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梅
實施新課程標準以來,部分原有實驗室的儀器或教具,實驗效果總是達不到新課程標準所需的教學要求,如讓小車運動起來、熱是怎樣傳遞的等實驗;有的個別實驗沒有合適的教具,如聲音的特征、橋的形狀和結(jié)構等,教學中僅憑語言描述難以表達清楚,因此,根據(jù)教學目標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成為實驗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制教具填補了傳統(tǒng)教具的一些空白,把講授式的教學方法轉(zhuǎn)變成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了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教學目的,極大地推進了教學改革的進程。
自制教具要堅持簡單、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使用方便、教學效果好的特色。正如英國科學家麥克斯韋說:“一次演示實驗所使用的材料越簡單,學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徹地獲得所驗證的結(jié)果。”雖然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教育投入的增長,使教學儀器日臻完善,但適時使用生活中易得材料進行實驗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例如,筆者制作的《奇妙的聲音》這件教具外形美觀、設計新穎、選材獨特,在揚聲器上罩上大飲料瓶,瓶中裝有用粉筆做的小球,播放音樂時由于揚聲器震動,小球也跟著跳動起來。在原來單憑聽覺感受聲音的基礎上,增加了視覺功能,讓孩子們“看到了聲音”,極大地增強了實驗效果。同時,在制作過程中,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等實踐活動的內(nèi)在積極因素,強烈而持久的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對于學生來說,只要激發(fā)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他們就會以滿腔的熱情,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課堂就會變得開放、活躍,氣氛熱烈,教學效果自然會倍增。由于自制教具所用的材料多來自學生的身邊,取材容易,制作簡單,生動有趣,能自然地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而且實驗一旦有所收獲,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前進,使趣味性更加穩(wěn)定,激勵學生熱愛科學、不斷探索,繼續(xù)登攀。例如,筆者制作的《讓小車運動起來》這件教具,由于學生對賽車本來就很感興趣,又在小車上安裝了秒表,把秒表的開始觸點接在了小車后邊的掛鉤上,停止觸點接在了小車前邊的圓環(huán)上,當按下掛鉤小車啟動時秒表就開始計時,小車撞到障礙時計時停止。瞬間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習興趣立刻提高,教學效果非常好。
在教學實踐中,很多知識點的概念和規(guī)律都很抽象,常規(guī)教學手段很難突破教學難點。自制教具恰當?shù)亟鉀Q了這個問題。如在《熱是怎樣傳遞的》教學中,為幫助學生認識到熱在金屬桿中的傳遞過程,對原有教具進行了改進,原有教具是將火柴棒用凡士林粘在金屬桿上,然后在金屬桿一端加熱,隨著熱傳導的進行,學生看到火柴棒依次掉下來。然而,根據(jù)該現(xiàn)象,學生只能推測熱的傳遞方向,有時,由于凡士林的多少和周圍環(huán)境溫度的影響,火柴棒還不會依次掉下來,可能第二根先掉,第一根后掉,嚴重影響到學生的推測和判斷。據(jù)此筆者在原有教具的基礎上添加了數(shù)顯溫度計,通過溫度計的探頭,把金屬桿各點的溫度值傳遞到數(shù)顯溫度計,讓學生能夠用眼睛看到金屬桿各點的溫度值,從而使熱傳遞的過程一目了然,突破了教學難點。再如講授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橋的形狀和結(jié)構》中,筆者制作的教具《橋》較為直觀地讓學生認識鋼纜的拉力和橋塔高度變化的關系——橋塔越高,鋼纜拉力越小;橋塔越低,鋼纜拉力越大。使用教具時只需搖動手柄,就可調(diào)節(jié)橋塔高度,橋塔越高,鋼纜兩端的測力計數(shù)值越??;橋塔越低,鋼纜兩端的測力計數(shù)值越大,操作起來非常方便,實驗效果明顯。
自制教具是教師在深入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基礎上,把新技術、新材料融于其中,使實驗課上得更精彩,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創(chuàng)造因素,在教具制作中,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不成熟到成熟,從粗糙到精美,教具的功能日趨完善,效果愈加明顯。在設計、取材、制作、改進、完善的過程中,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師德素養(yǎng)、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學習素養(yǎng)、心理素養(yǎng)也極大地得到了提升。教師的創(chuàng)造能力更是對學生的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部分學生受到教師的影響,也積極投入到自制教具中,筆者輔導學生自制的教具《水鐘》《奇妙的聲音》等在唐山市自制教具評比活動中都獲得了一等獎。
自制教具是教育性、科學性、實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綜合體現(xiàn),在教育教學改革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僅提高了教師的專業(yè)技能,使教學過程變得簡單、直觀、有趣,充分調(diào)動的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對實驗教學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1]王金蘭.談小學科學自制教具的認識與實踐[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1(2):50-51.
[2]郭毅.提倡自制教具 實施素質(zhì)教育[J].中小學教師培訓,1998(X5):40-41.
[3]陳輝,陳廣褔.自制教具作用大[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0,20(4):20-21.
[4]景裕輝.自然教學中自制教具的設計原則[J].青海教育,1997(11):20-21.
[5]吳福林.利用自制教具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J].實驗教學與儀器,20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