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 要:關于異體字和古今字的定義以及如何理解異體字與古今字等方面,很多學者都進行了研究,對這些相關研究進行綜述,有助于大家更好地學習古代漢語。
關鍵詞:古代漢語;異體字;古今字;綜述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6--01
我們選取了十本古代漢語教材,對其中的異體字和古今字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研究綜述,對我們學習古代漢語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一、異體字
(一)什么是異體字
大多數古漢語教材都將異體字定義為“字形不同,而音義完全相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古又稱或體或者重文”。此外,還有從狹義和廣義來進行闡述的。如郭錫良版認為狹義異體字是指讀音和意義都相同而形體不同的字;廣義異體字除包括狹義異體字外,還包括文獻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洪波版認為狹義異體字指專門為某一詞和語素造的不同的字;廣義異體字指凡是在某個時期,某個詞或語素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書面文字形式,都可算異體字。
(二)異體字的類別
異體字的種類繁多,根據這十本教材我們大致可以將其概括為以下幾點:1.結構類型不同,包括會意字、象形字、形聲字之間結構不同造成的異體字;2.同是形聲字而聲符不同或形符不同或聲符形符都不同或位置不同;3.同是會意字而構成偏旁不同;4.隸定時產生的異體字;5.新出現俗體字造成異體;6.文字訛變產生異體;7.還有一些是古體字;8.所用字符繁簡不同;9.書寫習慣不同;10.字形有省略和沒省略的;11.原字和避諱缺筆字之間的不同。如王寧版將異體字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造字方法不同;2.造字方法相同、構件不同;3造字方法相同,構件相同,寫法不同。
(三)辨別或理解異體字需注意什么
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書籍,我們必須要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異體字。如王寧版指出有些異體字后來在某些詞義的用法上有了分工,這樣的字就不再是異體字,而是分工不同的兩個字了;有的字在歷史上意義或用法不同,后來為了精簡漢字,在做異體字整理時把他們視為異體字加以合并,不能將其視為異體字;還有些字的通用是有條件的,更不能認為是異體字。毛遠明在王寧版的基礎上又指出有的同音字在某一義項上相同,在一定場合也可以通用,但意義并不完全相等,不能看作異體字;有些古音不同而義通的字,也不是異體字。
二、古今字
(一)關于古今字的定義
關于古今字定義大部分教材將其概括為“同一個詞在不同時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這里比較特殊的是王寧的古代漢語,他在書中并沒有提古今字,而是將其稱之為源字和分化字——分擔漢字記錄職能的字形稱為分化字,把原先兼有多個記錄職能的字形稱為源字。
(二)如何理解古今字
為了更好地理解古今字,張玉金版提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古代,由于表示語源義、引申義或假借義,形成了一字表多詞現象,即所謂“身兼數職”;二是人們往往把一字表多詞現象加以改造,分散其記詞負擔;三是古今字時間上存在先后關系;四是古今字與古文字、今文字是不同的概念。同時古今字還包括先后出現的異體字。而周寶宏版認為:1.古今字必須記錄或表達同一個詞;2.必須產生于不同時代或不同時間;3.古今字不是通假關系或異體關系。
此外,古今字與假借字和異體字也很容易相混,我們要注意其區(qū)別。如張玉金版指出了古今字和假借字的區(qū)別:一是古今字與假借字看問題的區(qū)別不同,古今字立足于文獻用字的時代差別和用法分工,假借立足于文獻用字所表示的詞義跟它的本義是否有關。二是異體字雖然是古今字的一部分,本義是相同的,但是根本區(qū)別在于在用法上是否有分工,有的是古今字,沒有的是異體字。周寶宏版指出了古今字與假借字的區(qū)別與聯系:假借字是從同一個時代文字通用現象來說的;古今字是從不同時代文字產生的先后說的。
(三)產生的原因
古今字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起初漢字身兼數職,后來為了方便,另造了新字來分擔多義詞的某一義項,由此產生古今字。另外還可細分為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為了區(qū)分詞的本義和引申義而造,二是為區(qū)別詞的本義和假借義而造區(qū)別。三是古字形體現的義類性不強,因此在古字的基礎上增加表示義類的偏旁,形成今字。毛遠明版還指出不同時代對異體字的不同應用也構成了古今字。大致有兩種情況:(1)由于詞義分化使兩個異體字的記詞功能有了分工。其中一個記分化義項,另一個記余下義項,于是在某一義項上形成了古今字:(2)兩個異體字出現在相距較遠的時代,可分為今體和古體。經后世選擇,今體流傳而古體被廢棄,但它們在古代文獻中構成了記錄同一個詞而文字不同的現象,也屬于古今字范疇。
參考文獻:
[1]張玉金,傅庭麟.古代漢語[M].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2]易國杰 姜寶琦.古代漢語[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洪波.立體化古代漢語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毛遠明.新編古代漢語教程[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3.
[5]周光慶,楊合鳴.古代漢語教程[M]. 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胡安順,郭芹納.古代漢語[M]. 北京:中華書局,2006.
[7]王力.古代漢語[M]. 北京:中華書局,2013.
[8]郭錫良,李玲璞.古代漢語[M]. 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
[9]王寧.古代漢語[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2.
[10]洪成玉.古代漢語教程[M]. 北京:中華書局,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