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日報社,云南 昭通 657000)
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獲得中國新聞獎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同時也是十分難以企及的一個高度。而新聞攝影獎項在中國新聞獎評選中占的比例并不大,地市報獲獎者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盡管如此,也不是說地市報獲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獎項的機會一點也沒有了,從近5年的獲獎情況分析,地市報獲中國新聞獎攝影類獎項的平均比例占全部“新聞攝影”獎項的26%。
中國新聞獎是經(jīng)中央宣傳部批準的全國性年度優(yōu)秀新聞作品最高獎,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主辦,每年評選一次。因其獎數(shù)額總數(shù)不超過300件,來自全國報社、通訊社、電臺、電視臺和新聞網(wǎng)站的作品參加評比,獲獎難度可想而知。新聞攝影只是中國新聞獎項中的其中一個類別,每年參加評選的只有28件左右的作品,而最終獲獎的只有10件左右。作為地市報來說,全國333個地級市共882家報紙,數(shù)千名攝影記者,獲得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獎的難度可想而知。
與中央級媒體相比,地市級攝影記者作為中國新聞攝影陣營中最具“草根”基礎、最具“地域性”,且遍布全國,也從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獎項中分了一杯羹。從近5年的獲獎情況分析,地市報獲中國新聞獎攝影類獎項的平均比例占全部“新聞攝影”獎項的26%,也就是說,每年地市報只有2-4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獎。所以,由于獲獎難度大、要求高,大多地市報幾十年都沒有獲得過該獎項。那么,如何使地市報在中國新聞獎攝影類獎項中增加獲獎機會呢?筆者認為,在提高攝影記者攝影水平的同時,還要增強編輯的編輯水平,舉全報社之力向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獎沖擊,增加該獎項的獲獎機會。
提高攝影記者的攝影水平,這無疑是沖擊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獎項關鍵性的第一步。有的報社幾乎沒有專業(yè)攝影記者,文字、攝影一肩挑,采訪時隨便拍幾張,作為文字稿的配圖發(fā)表。還有的報社雖然有攝影記者,也多是跟著領導跑的,被同行們笑稱為“御用記者”,一年到頭,全是領導活動和會議的圖片,沒拍幾件像樣的新聞作品,報送新聞獎根本拿不出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币氆@獎,必須要提高攝影記者的攝影水平,畢竟沒有幾個新聞獎是撞大運撞到手的。攝影記者不僅要提高基本的攝影技巧,如用光、構圖等,更主要的是提高新聞選題的拍攝能力,好多獲獎作品都是通過精心的策劃后拍攝出來的。這里所說的策劃拍攝,絕不是弄虛作假,不可能通過新聞策劃弄出一個新聞出來,而是根據(jù)現(xiàn)有的新聞事實有策劃、有針對性地進行拍攝,是新聞策劃,而不是策劃新聞。
在攝影記者提高自身攝影技術和水平的基礎上,單位應該多給攝影記者提供外出培訓學習的機會,拓寬攝影記者的視野和境界。不能僅僅局限于內(nèi)部培訓,攝影技術僅僅靠一代傳一代,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容易成“井底之蛙”。除了自身學習、外出培訓之外,還應該多學習研究歷屆獲得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獎的作品,從中尋找拍攝方向。
有的單位領導片面地認為,圖片拍得不好,獲不了大獎是攝影記者的事,其實則不然,新聞攝影能不能獲獎除攝影記者外,與版面編輯、組版、校對人員也有一定的關系。如果采編兩張皮,你拍你的,我編我的,編輯按照自己的思路編輯攝影作品,很可能會毀掉一個好的有可能獲獎的作品。
以前,攝影作為版面的插圖,美化版面。后來,逐漸給新聞圖片加上了圖說,成了圖片新聞?,F(xiàn)在則成了讀圖時代和視圖時代,不僅有詳細的圖說,還有新聞標題。
我認為,要獲得讀者和專家認可,除了新聞攝影作品本身的新聞價值和視覺沖擊力因素之外,影響作品獲獎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單幅圖片占版面位置不夠大,不夠醒目;
2.沒有標題;
3.圖說缺少新聞要素;
4.圖說有錯別字;
5.組圖缺少主圖,大場景、特寫畫面搭配不合理;
6.圖片選用幅數(shù)不符合評獎要求。這一條非常重要,近兩年中國新聞獎評獎辦法剛剛修改為組圖5—8幅,許多編輯都不知道或不管這些,如果只選用3幅或者4幅,就無法參與評選。
所以,每一個攝影作品的參評,需要全報社的多個崗位的人員具備創(chuàng)優(yōu)意識,通力協(xié)作,共同努力并達成共識,才能具備新聞攝影作品創(chuàng)優(yōu)的基本標準。
每年報送參評攝影作品時,許多單位都犯愁,不知道該報送哪些作品,哪一件作品都舍不得放棄,有的干脆搞平衡,每位攝影記者送報幾件作品完事。這樣,沒有針對性的報送,獲獎的機會很小。那么,報送什么樣的作品才能提高獲獎幾率呢?筆者認為,一定要嚴格遵循新聞攝影獎的評選辦法和原則:
1.符合政治標準,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貫徹團結穩(wěn)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落實“三貼近”要求,社會效果好;
2.符合真實客觀原則,內(nèi)容真實,新聞性強,時效性強,主題鮮明,富于創(chuàng)新,語言文字生動,制作精良,感染力強,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3.符合專業(yè)標準,作品要求新聞性強,現(xiàn)場抓拍,表現(xiàn)力強,圖像清晰,標題準確,文字說明新聞要素完整,文字簡潔;
4.要有時代感,如扶貧攻堅、人民群眾過上新生活邁向新時代等作品;
5.不要重復往屆主題。
在新聞作品的報送渠道上,許多地市報大部分都是參加所屬各省的新聞獎評選,作品獲獎后才能參加中國新聞獎項的評選。因各省向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作品報送的篇數(shù)不到10件,省報省刊等都不夠分,地市報的攝影作品根本沒有機會參加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獎項的評選。
其實,地市報還有一個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獎項的報送渠道,那就是中國地市報新聞攝影學會,該學會是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的分會,和各省記協(xié)會一樣,具備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作品報送的資格。那么,中國地市報新聞攝影學會為什么會被部分地市報忽視呢,主要原因是職稱評選時,省一級職稱評選委員會只認省新聞獎,而中國地市報新聞攝影學會頒發(fā)的獲獎證書只作為參考,以至于許多地市報對其新聞獎的報送熱情不夠大。其實,由于評委的評選標準不一樣,多一個報送渠道,就多一份獲獎機會,除各省記協(xié)會,中國地市報新聞攝影學會的報送也是地市報獲得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獎項的一個渠道。近兩年,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在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作品報送的評選辦法中增加了“自薦(他薦)”一項,如果符合參評條件,可以按相關要求報送自薦(他薦)作品。
其實,作為“最一線”的地市報攝影記者,也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所在,突發(fā)新聞可以第一時間到達現(xiàn)場,平時有機會深入基層,所拍攝的作品接地氣,貼近生活,貼近民眾。
綜上所述,一定要提高攝影記者的攝影水平,舉全報社之力,完成攝影作品編輯制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精選報送題材,拓寬報送渠道,才能增加地市報在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獎項中的獲獎機會。
參考文獻:
1.中國新聞攝影作品獎評選辦法
2.第23屆至27屆中國新聞獲獎目錄,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3.中國光影“地標”.主編:鄭石明、李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