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波
檔案NO.1檔案NO.2檔案NO.3
考察對象的選擇:黏菌
來到這個星球以后,我考察了許多生物,不過最感興趣的還是一種黏菌,甚至這次還專門申請去考察它們。
這個星球上生存的黏菌種類到底有多少?誰也不知道。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標(biāo)本類型有兩百種以上,絕大多數(shù)和地球上的黏菌形態(tài)相似,在顯微鏡下觀察,它們都是些沒有固定形態(tài)的形形色色的阿米巴蟲。
行星生物學(xué)有一個普遍規(guī)律,無論星球的環(huán)境差異多大,所有的星球上發(fā)現(xiàn)的簡單生物都十足相似。毫無疑問,宇宙中存在一些基本法則,生物的演化都在這個基本法則指導(dǎo)下進行。只要生物采用的是DNA遺傳機制,哪怕它們的能量利用機制截然兩樣,生物形態(tài)也會很近似。
當(dāng)然,宇宙不至于這么無趣,讓每個星球的生物都長得一模一樣。每顆星球都有些與眾不同的東西,對于簡單生物也如此。
我們的考察對象——聚落黏菌,就是這么一種與眾不同的簡單生物,哪怕和星球上那些珍奇的大型動物相比,也毫不遜色。
它聚落成群,可以形成一個三米高的龐然大物,就像一個紫紅色的巨大蛋撻。蛋撻的頂部,會形成眾多的孔洞,看上去就像一只只整齊排列的眼睛。
這樣醒目的一個巨物,很難想象它竟然是由黏菌層層疊疊搭建而成。而且它的內(nèi)部疏松多孔,水和空氣可以順著管道暢通無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像是一株植物,一棵樹。
然而切片分析證明,它的全部身體都是由同一種黏菌構(gòu)成的,并不是一個生物,而是一群黏菌。一個黏菌如果從這聚落中分離,也自由自在,毫無拘束。這仿佛是在說,黏菌具有兩面性:當(dāng)它生活在群落中,能扮演一個很好的社會成員,但是當(dāng)它獨自一個時,又能很好地荒野求生。
在地球上,我們知道僧帽水母可以玩這個把戲,但那是海洋生物。某些黏菌的確也能做到這一點,然而只能長出手指甲蓋那么一小點兒。像魔鏡星的聚落黏菌一樣,長得這么大,比大多數(shù)動植物都更魁梧,那就是稀世珍寶,行星生物學(xué)的明星生物。
考察隊在沼澤里找到了一株聚落黏菌。
它喜歡水,卻不能被水浸泡,濕潤陰暗的沼澤就是它最中意的生長地。
這一株聚落黏菌已經(jīng)變成了很深的紫紅色,有些發(fā)黑。這表明它已經(jīng)到了生命周期的末尾,將要產(chǎn)生孢子,然后死去。
這正是我們感興趣的內(nèi)容。雖然有眾多的文獻推測,聚落黏菌和地球上的黏菌一樣,是散播孢子來繁衍后代的。
但是截至目前,還沒有任何聚落黏菌產(chǎn)生孢子的目擊報告。如果這一次能夠觀察到聚落黏菌產(chǎn)生孢子,那也是一次頗有收獲的考察。
檔案NO.1檔案NO.2檔案NO.3
考察對象的獲得:偶然
細致的觀察需要耐心和時間。
于是我們就在沼澤旁安營扎寨,準(zhǔn)備用兩個星期的時間來觀察這個難得的樣本。說是兩個星期,然而魔鏡星球的自轉(zhuǎn)周期比地球要長得多,大約算起來,地球上的兩個星期,只有這個星球上的兩天半而已。
忙活了三個多小時,我們圍著聚落黏菌龐大的軀體布置了各種攝影器材,確保每一個角度都沒有遺漏。
布置完畢之后,大家都放松下來,開始各種消遣。有兩名隊員跑到了沼澤地里,想看看是不是有什么特別的水生物。
我是行星生物學(xué)家,所以他們要求我提供指導(dǎo)。我只得告訴他們,像這樣的沼澤地里,如果不使用特別的工具,恐怕他們只能找到像貝殼一樣的軟體動物,看上去和地球上的牡蠣差不多,除了肉的顏色帶點紫,沒什么特別之處。他們并不信我的話,還是興沖沖地去了沼澤地里。
快天黑的時候,他們終于回來了,一人手里拿著一個大貝殼。兩人渾身泥水,這在野外考察中是一個大忌,誰知道這泥水中是不是有什么致命的微生物??!
檔案NO.1檔案NO.3檔案NO.3
考察對象的生長:超常
魔鏡星球上能看見兩個月亮,一大一小。大的接近滿月,小的則像是月牙。這是較遠處的兩顆巨行星的模樣。從營地里望過去,月光下,高大的聚落黏菌就像一座黝黑的塔。為了保證觀測的順利,我安排了微光照明,巨大的微光燈照著聚落黏菌,確保它的每個部分都在攝影機中清晰可見。
安排好值班的人,我就去睡了。
睡夢中,突然聽到驚慌的叫喊,我被這叫喊聲驚醒,慌忙起身。
營地里已經(jīng)亂作一團,用作警戒的圍欄被沖開,各種器材到處散落。隊員們一個個都驚魂未定,聚在一起,不敢隨便走動。
我抓住那個值班的人,問他究竟怎么回事。他支支吾吾,最后總算說出個大概。原來他偷偷打瞌睡,結(jié)果被警報叫醒,一醒來營地已經(jīng)被外來者突破了。
我組織隊員在營地里到處尋找入侵者,最后,一名隊員終于發(fā)現(xiàn)了它,招呼我來看。
當(dāng)我看清那入侵者,不由得驚呆了。
那是聚落黏菌,它全身變形,緊緊地裹住了架設(shè)著微光燈的塔架,就像一夜之間長成的蔓藤。微光燈被它結(jié)結(jié)實實地包裹起來。
我向沼澤那邊望了望,原本矗立的黏菌高塔已經(jīng)不見了。那么,它乘著夜色來到了營地里?這黏菌居然能有如此強大的運動能力!
我讓隊員們收拾儀器,轉(zhuǎn)移到一旁重新建立營地,幾個人一刻不停地監(jiān)視這糾纏在塔架上的聚落黏菌。
我切斷了微光燈的電源。
大約半個小時后,這怪物開始有了動靜。
它悄然變形,從塔架上緩緩地向著地面降落。
最后,它完全落在地上,成了扁扁的一團。這一團扁扁的東西生長出兩對偽足,讓它看上去就像一只癱在地上縮著脖子的烏龜。endprint
它開始向著沼澤的方向移動。
隊員們都被這神奇的景象吸引,圍著它,眼看著它緩緩地從圍欄間穿過,向著沼澤而去。它的軀體很重,所過之處,圍欄紛紛倒地。
一進入水中,它的速度就加快了,很快就到了我們白天發(fā)現(xiàn)它的地方。
它并沒有停下來,而是繼續(xù)游動,活像一只在淺水中跋涉的動物。
于是我以隊長的身份命令他們?nèi)ハ鞠丛琛?/p>
他們頗不愉快地去了。
我的視線落在他們撿回來的兩個大貝殼上。這貝殼很大,要雙手捧著才行。殼很厚,或許能用來當(dāng)作雕刻的材料。
這撿回來的東西同樣需要進行消毒。
我戴上手套,穿上防護服,對貝殼進行處理。
這兩個貝殼大小不一,顯然屬于兩個不同個體。正清洗著,我的手突然停了下來——這貝殼異常干凈,連一點殘留的肉體也沒有。我看了看另一個。這個也一樣,貝殼內(nèi)部干干凈凈,沒有一點生物殘余,就像是從沙灘上撿來的貝殼。這可不像是在沼澤地里能找到的東西。
我把兩個年輕人喊來,問他們是在哪里撿到這貝殼的。他們回答在沼澤地里,有一塊地方,到處都是貝殼,就散落在淺水里,也沒有被埋在泥中。他們就撿了兩個大的帶回來。
我很想去看看那個地方,然而天已經(jīng)黑了。按照考察隊的規(guī)矩,如果不是計劃好對特定對象進行觀察,晚上嚴(yán)禁離開營地。
那就等到天亮吧。
我突然明白過來它在干什么,它在覓食。那些被隊員無意中撿回來的貝殼,正是被黏菌吃過后拋棄的,所以才那么干凈。
我們守了一個晚上。魔鏡的一個晚上超過七十個小時,我們十幾個人輪了七次班,終于等來了天亮。
這黏菌的集合體感受到了陽光,它開始向著高處生長。當(dāng)兩個太陽完全升起,它已經(jīng)成了一個三米高的巨塔,靜靜地佇立在沼澤中,一如我們剛見到它的樣子。
只有一點不同。
當(dāng)陽光照耀下來,沼澤的水面上泛起了點點金光。
更多的金色小點從巨塔上脫落,飄飄揚揚,向水面落下。一時間,水面上金光閃閃。
它散發(fā)了孢子!
我按捺著激動的心情,將這難得一見的一幕用鏡頭記錄下來。
這是無比珍貴的資料,后來我們知道聚落黏菌一年只繁殖一次,一次只有短短三分鐘。這是一個臨近繁殖點的個體,而那天晚上,我們用微光燈照射它,促成了它的性成熟。
對考察隊來說,沒有比發(fā)現(xiàn)這珍貴的一幕更令人驚喜的事了。雖然損失了一些設(shè)備,但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考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