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皓
(哈爾濱工程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中國電影《飛越老人院》講述的是老人院里一群各懷心事的老人,偷跑出老人院,去走自己從未走過的路,去看自己從未看過的風景,以實現(xiàn)自己最后的夢想,獲取屬于自己的快樂的故事。瑞典電影《百歲老人蹺家去》講述的是阿朗·卡爾松經(jīng)歷了自由、傳奇和冒險的一生,在自己100歲生日慶典前的一刻逃離養(yǎng)老院,希望擺脫養(yǎng)老院里單調(diào)的生活,繼續(xù)精彩的旅程。
雖然兩部電影都被歸類于喜劇,但是,《飛越老人院》里的中國老年人給人的感覺是壓抑和悲情的,豆瓣影評里很多人都說自己看這部電影從頭哭到尾,即使是笑,也是含淚的笑。反觀《百歲老人蹺家去》里的主角阿朗,則是活得隨心所欲和無憂無慮,觀影體驗是開心地從頭笑到尾。為什么兩部影片都敘述了一個老年人從養(yǎng)老院出走,追尋自己夢想,追尋順遂自己心意生活的故事,然而,中瑞兩國老年人自始至終的心境卻截然不同呢?以下擬從中瑞文化對比的視角對這種不同的心境產(chǎn)生的根源進行剖析。
Hofstede把各國文化用五個文化維度來區(qū)分,其中一個文化維度是“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根據(jù)他的理論,具有集體主義文化維度的人相互依賴,而具有個體主義文化維度的人習慣于相互獨立。
Samovar在探討文化的基本功能及其深層次根源時指出,文化服務于人類的基本需要,向每一種文化中的人展現(xiàn)出置身這種文化里的可以預知的世界,同一種文化里的人享有相同的世界觀,從而帶給人們安全感。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典型的集體主義文化,父母對子女有養(yǎng)育的責任,有為孩子的婚嫁做物質(zhì)準備的責任,甚至有照看孫輩的責任。反過來,子女對父母有盡孝道的責任,這個孝道,不僅是物質(zhì)上的,還有精神上的。理想狀態(tài)下,父母和子女都盡到了對對方的責任,雙方是互相依賴的,這種依賴,讓所有人都感覺到安全和幸福。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強調(diào)的“養(yǎng)兒防老”、“百善孝為先”等正是帶給結婚生子的人以這種安全感,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子女的依賴會越來越強。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不可能都是理想狀態(tài),當父母和子女對對方的期望落空時,失望和怨恨等情緒會隨之產(chǎn)生,尤其是老年人那種老無所依的感覺更讓人感到凄涼。在《飛越老人院》里,老葛和兒子的關系就是這樣。老葛的妻子早年去世后,老葛很想和意中人重新組建家庭,然而,他的兒子卻為了得到家里唯一的房子結婚而對老葛的婚事百般阻撓,最后,老葛被逼出家門,和一個自己并不愛但有房子的女人結了婚。老葛兒子的想法是:你是我父親,你有責任給我婚房,即使你把房子給了我,你給我的還不夠多,因為這房子太小太破,而且你也沒能力給我找個好工作。帶著這樣的想法,他始終對老葛心懷怨恨,常年不來往。這種想法超出了傳統(tǒng)文化里子女對父母的依賴范圍,而且,孝順的子女是不會為了自己結婚而把父母趕出家門的。
老葛在續(xù)弦老伴去世后,又被毫無血緣關系的續(xù)弦老伴子女“請”出家門,成了無家可歸的人,只好到養(yǎng)老院投奔自己多年好友老周。為了寬慰想自殺的老葛,老周邀請他參加排練娛樂節(jié)目。然而,即使大家一起歡笑,老葛的內(nèi)心一直是落寞的,究其原因,就是老葛的幸福是寄托在兒孫身上的,在他大半輩子里,從未享受到來自兒孫的孝順和尊重,以及天倫之樂,他還有什么幸??裳?!
反觀《百歲老人蹺家去》里的阿朗,活到了100歲,仍然風趣幽默,隨心所欲,笑口常開,這和他所處的瑞典文化環(huán)境密切相關。和中國文化相比,瑞典文化是個體主義文化,人們從小就學到的處世之道是: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必須照顧好自己,不能依賴他人,包括家人。瑞典孩子自己掙零花錢,甚至自己掙錢周游世界是很普遍平常的事,父母甚至不用為孩子上大學、結婚、生子負責。當人們老了,伴侶之間會互相照顧,或者會自己照顧自己。不能動了,就去養(yǎng)老院。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幸福和子女沒有任何關系。
在此文化背景下,阿朗的人物設定和瑞典科學家諾貝爾一樣——一生未婚,一生充滿奇遇并與炸藥結緣。他的幸福只與他隨時出現(xiàn)的瘋狂想法有關,只取決于他自己,而與兒女無關。在經(jīng)歷了二十世紀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后,阿朗住進了養(yǎng)老院,但是,那顆不安分的心卻在養(yǎng)老院為他舉辦的百歲生日慶典之前蠢蠢欲動,他終于厭倦了在養(yǎng)老院里受到的看護和里面的規(guī)矩,逃出了養(yǎng)老院。逃出后仍然像他年輕時一樣,把世界攪得一團糟,而他卻樂不可支。無憂無慮的阿朗一定無法理解憋屈的老葛,因為他從未期待過被人照顧,甚至討厭被人照顧,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身體上。
Scollon指出,在集體主義文化里,當集體內(nèi)部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出現(xiàn)分歧時,集體的和諧總是被看作最重要的。③換句話說,人們寧愿犧牲個體幸福,也要維持集體的和諧。但是,在個體主義文化里,個體幸福高于一切。
在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里,家庭是十分重要的集體,人們?yōu)榱粟A得家庭的和睦而犧牲個體的幸福往往會被視作高尚的表率。所有人都有自己夢想,但是,有多少人從年輕時開始,為了孩子而放棄了五彩斑斕的夢,并逐漸滿足于平淡的生活。電影中,老葛為了兒子放棄了自己的真愛,放棄了身心的自由寄人籬下。養(yǎng)老院里其他的老年人也都有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然而這些夢想止步于兒女們的制止,兒女們對養(yǎng)老院院長的解釋表面上是為了老人的安全,實際上還是怕給自己惹麻煩。老人們?yōu)榱伺c兒女和睦相處,只好嘆口氣作罷。中國自古有“人老雄心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等名句,然而,這些普通老年人,只好把夢想的實現(xiàn)寄托于幾個膽大的同伴,借他們的眼睛看世界。
阿朗就不同了,在瑞典的個體主義文化里,他的所有行為從年輕時開始,就完全受他自己意志的支配。阿朗的人生旅途處處有精彩,他周游了整個世界,結識了無數(shù)名人,到了100歲還有勇氣嘗試新的生活并樂在其中。雖然故事是夸張的,但是,實際生活中的瑞典人確實父母和子女各有各的幸福生活,互不干涉。筆者在瑞典訪學期間看到,有很多父母和子女之間和睦相處,但這種和睦是建立在父母和子女相互獨立的和各自幸福的生活上,而不是建立在互相為對方做出的犧牲上。比如,瑞典老年人想出門旅游就旅游,不會看兒女臉色,他們也絕對不會給兒女當照顧孩子的免費保姆。
Hall把各國文化維度分為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④在高語境文化中,人們的交際比較隱晦和間接,只有極少的信息通過語言編碼的方式傳遞;在低語境文化中,人們的交際比較坦率和直接,大多數(shù)的信息通過語言編碼的方式傳遞。
中國文化是高語境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儒家思想強調(diào)“禮”,提倡用含蓄的語言表達,而不是有話直說,這樣不僅可以顧全交際對方的面子,也會顧全自己的面子。但是,有話不直說有時會造成長期的誤會。老葛就是一例,他受到兒子的粗暴對待后,委屈地和養(yǎng)老院里的老伙伴們訴說自己的苦惱,說怕孫子也記恨自己,總想找個機會跟兒孫解釋解釋,可老也張不開嘴。最后,當他有機會和孫子解釋的時候,他還是張不開嘴,還是沒有把當年的事說清楚,而是講了個故事:一個兒子嫌棄年老的父親總是指著麻雀問他“那是什么”,父親告訴兒子,兒子小時候就總是連續(xù)這樣問父親,而父親卻始終不厭其煩地告訴兒子“那是麻雀”。老葛通過這個故事,委婉地表達了父子親情。幸而孫子原本沒有多少對爺爺?shù)钠姡粤⒓疵靼琢藸敔數(shù)牧伎嘤眯?,如果換做是老葛的兒子聽這個故事,老葛恐怕就要白費勁了。
相比之下,屬于低語境文化的瑞典人的交際方式就是有事情就說清楚,而且越明白越好。阿朗就是這樣,自己不能做的事絕不勉強答應。在車站,一個蠻不講理的年輕人讓他幫著照看行李箱,阿朗因為要趕長途汽車,堅決地說“不行”,而不是為了面子,寧愿誤了車也要等那個年輕人。阿朗教導陷入愛情的年輕人要自己去爭取,要現(xiàn)在就勇敢地走過去,直接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因為阿朗一生中都是這樣有什么就說什么,所以,他從未受過老葛那樣的委屈。
中國文化是集體主義和高語境文化,傳統(tǒng)思想深厚的中國老年人往往為了家庭和睦而委曲求全,孩子是否孝順對中國老年人的幸福感影響巨大。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瑞典文化是個體主義和低語境文化,其文化里沒有“孝”這個概念,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孩子沒有任何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使得中國人接觸到很多外國文化,我們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應該做到“文化自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即,我們雖然可以批判地借鑒外國文化,但是,絕對不能盲目地接受外國文化。在對待外國文化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到的是“各美其美”,即首先要認同、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之一“孝道”堅決不能丟掉。在全國上下都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年輕人和中年人要以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盡其所能尊敬老人、愛護老人,盡量不要讓《飛越老人院》里表現(xiàn)的對老年人的漠視等事情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