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潭日報社,江西 鷹潭 335000)
從2003起,筆者15年來一直在江西《鷹潭日報》都市版從事記者職業(yè),有機會把視角對準很多并不起眼的“小人物”,從他們的閃光點入手,挖掘精品,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偨Y從業(yè)經歷,筆者認為,做活“小人物”,更能吸引人,更能說服人,更能打動人,從而在宣傳效果上更能產生共鳴。
在實踐中,筆者認為,“小人物”的宣傳要打破傳統(tǒng)的宣傳手段,著力在創(chuàng)新宣傳方法上下功夫,打破傳統(tǒng)思維,創(chuàng)新思路,這樣做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地市級新聞媒體,要宣傳好一個“小人物”,受人、財、物等各個方面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受地域受眾范圍的限制,“單打獨斗”很難產生強大的宣傳效應。為了做好新聞宣傳,地市報要加強與兄弟報社的聯(lián)系,要加強與上級報刊的聯(lián)系,要加強與相關行業(yè)報刊的聯(lián)系,這樣的效果將很明顯。
2011年,筆者采寫的《開啟無聲的心靈世界》報道,講述了民間特教老師周愛東的故事。周愛東是一位普通市民,她兒子小時候因藥物致聾,她研究方法,教會兒子開口說話。因為兒子開口說話獲得成功,她創(chuàng)辦了聞鳴語訓班,讓很多聾啞兒開口說了話。此稿在《鷹潭日報》刊出后,筆者又積極投稿到《江西日報》《東方女報》《中國社會報》以及《中國殘聯(lián)》等,很多報刊都予以采用,宣傳效果很明顯。后來,江西電視臺都市頻道《講述》欄目專程采訪了周愛東,周愛東被評為“感動江西十大優(yōu)秀母親”、“感動鷹潭十大人物”。
在對患病女孩周智青的報道中,筆者也采用這種方式。2010年,20歲的周智青患上了白血病。為幫助周智青渡過難關,《鷹潭日報》、鷹潭電視臺、《貴溪報》、貴溪電視臺、貴溪教育臺等多家媒體進行了集中宣傳和長達6年的跟蹤報道,成功地為周智青籌集了40多萬元善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7年12月,貴溪信江河邊,在家探親休假的海軍戰(zhàn)士張偉叢在冰冷的河水中救起一位老人。這件事當時并沒有產生多大反響,很多人都認為,戰(zhàn)士救人,這種事情很多,一些同行也認為該事件不具備很好的新聞性。但是,筆者在對事件進行認真采訪后,《鷹潭日報》都市版用了整版將該事件報道出來。同時,進行新聞策劃與跟蹤,與被救老人的家人聯(lián)系。得知其家人送錦旗的想法后,筆者又與張偉叢所在部隊——海后九江某基地聯(lián)系,從而將事件的新聞性進行了拓展;在得知該部隊在15年前也出了一個救人英雄,被授予“英雄團隊”之后,我們又將張偉叢英雄事跡與部隊的歷史聯(lián)系起來,說明了英雄團隊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英雄輩出;加強與貴溪市職能部門的聯(lián)系,讓“小人物”與讀者互動,教育部門發(fā)文倡議廣大師生學習身邊的英雄,掀起了學習張偉叢的熱潮;抓住征兵的有利時機,組織了張偉叢與廣大新兵的見面會等。三個月內,有關張偉叢的稿件消息發(fā)了24條,照片13幅?!督魅請蟆贰吨袊鴩缊蟆贰度嗣窈\妶蟆芬约爸醒腚娨暸_軍事頻道等對張偉叢的事跡進行了報道。事實證明,張偉叢這個起初并不顯眼的“小英雄”,經過策劃與引導,最后被做成了“大英雄”,海后某基地給張偉叢記二等功。與此同時,他被評為“感動鷹潭十大人物”。海后某基地高度贊揚張偉叢,并號召官兵向張偉叢學習。
張偉叢英雄救人事跡的成功宣傳,說明對“小人物”新聞事件的策劃宣傳很重要,引導要到位,要讓“小人物”接近廣大讀者,要有互動性,效果才會更明顯。
筆者在采訪“小人物”的故事中,特別注意對“小人物”細節(jié)的挖掘,讓讀者讀起來感到可信。2016年5月,鷹潭沿江大道,一位老人突發(fā)心臟病,危急時刻有五位市民伸出了援助之手,筆者在采訪五位好市民之一的鄢建華時,他談到了一件事,在撥打解放軍第184醫(yī)院的急救電話時,突然記不起電話號碼,關鍵時刻還是妻子幫助說出來的。這一段后來在稿件中著重寫了出來,反響很好,當時在場的市民說此稿寫得很真實。事實就是這樣,當時還有市民說:“此稿寫得很可信,我們經常有這樣的感受,事情越緊急,越容易忘事。”
2017年,筆者采寫的通訊《記一位磨剪子的安徽老人》,對于這樣一位磨剪子的平凡老人,只有突出細節(jié)才能打動人。筆者在對老人長時間的觀察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個細節(jié),老人每周六晚上用公用電話給家人打一次電話報平安(老人沒手機)。打一分鐘長途公用電話需0.3元,老人總是準備好零錢,然后,他算準時間,50多秒時一定要掛斷電話。從打電話這個細節(jié),就能說明老人對家人的思念以及生活的艱辛等。這篇通訊寫了3000字,語言很樸實,也有很多細節(jié)描寫,刊登后讀者反響很好。
很多“小人物”的宣傳,以一種固定的模式,讀起來就會讓人感到枯燥無味。因此,在報道“小人物”時,采用多種新聞體裁,效果會好得多。
在報道張偉叢時,筆者用了消息、通訊、照片、散文等,還組織了讀者參與寫讀后感。在對好居民湯吉祥進行報道時,沒有簡單地發(fā)一個短消息或是通訊就完事,而是選擇了用散文的方式描寫湯吉祥,講述湯吉祥的故事,在平靜的敘述中將湯吉祥描寫得淋漓盡致。這樣讀者在欣賞故事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湯吉祥的魅力所在。湯吉祥后來被評為鷹潭首屆“十好市民”。
近年來,我國加大脫貧攻堅力度,在扶貧一線,有千千萬萬的普通幫扶干部,他們的事跡最動人。2017年初,筆者在采訪脫貧攻堅工作時,發(fā)現(xiàn)有一位幫扶干部陳正山,是鷹潭市交警支隊的一名退休民警,今年都已經71歲了,退休已10年。他從1998年開始成為鷹潭市公安局扶貧工作隊長,如今已20年。
對于這個“小人物”,除了突出20年如一日奮戰(zhàn)在扶貧一線的精神外,更突出他為民服務的精神。在深入采訪過程中,我們像老朋友一樣,一起去走訪貧困戶,一起討論推動貧困村發(fā)展產業(yè)的思路等,感受了他幫扶貧困戶的情懷。我們寫他在冬天的田野里幫助殘疾人趕鴨子,寫他在夏日的早上幫助貧困老人放牛等,寫他年紀大卻堅持駐村……這種精神,有很強的感染力?!兑晃焕厦窬姆鲐?0年》,稿件樸實而真實,受到了讀者好評,被評為江西新聞獎二等獎,后來,《經濟日報》也對他的事跡進行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