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語文教學中的個性解讀是語文探究性學習的重要目標。不能把教材看成是對教學內(nèi)容的規(guī)定,更不能把教材看成是對教學內(nèi)容的限定,它是學習的向導,是開闊視野的鏡子,使用教材的目的是知木見林,所以我們用不著把教材嚼爛或分解,而要以教材為核心,感悟人文精神。
譬如說對文本主題的提煉,是語文課的基本要求,但是真正有思想感情的文章有大家公認的明確指向的主題嗎?大詩人歌德在辭世時說:“把窗子打開,讓更多的光進來!”凄風苦雨里的人們向往陽光,置身陽光之下,又意識不到和暖與光明的重要。在追逐和承受陽光恩澤的同時,擷取一份陽光,享受它的和暖光明,好好珍惜。也許歌德所說光就不僅僅是我們所見的光。“橫看成嶺側成峰”,“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文學的多義性、豐富性是文學的生命。這是語文閱讀的創(chuàng)造的動力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
答案的豐富性和思維的不確定性是文學與科學的本質區(qū)別之一。閱讀一篇篇的文學作品,就是進行一次次精神探險。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以新奇感、神秘感、無畏感走進一個個文學“迷宮”,探索一塊塊文學“新大陸”。引導學生探究性閱讀,可以根據(jù)學生需要,因文而異,適當切換視角。
2015年10月17日,巴金先生走完了他101年的人生之路。關于巴金在中國20世紀文學上的地位問題,可以說他的生命長度在中國作家中極為罕見,他的精神閱歷也絕無僅有。在被修飾的巴金和真實的巴金之間,存在著一個不小的距離。對巴金的評價也常常存在著某種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他為推崇為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另一方面,他的文學地位不斷受到質疑,一些人認為無論《家》《春》《秋》《寒夜》《第四病室》,還是晚年引起關注的《隨想錄》,都無法代表中國文學的最高水準,甚至指責他始終無變化的結構,語言一味平直,無論怎么講,其文學魅力都難以盡如人意。被傳播的巴金,對于巴金而言,這是冰山一角,為客觀評價巴金增加了難度。另外巴金筆下所有的愛恨情仇,都是巴金思想體系的一個局部,單從文本意義上考察,把他們從巴金的思想體系中剝離出來,然后去評價巴金必然會有失偏頗。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的《季氏篇》其中對“無乃爾是過與”的解釋:恐怕應該責備你們吧?!盁o乃……與”表示推測語氣即“恐怕……吧”?!盃柺沁^”,“過爾”的意思。是,復指“爾”,用作代詞;過,責備,用作動詞。有學生拿出古代漢語詞典關于“爾”的解釋:①代詞。(1)人稱代詞“你(們),你(們)的”。 由此指用“爾”本身就有復數(shù)形式,又何必用“爾”復指呢?也有的學生的商務館的古代漢語詞典關于“是”的解釋:“是”沒有人稱代詞這一義項。同時,如果把“是”作為提賓的標志,應更貼切。姑且不論質疑是否有理,單就這種引經(jīng)據(jù)典的意識就是一種很大的收獲。個性解讀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滲透,也會從無到有,不斷積淀。
逐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其人生閱歷,由文學而人生是一種更高的境界。下面這個小故事也許會讓大家有所感悟:一天,富有的父親帶著小兒子去鄉(xiāng)下旅行,想讓他見識一下窮人是怎么生活的。在農(nóng)場最窮的人家里,他們過了一天一夜。旅行結束后,父親問兒子:“旅行怎么樣?”“好極了!”“這回你知道窮人是怎么過日子了的吧?”“是的!”“有何感想?”兒子回答:“我發(fā)現(xiàn)咱家里只有一條狗,可是他們家里卻有四條狗;咱家里僅有一個水池通向花壇的中央,可是他們竟有一條望不到邊的小河;我們的花園里只有幾盞燈,可他們卻有滿天的星星;還有,我們的院子里只有一點兒,可他們的院子卻有整個農(nóng)場那么大!”兒子說完,父親啞口無言。接著兒子又說:“感謝父親讓我明白了我們有多么貧窮!”這位父親種下的也許是瓜,是豆,但他兒子收獲的又豈止是瓜和豆?
有靈性的個性解讀也會反哺我們的語文教學。“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币话阏J為“連三月”就是指戰(zhàn)爭連續(xù)打了三個月,但當學生舉證“三月”就是具體的時間(《春望》卻是寫于三月份),就是表明春季,你又如何反駁?甚至有學生“春耕”時節(jié)“三月”是虛指,說明戰(zhàn)爭曠日持久似乎也有道理。個性化的解讀,使得學生對詩意的理解更深刻,從學生這種爭論中,我們教師感到的是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教師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前提下,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動機,使學生憑借于語言文字對課文涵詠、體味、思考來讀出疑問,讀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過的獨特的感悟和新意的結論,這就是“創(chuàng)造性閱讀”。我很欣賞《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的一段話:“從閱讀角度來看,一部作品是創(chuàng)作的終點,也是閱讀的起點。創(chuàng)作是話語凝固成文字,那么閱讀就應該是文字流動成話語。”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自由支配的時間與發(fā)展學生個性之間的關系做過很詳盡的論述。他認為:“擁有可以支配的時間,是個性的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孩子素質和天資只有當他們每天都有時間從事自行選擇的喜愛的勞動時才能得到發(fā)揮。”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不妨松開一只手,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更大的空間去體驗、去感悟、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