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吳國林
摘要: 在古今文化、中西文化多元碰撞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成為中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隈R克思主義哲學角度,文化自信的涵義可在文化自信的“自”與文化自信的“他”、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的多種辯證關系中獲得規(guī)定。文化自信作為思想上層建筑與物質經濟基礎之間發(fā)生著互動關系,經濟基礎提升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引領經濟發(fā)展。在這種互動中,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的三個組成部分,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走向繁榮昌盛。
關鍵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自信;辯證法;唯物論
中圖分類號: G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055X(2017)06-0016-08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6.003
自2014年以來,習近平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及其重要性。2014年3月,習近平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首次將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作為一個整體提出來;2014年12月,習近平在與澳門大學師生座談時又特別強調,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2016年5月,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7月,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對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再次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41有鑒于文化自信如此重要,國內很多學者對文化自信的涵義、基本內容、核心、實質、必然性、意義等方面展開了研究,這為今后進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了進一步深化對文化自信,特別是對習近平的文化自信觀的理解,我們還需要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揭示文化自信內涵的辯證性、文化自信的唯物主義基礎及其在新時代的動態(tài)發(fā)展。
一、文化自信內涵的辯證關系
人類發(fā)展到今天,文化的作用和力量越來越重要,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古今文化、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樹立文化自信尤為重要。何為“文化自信”?學界對此多有說明。隗金成認為:“文化自信是指人們對某種文化能夠持續(xù)傳承創(chuàng)新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并且能夠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中始終保持自身的比較優(yōu)勢所持有的堅信不移的態(tài)度?!盵2]徐龍建認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通過對象性的認知、思考、探究等系列過程,對自身文化價值、文化理念、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堅定信心以及積極踐行。”[3]筆者認為,不能僅從文化自身看待文化自信,還應該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將文化自信理解為一定生產關系和物質基礎上的文化主體對自己的文化對象的一種認同和踐行,既有心理層面的“信”,也有社會物質實踐方面的“行”,是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tǒng)一,是多種辯證關系的統(tǒng)一。
(一)文化自信的“自”與“他”的辯證關系
文化自信,就是對自己文化有信心。這里的“自”指的是自己對自己文化的相信。費孝通曾說過:“人類學也好,社會學也好,從一開始,就是要認識文化,認識社會。這個認識過程的起點,是在認識自己?!盵4]我們所說的文化自信,是從我立足、以我為本,把“自”我的文化主體性突顯出來,把民族文化的主體性突顯出來,文化自信的“自”,還在于該文化具有自主性和自創(chuàng)生性。所謂文化的自主性,是指該文化最終依賴于自身,它本身就是目的,它是趨于封閉和自我決定的有機體。文化的自主性強調的是該文化具有自身發(fā)展的內在邏輯。所謂文化的自創(chuàng)生性,是指該文化依賴于自己的路線,獨立于人的決定和外在力量而不斷前進。
文化自信的“他”是相對應一定時期的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在日益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必然存在如何看待中國文化和其他國家文化關系的課題,無法回避,也不能回避。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來看,沒有孤立的“自”,既然有“自”,必然存在“他”。在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我們有時候過分依賴“他”而菲薄“自”;有時又會太囿于“自”中而不顧“他”,都不是文化自信的表現(xiàn),也難言文化自信,也難以達到文化自信的狀態(tài)。正如習近平指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盵5]150盡管文化首要之義是“自”,但是不能封閉在“自”中,要在與他人、社會和國際的交往中,獲得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自”與“他”,重點強調的是“自”,“自”是主體和主導。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在文化上多有自信,將文化視為立國之本,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容、文化心理和文化特征。盡管由于戰(zhàn)亂、政治、多民族融合等因素,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過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交流與碰撞,但始終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處于主導性地位,文化實力非常強大,談不上文化自信不自信的問題,有點高處不勝寒的意味。但是,近代工業(yè)化以后的西方,對比鴉片戰(zhàn)爭失利的中國,突出了作為曾經的大國發(fā)展嚴重落后和停滯不前,引發(fā)了各種救國圖強的方案,最后追問到文化的不足,文化自身沒有一種根本創(chuàng)新的動力因素,從而促使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等各方面的發(fā)展。在當時看起來非常有優(yōu)勢的資本主義文化價值觀面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備受打擊。
為重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提中華文化的自信問題。“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tǒng)一更加鞏固。”[1]5這里所闡明的文化是中華文化,而不是其他文化,中華文化不等于漢文化,也不等于儒家文化?!爸腥A文化”一詞,具有文化構成成分多、時間跨度長、涵蓋地域廣的特點。從文化構成來說,既有漢文化,也有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從時間跨度來說,超越了朝代替換和政權的更迭,因為中華文化具有歷史繼承性;從涵蓋的地域來說,中華文化不僅僅存在于中國境內,它隨著華人走向國外而存續(xù)在中國境外,尤其是隨著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走出去”的戰(zhàn)略進一步實施,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域更加寬廣。中華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融合,是新時代的文化。文化自信的“中華文化”是科學的、大眾的、健康的文化。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三個組成部分用詞有“優(yōu)秀”“革命”“先進”,這些詞語都是充滿正能量的。正因為有這樣的文化,我們才有自信的底氣,沐浴在這樣充滿正能量的文化中,文化主體即人民群眾才更有文化優(yōu)勢,更有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為世界和人類的文明做出卓越貢獻,反過來促進更高層次的文化自信。中華文化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邁進了一個新時代。endprint
(二)文化自信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辯證關系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3文化自信內涵中有幾個指向性特征:第一,文化自信是更基本的力量,是指文化自信的基礎性作用。相比較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文化自信“更基本”。如金惠敏所說:“這倒不是說,文化就比道路、理論和制度方面的政治更其政治化,而是說在同為政治構件的前提下,文化這種政治還具有文化自身的特殊性,即它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因為文化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處在我們無意識的深處。”[6]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并且涉及面非常廣,文化社會化、社會文化過程非常復雜。第二,文化自信是更深沉的力量,是指文化自信的內容積淀深厚,深深地“嵌入”社會和國家的各個方面。文化為里,社會為表;文化為里,行為為表等。文化具有類基因一樣的作用,無法隨意“置換、移植”。當然,不是指文化無法改變,是指由于文化的深層次特性而無法短時間內形成,也無法短時間內改變和消失。其內容是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而漸進式地發(fā)生悄然變化。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容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使得我們的文化更加有“深沉性”。第三,文化自信是更持久的力量,指的是時間上的指向性。據(jù)權威學者考證,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化沒有中斷過,這是文化自信的資本。當然,我們的文化自信不是對過去歷史悠久的“自戀”或者“自滿”。習近平要求文化自信走得更遠,指向未來,因為文化自信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共同理想的實現(xiàn),關系到未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實現(xiàn)。要使文化自信“更持久”,不僅要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且要不斷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展現(xiàn)在世界文化大舞臺上。如今中國孔子學院遍布全球,中國制造和產品遠銷海外,中國的高鐵和修路架橋工程譽滿世界,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中國的文化載體和文化符號走向世界的廣度和深度越寬越高,文化自信的“持久性”就越有綿延的空間和時間。
文化自信的“三個更”中的“更基本、更深沉”主要是指空間的維度。因為它是“基本”的,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處不在,具有空間上的彌散性。而“更持久”主要是指文化自信的時間維度。這兩個維度形成了一個辯證關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文化自信越有文化深度作為基礎,文化自信持續(xù)的時間就越長,文化的影響力也就越久。正如儒家文化因為博大精深,才可以從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影響中華民族的最重要的文化資源。如果文化自信的時間越久,那么文化自信的深度越深,越成為“更基本的文化”和“更深沉的文化”。
(三)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的辯證關系
“文化自覺”的概念最早是由費孝通提出來的:“文化自覺,意思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不是要‘復歸,同時也不是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的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7]文化自覺有對自己文化的反思、批判和超越的意思,只有不斷文化自覺,才能促進文化發(fā)展。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有特定歷史經濟、社會、民族文化危機的訴求。而本文論及的文化自覺是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覺。盡管我們的文化有一定的自信了,但是仍然要有文化自覺力。一個民族和執(zhí)政黨的文化自覺力,直接影響到道路選擇、制度設計和理論深度,影響到民族振興和國家命運。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基礎之一。文化自覺,重點在“覺”,能敏銳地覺察到本民族在一定時期的文化狀況、文化實力、文化地位等。只有覺察到自己文化的所有“存量”和“變量”,我們才有所為,有所不為,才可以不斷增強文化的實力,提升文化的地位,才可以真正做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構成了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只有不斷的文化自覺,才能促進本民族的文化發(fā)展,提升文化實力,才有文化自信的基礎。而文化自信又能促進更高層次的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覺能力。文化自信側重指意識層面的東西,而文化自覺更側重于指物質層面的東西,兩者互相促進,在動態(tài)中發(fā)展。
上述分析表明,文化自信首先是中華文化的自我相信、自我創(chuàng)生和自我完善,同時吸收外來的優(yōu)秀文化,理性相信自己的文化不僅能使自己的文化不斷“創(chuàng)新高”,而且能引領世界文化發(fā)展的走向,讓人類的文化走向一個更高的水平。
二、文化自信的唯物論分析
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對于我們正確理解文化自信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具有重要意義。而進一步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需要對文化自信作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分析。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基本觀點。用唯物史觀分析當前的文化自信,得出以下兩個基本的結論。
第一,當前我國的文化自信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來的。當前談文化自信,不是抽象地談論文化自信,而必須具體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特定背景下來談論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開創(chuàng)了社會歷史觀的新篇章,認為歷史活動背后藏著類似自然規(guī)律一樣可以比較準確觀察和把握的歷史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用唯物史觀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歷史發(fā)展和各種弊病,得出了必須打破這個制度才可以讓人類社會制度獲得更高更美的發(fā)展,即指向共產主義。而今天中國所做的事業(yè)不僅為中國人民謀利益,同時也為整個人類的美好制度提供一個更佳方案和選擇,這個方案和制度模式的終極目標是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解放自己并解放全人類的科學理論武器,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我們的文化就有深厚的理論基礎。所以,在今天新時代講文化自信,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才有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
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始終閃耀著理論的光芒,指引著人類不斷前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特征在于其科學性、革命性和實踐性的統(tǒng)一,最為根本的在于其科學性。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是科學的,因為它的創(chuàng)立是在研究資本主義現(xiàn)實的基礎上建立的理論,不是天馬行空想象的理論,也不是用數(shù)學公式推導出來的形式邏輯理論。馬克思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莫過于唯物史觀,解決了重大而艱巨的理論問題,為整個人類的解放找到了現(xiàn)實力量即改變世界的無產階級。其科學性還在于它的創(chuàng)立不斷吸收了當時自然科學發(fā)展的最新理論成果作論證,如當時達爾文的進化論、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定量等等。細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會發(fā)現(xiàn)大量當時自然科學的成果作為其論證的有力依據(jù)。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還在于堅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這是人類認識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馬克思恩格斯自己創(chuàng)立的理論從不自封為永恒真理。他們認為,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實踐和時代的變化,不斷發(fā)展和充實。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8]376”正是因為這些因素,我們可以自信地說,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建立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當然有文化自信的底氣。很多革命團體由于沒有科學的理論做指導,革命無法取得預期成功,文化自信只是文化自欺。endprint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理論飛躍,是中國共產黨集體領導的智慧結晶,是科學的理論,成為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理論基礎。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建立起現(xiàn)代化的國民經濟和工業(yè)體系。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做了真正主人;在經濟建設、社會穩(wěn)定、人民生活水平、國際地位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人民在這樣的背景下,也就有了對毛澤東思想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把握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形成和發(fā)展了鄧小平理論;以江澤民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錦濤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回答了“實現(xiàn)什么樣的發(fā)展、如何發(fā)展”的問題,形成了“科學發(fā)展觀”。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幸福感不斷增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來源于對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繼承,這是實踐,而不是形式邏輯的方式證明。在這樣強大的理論指導下,在我國各項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的背景下,人民沒有理由不自信自己的道路和理論制度,這種自信必然內化為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各項事業(yè)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不僅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而且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局面。這個思想是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的。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中國開始強起來了。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化自信進一步增強,進一步夯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41這里有個“高度”一詞,與“根基”相呼應。文化自信的“根基”越扎實,我們文化自信的高度就越“高”。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理論指導下,我們文化自信必然更有“高度”,必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繁榮興盛。
第二,文化自信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發(fā)展,而強大的經濟實力又進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在經濟落后的時期,文化主體也有文化自信,甚至有些學者提倡文化信仰和文化堅守應該建立在節(jié)衣縮食的基礎上,如中國早期的道家思想和古希臘的犬儒學派。但是馬克思主義主張共產主義必須建立在高度發(fā)達的社會生產力和豐裕的物質基礎之上。而共產主義目標正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最高社會理想。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文化思想的相關內容是習近平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其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據(jù)來自于現(xiàn)實的生產生活和堅強的物質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盵9]2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9]2 中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自信是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發(fā)展而不斷樹立起來的。從最初的開始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的逐步增強,再到今天文化自信強化。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空前增強,并成為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中國的近代史由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領土和主權慘遭外敵侵犯開始,在逐漸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當中,國民經濟頻繁遭受戰(zhàn)爭的重創(chuàng),老百姓的生活慘遭統(tǒng)治者和外敵的剝削。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舊中國,統(tǒng)治者不單連自身主權和領土的完整都維護不了,更無法保障百姓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物質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人民開始重建文化自信,中國人民再也不受外國人欺凌,再也不受到國內剝削階級的欺壓,在此基礎上,充滿對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文化自信,因為這些文化改變了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命運。當時的文化自信主要在國家政治層面上,與今天中國經濟強起來之后帶來的文化自信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處于崩潰的邊緣?!?949年工業(yè)總產值同歷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減少一半。其中,重工業(yè)減少70%,輕工業(yè)減少30%,鋼產量減少80%,煤產量減少48%。農田受災面積達1.2 億畝,糧食產量減少 25%,棉花產量減少48%,災民達4000萬。交通運輸處于癱瘓狀態(tài),鐵路、公路、橋梁、機場、碼頭以及各種運輸工具都遭到嚴重破壞。城鄉(xiāng)交流和對外貿易基本上處于停頓狀態(tài),市場蕭條,物資奇缺,投機猖獗,通貨膨脹。國家財政經濟十分困難,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廣大失業(yè)人群急待救濟和安置?!盵10] 那時候,人民剛剛得到解放,盡管革命熱情最為高漲,但是,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低下,物質基礎匱乏,人民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保障問題難以得到解決,這無疑會對文化自信產生影響,因為經濟基礎是構建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基礎,也是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基石。為了解決人民的物質基礎問題,恢復國民經濟發(fā)展水平,經濟發(fā)展迅速成為國家建設重要議題。改革開放后,經過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核心的領導集體的艱辛探索,我們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經濟快速發(fā)展,為人民提供了堅強的物質基礎,人民的文化自信逐步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我國經濟穩(wěn)居世界第二,國內生產總值達到八十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創(chuàng)新型科技成果豐碩,科技實力,從改革開放之前的“兩彈一星”到實現(xiàn)新的飛躍,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科技成果產生重大影響,高鐵、高速公路、華為手機、大江無人機等重要的科技和工程亮點閃耀全球。在新時代,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國際話語權的提高,提供給中國的不單是物質基礎所帶來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樣也增加了中國人民文化自信的底氣。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人民逐漸自信起來,逐漸從文化大國朝著文化強國前進,這都得益于物質基礎的發(fā)展。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文化自信不僅有其物質基礎,也有其精神來源。文化作為思想上層建筑,雖反映經濟基礎,但也有其自身相對獨立的發(fā)展線索。正如古希臘的奴隸社會可以孕育出藝術典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可以樹立強大的文化自信。這都是文化自信來自多因素作用的結果。endprint
三、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動態(tài)發(fā)展
文化在不斷發(fā)展,文化自信也會不斷發(fā)展。如今中國的文化自信在不斷提升之中,這個提升的過程蘊含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23這個論斷不僅闡述了我們應該提倡、堅持、創(chuàng)新怎么樣的文化,也指出了中華文化的自信必須在各個要素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上動態(tài)發(fā)展,這對以后如何發(fā)展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新時代的中華文化包含了“三個文化部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動態(tài)的時間角度來看,有“三個來”,即“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構成了不斷自我創(chuàng)新的進程。這種結構從系統(tǒng)論來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根本,構成中華文化系統(tǒng)的主要部分。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主體部分。這“三個文化部分”與“三個來”形成了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的動態(tài)發(fā)展。
(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文化自信的歷史根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豐富而龐雜,有精華也有糟粕。只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才是文化自信的源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所在、精神所在、氣魄所在,是體現(xiàn)民族精神的價值內涵。”[11]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特質主要表現(xiàn)為:第一,追求“萬物一體”的仁愛境界。明代大理學家張載就把儒家“仁愛”精神概括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八個字。習近平曾在浙江主政時就引用杜甫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來表達這種仁愛思想。第二,重視民生的民本精神。荀子在《荀子·王制》提到:“水可載舟,亦能覆舟”。執(zhí)政者必須首先將人民視為自己的衣食父母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曾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關群眾福祉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盵12]109第三,崇尚和合的中正精神。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以“執(zhí)中為用”“不偏不倚”“和而不同”作為處世的基本原則。特別注重以“和合”來調解處理社會矛盾。習近平在《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引用古詩“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以強調人類文明需要多元化、多樣化發(fā)展。他在中歐友誼合作論壇上引用古文“智者求同,愚者求異”,以追求利益“最大公約數(shù)”的共享發(fā)展理念。第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追求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所謂天下大同就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理想社會形態(tài)。張載提出“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理想。習近平把“求大同”作為施政方略。如他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目標。”[12]108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本,它對塑造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風貌和民族品格具有重大價值。
(二)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解,革命是先進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政權建立一個新政權的社會活動。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在非常落后的經濟基礎上進行的,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的成功,在這個偉大的革命活動中,生成了中國革命文化。關于革命文化的內涵與本質,李康平指出:“它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政治觀、革命觀、價值觀和群眾觀在中國革命文化中內在的本質體現(xiàn),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創(chuàng)造的特有的革命文化形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文化成果,這是中國革命文化的內涵屬性與本質特征?!盵13]革命偉大成功不但孕育了革命文化,也讓革命文化成為一種自信。在斗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形成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這些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優(yōu)良精神品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革命文化仍然發(fā)揮著強大的精神動力。在新時代,盡管中國的經濟總量穩(wěn)居第二,科技文化實力不斷提高,但還存在不少困難,需要發(fā)揚革命文化的作用,攻克深化改革開放遇到的各項困難。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xiàn)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zhàn)、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1]15盡管革命不完全等同偉大的斗爭,但是偉大的斗爭需要革命文化。正因為有了革命文化,我們才有攻克各種難題的自信。
(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成為新時代文化自信的主體部分
“社會主義”一詞作為人們對美好社會向往的象征出現(xiàn)在人們的觀念中,已經一百多年了。馬克思、恩格斯對空想社會主義理論、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德國古典哲學進行了揚棄,使馬克思主義成為無產階級改造世界的強有力理論武器?!榜R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其影響地域非常廣泛,影響時間已經100多年了,并仍然散發(fā)真理的耀眼光芒。各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大眾對“馬克思主義”非常有自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又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fā)展,在新時代又煥發(fā)出強大的力量。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習近平指出:“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1]20這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最大的政治構架的基礎,也是中國文化發(fā)展必須堅持的前提。在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內容上,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堅持文化上的先進性,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第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根本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現(xiàn)階段的中國新文化,是天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真正人民大眾的東西,現(xiàn)在一定是無產階級領導的?!盵14]855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盵1]19歷史證明,人民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精神就是國家精神和歷史精神。服務于人民正是先進文化的本質訴求。第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吸收外來的、科學的、優(yōu)秀的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是固步自封的,因為社會主義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從它誕生開始,就主張吸收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不斷吸收外來的優(yōu)秀文化。endprint
中華文化是由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個文化部分”組成的,它們相互區(qū)分,又相互聯(lián)系,統(tǒng)一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中。實踐成為中華文化發(fā)展的動力源泉。馬克思主義揭示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矛盾運動關系,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是認識發(fā)展的基本過程。新時代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華文化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添加新的元素,豐富其內涵,同時,實踐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
在筆者看來,“三個文化部分”與“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三個來”相互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不斷創(chuàng)造的動態(tài)文化,表現(xiàn)為三種形式——“中學本新,外學辯證,馬學指引”?!爸袑W本新”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不忘本來”相結合,指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根本,但仍然需要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習近平強調:“努力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之與現(xiàn)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盵15] “外學辯證”就是指對外來文化(包括科學文化、人文文化等)要采取唯物辯證法的態(tài)度,吸收其精華,去除糟粕,以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馬學指引”指的是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中,始終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否則,就會失去發(fā)展的方向,走向歧路。
基于“中學本新,外學辯證,馬學指引”的中華文化,形成了一種強大的糾錯能力,這使得中華文化能夠在辯證地吸收外來文化中,借鑒其成功經驗,達到“洋為中用”,不斷推陳出新,去偽存真,中西互鑒、融會貫通,創(chuàng)造出更加燦爛的中華文明,這必然塑造中華文化更加自信,并且要“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1]10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隗金成,房廣順.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與動力源泉[J].人民論壇,2016(8):15-17.
[3]徐龍建.習近平關于文化自信的三維審視[J].南方論壇,2017(8):4-12.
[4]費孝通.從反思到文化自覺與交流[J].讀書,1998(11):3-9.
[5]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6]金惠敏.文化自信與星叢共同體[J].哲學研究,2017(4): 119-120.
[7]蘇國勛.社會學與文化自覺——學習費孝通“文化自覺”概念的一些體會[J].社會學研究,2006(3):1-10.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董輝,李海濤.建國初期黨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政策依據(jù)芻議[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81-85.
[11]李宗桂.試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J].學術研究,2013(11):35-39.
[12]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3]李康平.中國革命文化基本理論問題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7):122-127.
[1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0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ulticollision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cultures, and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ow to recognize and build cultural confidence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China. Based on the height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 meaning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an be defined in various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 namely, the “self” and “he” in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ime dimension and space dimension. Cultural confidence is 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erstructure of the thought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terial economy.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promotes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in turn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lead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interaction, we jointly promote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Chinese culture, namely,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Keywords: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cultural confidence; dialectics;dialectical materialis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