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破解植物光合作用 有望使作物產量提高40%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首次證明,通過修復光合作用中的常見“故障”,作物的產量可以提高約40%。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表明,優(yōu)化植物的光合效率可以顯著提高全球糧食生產力。為了對抗光呼吸的能量成本,一組科學家致力于設計更有效和更短的光呼吸途徑。研究工作基本上在植物細胞內創(chuàng)造了替代途徑,過兩年多的實際測試,發(fā)現經過改造的作物比常規(guī)作物長得更高,速度更快,生物量高出40%。(新華網)
中國科大在少層黑磷的化學功能化及穩(wěn)定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上峰、楊金龍、季恒星等課題組合作,在少層黑磷的化學功能化及穩(wěn)定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通過疊氮化合物與少層黑磷納米片反應,成功實現了五配位共價功能化少層黑磷納米片,顯著提高了其在水中的穩(wěn)定性,效果優(yōu)于文獻中報道的其他化學功能化方法。少層黑磷作為一種新型二維材料,具有帶隙隨層數可調、載流子遷移率高的特點,在能量轉換和存儲、催化、生物醫(yī)藥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中國科學院網)
小麥基因組測序 為第三代育種繪制“高清地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發(fā)表于期刊《自然》的論文稱,該所研究團隊已完成小麥A基因組測序和染色體精細圖譜繪制。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中,水稻和玉米基因組測序已相繼完成,極大推動了這兩大作物的基礎和分子育種研究。但是,因小麥基因組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緩慢,制約了小麥功能基因組學與品種改良研究。小麥基因組測序的完成,尤其是精細圖譜的獲得,將為小麥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提供重要的平臺。(《科技日報》)
日本推出自動駕駛水稻插秧車日本推出名為YR8D A的新型柴油工具,通過內置10.1英寸防水平板展開無線編程和監(jiān)控。它可以在Linear(線性)和Auto(自動)模式下運行。Linear模式下,插秧車會在稻田中以直線的方式自動移動,轉向時需手動駕駛;在Auto模式下,則保持完全的自動駕駛。它的插秧機制還會根據地形的高地自動上下移動。(科普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