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景鴻
上期我們聊到《延禧攻略》,恰逢近期《如懿傳》上映。這兩部劇“口水戰(zhàn)”愈演愈烈,它們講述的都是乾隆時期的后宮故事,且主人翁是兩個立場完全對立的人: “烏拉那拉氏皇后”和“令妃”。兩部劇時代重合、主要人物重合,連劇情發(fā)展都顯得格外相似,網(wǎng)友們的“口誅筆伐”斷是不能少,留給大家的疑問是:到底“誰”抄了“誰”?
《延禧攻略》是一部網(wǎng)絡快播劇,拍攝時間不到1年、劇情簡單明了,導演將目光更多地投向打造整部劇的“韻律系統(tǒng)”和“色彩系統(tǒng)”。華麗的服飾、精致的場景、節(jié)奏感強的配樂讓觀眾們享受了一場視聽盛宴;《如懿傳》被稱作《甄嬛傳》的續(xù)集,籌備時間近7年,秉承了后者劇情結構復雜嚴謹,“草蛇灰線伏延千里”的特點。演員們更多地使用無聲場景對白,內(nèi)心戲豐富,將“宮斗”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
兩者的優(yōu)勢,都很好地彌補了各自的短處。觀眾們在欣賞“俊男美女扎堆兒”的《延禧攻略》時,或許就忽略掉了劇情上的不合邏輯以及稍顯生硬的演員演技;沉浸在《如懿傳》紛繁復雜的主線與支線劇情中,仔細回味那些富有意境的表演和意味深長的臺詞,能轉(zhuǎn)移大家對妝容服飾上的注意力,止損加分。
兩部劇都強力吸“睛”,得益于它們都能夠非常好的抓取史料片段、融合編劇加工,制作過程中結合各自播放時間、演員陣容以及資金分配等要素,找到最適合本劇的拍攝團隊和宣傳方案。讓觀眾們不會因為是講述同一段背景故事而對作品產(chǎn)生倦怠感。
說到這里,誰“抄”了誰,已并不重要。兩部劇“抄”的都是歷史,“學”的都是別人的“好”與“不好”,而“做”的都是最完美且獨一無二的自己。
借鑒、補強,不僅在影視圈,也在我們的學習里。
如果把高考看作一個二次函數(shù),定位與策略則是備考中同學們的坐標軸。刷題、分數(shù)、排名等都是衡量學習效果的變量,我們常常會受這些因子的此消彼長而迷失方向。不少同學告訴我想做黑馬,羨慕學霸,讀了《高考金刊》上很多勵志故事。
然而,別人的故事,始終都在另一個維度的坐標軸里。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作息時間表、逆襲路線,只有自己去摸索才能柳暗花明。讀別人的故事,不是簡單地“打雞血”,而是沿著他人逆襲的方法,探尋適合自己的出路。
遺憾的是,定位自身和制定策略,是個人行為,它不具備普適性。如果每位學生都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制定符合自身發(fā)展的目標,大家的學習質(zhì)量提高會在分數(shù)上有明顯體現(xiàn)。這也是我常告訴同學們每個月、每個季度要分析自己的分數(shù),總結得失的原因。
在《如懿傳》的粉絲互動區(qū),有位網(wǎng)友說:“《延禧攻略》蹭上《如懿傳》的熱點,彎道超車,路要夠?qū)挘嚰家惨獕蚝?。”學長也希望“金粉”們在2019年后來居上,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