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
無論人們對蘇聯(lián)和俄羅斯的評價如何,人們對亞歷山大羅夫歌舞團綿延90年不絕的歌聲,依然只能用掌聲表達敬意
文工團是蘇聯(lián)特有的體制,其代表便是亞歷山大羅夫歌舞團。
1928年,歌舞團最初組建時,參加者多為能歌善舞的軍人,不少人都在前線真刀真槍地打過仗,不乏戰(zhàn)斗能手。但也吸納了一些有實力的地方專業(yè)演員加盟,為的是使歷山大羅夫歌舞團從開始就保持較高的專業(yè)水準。這是它的第一個瞬間。
第二個瞬間。歌舞團組建之初,曾定名為伏龍芝紅軍中央禮堂紅軍歌曲文工團。創(chuàng)建時,全團只有三個人:文化教育工作者達尼洛維奇,導演伊里因,以及音樂指揮家亞歷山大羅夫。那時,亞歷山大羅夫的工作是整理和加工曲目,并與聲樂小組排練這些歌曲。1928年10月12日,文工團首次試演,一舉成功,堅定了他們三人壯大文工團的決心。第一批團員只有12人,其中歌唱演員8人,舞蹈演員2人,手風琴師1人,朗誦家1人。這12個人,就成為后來享譽世界的亞歷山大羅夫歌舞團的基石。
創(chuàng)始人之一亞歷山大羅夫,只是梁贊省一個農民之家的兒子,自幼擁有極好的聽力和嗓音,求學時期被推薦到圣彼得堡學習,成為喀山大教堂唱詩班成員,之后又前往莫斯科音樂學院深造。1918年之前,亞歷山大羅夫很少創(chuàng)作世俗歌曲,革命之后,他一面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書,一面在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當合唱團指揮。此乃第三個瞬間。
第四個瞬間。歷史記載,當時蘇聯(lián)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元帥,推薦亞歷山大羅夫出任亞歷山大羅夫歌舞團第一任團長,但遭到拒絕,他說,他沒有領導軍隊合唱團的經驗。但伏羅希洛夫堅持己見,亞歷山大羅夫無奈,只得接受這份工作。
亞歷山大羅夫歌舞團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大膽將俄羅斯民族樂器引入西洋樂隊,如俄羅斯民間弦樂器多木拉和巴拉萊卡琴。樂器的土洋結合,賦予亞歷山大羅夫歌舞團的歌舞與眾不同音樂旋律,使它的節(jié)目更具民族特色和藝術魅力,也在本質上有別于世界其他歌舞團。堪稱第五個瞬間。
1937年,亞歷山大羅夫歌舞團的節(jié)目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震撼了世界觀眾,歌舞團榮膺評委會大獎,此時的亞歷山大羅夫歌舞團已經發(fā)展成一家擁有247位演職人員,包括合唱隊、舞蹈隊和樂隊在內的三個分隊的大型演出團體。至此,亞歷山大羅夫歌舞團成功打造成蘇聯(lián)國際文化交流的精美名片,此乃第六個瞬間。
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的一個瞬間。戰(zhàn)爭中亞歷山大羅夫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神圣的戰(zhàn)爭》,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國運的變故和士氣的恢弘。亞歷山大羅夫說:“歌曲要有帶血的震撼,更有要昂揚的士氣?!备栉鑸F不只是開赴前線,奉獻了1500多場出色的表演,還在后方廣播臺持續(xù)發(fā)聲。這奠定了亞歷山大羅夫歌舞團在蘇聯(lián)的權威地位,也使歌舞團與軍隊的聯(lián)系牢不可破。因此,蘇聯(lián)解體后,歌舞團仍然到車臣前線勞軍。
第八個瞬間。1944年,亞歷山大羅夫創(chuàng)作的《蘇聯(lián)國歌》被蘇聯(lián)政府批準采納,2000年,再次被確定為“俄羅斯聯(lián)邦國歌”。1946年,亞歷山大羅夫的兒子小亞歷山大羅夫接管了歌舞團,并執(zhí)掌帥印直到1987年。他和父親一樣,獲得了少將軍銜和蘇聯(lián)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蘇聯(lián)解體后,亞歷山大羅夫歌舞團先更名為“俄羅斯軍隊亞歷山大羅夫歌舞團”,后又改為“兩次紅旗勛章獲得者俄羅斯軍隊亞歷山大羅夫歌舞團”。它最榮光的一個瞬間發(fā)生在2016年12月25日。歌舞團成員乘坐飛機前往敘利亞慰問俄軍官兵,飛機在黑海水域墜毀,機上68名歌唱演員無人生還。僅僅兩個半月后,歌舞團又重新招募了50多名歌唱演員,并在2017年2月23日就重新登臺演出。
2018年,亞歷山大羅夫歌舞團已成立整整90周年。無論人們對蘇聯(lián)和俄羅斯的評價如何,人們對亞歷山大羅夫歌舞團綿延90年不絕的歌聲,依然只能用掌聲表達敬意。這個聲名顯赫的傳奇歌舞團,也許是蘇聯(lián)為俄羅斯留下的最寶貴的遺產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