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萍 彭曉東
一般來說,一個人對世界萬物的關(guān)注,無非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或者關(guān)注自己,著重寫出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人性;或者關(guān)注外物,著重寫出自己對自然萬物的感受。而像陸蠡的《囚綠記》這樣既一篇既關(guān)注自己,又關(guān)注自然,并把兩者融合在一起的名作似乎并不多見。所以,閱讀這樣的作品,“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要表達的深層意思”就自然成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巧合的是,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二和江蘇版《語文》九年級下冊同時選了這篇課文,而且對教學目標的要求也幾乎完全相同。如何把這個教學目標貫穿在教學過程中呢?我的想法是從標題入手,精心設置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挖掘出作品的深意。
在“教參”里,編者也確實設置了一句提問“課文既然劃分為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和懷綠五個層次,可為什么作者給文章命名‘囚綠記’?(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但我覺得這個問題又大又泛,在課堂教學中,好像怎么回答總有些道理,似乎不能完全照搬過來投給學生。不同的是,“教參”在對必修二本單元前一課《故都的秋》的文章分析中,就用“‘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明確描寫的內(nèi)容,與‘故都’結(jié)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意境”(同上書)”一句委婉地回答了“文章標題有什么深刻內(nèi)涵”這一問得比較適宜的問題。所以,課堂教學中設置的問題應具體而實在,要切合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容易找到答案的切入點。我想,就《囚綠記》這篇課文,我們可否把“教參”上這么一個 “大而泛”的問題換成一些更適合學生理解和方便學生回答的問法?比如“囚綠”是什么意思?課文中的“綠”是指什么(常春藤)?作者用了哪些詞語來稱呼“綠”(綠影,綠友,綠囚……)?為什么要用這些詞語來稱呼它?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嗎?通過這些感情變化,又可以看出文章的“綠”的深刻內(nèi)涵嗎?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從標題入手,由表及里,從景到情,由外在到內(nèi)核,從感性到理性,漸漸深入到文章的主題,從而引導學生正確讀懂課文。
要挖掘出作品的主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展開多角度的想象和多層次的思考,如此才能不流于淺陋。比如《囚綠記》的深層意義,我們就可以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深入討論,由淺入深的引導學生挖掘出來:就課文的直觀層面看,作者顯然是贊美常春藤的頑強不屈的精神;就知人論世而言,作者應該贊揚了堅貞不屈的抗戰(zhàn)精神;(這兩點可與茅盾的散文《白楊禮贊》比較比較)就作者文中敘述的經(jīng)歷來說,似乎還可以理解為 “愛的占有與理性的回歸或者復位”——愛,是美好的,但把愛“異化”為占有時,那就是人性的自私和對愛的摧殘;再擴而廣之,從更寬泛的角度理解,我們也把“綠”當作一切生命的象征,那文章就是對永不屈服任何外力的生命的禮贊!或許,作者并沒有想到這么多,但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時,能夠幫助學生這樣去理解課文,既挖掘出作品的文本意義和文化意義,又挖掘出作品的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這或許也算是個性化閱讀吧!由這一課的主旨的理解,我又想到了對前一課《故都的秋》一文的內(nèi)涵的理解。在郁達夫先生的這篇名作中,“故都的秋”首先是“北平的秋”,那種深藏在山野僻壤之處、隱含在凡夫俗子之心的遠離大都市喧囂繁華的清靜之秋;其次是達夫先生的秋,那種骨子里浸透著作者一生境遇的悲涼之秋;再次才是文化之秋,那種既有著知識分子的淡雅之趣,又有著親近平民百姓的俗世之趣的大融大合,而對傳統(tǒng)文化深深的眷念之秋;最后,那就是生命之秋,一個異于眾人而帶著作者自己對生命的獨特的感受之秋。“如夏花之絢爛”般的生命固然值得謳歌;“如秋葉之靜美”的生命,同樣值得禮贊!它們是美和生命的兩端,正像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如果能夠這樣去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就一定會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囚綠記》這篇課文被編入必修二第一單元——寫景狀物散文單元。這類文章的另一個教學重點,課本說的很清楚,“體會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進入一種審美境界”。簡單地說,就是讓學生帶著審美的心理,通過對文章美景美情的理解感受,產(chǎn)生美的享受。而要得到這種享受,就不能不指導學生細心品味語言——因為散文語言是一種藝術(shù)化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本文的語言魅力往往被一些老師忽視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大部分老師在講授同一單元的朱自清的散文名篇 《荷塘月色》中作過詳細的分析。其實,與《荷塘月色》相比,這一課的語言并不遜色。你看:描寫上,有粗略的寫,也有特寫鏡頭,繁簡適當;而且寫得有疏有密,有虛有實。記敘上,有順敘,有插敘,搖曳生姿。抒情上,有直抒胸臆,有間接暗示,行文多變。在修辭上,夸張、比喻、擬人、用典、類比……種類繁多,形象生動。單在色彩詞語的運用上,“水白”“草綠”“灰暗”“黃漠”“嫩綠”“嫩黃”“青蒼”“柔綠”“暗黑”,濃淡相宜,豐富多彩。對這樣的美文,只有通過語言教學(主要是語言分析和朗讀),才能賞出美景,悟出美情,得到美的享受。同時,如果把語言教學與寫作教學結(jié)合起來,正確指導學生如何寫作,也是一個很大的收獲。所以,這篇文章,語言如此清麗純樸,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視而不見或者語焉不詳,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