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松
春節(jié)將至,不知現(xiàn)在還有多少家庭保留著在這樣的團圓節(jié)拍攝一張“全家福”的傳統(tǒng)。對普通人來說,給家人拍照主要是為了聯(lián)絡感情或寄托思念;而對于一些攝影師來說,拍攝,就意味著用鏡頭在思考,為家人拍照,是在用這“另外一只眼睛”觀察那些因為太過熟悉反而常常會忽略的人與事,探索人與人之間最親密的關系。這些看上去十分“另類”的家庭照,除了讓人感覺到親情的柔軟,更會引發(fā)關于生命本質的長久思考。
森友治1973年生于日本福岡縣,畢業(yè)于北里大學畜牧獸醫(yī)系畜牧系,主修“豬行為科學”,畢業(yè)后卻陰差陽錯做了一名家具設計師。他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宅”,攝影完全是自學的。
森友治2002年開始拍攝《達卡日記》(Dakafe Diary),記錄自己和家人——妻子、兒子、女兒還有寵物小狗——的日常生活,并將照片發(fā)布在博客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雖然更新頻率不高,但最多時每天有近3萬人訪問他的博客。
森友治會用鏡頭捕捉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jié),他拍攝的照片沒有強烈的對比和色彩,也沒有復雜的構圖,卻充滿著快樂、幸福的力量。有人說,森友治的作品就像融化了的奶糖,不僅有奶糖化開時的柔和色彩,更有一種四溢的淡淡的甜蜜。森友治的表達方式看似樸素、清淡,卻恰到好處地襯托出了家人之間濃郁的情感,一家人的瑣碎日常,卻讓旁觀者看得心生向往。能看見并捕捉這樣的人間風景,想必是擁有一顆溫暖而歡喜的心。
《達卡日記》曾被選為2006年度博客大獎攝影門類的最佳博客,2013年之后,森友治接連幾年都沒有發(fā)布新作,最近才又開始恢復更新。之前博客的內容已經被編輯成書,在世界各地出版。
澤德·尼爾森(Zed Nelson)1965年出生在東非的烏干達,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學獲得攝影和電影學位,現(xiàn)在倫敦工作和生活。
作為攝影師,尼爾森經常會在世界上某些最為險惡的地帶工作,他常常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反思當代的社會問題上,比如整容、槍支泛濫等社會熱點,都屬于他拍攝的范疇。他的足跡曾經遍布五大洲,拍攝過形形色色的人物,比如巴西的拳擊手、威爾士的礦工、法國的外國軍團、現(xiàn)代三K黨……他認為自己的職業(yè)是“試圖理解什么使我們成為人類”。
1991年,尼爾森一個朋友的妻子懷孕了,尼爾森計劃等寶寶出生后,每年在同一天、在相同的背景和燈光下,為這一家三口拍攝一張全家福,畫面中不帶任何多余的元素,只能看到時間給人帶來的變化。這一拍,就是27年。
尼爾森為照片中一家三口的肢體語言而著迷,特別是那個成長中的男孩。起初,男孩會與母親更親近,然后開始變得獨立,之后越來越向父親靠近,甚至會模仿父親。生命的循環(huán),在照片中被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
菲利普·托勒達諾(Phillip Toledano)是一名出色的攝影師,常年為美國各大雜志和商業(yè)公司拍攝照片。2006年,他開始用相機記錄母親去世后,96歲高齡的父親生命中最后的時光。
菲利普·托勒達諾的父親愛德華·托勒達諾(Edward Toledano)1910年出生于紐約,20世紀30 年代,外表英俊帥氣的他作為一名影星在好萊塢脫穎而出,曾在電影《陳查理的秘密》中扮演一個很酷的殺手。后來他離開了演藝圈,并在“二戰(zhàn)”時期前往北非,在那里結識了一個美麗的摩洛哥姑娘,她就是菲利普的母親。菲利普是獨子,他降生的時候,愛德華·托勒達諾已經58歲了。
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度過了幾十年,直到2006年9月的一天,菲利普的母親意外死亡。此時他才發(fā)現(xiàn),父親的老年癡呆癥遠比他想象中嚴重,他帶父親去參加母親的葬禮,回家后,父親每15分鐘就會問他一次媽媽在哪里,他不得不一遍遍地解釋說她已經去世了,父親卻震驚地問為什么沒有人告訴他、為什么不帶他去參加葬禮。菲利普意識到,母親的死,是他們父子倆無法提及的傷痛,于是告訴父親,母親去了巴黎,照顧生病的哥哥。
菲利普用相機記錄下與父親相處的最后3年時光,并由此重新認識了自己的父親——父親的年輕時代,父親作為一個人而不是家庭角色的魅力,以及父親對他和母親的愛。同時,他也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以前對“愛”的認識是多么貧乏。他將這段經歷視為上帝賜予他的一份厚禮。
2008年夏末,菲利普·托勒達諾在DaysWithMyFather.com網站上發(fā)布了自己的這一攝影項目,并沒指望有人會關心。令他驚訝的是,網站每天的訪問量有數千次,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攀升,迄今為止,已有超過120萬人訪問過這個網站。菲利普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數以千計的電子郵件,發(fā)件人中,有經過多年沉默、想要重新與父親聯(lián)系的兒子,也有父母去世卻沒有機會和他們說再見的孩子。人們告訴菲利普,他發(fā)布的那些照片是如何改變了他們與自己父母的關系。菲利普則回復他們說:打電話給你所愛的人,把他們對你的意義告訴他們,包括你的父母、祖父母或是兄弟姐妹,別等,我保證,你不會后悔的。
美國攝影師安杰洛·梅倫迪諾(Angelo Merendino)的作品《一場我們沒有選擇的戰(zhàn)爭》(The Battle We Didn't Choose),講述的是他新婚不久的妻子患上癌癥,二人一起與癌癥斗爭的故事。對他來說,這些照片不僅記錄了他和妻子的愛,也能喚起人們對癌癥的關注。
Father to Son是美國女攝影師克里斯汀·施密德(Kristen Schmid)的一個拍攝項目,以自己的丈夫和兒子為拍攝對象,從身邊最親密的人入手來觀察親情關系的形成,又從家庭中游離出來,通過相機捕捉兩代人之間的微妙關系,探索這段關系的建立和變化。她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透過鏡頭,她看到了很多生活中被忽略的一面。
《家庭日記》(Familiy Diairies)是羅馬尼亞女攝影師安德烈亞·高婭(Andreea Goia)的一個私人拍攝項目,她通過膠片來記錄自己兩個孩子的成長,整組作品對光和影調的控制尤為出色。
美國攝影師莎莉·曼(Sally Mann)1951年出生在弗吉尼亞州的列克星敦,父親在她16歲時便開始教她使用大畫幅相機,她在大學期間開始徹底沉迷于攝影,但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正式的攝影培訓。
莎莉·曼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一系列兒童的親密肖像。這些充滿抒情味道的黑白照片是從1984年開始拍攝的,用的是8×10英寸的古董相機,照片中的孩子是莎莉·曼的兒子和兩個女兒。在一些照片中,孩子們擺出了與實際年齡不相符的成人姿態(tài)。
莎莉·曼說:“我們正在講述關于什么是成長的故事,這是一個復雜的故事,有時我們試圖接受盛大的主題——憤怒、愛情、死亡、感性和美麗?!彼⒉换乇芡陼r代黑暗或禁忌的一面,在許多作品中,她承認兒童時代已經存在性行為,并通過捕捉孩子赤裸的身體來暗示成人的知識。
莎莉·曼1988年出版的《少女肖像》引起了一些爭議。這些圖像“捕捉到青春期女孩的混亂情緒和成長階段不經修飾的表情,賦予它們一種戲劇性,讓讀者沉思”。有評論家認為莎莉·曼拍攝的一些裸體兒童照是兒童色情照片,莎莉·曼則認為,這些照片表現(xiàn)的內容,是通過一個母親的眼睛真實看到的,是自然的,她從鏡頭里看到了孩子們赤裸裸的快樂、傷心和憤怒。
瑪莎·弗萊明-艾夫斯(Martha Fleming-Ives)2010年畢業(yè)于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攝影專業(yè),目前在母校任教。她的攝影作品一直致力于呈現(xiàn)那些支撐我們生活的情感與信念,以及一些發(fā)生重要轉變的瞬間。
艾夫斯的作品《覺醒時刻》(The Waking Hours),反映了她的父親2010—2013年間“介于自然流露與人為修飾之間”的生活場景。她父親做了35年的教會牧師,在即將退休時陷入了情緒的漩渦,感覺喪失了自我,變得像孩子般脆弱,行為也難以捉摸。人內心的沮喪不會輕易表露,也不容易被他人感知,我們最熟悉的人,可能會因為情緒問題而變得陌生。艾夫斯決定,用相機觀察、拍攝父親這種脆弱的情感狀態(tài)。
艾夫斯從小就看慣了父親坐在桌前研讀《圣經》,長大后,她意識到,教會在很多方面都類似一個舞臺,父親則是表演的中心。艾夫斯拍攝的照片中,有時父親是站在空曠的教堂前,表情摻雜著驕傲與恐懼,也有時父親是在洗浴、打盹、獨處,明明都是平靜的日?;顒?,卻讓人感覺到他內心的紛亂與掙扎?!队X醒時刻》表現(xiàn)了一個父親的兩面,也反思了家庭和宗教在當代美國文化中的重要意義。
艾夫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尤其是家人之間——我們在對最親近的家人感到愛與自豪的同時,也會感到憤怒和沮喪。我希望這些作品能展現(xiàn)出日常生活中的復雜情感?!北M管帶有一些晦暗的情緒,但艾夫斯的這組作品真實表達了她對父親真摯的愛,以及她為了了解父親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