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
無論是作為知名武俠小說作家,還是作為著名報人,金庸受歡迎的程度都是罕見的。以人們熟悉的“金梁古溫”而論,梁羽生作為武俠小說作家和新聞人,其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遠遠不能與金庸相比;古龍和溫瑞安在大眾層面受到一定程度的追捧,但并沒有得到主流的認可。而金庸的獨特性在于,他不僅幾次被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接見,而且其作品在內地被改編成影視劇后聲勢浩大,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獲得了可觀的收視率。在這一景象的背后,哪些因素決定了金庸風行幾十年不衰?透過金庸本人的經歷,及其武俠小說的話語策略、價值設定等等,不難發(fā)現其中奧秘。
世人眼中的成功者
何謂成功者?在中國的語境下,這首先意味著經濟上的富有,其次是相應的社會地位,第三是文化資源的獲得。如果只有經濟上的富有,最多只能算是暴發(fā)戶,受人羨慕卻不被尊重;如果只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會被人視為徒有其表而無其實;如果只有前兩者而缺乏文化資源,將很難獲得傳媒的長期青睞和追捧。顯然,現實中的金庸是一個成功者,這三個方面都具備了很大優(yōu)勢。
首先,金庸擁有巨額財富,在經濟上很富有。其中,最重要的收入來自《明報》?!睹鲌蟆?991年3月股票上市時,其市值已達8億7000萬港幣,金庸獨占六成。1992年,《明報》的年利潤已達一億港幣,香港《資本》雜志評出‘‘上世紀90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榜”,金庸以12億資產列第64位。從1959年創(chuàng)辦《明報》到1991年上市,金庸的富翁之路走過了32個年頭。
他創(chuàng)辦《明報》及其他刊物,不僅在傳媒界贏得了聲譽,更在商業(yè)上獲得了成功。1959年明20日,《明報》正式創(chuàng)刊,開始只是四開一小張的小報,發(fā)行量也只有幾千份,6月6日才改為對開大張。由于主要面對市民讀者,為了求得生存,一開始《明報>頭版幾乎都是獵奇、獵艷的社會新聞,字號大,標題夸張,以吸引讀者,而金庸連載的《神雕俠侶》《飛狐外傳》《倚天屠龍記》等也是吸引讀者的重要因素。
1962年5月,《明報》迎來了最重要的轉折點,大量內地人進入香港,引發(fā)—系列社會問題?!睹鲌蟆芳皶r介入,連續(xù)大規(guī)模采訪報道,金庸還親筆撰寫評論。到當年下半年,《明報》發(fā)行量增加到平均每日4萬多份,到1966年之后,達到每天8萬份,擁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和讀者群。在其后的十余年中,《明報》密切關注內地政局,發(fā)表了大量獨家新聞,金庸寫作了大量社評,這為《明報》贏得了廣泛聲譽。1977年到1988年,《明報》銷量穩(wěn)定在10至12萬份之間。1989年《明報》銷量達18萬份。
作為商人,金庸有其精明的一面。《明報》可以高薪聘請新員工,但老員工工資偏低,員工忍受不了會自動辭職。金庸曾對人說,“在《明報》工作是他們的光榮,不用給他們高人工,他們也會排隊來《明報》工作。”女作家林燕妮要求金庸增加稿費,金庸說,“你那么愛花錢,加了又花掉,不加!”另一位女作家亦舒要求增加稿費,金庸回答說,“你又不花錢的,加了稿費有什么用?”亦舒為此在專欄文章說他刻薄“爬格子動物”,但金庸也不生氣,稿件照樣刊登,但就是不加稿費。顯然,金庸在《明報》為自己積累起了大量財富,到1991年《明報》上市,他終于迎來了自己的收獲期。
真正的一字千金
金庸的第二塊收入來自版稅。1991年,北京三聯書店前總經理董秀玉(此前在香港三聯書店任職)簽下了金庸15部武俠小說的內地出版權,合同期限十年。1994年,北京三聯書店將36冊一套的金庸作品集捆綁銷售,金庸的作品開始風靡全國。2000年,“口袋本”金庸全集出版,在半年時間里印數就達到56000套。合約到期后,金庸提出了三個條件:第一,版稅由原來的15%提高至18%;第二,出版社每年必須完成一定數量的最低銷售;第三,作品集的銷售每年要以10%的速度遞增。這三個條件,北京三聯書店難以接受,雙方合作終止。其后,金庸的作品出版權花落廣州出版社。但是,出版方速度極慢,不久傳出消息,金庸對這15部作品再度修訂。1996年,臺灣遠流出版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從1985年到1995年,金庸作品在臺灣發(fā)行了470萬冊以上。就在2016年第十屆作家富豪榜上,作家江南以《龍族》3200萬元的版稅登上榜首,已經封筆多年的金庸仍然憑借《神雕俠侶》850萬的版稅進了同一榜單,位列第17名。
金庸的第三塊主要收入來自影視、游戲、漫畫、舞臺劇等的改編版權費。金庸的武俠小說作品已全部被改編成電視連續(xù)劇,有的還被改編成電影。電視連續(xù)劇則被一再翻拍。截至2017年,華語電視圈已經拍了9部《神雕俠侶》,8部《射雕英雄傳》,7部《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鹿鼎記》《書劍恩仇錄》,5部《天龍八部》和《雪山飛狐》,4部《碧血劍》和《俠客行》。影視劇改編權為金庸帶來了大量收入,并捧紅了幾代明星。而這些影視劇的改編,又與他的小說銷售形成了良性互動。毫不夸張地說,金庸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現象,而且是極具商業(yè)價值的大IP。
在社會地位方面,金庸作為《明報》的老板和新聞人,以及著名的武俠小說家,無疑屬于中上階層。金庸早年肄業(yè)于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50年,他曾從香港趕到北京,希望做一名外交官,但沒有成功。1981年,內地邀請金庸訪問,金庸提出希望鄧小平接見并得到了許可。1981年7月18日,鄧小平接見金庸并會談。會談內容后來發(fā)表于《明報》及《明報月刊》,引發(fā)了巨大反響。1985年6月,金庸被提名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5年時間里奔走于香港和內地之間。此外,他還擔任過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的院長及名譽院長。這些經歷,無疑大大提高了金庸的社會地位。
在文化瓷源方面,金庸具有先天性優(yōu)勢。他本名查良鏞,他出身的浙江海寧查家,有“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編修”的美稱。到金庸這一代,他的族兄查良釗做過西南聯大訓導長,另一個族兄查良錚筆名穆旦,是著名詩人和翻譯家,深受王小波推崇。著名詩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多年辦報、撰寫時評和武俠小說的經歷,使得金庸一直擁有相當的話語權。直到晚年,80多歲的金庸還遠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并以一篇研究安史之亂的論文通過了答辯,獲得博士學位。這可謂“活到老、學到老”的現實典范。
武俠小說的話語策略
1955年,受到“吳(公儀)陳(克夫)比武”事件的影響,金庸開始在報刊連載自己的第一篇武俠小說作品《書劍恩仇錄》,結果深受讀者歡迎。此后,金庸—發(fā)而不可收,一路寫了下來。 金庸大部分武俠小說,都貫穿著濃郁的家國情懷?!渡涞裼⑿蹅鳌返墓?,信奉的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到《神雕俠侶》中,更是全家遠赴襄陽,協(xié)助守城?!短忑埌瞬俊分械氖挿澹瑸榱嗣癖娚参?,不惜挾持契丹皇帝迫使其答應不起兵犯宋,之后又因為違背作為契丹人的國家倫理而自殺。而《天龍八部》中的星宿派,《笑傲江湖》中的日月神教,《鹿鼎記》中神龍教,實際都與現實相關。
此外,金庸的武俠小說作品,除了收官之作《鹿鼎記》之外,大都對愛情專一。一夫一妻的現代氣息,彌漫于《鹿鼎記》之外的大部分金庸作品。而現代的人道主義和自由氣息,也在武俠的身上得到了鮮明體現。這種堪與皇權相頡頏的權力,使得俠客可以行俠仗義,懲治奸邪,除惡揚善。另—方面,俠客通過武功這種暴力手段,可以輕易獲利。例如,《笑傲江湖》中,令狐沖讓恒山派師妹從為富不仁的財主那里“化緣”;《碧血劍》中,和袁承志慪氣的夏青青出門作案,從一家財主那里盜取金銀。本質上,只有皇權具備奪人性命、掠奪財產等功能,但俠客們以武犯禁,不僅在皇權之外自行其是,并且另造了_一個超脫于皇權之外的社會一一江湖。
于是,俠客受到了普遍歡迎,人人都期待成為具有超強武功的俠客。正如柏楊所說,在兩千多年里,中國—直沉淪于“醬缸文化”,而醬缸文化的本質,就是官本位。金庸的武俠小說,恰恰構成了對官本位顛覆——他的小說中,很多官員都以負面形象出現。例如,《射雕英雄傳》中的段天德,充當完顏洪烈的走狗,率領官兵捉拿郭嘯天、楊鐵心;《笑傲江湖》中,朝廷新任命的福建泉州府參將昊天德作威作福,野蠻可笑,結果被令狐沖輕易擒獲,剝下衣服,裝扮成吳的模樣。這樣的情節(jié)無疑讓一般民眾看得很解氣,很容易在閱讀金庸武俠小說時把自己想象為武功超強的俠客,在懲奸除惡的想象中尋求公正,并贏得美女(俠客)的愛情,借此獲得心靈的慰藉。這種代入感的滿足,是金庸作品傳播廣泛的重要因素。
就文學性而言,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和鮮明的人物塑造,也是金庸作品深受歡迎的重要因素。金庸做過編劇,他早期的作品在報刊連載,其寫作完全以市場為導向,因此必須揣摩讀者心理,據此設置故事隋節(jié)起伏跌宕,沖突不斷,讓讀者欲罷不能。在人物塑造方面,豪氣干云的蕭峰、率性至情的楊過、憤世疾俗的黃藥師、機變圓滑的韋小寶成為了許多青少年的偶像。而金庸塑造的女性更是男性讀者的夢中情人,為梁羽生、古龍和溫瑞安所不及:諸如古靈精怪的黃蓉、溫婉動人的王語嫣、不食人間煙火的小龍女……這些性格分明、別具一格的角色,贏得了各類讀者和觀眾的喜愛。
尤其具有象征意義的是,金庸的收官之作《鹿鼎記》,主角從令人敬佩的俠客變成了見風使舵的小人物。在我看來,金庸筆下的俠客在現實中難以看到,而韋小寶卻更為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