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日報社,四川 自貢 643000)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在中央文藝座談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指明了文藝工作在新時代的方向,其重要思想之一,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這一重要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一脈相承,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對當下的文藝創(chuàng)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為一名從業(yè)十年的黨報新聞人,我通過學習,深深領悟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在新的歷史階段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以人民為中心”也是新時代新聞工作的基本遵循,筆者結合自己的新聞從業(yè)實踐,從兩個方面談一談“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聞敘事。
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寫作要求準確真實但又要吸引受眾關注。新聞敘事不同于文學敘事,它是媒體從業(yè)者運用一定的語言系統(tǒng)敘述、重構新近發(fā)生的新聞事實的活動。它的編碼方式滿足的是人們對新聞信息取舍和信息效益最大化的需要,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敘事話語類型———新聞話語。
“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為新聞實踐再添動力和激發(fā)靈感。回顧近年所采寫的新聞報道,我發(fā)現(xiàn),越是近距離地去聚焦人的命運軌跡,越是能夠自然而然褪去語言的浮華,展露新聞故事主人公真實的心境和狀態(tài),為讀者喜聞樂見。
2015年夏季,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qū)鄧關鎮(zhèn)大面積水域遭遇水葫蘆之患。密布的水葫蘆直接影響了漁民的生計?!蹲载曂韴蟆房l(fā)了《瘋狂的水葫蘆之——祖孫兩代的水上人生》一文。記者在水邊連續(xù)兩天蹲守記錄,將鏡頭對準水葫蘆困擾之下,那些無法“著陸”、沒有“根基”的漁民們。在工業(yè)化進程的邊緣之側,文章瞄準一個世代以打漁為生的家族,聆聽在家族發(fā)展歷程中發(fā)生的那些故事,用鏡頭和筆記錄他們平凡而樸實的水上人生。報道寫道:
嶄新的不銹鋼水桶,半只鹵鴨子,兩碗涼糕。甘小英手里提的東西引來街坊們的注意?!案世蠣斪拥膶O女回來給他們帶好東西了!”7月7日午后,從外地回來的甘小英要為爺爺奶奶改善一下生活,所以買了肉。這個20歲的姑娘笑嘻嘻地從鄧關大橋上走下來,站到河邊,朝著一只打漁船大喊一聲——“爺爺”!
這一聲“爺爺”,喊得爺孫兩人笑容綻放。爺爺笑的時候,黝黑的面部,皺紋突顯,如此的慈祥;孫女咧開嘴笑的一瞬間,她圓圓的臉盤上,眼睛瞇縫成一條線,讓旁人看了也會甜到了心坎里……
飄浮的小漁船,在廣闊的江河中如此的渺小。文中有許多細節(jié)敘事,不經(jīng)意間串接了祖孫三人非真正親人的親情——“和奶奶一起睡‘主臥’,擺龍門陣,依舊是她們入夜最好最放松的節(jié)目”,以及“一艘小漁船里,嗷嗷待哺的小嬰兒睡在爺爺奶奶的臂彎里,吃著奶粉和米糊糊;學步時扶住船邊幾次翻進水里,又被奶奶撈回來”,還有“聽到孫女在船艙收拾第二天到新單位上班行李的動靜,老爺子開始一遍又一遍地叮囑,讓她不要忘了身份證、相片和充電器,奶奶還給她煮了幾個新鮮的包谷……”
采訪中,記者為他們困境之下“心的安穩(wěn)”而感懷?!耙粋€馬燈,兩把蒲扇,再點支葉子煙,甘老爺子聽孫女擺龍門陣入了神。月色下,小漁船早早地滅了燈,祖孫三人準備睡下了……”見文如臨其境,夜色下的那一幕富有親情的畫面,好溫馨,真的有一種滋味,無法言說。
只有生活在城市的邊緣,才能真實地體味這些再普通不過的老百姓的真實生活?!耙匀嗣駷橹行摹钡臄⑹?,沒有華麗的詞藻,樸實無華,卻最能直擊人心。
不只這一例,2016年5月,《自貢日報》刊發(fā)的摩梭姑娘喇二車拉姆的故事,同樣如此。
美麗善良的90后摩梭姑娘喇二車拉姆,從四川藝術職業(yè)學院聲樂系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倚瀘沽湖畔建起“蒼山牧云”攝影人之家旅店,專為攝影人提供拍攝摩梭人原生態(tài)生活導引和吃住,開始了年輕而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
而拉姆的命運,與自貢緊緊相聯(lián)。遇到困難時,是自貢的兩對夫妻從經(jīng)濟、物質和精神上給予她幫助,走出女兒國的7年時間,成為拉姆寶貴的人生財富。
知恩圖報的拉姆牢記最初誓言,創(chuàng)業(yè)之路開啟之后,不忘初心,參加當?shù)亟處煿锌荚嚕晒忌袭數(shù)匾凰鶎W校,獲得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的機會。
這個平凡人之間的愛心傳遞故事感染著記者,后記者寫成《愛心接力 自貢干爹干媽助學摩梭姑娘》一文刊發(fā)。
采訪中,記者為這融融人間真情而感動,為拉姆不向命運低頭的勇氣點贊。報道見諸報端后,許多自貢攝影人甚至網(wǎng)絡攝影愛好者通過本報與拉姆取得聯(lián)系,愿助她一臂之力,愛心仍在延續(xù)。
無數(shù)獲獎新聞作品告訴我們:“故事”必須要有人,以人為報道主體,關注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命運。只有這樣,深度報道所講的“故事”才能引發(fā)受眾的心理共鳴,實現(xiàn)與受眾的“深度交流”。這篇報道的敘事手法同樣沿著主人公的命運展開,深入淺出、小中見大。
新聞敘事將受眾放在重要位置,以滿足受眾的各種信息需求為己任,敘事主題投射、指向社會化的主題。2016年10月,《自貢日報》刊發(fā)的深度報道《琴聲如訴穿越600年時空——自貢館藏明代古琴“復活”記》,便通過一段曲折的故事,引出如何讓文物“活”起來的社會思考。
因為一個人的記憶,兩張沉睡在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一隅的明代古琴被重新喚醒,天音再振。記者沿著鹽業(yè)歷史博物館尋琴、修琴、護琴之路探訪,古琴前世今生的歷史線條逐漸清晰,更揭開了一段隱匿于世的鹽商捐贈文物背后的傳奇故事。
故事由來曲折,有較強的新聞性和可讀性。原來,沉睡多年的館藏古琴,出自元末明初斫琴大師朱致遠之手。此次琴史追溯,在自貢文化界掀起不小波瀾,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該報道進一步升華到“地方博物館是在人民群眾的關愛、呵護和支持下發(fā)展”這一主題上,并在“如何讓博物館和文物都活起來”這一問題上做出思考,探討怎樣合理利用文物資源,激活歷史文物的生命力。
全文敘事從頭到尾都帶著懸念,引人入勝,飽含著人文的張力,為讀者帶來閱讀好奇和愉悅。在自貢這個有著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里,收獲較高關注度。
另有一例來自2017年3月,位于富順縣趙化鎮(zhèn)兩湖會館的“趙化鎮(zhèn)古牌匾陳列館”落成典禮。竣工現(xiàn)場,一批發(fā)掘于當?shù)氐那宕懊駠鴷r期的珍貴古牌匾,包括“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的于右任手書牌匾真跡亮相,再一次勾起了記者對趙化千年古鎮(zhèn)傳奇的追問——
解放前,古牌匾猶如朵朵小花,散落廟宇、祠堂、富豪家……幾十年后的今天,它們因為什么樣的機緣,被“整隊集結”于此?陳列館籌備時間長達十年,其幕后都有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在富順縣尋訪到多位親歷古牌匾發(fā)現(xiàn)、收集、清理、修復、辨認、保存等工作的文史工作者、研究者,他們將十年間斷斷續(xù)續(xù)的鏡頭組接起來,完成了一次鉤沉千年古鎮(zhèn)文化印痕的歷史穿越。后《自貢日報》刊發(fā)《雪藏民間上百年 趙化古牌匾群隔世重生》一文,曲折的故事扣人心弦。
在無數(shù)次新聞實踐中,筆者深深體會到,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聞理念,為讀者采寫、為讀者報道,使報道滿足讀者需求,符合大眾口味,富有吸引力感染力。要以創(chuàng)新贏得讀者,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創(chuàng)新報道內容形式,寫短文、講實話、發(fā)有用的報道,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長期以來,新聞報道強調“三貼近”,強調開展“走轉改”的重要性,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這些都是在倡導“以人為本”的新聞傳播理念。這就要求記者要樹立正確的受眾觀,以一種平等的姿態(tài)通過報道實現(xiàn)與受眾的交流,深度報道講“故事”要關注“人”,尊重受眾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