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
冬日清晨,我漫步在薌城區(qū)浦南鎮(zhèn)陳元光文化園,放眼望去,香蕉樹、柚子樹、橄欖樹層層疊疊的綠。浦南鎮(zhèn)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可能是因為沾了開漳圣王陳元光的靈氣。我想,當一個人成為一種文化,該是有什么樣的人格魅力才能做到?當一個人成為一種信仰,成為一種符號,成為一種文化交流認可的共通語言時,他已經遠遠超過自己價值的本身,因為他將會被歷史永遠銘記。無論時間之水如何流淌,閩南大地上永遠不會忘記陳元光的名字。就像孔子,有著豐富的教育思想和流傳萬世的哲學思想,所以孔子文化蔚為大觀。陳元光的歷史性的開創(chuàng)意義在于:有了他,才有了漳州建制。浦南鎮(zhèn)威惠廟是開漳圣王祖廟,與其它金碧輝煌、雕梁畫棟的廟宇相比,浦南威惠廟顯得樸素,陳舊的瓦片、蒙塵的臺階顯得有些破敗。而我覺得唯其古樸,方顯其真,方顯其歷史悠遠,有一種經過歲月洗濯的滄桑美。在這樣的祖廟里,我們可以看到時間的影子緩緩地劃過門前的石階,劃過石階邊的那一莖青草。
回望歷史時光隧道,唐高宗總章二年( 669) ,閩南山越部落生釁叛亂,陳政、陳元光父子受命率兵平叛,遵照武則天“剿撫并用、以撫為主” 的方針,在長達40年的平叛和建設中,將中原文化傳播到東南少數民族地區(qū),使中原文明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此后,閩越社會安定,經濟文化得到發(fā)展,陳元光被后世尊為“開漳圣王”。自古以來,兩種不同文化的融合必先經歷碰撞、矛盾沖突的痛苦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先進與落后的對抗、有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摩擦、有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與教訓。面對閩南的開發(fā)與治理,陳元光在實踐中敏銳地意識到暴亂的根源:生產落后,民風兇悍,缺乏管理,失之教育。僅憑武力鎮(zhèn)壓是不行的,要使這個地方長治久安,必須創(chuàng)立州縣。陳元光于武則天垂拱二年(686) 奏請朝廷批準在泉州、潮州之間設置漳州,獲準后被朝廷任命懷化大將軍,兼任漳州刺史,至此陳元光成為漳州刺史首任,掀開了漳州歷史篳路藍縷的首頁。在開漳建漳的日子里,陳元光率府兵將士,劈荊斬棘,墾荒屯田,興修水利,主張教化,施行法治。
在老兵退役政策上,陳元光考慮到老兵故園千里迢迢,有些老兵家鄉(xiāng)已無親人,于是根據實際情況實施了一條創(chuàng)造性的政策:鼓勵老兵與當地土著婦女結合組成新家庭。通過通婚,既安置了老兵,又促進了民族團結。當時入閩開漳隨軍87姓人口就地安家,七閩、百粵之地人口總量顯著上升,其后裔生息繁衍成為漳泉潮汕地區(qū)人口比例最大的居民。陳元光本人除有妻室外,又娶了當地山越女子種氏為夫人,受到當地人民的歡迎,使得北至泉州,南至潮州,西至贛州,東至南海諸島嶼,方圓數千里,無烽火之驚,百姓安居樂業(yè)??上於视⒉?,唐睿宗景云二年(711) 十一月初五,陳元光在潮州平亂中以身殉職,時年55歲。此等忠義勇猛之士,為漳州百姓千秋稱頌、萬古留香矣!朝廷念其開漳有功,下詔立廟,初名“將軍廟”。唐貞元二年(786)漳州治所從李沃川(今漳浦綏安鎮(zhèn))遷入龍溪,當年于漳州北郊松洲書院內興建將軍廟,以紀念陳元光、陳珦父子二刺史對開發(fā)漳州的功德,并官定為漳州文武官員于春秋祭日進廟致祭。宋宣和二年(1120),朝廷詔令對將軍廟賜額為“威惠”,由此,漳、泉二州各屬縣所立的將軍廟均改稱為威惠廟,至此流傳近千年。
每年農歷正月十七,在浦南鎮(zhèn)松洲威惠廟當地村民都以“巡安”這一民俗形式祭拜“開漳圣王”陳元光。這個由民間自發(fā)組織祭拜陳元光的傳統由來已久,繼承了悠久的文化傳統,保護了“開漳圣王”這一文化符號?!把舶病被顒訁⑴c人數眾多,包括腰鼓、古儺、高蹺、舞獅隊等民俗表演,一整日里威惠廟鑼鼓喧天,水泥路上車水馬龍人潮涌動?;顒忧昂蠼?個小時,隊伍穿過鎮(zhèn)上的主干道,環(huán)繞松洲村游行。陳元光及夫人和各員大將的木塑像經過街道時,家家戶戶鞭炮震天響,喜慶的鞭炮紙染紅了半邊天,村民持香膜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六畜平安。搶花也是人們祈福的古老形式之一,當陳元光夫人雕像的轎子出了威惠廟后,轎夫將夫人雕像身上堆積的花朵奮力拋向天空,村民們爭先恐后上前搶花,得到花者寓意來年得貴子個個喜笑顏開。最引人注目的是威武的馬隊,26匹馬參與“巡安”,除最后一匹王馬,是圣王王威的象征,排在隊伍最后外,其余25匹馬載著孩子,象征人們希望孩子能健康平安成長。一年一度的節(jié)日,已經成為一種儀式,一種慶典。
陳元光開漳建漳的豐功偉績,受到歷代朝廷的贊揚。先是“豹韜鎮(zhèn)軍大將軍”,爾后追封他為“潁川侯” ,下圣旨建廟奉祀。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時陳元光的聲譽達到最高頂點 ,當年乾隆皇帝80大壽,相國蔡新入京祝壽,返鄉(xiāng)時帶回一對乾隆皇帝所賜的皇燈,上面御書“開漳圣王、高封祀典”。漳州民間陳元光神系也在歷代統治者的褒獎中逐漸地龐大起來。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3年清政府開始統一管理臺灣,漳州人興起了東渡熱,最終成為開發(fā)臺灣的主力軍,地緣成為他們之間聯系的紐帶,祖籍的共同信仰成了他們的保護神。隨著漳人移墾路線的延伸,開漳圣王廟遍布臺灣南北,他們把隨身攜帶的家鄉(xiāng)守護神的“分身”或“ 分香” 覓地安頓供奉,由小祠而廟宇,開漳圣王的香火溫暖了墾民艱辛的開拓創(chuàng)業(yè)之路。在墾民心里,圣王永遠是一個來自彼岸的庇佑。據考證,漳州、臺灣都是“陳、林半天下”,“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隨著漳籍移民呈扇形源源不斷地向廣東、臺灣、香港、海南島和新加坡南洋諸地乃至歐美各地遷徙,隨之遠播海內外的陳元光文化具有歷史、宗族與民俗學的眾多意義——這是因為遍布海內外的威惠廟不僅是一個燒香拜神的地方,更是一個有著豐富歷史內涵及尋根文化積淀的場所。 漳江思源懷固始,唐人訪祖到閩南 。同根同源、同文同俗、一脈相承的“開漳圣王” 信仰,是兩岸同胞及海內外2000多萬信眾的重要親情紐帶,“尋根文化” 熱也恰到好處地證明了陳元光及開漳文化對海內外華人日久彌深的重大影響,指引著人們敬祖憶根、思鄉(xiāng)懷親。
陳元光文化園門樓高大,紅色琉璃瓦在太陽下閃閃發(fā)光,左書“忠毅文惠”,右書“盛德世祀”,灰色的柱子,讓人頓生高大之感。清幽古樸的石鼓山上,“唐開漳陳將軍墓”靜靜矗立著,一抹朝曦輕輕的灑落。在海峽兩岸的信眾眼里,這里是他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和靈魂的依托。邊上相思樹林,周圍芳草萋萋。兩個忠誠的部將分別守候在左右。相距不遠的祖廟只存有中殿遺址,陳元光端坐在石蓮花座上,紅臉,長胡子,一臉忠正浩然之氣,腳穿皂靴,酷似關公。陳元光一生以德報怨,他的部隊跟山越人連年交戰(zhàn),自己隊伍也死了不少人,然而他并沒有像成吉思汗那樣屠城,而是寬以待人,感化當地百姓,因此贏得了百姓的愛戴。陳元光可不單單是一介武夫。在文化上,自陳元光開漳建漳之日起,當地的文化建設也同步進行,陳元光在官職設置上,專司教育官職一人,創(chuàng)辦松洲書院,當地人才的選拔走上封建科舉之軌。正如陳元光在《謝準請表》中所稱,“ 化蠻獠之俗為冠帶之倫”,昔日的文化貧瘠之地,成為文明禮儀之邦,居民的血統、心理素質和民族意識自此與中原息息相通,源遠流長。一千多年的松洲書院,奠定了漳州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根基。由此可見,一個人受千年追思不是無緣無故的。中殿門口挖有一個長方形水井,是古時候舉行大祭“王蘸”時所挖,可惜由于年代久遠,泥沙淤積。西殿祭祀李伯瑤、馬仁和鐘氏祖先鐘發(fā)興,這些忠勇之士跟隨陳元光浴血奮戰(zhàn)出生入死,因此一起被歷史被老百姓銘記。漫步在古老的威惠廟四周,林濤陣陣,那是陳元光文化的千年歌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