,多以植物的果實為食(如沙棘果、橡子等),也采食一些植物的葉子。冬季,褐馬雞多以陽坡的落葉、松針及一些植物的果實和根為食,如:橡子、黃芪的根等。
褐馬雞排泄方法有:地面排泄、樹上排泄和滑翔排泄。地面排泄和樹上排泄動作基本相同,排泄時體羽蓬起,頭頸略前伸,兩翅收緊,軀體后移,然后胸腹縮小,體略前移,排泄完畢,體羽隨之恢復常態(tài)。
糞便顏色與所食食物有關,多為灰褐色、灰白色、暗綠色及灰色;形狀多為長螺旋狀、長棒狀或頓號狀,直徑1 cm左右。糞便的鈍端具有白色的尿斑。
4.4 沙浴
沙浴是褐馬雞進化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生態(tài)適應性行為習性,在日常活動中,經常出現(xiàn)。沙浴時期伏臥地面,用趾和翅將沙土刨在體羽上,并抖動身體,使土粒進人體羽,片刻再將土抖掉;再翻轉身體進行。如此反復,最終達到休息和清潔體羽的目的。沙浴坑一般位于其活動區(qū)內大樹下或林緣處,距取食地很近(大約為20~100 m),大小由褐馬雞的體形決定,根據(jù)100個沙浴坑測得其大小多為38.6(27.0~60.0)cm×34.8(25~40) cm×4.0(1~7) cm,形狀一般為橢圓形。
它存在于褐馬雞活動的各個時期,不同的時期,沙浴坑的整體分布不同。在越冬期、集群期沙浴坑多集中在一起近似三角形或方形分布于活動區(qū),相鄰坑間距離在10~50 cm之間;分群期沙浴坑分布較集中,但數(shù)量較前者少,多為幾個在一起,最多為十幾個;在配對產卵階段,多為并排成對出現(xiàn),兩坑距離大約在20 cm左右;在孵化期,沙浴坑多為單一分布于巢區(qū)內樹下;在育雛階段,隨著雛雞的生長發(fā)育,雛雞亦進行沙浴,沙浴坑分布在一起,但大小不同。無論何時進行沙浴,都起到了休息和清潔體羽的作用。
沙浴后,褐馬雞通過喙的鉤動來梳理羽毛,梳理部位主要是胸、腹、背、脅、肩部,以達到清潔體羽的目的。
4.5 鳴叫
嗚叫是褐馬雞個體之間信息聯(lián)系的橋梁。褐馬雞屬非鳴禽類,鳴管不發(fā)達,只能發(fā)出簡單的單音節(jié)叫聲。在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其嗚叫聲各不相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召喚鳴聲(comtact call)。其聲音為“gugu -guguga”存在于褐馬雞的各活動期中,特別是受到干擾的褐馬雞群體再次聚集時會長鳴不息。
(2)報警鳴聲(alarm call)。褐馬雞發(fā)現(xiàn)危險情況后發(fā)出的一種類似自然界噪音的尖銳嗚叫,鳴聲為“gaga- jijiji”。
(3)占區(qū)鳴聲(territorial call)。是雄雞占區(qū)防止其它雄性個體進入其領域的警告鳴聲,并向雌性炫耀自己。多于上午發(fā)出“ga- ga ga- gua”的鳴聲,下午很少嗚叫。
(4)求偶鳴聲(mating call)。進入繁殖期后,在配對時,雄雞發(fā)出一種特有的急促高亢而最后一聲近似沙啞的“gua- gua gua - ga”鳴聲,向雌雞求配;而雌雞在求配時會發(fā)出“jiji”的輕鳴,此鳴聲多出現(xiàn)在清晨的6:00~7:00和上午的9:00~11:00。
(5)育雛鳴聲(feel call)。是親雞向雛雞發(fā)出的一種特有的“gaga- gagaga- ga”鳴聲,多為雌雞嗚叫。
(6)雛雞鳴聲(young call)。出殼后的雛雞發(fā)出的“jiajiajia-jia”的鳴聲。
4.6 種內社群行為
主要表現(xiàn)為種內競爭和種內互助。
種內競爭主要表現(xiàn)為對配偶的爭奪。雄雞通過格斗來獲得配偶。格斗時,兩雄雞體羽豎起,引頸伸頭互相盯視,不時跳躍,以喙啄擊對方,并以有距的跗撲打對方,直至一只斗敗逃走,勝者與雌雞配對。通過種內競爭,增強了個體的生存能力,有利于種群的發(fā)展和延續(xù)。
種內互助多表現(xiàn)為遭遇敵害時的共同御敵、避敵;育雛期的代育現(xiàn)象以及群體內的社群等級關系等方面。
褐馬雞的種內競爭和種內互助增強了褐馬雞種群適應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有利于種群的生存與發(fā)展,只不過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不同。
4.7 避敵行為
避敵是動物逃避敵害的一種基本生理反應。褐馬雞避敵行為有4種類型。
(1)群體避敵。在越冬期、集群期及分群期,當擔任群體警戒任務的褐馬雞發(fā)現(xiàn)敵情后,首先發(fā)出尖銳的報警鳴聲,其它個體停止活動、觀察情況,確認危險存在后,由頭雞率領迅速上竄,并嗚叫;而擔任警戒任務的雞最后上竄,一般與群體距5 -lOm。危險來自上部時,則會由頭雞率領紛紛向坡下方滑翔,避敵。
(2)配對期的避敵。雄雞擔任警戒任務,警惕性很高。當危險因素在周圍出現(xiàn)后,雄雞先驚鳴逃走,雌雞隨后逃走。
(3)孵化期的避敵。雄雞單獨活動,并擔任巢中雌雞的警戒任務,遇到危險后,發(fā)出報警鳴聲,并逃走;而雌雞由于戀巢性極強,僅在危險很近時(最近為3m)才會突然驚鳴滑翔而去。
(4)育雛期的避敵。在雛雞不具飛翔能力時,遇到危險后親雞驚鳴先后逃走,而雛雞迅速躲藏于林間灌木下;具有飛翔能力后,雛雞隨親雞一起逃竄避敵。
避敵后的褐馬雞,會通過嗚叫再次聚在一起活動,孵化期雌雞仍會回巢進行抱窩孵化,
5 建議
(1)加大對褐馬雞保護的宣傳力度,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以最大限度地減小人為干擾因素的影響,更好地保護這種瀕危珍禽。
(2)建議國家對保護區(qū)加大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強保護區(qū)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保護,為褐馬雞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生境。
(3)發(fā)揮其邊緣效應,積極引種優(yōu)化種群,防止種群島嶼化。
參考文獻:
[1]鄭建旭,安春林,郭書彬.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qū)珍禽褐馬雞繁殖生物學習性研究[J].河北林業(yè)科技,20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