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青是上海人,1968年,他從上海第一醫(yī)科大學畢業(yè)后,自愿來到條件極為艱苦的甘南瑪曲縣工作,在貧窮落后的瑪曲草原一待就是50年。其間,他多次放棄了回上海的機會,艱難地通過了生活關、語言關。他視藏鄉(xiāng)為故鄉(xiāng),視牧民為親人,全心全意地為牧民群眾解除病痛,書寫了一段藏漢水乳交融的民族團結佳話。
我只不過是救了幾條命
王萬青,1944年12月出生在上海。1968年,他畢業(yè)于上海第一醫(yī)科大學(今復旦大學醫(yī)學院)。當時,24歲的他在畢業(yè)分配表“志愿”一欄中填的是: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就這樣,他放棄了上海優(yōu)越的生活,主動選擇了到甘南藏族自治州條件最艱苦的瑪曲草原當了一名普通的醫(yī)生。藏語把醫(yī)生叫作曼巴,從那時起,茫?,斍菰?,就多了一位年輕的漢族王曼巴。
王萬青來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后,本可以留在州里的醫(yī)院做醫(yī)生,但當他聽說瑪曲縣是州里最艱苦、也是最危險的地方,一直沒有人愿意去,他叉遞交了一份決心書,主動要求到瑪曲縣去工作。
1969年7月31日,王萬青懷揣著一紙介紹信,只身孤影走進了海拔從3300米到4800米的瑪曲草原。這時,他仍有機會留在縣醫(yī)院工作,可他又主動提出要去鄉(xiāng)里工作。
從縣城到阿萬倉鄉(xiāng),騎馬得走一整天。一排土平房,墻皮剝落,屋頂漏雨,后墻用木頭支撐著,門口掛著一塊牌子:阿萬倉公社中心醫(yī)院。醫(yī)生只有“三大件”:聽診器、血壓計、溫度計。這里就是他的工作崗位。
王萬青在阿萬倉公社醫(yī)院做的第一例手術,可謂驚心動魄。那是一個9歲的小男孩,被牛角扎傷了腹部,腸子都露出來了。如果送去縣醫(yī)院,要過7條小河,翻一座大山,這么一折騰,人早就沒命了。王萬青在征得家長和鄉(xiāng)里領導的同意后,把兩個辦公桌拼在一起,作為手術臺,用一個燈泡外加一個手電筒充當“無影燈”,冒著極大的風險,給這個孩子切除了壞死的腸管。孩子得救后,牧民們都紛紛向這位神奇的“上海曼巴”豎起了大拇指。
那時候的阿萬倉,女人都是在牛棚里生孩子。王萬青就曾在牛糞堆里為一個難產的產婦成功地做了胎盤剝離術。
王萬青也想家,每次想家的時候,他都會吹起離家時帶來的笛子,還請父母給他寄《新民晚報》,借著晚報上的消息,感覺著上海的一切。父母理解兒子,晚報一寄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二老去世。說起父母,他總是覺得很難過。他說,他為父母做的太少,太少了。王萬青還常說:“我寫不出大論文,只不過是救了幾條命?!?/p>
愛情和責任留住了他
阿萬倉的天空明朗而遼遠,阿萬倉的青草綠到天涯。這里的人們把草原上的湖泊叫海子,這海子讓王萬青想起了大海。他有時就獨自坐在野地里吹洞簫?!鞍⑷f倉啊阿萬倉,這里是我工作的地方,不是我生活的地方?!边@是他早期的想法。但是,老天卻做了另一番安排。
王萬青按上級指示培訓赤腳醫(yī)生,學員中唯一的女性是位藏族姑娘,叫凱繆。她畢業(yè)于阿萬倉小學,懂漢語,有文化,她在培訓班當翻譯,引路、背水、燒火,成為了王萬青的好幫手。
突然有一天,凱繆紅著臉告訴王萬青:“我阿爸阿媽要把我給你?!蓖跞f青驚呆了,他急忙裝作沒聽懂??墒?,王萬青夜里睡不著了,躺在帳篷里輾轉反側。想了三天三夜,他覺得凱繆雖然是個好姑娘,但若找她做結婚對象,就意味著自己將在草原上待一輩子了。他畫了一張表,把上海和阿萬倉做了個比較,上海好在哪?阿萬倉好在哪?然而,愛情無法用簡單的算術得出答案。
愛情這只自由快樂的小鳥輕易地飛越了民族、文化等一切障礙。王萬青回了上海。父母聽他講起這樁婚事,吃驚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1971年2月,王萬青和凱繆在燒著牛糞的溫暖帳篷里結了婚。從此,夫妻倆合力擔起了全鄉(xiāng)3000多名牧民的醫(yī)療保健服務,阿萬倉醫(yī)院也成為瑪曲縣最早建立個人病歷檔案的公社醫(yī)院,說是醫(yī)院,王萬青當院長,手下只有3個人。剛來的時候,他出一次診得走4小時路,后來騎馬、騎牦牛,或坐狗拉的雪橇出診,再后來才有了拖拉機和摩托車。
一個草原人家
王萬青曾說:“不是我吃不起苦,而是醫(yī)院設施太差、藥品有限,對有些病實在無能為力?!彼麅刃暮茈y受。
改革開放年代,從外面?zhèn)鱽硐?,王萬青的哥哥作為訪問學者出國了,王萬青的同學去美國留學了。而此時的王萬青正忙著與牧區(qū)的腰腿病、腸胃病、感冒、肺炎四大疾病搏斗。他說:“緊張的工作讓我顧不上羨慕別人。”王萬青默默地為牧民們看病,其他什么也不想,只覺得這里的人們離不開他,連夏秀寺的喇嘛也找他看病,說是凱繆的男人我們相信,他是自家人。
幾度黃河冰封,幾度草原返青。忙忙碌碌的王萬青覺得,一眨眼孩子們就都長大了。王萬青和凱繆生育了三兒一女。王萬青的母親很喜歡自己的孫子,想把他們留在上海讀書??墒呛⒆觽冊谏虾4粦T,又回來了。
如今,王萬青的大兒子王團勝任瑪曲縣醫(yī)院黨支書兼院長,二兒子供職于縣醫(yī)院信息科。兩個兒子在身邊,5個孫子健康成長,王萬青一家其樂融融。夫妻倆退休后就定居在縣城,至今仍住在縣醫(yī)院后院的家屬院平房里。這個家漢族的年節(jié)也過,藏族的年節(jié)也過,比別的家庭享有更多的節(jié)日快樂。
別以為王萬青不抽煙、不喝酒,退休后的日子很單調,其實,他退而不休,每一天都過得充實。除了有時為上門求醫(yī)的老熟人看看病,或逗孫子玩玩,他每天還會閱讀醫(yī)學圖書雜志,學習俄語和英語,一邊唱著俄語歌曲《草原》,一邊繪制自己的連環(huán)畫回憶錄。
2003年退休的王萬青沒有想到,6年之后,他人生的豐收季節(jié)悄然降臨。2009年至2011年2月,26個月內,在他原有的“全國民族團結模范”的桂冠上,又連續(xù)添加了“復旦大學校長獎”、“中國白求恩獎章”、“甘肅十大隴人驕子獎”,央視“時代先鋒”、央視“感動中國人物”等榮譽。
面對榮譽,王萬青說:“我做了一些事,吃了一些苦,一輩子就這么過來了,普普通通,只能說我運氣好,遇上了很多很多的好人。”他一向低調,就怕張揚。2009年12月,他去上海領取“復旦大學校長獎”,對誰都沒說,自個兒悄悄地去,又悄悄地回。2011年,他應邀帶妻子到蘭州做了四場報告,回瑪曲后,也是在家里“躲著”,盡量不讓別人知道。
后來,王萬青又應邀帶妻子去上海、溫州、鄭州等大學作報告,凱繆更是大開眼界?,F(xiàn)在,她的漢語講得越來越流利了。要說玩手機發(fā)微信,王萬青還趕不上她。
王萬青的回憶錄《我在黃河第一灣》是一頁一頁的連環(huán)畫,畫中有羊、馬、牦牛、藏獒;有背水、打酥油的藏家女。往事悠悠,對自己人生價值取向的堅守,他付出的一切,也為一個時代給出了答案。
據(jù)《新天地》張德強 整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