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玲
從早上8點(diǎn)到晚上10點(diǎn),我們把臺北小吃一網(wǎng)打盡。
早餐:蟹殼黃+米粉湯
在臺北,我們沒有像在臺南那樣拼了命去吃小吃。我們的美食向?qū)?、臺灣知名美食家梁幼祥較為克制,所以我們沒有吃到肚子爆炸。
我們相約2017年12月一個周六的早上去吃早餐。臺北的冬天陰晴不定,當(dāng)天老天爺?shù)哪樕恢标幊脸恋?,冷風(fēng)吹來讓人不由得裹緊衣服。一行人早早來到位于中正中學(xué)后方、金華街上的張吳記面餅鋪,店鋪名稱以老板夫婦的姓氏命名。這間店原本位于寧波東街,這兩年才搬到目前的店址。
面餅鋪店面不大,大紅色的招牌非常顯眼。店外擺著一個傳統(tǒng)的木炭烤爐,吳阿姨正拿著拖把蘸水拖爐壁。我伸頭一看,呵,好臟的一桶黑水。吳阿姨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解釋道:“拖把不臟的,水是爐灰的顏色??鞠渥龀鰜淼牟缓贸?,沒有爐子烤的香?!?/p>
清理好爐子,她把做好的燒餅貼在爐壁上,不一會兒,陣陣酥油和小蔥的香味撲鼻而來。剛出爐的蟹殼黃燒餅圓鼓鼓、熱乎乎、香噴噴,芝麻一不留神就撒到地上。
這里的燒餅產(chǎn)量不大,只有她一個人做一個人烤。制作的桌子在屋內(nèi),烤爐在屋外,烤的整個過程要守在旁邊。很多人排隊(duì)購買,吳阿姨說:“你們不要一個人買那么多,給別人留一點(diǎn)?!?/p>
真是沒想到在臺灣還能吃到好吃的蟹殼黃,我問吳阿姨這么地道的燒餅是跟誰學(xué)的,她說,以前她常在退伍老兵那里買蟹殼黃,兩岸開放以后,退伍老兵經(jīng)?;卮箨懱接H,一走就是好幾個月。吳阿姨只好請教老兵,學(xué)習(xí)蟹殼黃的做法,回去后自己再多加琢磨,做成了被譽(yù)為“臺北第一”的蟹殼黃。
我們在這里吃完蟹殼黃、黃橋燒餅,以及溫州大餛飩,身上熱乎起來,繼續(xù)出發(fā),尋覓下一個美食。
在信義路和金山南路口的東門市場邊,梁幼祥指著對面的房子說:“別看這里破舊,其實(shí)房子可貴呢,是有錢人居住的地方,這里的菜市場以前也是有錢人買菜的地方。”
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因?yàn)榕R近眷村,很多政要夫人及外省新住民都來東門市場采買,東門市場便有了“貴族市場”的稱號。市場里有不少經(jīng)營了幾十年的店家,也有很多好吃的平價(jià)美食。
梁幼祥帶我們到東門市場去吃米粉湯。這里有兩家米粉湯,一家是羅媽媽米粉湯,一家是黃媽媽米粉湯,兩家挨在一起。羅媽媽米粉湯的招牌上特地寫著“客家口味”,據(jù)說比黃媽媽米粉湯的味道更重一些。
羅媽媽已經(jīng)80多歲了,依然在攤子上忙碌。小小的鋪?zhàn)永飻?shù)十個服務(wù)員在工作,有人負(fù)責(zé)舀米粉,有人負(fù)責(zé)切小菜,有人負(fù)責(zé)收錢,可見生意興隆。羅媽媽強(qiáng)調(diào)她家的東西都很新鮮,處理得非常干凈:“我們這些年一直選的都是好的內(nèi)臟,東西不新鮮是不會好吃的?!?/p>
米粉在乳白色的湯里煮著,湯由豬骨熬制十多個小時而成。米粉上擺著大腸、小腸等內(nèi)臟,還有一些不認(rèn)識的東西。招牌上除了米粉湯外,還有大腸、豬舌、豬心、嘴邊肉、豬肺、脆骨、黑管、白管、生腸、黑白切等等,有些從未聽說過。
米粉湯已經(jīng)20年沒漲價(jià)了,不到5元人民幣一碗。端上來的米粉湯里米粉堆得像個小山丘,上面撒著翠綠的芹菜末,幾乎看不到湯。服務(wù)員特別提醒,湯喝完可以隨時加。
湯非常清淡,吸飽湯汁的米粉配上紅蔥頭提味,簡單又讓人滿足。不一會兒,羅媽媽端上一盤黑白切。黑白切是閩南語發(fā)音,隨便切的意思,有時候客人不知道吃什么,或者不知道店家有哪些菜時,就說“隨便切一點(diǎn)吧”。關(guān)于“黑白”的用法還有個猜謎題:什么動物最愛買東西?答案是斑馬(黑白馬),黑白馬翻譯成閩南語就是“隨便買”的意思。
羅媽媽的黑白切非常新鮮,沒有絲毫腥臭味。淋上醬油膏我們一塊接一塊吃個不停,其間吃到一個非常爽脆的管狀物,是種完全沒接觸過的口感,問及這是什么,梁幼祥答曰:豬的子宮和輸卵管。我愕然,趕緊夾起一塊油豆腐塞進(jìn)嘴巴。炸好的豆腐豆香濃郁,表皮吸收了鹵汁的味道,似乎掩蓋了上一口的罪惡。
午餐:鹵肉飯
快到中午,梁幼祥帶我們?nèi)ツ祥T市場旁的“金峰鹵肉飯”看看。落座不久,門前便排起長隊(duì)。
臺灣滿大街的招牌上會隨機(jī)出現(xiàn)“滷肉飯”“鹵肉飯”“魯肉飯”“肉臊飯”“爌肉飯”“焢肉飯”,事實(shí)上,“滷肉飯”“鹵肉飯”和“魯肉飯”是同樣的東西。問及為何用“魯”字,梁幼祥說,2011年,《米其林美食指南》在英文版的《臺灣旅游綠色指南》中,曾經(jīng)將魯肉飯的“魯”字與山東的簡稱“魯”扯上關(guān)系,指臺灣的魯肉飯?jiān)醋陨綎|,這實(shí)在是個誤會。為此,前臺北市長郝龍斌曾發(fā)布新聞,表示會與外國相關(guān)單位澄清誤會,并將“魯肉飯”正名為“鹵肉飯”。
在梁幼祥眼里,過去的人文化程度不高,“魯”就是個錯誤的寫法,因?yàn)橥艏俳?,久之大家也就錯到約定俗成。臺灣鹵肉飯連鎖店也用“魯”字,比如著名的“胡須張魯肉飯”,基隆廟口著名的第31號攤“天一香”的招牌也是“魯肉飯專家”。
許多人分不清鹵肉飯和肉臊飯的區(qū)別。在臺南,鹵肉飯用的是一大塊肉,通常肉塊帶皮;而肉臊飯用的是豬碎肉,和鹵汁一起澆在飯上。在臺北,鹵肉飯是碎肉,大塊的肉被稱為焢(hong,一聲)肉飯。基本上北部流行鹵肉飯,南部流行肉臊飯,但后來互相混雜,經(jīng)常不分彼此。
但也有較真的人,比如有人寫道:“要讓一個在美食之都臺南出生的人,承認(rèn)臺北有好吃的鹵肉飯,實(shí)在是有點(diǎn)難度。很多時候,店家菜單上寫明鹵肉飯,送上來的卻是肉臊飯,讓人頓時由期望轉(zhuǎn)為無盡的喟嘆?!?/p>
一般而言,北部的鹵肉飯較咸香,鹵肉多切成長條狀,有的會加入香菇條一塊鹵煮。鹵肉旁多配著酸菜、黃蘿卜等小菜,清脆又解膩,飯有大碗也有小碗。南部的肉燥大多是正經(jīng)八百的方丁狀,上桌前撒一把香菜,讓肉臊飯的香氣提高一個檔次,一律用小碗。
鹵肉飯是怎么來的已不可考,有人推測,早期貧窮買不起豬肉的人,把一些肉屑、肥油、豬皮切碎后用醬油鹵成一鍋,只要淋些鹵汁就非常下飯。
以前農(nóng)業(yè)社會,家家戶戶屋里都會準(zhǔn)備一鍋鹵肉飯或肉臊飯。等到農(nóng)事歸來,餓得前胸貼后背之時,只需盛碗米飯,淋上肉燥,即可暖融融地吃上一碗,美味又果腹。臺灣作家陳念萱曾說:“需要干力氣活的人普遍相信,肉與飯的組合長力氣。”鹵肉飯和肉臊飯?zhí)焐詭Э觳蛯傩?,與如今城市快節(jié)奏生活不謀而合,也難怪能如此風(fēng)靡。
據(jù)臺灣美食作家曹銘宗推測,鹵肉飯正式成為小吃攤的美食,應(yīng)該是在日本殖民時代的白米飯大變革之后。臺灣最早的米飯是秈米,當(dāng)?shù)胤Q為在來米,飯粒松散。日本殖民時代引入日本粳米,稱之為蓬萊米。蓬萊米和東北大米系出同門,為外觀圓短的粳米,米粒晶瑩飽滿,粒粒分明,口感軟硬適中,吃起來有點(diǎn)黏又不會黏牙。后來臺灣人逐漸改吃蓬萊米,這種米非常適合做鹵肉飯。
梁幼祥說,好吃的鹵肉要兼具皮、脂、肉三部分,鹵汁要少油,多膠質(zhì),聞起來很香,吃起來黏唇。有臺灣“小吃教父”之稱的美食作家舒志國曾寫道:“鹵肉飯的肉必須切成小條,肥、瘦、皮,皆在一小條上,澆得白米飯頂,危顫顫抖動方成,切不可用絞肉,絞肉便嘗不到肥肉的晶體,已被絞成油水,也嘗不到瘦肉的彈勁,已被絞成柴渣。”這當(dāng)然只是個人偏好,有人不喜肥肉,有人偏愛肥肉,口味偏好之爭沒有太大意義。
鹵肉飯和肉臊飯雖用料不同,但做法如出一轍,家家戶戶都能做出不錯的味道,紅蔥頭、醬油、米酒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紅蔥不是洋蔥,更像紅色的小蔥頭,香氣十足,常被用來爆香。紅蔥頭用油炸至金黃,香味四溢,再加入到湯中與肉熬煮,數(shù)小時后,香味便完全溶到湯汁里。
簡化的做法是把肉丁與紅蔥頭酥和醬油同炒,收汁后再慢火鹵制數(shù)小時,燉至肉質(zhì)軟爛,肥肉中的膠原蛋白大部分已融化到鹵水中。聽起來簡單,實(shí)際上商家的鹵肉飯做起來極為耗時,要把肉燉得軟爛而又不碎,必須用文火慢燉。燜的過程則是讓油從肥肉中分離的重點(diǎn),臺灣店家多采用“先撇再燜”及“兩階段燜煮”的方法來制作,這樣的工序流程少則四五個小時,多則一兩天。鹵肉飯中鹵肉的比例成分各家味道不同,是店家的獨(dú)門配方,所謂“江湖一點(diǎn)訣,妻女不可說”。
端上來的鹵肉飯,鹵肉切成長條,肥瘦各半,入口豐腴,舌尖一抵,溫潤的脂肪便在口腔中爆開。為米與肉牽起紅線的是鹵汁,深褐色的鹵汁沿著米粒的間隙流下,飽含油光。飯上還頂著一大塊厚實(shí)的腌瓜,是個清口的小菜。
我們配著一種叫作鼎邊趖的湯一起食用,里面的米皮吃起來與河粉、粿仔條類似,但口感更加Q彈滑嫩,而湯汁則清爽甘甜,海鮮味濃郁,剛好解了鹵肉的油。
鼎邊趖是一種傳統(tǒng)的福州小吃,得名于它的制作方法。鼎(大鍋)中放一些水用火燒開,鼎邊沾油抹鍋,把在來米磨成的米漿沿著鼎邊滾一圈,米漿慢慢滑下,此時蓋上鍋蓋子,鍋里的米漿就會往下“趖”。因?yàn)殄伜軣?,等快流到水的位置時,米漿已經(jīng)凝固,變成白嫩的米皮。
這道經(jīng)典料理在臺灣各地都能看見它的蹤影,尤其北部地區(qū)又以基隆廟口的鼎邊趖格外出名。與鼎邊趖同煮的湯料有肉羹、蝦仁羹、金勾蝦、小魚干、魷魚干、高麗菜、金針、香菇、筍絲、芹菜、蒜頭酥等數(shù)十種,湯汁鮮美,配一碗鹵肉飯,可以飽餐一頓。
晚餐:牛肉面
在臺灣,鹵肉飯?zhí)柗Q“國民飯”,牛肉面號稱“國民面”。吃罷鹵肉飯,不得不去嘗嘗牛肉面。
牛肉面從臺灣紅到美國,再從美國紅到大陸,大陸隨處可見的美國加州牛肉面就源自臺灣。牛肉面是臺北人的至愛,也逐漸演變成了臺北市的名片。臺北市政府曾舉辦過多次“牛肉面節(jié)”,讓每個市民投票選出自己心目中最好吃的牛肉面。據(jù)悉,當(dāng)時票選活動的紅火程度和“超女”評選差不多,氣氛炒得火熱,也擴(kuò)大了牛肉面的影響。
事實(shí)上,臺灣人以前不吃牛肉。在早期農(nóng)業(yè)社會中,牛是最重要的耕作伙伴,牛車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一般家庭如果有牛生病或死亡,就可能會嚴(yán)重影響家庭生計(jì)。臺灣人與牛之間培養(yǎng)了深厚的感情,牛與人的關(guān)系宛如家人。直到戰(zhàn)后,有些客家村莊還保留了在冬至喂牛吃湯圓的習(xí)俗,因擔(dān)心湯圓太黏牛吞不下去,便用青菜包裹,讓牛連同青菜一起吃下去。早期臺灣人大都相信,“食牛食犬,地獄難免”。
戰(zhàn)后初期,臺灣社會還視吃牛肉為禁忌。被譽(yù)為“華人談吃第一人”的唐魯孫先生曾說:“光復(fù)那年,筆者初到臺灣,隨便想吃碗牛肉面,就是走遍了全臺北市,也別想吃到嘴。”
臺灣牛肉面究竟從何而來,一般都引用已故的臺灣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飲食文學(xué)作家陸耀東的說法:大江南北都有不同形式和風(fēng)格的牛肉面、牛肉湯,唯冠上川味的紅燒牛肉面是臺灣獨(dú)創(chuàng),四川當(dāng)?shù)夭o此味。戰(zhàn)后,四川的成都空軍官兵遷移到高雄岡山,空軍眷屬多為四川人,他們以四川郫縣的方法制造豆瓣醬,在以成都用豆瓣醬熬煮小碗紅湯牛肉的做法,在臺灣創(chuàng)造了川味紅燒牛肉面,所以可以說是起源于岡山,后來流行于臺北。
四川并沒有川味紅燒牛肉面,就像蒙古沒有蒙古烤肉,海南沒有海南雞飯,新加坡沒有星洲炒米粉一樣,都是游子在外思念家鄉(xiāng)而創(chuàng)造出的美食。
牛肉面的流行,不僅和肉有關(guān),和面食的推廣也有很大關(guān)系。臺灣的氣候適合種植水稻,只有很少的地方種植小麥,臺灣人的主食多年來一直都是米飯。面不是正餐,著名的臺南擔(dān)仔面最早被歸為點(diǎn)心。
1954年,臺灣當(dāng)局希望外銷大米賺取外匯,正好美國在推銷產(chǎn)量過剩的小麥,所以臺灣開始推行“面粉代米”政策,鼓勵民眾多吃面食代替大米。另一方面,1949年臺灣來自大陸各省的100多萬移民中,也有大量吃面食的北方人,于是,臺灣在傳統(tǒng)米食文化之外發(fā)展了豐富的面食文化。
在臺灣,什么是正宗的牛肉面根本沒個準(zhǔn)兒。怎么吃,如何煮,大家各顯神通,百花齊放。除了紅燒、清燉之外,還有番茄、咖喱、沙茶、麻辣等多種口味。梁幼祥常擔(dān)任臺北牛肉面節(jié)的評審,他曾出版《滋味》一書,對什么是好吃的牛肉面做了注解:將不易煮爛的牛肉部位,拿來先汆燙,后切割,再下料燉燒?;鸷虻膶W(xué)問在于分段的掌握,先大火煮開,后小火慢熬,再中火出味,關(guān)火后不得掀蓋起鍋,得將牛肉燜得看似挺拔,夾起來柔順、表面滑亮,看得出膠質(zhì)猶在,入得口中軟塌不糜,唇舌尖微黏似漆,合著混醇香滋的湯頭,熱乎乎的,再吸嚼兩口勁放力彈的面條,除了佛祖誰能躲閃其誘。
在臺灣的牛肉面江湖中,有一家鶴立雞群,與眾不同,還登上了很多知名媒體,包括《華爾街日報(bào)》和CNN、NHK等等。這家牛肉面吸睛之處在于號稱全球最貴牛肉面,其元首牛肉面1萬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200多元)一碗,真是貴得咋舌,最便宜的牛肉面也要賣500元新臺幣。臺北的牛肉面一般價(jià)錢在100~150元新臺幣,我問過好幾個出租車司機(jī),最高能接受多貴的牛肉面,答曰:300塊,也就是人民幣60多元。這家賣1萬元新臺幣的牛爸爸牛肉面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專業(yè)炒作嗎?
去之前,我問過一些餐飲從業(yè)者對此有何看法。有人說,“牛爸爸”的老板很懂得營銷,創(chuàng)意很好,成功打出了名氣,客人會覺得,我吃過全世界最貴的牛肉面。有人說,都是噱頭,和牛怎么能用來做牛肉面。還有人說,自己花錢去吃過一次,再也不會去第二次,去的都是傻子。
我們半信半疑,前往臺北市民權(quán)東路上的牛爸爸牛肉面一探究竟。
傳統(tǒng)的牛肉面館常常人聲鼎沸、熙熙攘攘,地板、墻面的衛(wèi)生就算有點(diǎn)不盡人意,吃得滿頭大汗的客人也不會過于介意。牛爸爸牛肉面的場景截然不同,這里安靜整潔,只有四張桌子,餐廳墻上掛著日本和法國兩位米其林三星主廚的照片。店里來過的名人和明星很多,唯獨(dú)掛了兩位主廚的照片,客人還都不認(rèn)識。牛爸爸的老板王聰源說:“因?yàn)榈玫矫麖N的認(rèn)可很自豪?!?/p>
王聰源原來是建筑師,年輕時赴加拿大留學(xué),在那里生活了15年。1990年他從加拿大回到臺灣,創(chuàng)立牛爸爸牛肉面。開業(yè)11天,合伙人就不干了,因?yàn)槿绻H饷婧贸裕腿藭R上回來,但是10天過去了竟然連一個回頭客都沒有。合伙人離開之后,王聰源硬著頭皮開始學(xué)做牛肉面。他不會煮面,但是知道開餐廳一定要干凈,經(jīng)常和太太花一大半時間打掃衛(wèi)生,有時候清潔衛(wèi)生間就要兩個小時。他總結(jié)道,要干才會凈,廚房和其他地方都盡量保持干燥。
牛爸爸的廚房是我見過的中餐廳廚房中最干凈的。不銹鋼炊具被擦得锃光瓦亮,像新的一樣擺放整齊,勺子一溜齊掛在墻壁上,墻上沒有任何迸濺的汁液。牛爸爸的兒子王尹奇在后廚料理,不時用雪白的抹布擦拭臺面,時刻保持整潔。地面干燥,沒有積水,不用擔(dān)心會滑倒。我問王尹奇:“你爸爸是不是有潔癖?”他說:“還好啦,我們都習(xí)慣了?!?/p>
經(jīng)營了五六年后,王聰源的小店里開始人聲鼎沸,生意最好的時候很多人都來抄襲,員工學(xué)會了也會出去開店,附近竟然開了27家店。后來這些店慢慢關(guān)門,牛爸爸依然獨(dú)霸一方。王聰源想著不能再繼續(xù)這樣下去,應(yīng)該有所突破,如何才能做出一碗頂級牛肉面呢?
尋求突破的時候,他碰到一個貴人。貴人說:“你為什么不做3000塊一碗的牛肉面?”他問:“3000塊一碗的牛肉面會有人吃嗎?”貴人說:“有,你賣我就吃,但是你沒有。”于是王聰源決定做3000元一碗的牛肉面,后來干脆決定做全世界最好的牛肉面,價(jià)錢不設(shè)上限。他用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和巴西等國的頂級牛肉來做試驗(yàn),像調(diào)威士忌那樣研究牛肉,看哪一種適合做牛肉面。有些牛肉雖好,但并不適合做牛肉面,比如松板牛肉,油花半個小時就化掉了,但是牛肉要煮三個小時。
“要變成牛肉面大師,必須先有庖丁解牛的基本功。一頭牛有297個部位,到臺灣重組后,變成600個部位?!彼孕叛芯窟^全世界的牛肉,沒有人可以問倒他。他還保留著1993年3月18日最初購買的一塊新西蘭牛肉的標(biāo)簽,上面寫著“1380克,13709臺幣”。
3000元一碗的牛肉面推出后,很多人罵他炒作,隨后他改成1萬元一碗,因?yàn)橛腥嗽敢饣?萬元買這碗面。罵他的人反而少了,大家覺得他是神經(jīng)病,就不罵了。價(jià)格提高后,客人數(shù)量減少很多,但不斷有人慕名而來,只為知道這碗天價(jià)牛肉面到底貴在哪兒,到底值不值?大部分客人會選500元新臺幣的普通牛肉面,1500元新臺幣的番茄牛肉面也很受歡迎。有些客人則會點(diǎn)一碗1萬元的牛肉面加幾碗普通牛肉面,大家分而食之,嘗嘗貴的和便宜的有何區(qū)別。
談話期間,店里發(fā)生了一點(diǎn)意外。一位東北口音的客人急匆匆沖進(jìn)店,點(diǎn)了碗500元新臺幣的牛肉面,稀里呼嚕地吃完。我們問他怎么樣,他一臉不滿地說:“要不是喜歡吃牛肉,我才不來這里?!彼麉⒓拥穆糜螆F(tuán)在附近吃團(tuán)餐,他專門跑出來吃牛肉面。“你家牛肉面真貴啊,比美國還貴!”說罷憤然離場,事后服務(wù)員發(fā)現(xiàn)他忘了給錢?!八懔?,不要找他要了。”王聰源淡然地說,“懂得欣賞的人自然懂?!?/p>
牛爸爸牛肉面的湯底用牛大骨、無骨牛小排、牛腩、牛腱肉熬煮10小時而成,熬好后靜置6個小時降溫至30℃,才能呈現(xiàn)真正的香味。他事先不對牛肉焯水?!按蠹叶贾雷雠H鉁芭H庀褥趟疁p少浮末,但并不知道煮久了那些浮末便會融化在湯里,而且焯水會損失一部分香味?!苯?jīng)過多次試驗(yàn),他找到了保留牛肉香味的方法,炒過的牛肉極速凍起來香味可以保持3~6天。
這里的湯很多,讓人弄不清楚。有煮牛肉用的湯、泡牛肉用的湯和喝的湯,湯底用多種湯汁調(diào)配,保持每天味道不變。店里的五種牛肉每種都分別處理,搭配的湯汁也有所不同?!耙煌朊娑松献?,背后經(jīng)過三天到一個星期的處理程序。”王聰源說。
端上來的元首牛肉面用精致的碗和盤子盛放,餐具價(jià)值不菲。來自世界各地的六塊牛肉聚集在一個碗里,有澳洲和牛等級的牛小排、美國Prime牛小排、美國安格斯牛肋條和筋肉混合的牛排,其中四塊修成長方形,兩塊修成橢圓形。湯分兩層,上濃下淡,棕色的湯汁散發(fā)著濃郁的肉香。夾起一塊和牛入口咬兩下,便像春雪般融化。雖然和牛油脂豐富,但碗里只有一塊,并不讓人覺得膩。接下來夾起一塊牛筋混合肉,七分瘦肉和筋的口感組合在一起,多汁又富有彈性。碗里的六塊肉,塊塊滋味不同,每塊都是精品。
我們一致評價(jià),這碗面非常好吃,值得大書特書。王聰源說:“我一點(diǎn)都不介意把做法告訴別人,但是你愿意這樣煮一碗牛肉面嗎?很多人覺得太麻煩,就算知道怎樣做也不愿這樣費(fèi)工夫?!?/p>
的確,這碗面里牛肉上任何會塞牙、咬不動的筋膜都被一一剔除,吃起來沒有任何殘?jiān)?。這讓我不禁想起喂孩子吃牛肉的光景:孩子兩三歲的時候,我會把燉得爛爛的、纖維比較短的牛肉挑出來,把上面任何孩子可能咬不動的東西都撕下來,然后再喂到他嘴里,這樣他就不會因?yàn)橐惶幰Р粍佣颜麎K肉都吐出來。
面前的這碗牛肉面,一開始我覺得它充滿了各種做作和矯情,吃完又覺得它非常用心,充滿了對客人的體貼和溫情。
至于這碗面到底值不值1萬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對于普通上班族來說,肯定大呼不值,但也有認(rèn)可其價(jià)值的人。王聰源說,曾經(jīng)有一位古董商連續(xù)來了三次,每次都請不同的客人吃1萬塊的牛肉面。他感到好奇,問古董商,你為什么總帶人來吃1萬塊的,是不是覺得好吃?古董商回答,我也不知道為什么,1萬塊的牛肉面吃完以后,生意很容易成交,客人總要買點(diǎn)什么再走。對于這樣的人來說,這碗牛肉面的價(jià)值怕是已經(jīng)超過1萬塊了吧。
宵夜:寧夏夜市
吃完晚飯,我們?nèi)幭囊故辛镞_(dá)。
在臺北老城區(qū),路名儼然是一個中國大陸版圖的縮影,街道名稱大致按照中國省份和城市東南西北的位置命名,寧夏路就在老城區(qū)的西北處,寧夏夜市便位于寧夏路上。
臺北的很多夜市是靠廟宇發(fā)展起來的,還有一部分夜市靠近比較重要的交通節(jié)點(diǎn),寧夏夜市屬于后者,是離臺北車站最近的夜市,離城隍廟、保安宮、孔廟等景點(diǎn)也不遠(yuǎn)。很多游客會選擇住在臺北車站附近,晚上來夜市覓食,去伴手禮商店買東西。
臺北車站每天客流量大約60萬人次,這個地上6層,地下4層的車站,集臺鐵、高鐵、地鐵于一體,再加上5條地下街及70多個出口,站體設(shè)施盤根錯節(jié),非本地人很難不迷路,又被戲稱為“全臺最大迷宮”,臺鐵甚至為此研發(fā)導(dǎo)航APP。我們親身體驗(yàn)后覺得,這里人潮涌動,熱鬧非凡,坐火車非常方便,和坐地鐵差不多,在這附近有個夜市一定是當(dāng)然的。
寧夏夜市觀光協(xié)會理事長林定國總是穿著一件印有“寧夏Yes”的T恤,講起話來洪亮有力。他是小吃二代的代表人物,生于斯、長于斯,對這里的攤販如數(shù)家珍。在寧夏路,很多攤販的主人一輩子都住在這里,他們的二代、三代從小青梅竹馬,長大后組成家庭,依然在這條路上經(jīng)營小吃生意。
寧夏路白天是一條正常的馬路,商販們下午4點(diǎn)半左右出來擺攤,600米長的道路兩邊擺了180個攤位,此外還有20多家店面。夜市以臺灣傳統(tǒng)特色小吃為主,包括蚵仔煎、蚵仔面線、火雞肉飯、割包、潤餅、臭豆腐、虱目魚肚湯、楊桃汁臺南碗粿、豬肝湯、鹵肉飯等,此外也有山東赤肉蒸餃、上海生煎包、蒙古烤肉等大陸美味。
我們到的時候,整條路上人群摩肩接踵,隨處可以聽到日語、韓語、英語,以及大陸各地的方言。當(dāng)?shù)厝苏f,去夜市第一遍可以隨意瀏覽,第二遍再做出決定,第三遍邊走邊吃邊消化,吃完再吃。
林定國說,不同地方的游客有不同的飲食偏好。歐美客人不吃豬血糕、內(nèi)臟、臭豆腐等,就連勾芡的羹湯也不愛,因?yàn)椴恢朗切┦裁礀|西,他們偏愛炸物、烤肉,偶爾會搭配啤酒小酌一番,還會嘗試面食,如牛肉面、鍋貼等。
日本人看重衛(wèi)生,來夜市大多吃甜食,比如古早味豆花、芋圓、燒麻薯、芋頭球、地瓜球、珍珠奶茶等。近年韓國客人數(shù)量增加,韓國人偏好海鮮,喜歡吃辣,林定國曾遇到過韓國觀光客連續(xù)兩天到夜市吃螃蟹。大陸游客的口味較復(fù)雜,蝦、螃蟹、生蠔、牛肉面等都是常點(diǎn)美食,尤其偏好“可以帶著走”的食物,如飲料、烤香腸、章魚丸、咸酥雞、東山鴨頭等等。
林定國總結(jié):“來自不同地區(qū)的客人有個共同點(diǎn),那就是‘每個人都吃很多種。我們這里小吃種類繁多,能夠滿足不同地方游客的需要。”
為了吸引游客,寧夏夜市還推出了“千歲宴”的服務(wù)。只要人數(shù)夠多,就可以和夜市管理處聯(lián)系,在專門的就餐空間里一次性將夜市各個知名攤點(diǎn)的招牌小吃端上餐桌,免去東跑西顛的麻煩。所謂“千歲宴”,指的是餐桌上吃到的20多種知名美食,幾乎每一種都有超過50年的歷史,所有小吃的年齡加起來超過千歲,故名千歲宴。不過在屋子里像吃桌餐一樣吃小吃感覺怪怪的,還是在熱鬧的街市邊走邊吃,或者挨著攤子坐才有氣氛。
林定國給我們推薦了牛B牛肉面、牛大師煎牛排、知高飯、賴記蚵仔煎、阿婆飯團(tuán)、祥記麻薯冰、劉芋仔、豬肝榮仔、月氏雞蛋蔥油餅、秋云潤餅、豆花莊、龜山島阿興現(xiàn)撈海產(chǎn)、山東赤肉蒸餃、牛媽媽焢肉飯、林記臭豆腐、環(huán)記麻油雞……
好吃的東西實(shí)在太多,三天三夜也吃不完。我們和林定國約定,下次來臺灣一定再來這里吃小吃。
臺灣小吃知多少
臺灣小吃的起源
臺灣小吃的起源與興盛,和早年的閩粵移民有關(guān)。早年移民在開墾山林、耕耘田地時,有人挑著擔(dān)子來現(xiàn)場做小吃生意。早年的泉州、漳州、客家等移民族群,往往漂洋過海來到臺灣,背井離鄉(xiāng)的人難免缺乏安全感,加上醫(yī)療水平落后,治安不靖,更加強(qiáng)了鬼神崇拜的心理。他們在新故鄉(xiāng)建立廟宇,廟宇不但是信仰所在,也成為交友、市集場所,吸引各種小吃攤在此集結(jié)。廟宇由此逐漸成為集市,臺灣各地都產(chǎn)生了“廟口小吃”。
拿臺北最有名的士林夜市來說,士林地區(qū)祭拜媽祖的慈誠宮香火鼎盛,因廟前人潮聚集,隨之而來的攤販竟然喧賓奪主,逐漸占領(lǐng)整個廣場。慈誠宮只好筑起圍墻,保留狹窄廟地,外圍任由攤販?zhǔn)褂?。?jīng)過歷史洗禮,才有了今日燈火不眠的士林夜市。
許多老字號的夜市,里面都會有一個被圍得水泄不通的廟宇。如果去九份,下山來到基隆,一定不會錯過熱鬧的廟口夜市。以奠濟(jì)宮為中心發(fā)展的基隆廟口小吃,是基隆市知名度最高的景點(diǎn),匯集了來自各地的美食。而隨著明清時期閩南與客家族群的遷入,當(dāng)?shù)厝伺c漢人的文化互相沖擊、融合,進(jìn)而形成有名的新竹城隍廟。
臺南作為舊時的首府,更是三步一廟,五步一神,遍地都是廟宇道宮,小吃圍繞在這些寺宮周圍,諸如祀典武廟、大天后宮、開基靈右宮、水仙宮、普濟(jì)殿、保安宮等等?!堵掣恰返淖髡咄鹾埔皇桥_南人,他認(rèn)為鄭氏王朝結(jié)束,開啟了臺灣小吃的元年,那些不愿回大陸降清的鄭家軍索性留在臺灣,在廟口賣起家鄉(xiāng)味道,魚丸湯、碗粿、米糕和蚵仔煎,臺南成為這些小吃最集中的地方,“度小月”的始祖洪芋頭就是跟著一位漳州老鄉(xiāng)學(xué)會做擔(dān)仔面的。
除此之外,臺灣還有很多在學(xué)校旁所形成的夜市。從業(yè)者在了解了大學(xué)生的需求后,在附近販賣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小吃,以至于越來越熱鬧,比如師大夜市、逢甲夜市、中原夜市、東海夜市,都是以大學(xué)名稱命名的夜市。
如今,小吃街進(jìn)駐大型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讓消費(fèi)者享有舒適的用餐空間,避免讓消費(fèi)者日曬雨淋,成為小吃與現(xiàn)代化融合的例證。
臺灣小吃琳瑯滿目,依食材大致可分為米食、面食、豆類、肉類、海產(chǎn)、甜點(diǎn)、冰品等類別,其中較傳統(tǒng)的大都源自中國五大菜系中的閩菜,這些小吃最早雖由移民帶來臺灣,但在臺灣經(jīng)過改良并發(fā)揚(yáng)光大。
另有不少臺灣小吃則是在臺灣本土發(fā)明的,包括鹵肉飯、擔(dān)仔面、鹽酥雞,以及鳳梨酥、芒果冰、珍珠奶茶等等。臺灣早年農(nóng)業(yè)社會一般不吃牛肉,但戰(zhàn)后遷到高雄岡山空軍眷村的四川移民,以家鄉(xiāng)帶來的豆粕為菌種制作辣豆瓣醬,再用來烹煮牛肉,在臺灣創(chuàng)造了“川味紅燒牛肉面”。
臺灣夜市海納百川,各色人等在這里聚集,充滿庶民氣息。夜市對于臺灣來說,相當(dāng)于重慶離不開火鍋,香港離不開茶餐廳,無論人生如何泥沙俱下,總有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去處。
常見的臺灣地方特色小吃
臺北:臭豆腐、阿婆鐵蛋、阿給、淡水魚丸、胡椒餅
新竹:貢丸、潤餅卷、黑貓包、客家湯圓、米粉
苗栗:姜絲炒大腸
臺中:筒仔米糕、排骨酥面、珍珠奶茶
彰化:蚵仔煎、蚵仔炸、北斗肉圓、控肉飯
嘉義:火雞肉飯、肉羹
南投:日月潭總統(tǒng)魚、竹山番薯包、竹筒飯
臺南:鼎邊銼、虱目魚粥、棺材板、肉粽、擔(dān)仔面
高雄:木瓜牛奶
屏東:萬巒豬腳、黑鮪魚
宜蘭:龍須糖、板鴨、鴨賞、牛舌餅
你能分清魷魚、透抽、花枝、軟絲、小卷、中卷、章魚嗎?
夜市里香噴噴的魷魚攤、臺南最知名的小卷米粉、路上大排長龍的花枝羹……到了臺灣,很多人傻傻地分不清這些東西到底誰是誰,更不知道中卷、軟絲、透抽又指的是什么。這些多足海鮮切片煮熟之后,不但長相非常像,口感也很相似,讓我們來看一看它們的區(qū)別吧。
魷魚:魷魚是大家最熟悉的種類,最常見的炭烤魷魚就是它了。魷魚的身體比較肥大,尾巴處有三角形的鰭,吃起來口感稍硬。
透抽:透抽是身材最修長的一位,高高瘦瘦,在水里呈透明狀,離水就成漂亮的淡粉色。透抽的尾鰭和小卷一樣呈菱形,但是尾鰭占身體的比例明顯大得多,超過了身體的一半。
花枝:花枝走圓滾滾的路線,外表帶著漂亮的花紋,是個花枝招展的小胖子?;ㄖ€有許多藝名,比如烏賊、墨魚等等。
軟絲:軟絲呈胖嘟嘟的橢圓形,兩旁的尾鰭寬大厚實(shí),吃起來很脆,與花枝有點(diǎn)相似,又被稱為“擬烏賊”。和花枝的不同之處在于,軟絲體內(nèi)沒有塑料般的白色硬殼。
小卷:小卷又叫鎖管,身體呈圓錐形,當(dāng)小卷長大后就變成中卷。小卷體型較為橢圓,尾鰭呈菱形,尾鰭占身體比例較透抽小。
章魚:章魚和其他幾種長得都不太一樣,最好辨認(rèn)的是那8只腳,其他種類都有10只腳。
黑白切都切了些什么?
羅媽媽米粉湯菜單上的詞看得人一頭霧水,什么肝連、大腸頭、生腸、黑管、白管、黑白切……這都是些什么東西?首先,黑白切是閩南語發(fā)音,隨便切一點(diǎn)的意思。至于其他的是什么,先要說明一點(diǎn),臺灣很多小吃發(fā)源于貧困年代,勞動人民物盡其用,有什么吃什么,什么部位都不舍得扔。
生腸:豬的輸卵管和子宮,通常吃到的是輸卵管部分,這個管狀結(jié)構(gòu)俗稱為“腸”。
豬小肚:豬肚是胃,豬小肚是膀胱。
粉腸:十二指腸,小腸最前端與胃連接的部分,因煮熟后有部分組織(乳糜)呈粉狀而得名。
大腸頭:學(xué)名肛門內(nèi)括約肌,也就是夾斷大便的部位,比大腸更有嚼勁。
黑管:食道,色澤較為紅潤,叫黑管??诟休^軟,也叫軟管。
白管:主動脈,顏色相對白皙,叫白管。口感較脆,所以叫脆管。
腰子:腎臟,像兩顆大號蠶豆長在腰兩側(cè)的后方。
腰尺:胰臟,長長的像一把尺子。
肝連:橫膈肌加橫膈膜,把肝固定在腹部的組織,也有人叫它隔間肉。
或許還是不要清楚地知道它們是哪個具體部位為好,不如朦朦朧朧、霧里看花,好吃即可下肚,不用那么糾結(jié)。
臺北傳統(tǒng)年貨市場上,攤主熱情地招呼客人試吃
左圖:臺灣美食家梁幼祥
右圖:張吳記面餅鋪的老板娘正在制作蟹殼黃
牛爸爸牛肉面老板王聰源和兒子王尹奇
上圖:一萬新臺幣一碗的牛肉面里每塊肉的做法都不相同,做好后用不同的醬汁浸泡
下圖:在臺灣,鹵肉飯?zhí)柗Q“國民飯”
左圖:在臺灣絕不能錯過各類小吃,小吃早已成為臺灣人生活的一部分,圖為臺北饒河夜市
右圖:臺灣夜市的小吃種類繁多,很多攤子只賣一兩樣?xùn)|西,圖為臺北士林夜市
上圖:章魚燒
下圖:麻辣臭豆腐加豬血、酸菜燉煮后,變成臺灣著名小吃
臺南某夜市上,一家制作“棺材板”的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