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齊紅+吳葉
伴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核心素養(yǎng)”成了教育界關注的熱點話題,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如何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著眼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一個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課堂教學,從目標上看,關注學生的成長,把學生當作真正意義的社會人來培養(yǎng),關注激勵,喚醒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把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能力及今后的行動力;從過程上看,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求下的課堂必須是有“情義的課堂”。
一、釋放教學情感—為提升政治認同鑄造靈魂
思想政治課堂是人的課堂,當然也應該是有情感的課堂。課堂有了師生情感的參與、融入與共鳴,才具有人性,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靈性,才能塑造思想政治課堂的靈魂。這也是提升學生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終極目標。
富有情感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應該具有兩方面的情感感染力。一方面是教師自身的情感感染力。教師本身情感豐富,就會在課堂上掀起情感高潮,為情感課堂的構建助力。例如,在一次“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公開課上,教師富有情感地講述火燒圓明園的歷史,學生靜靜地聽著,感情迸發(fā),熱淚盈眶。另一方面是借助學生生活資源引發(fā)師生共鳴,以增強學生的情感歸屬。例如,在教學“樹立正確的就業(yè)觀”時,有的學生對“職業(yè)平等觀”提出質疑。當被問到“你以后愿意去當清潔工嗎”這個問題時,很多學生表示不愿意,因為清潔工工作環(huán)境差,收入低。這時候,教師朗誦詩歌《女清潔工》—“不要當面對她們說高尚/不要給她們鮮花和掌聲/凌晨四點/是她們工作的時間/家有兒女/她們是母親/是夢中的一棵草/前面是城市/后面是鄉(xiāng)村/請原諒她們蕩起的塵埃/請慢下腳步/給她們燦爛的微笑/她們是城市最早的動詞/與時裝無關/她們卑微/貧瘠/不認識寶馬/她們是鄉(xiāng)下的代名詞/收完玉米/走向城市/因為一雙粗糙的手/彎下了腰/不要談論她們的身世/她們的兒女/是城市的兒女/她們的一滴汗/是城市的一朵花”。教師通過深情的朗誦,讓學生在情感上接受清潔工,樹立熱愛勞動、尊重他人的良好思想品德,也讓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情感教育,加深對不同職業(yè)的理解和認同。
二、樹立教學情懷—為培育理性精神提供營養(yǎng)
高中思想政治課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精神,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綜合,形成理性認識,探尋事物的本質。
生活現(xiàn)象紛紛擾擾,各種關系錯綜復雜,要想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認識及解決問題,必須要有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樹立教學情懷,要求課堂有包容之心,能理解多樣和差異。多一點關愛,少一點漠視;多一點公平,少一點歧視;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諷刺;多一點等待,少一點急躁;多一點寬容,少一點偏狹。要將傳統(tǒng)傳授知識的課堂打造成激發(fā)學生智慧的樂園和師生思維碰撞的“硅谷”。要通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追求真理的能力和品格,教給學生追求智慧的勇氣和方法,培育學生的理性精神,為學生將來進入社會解決復雜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貨幣的職能”時,有學生提問:“網(wǎng)購中通過支付寶完成交易的貨幣,執(zhí)行的職能是支付手段還是流通手段?”很多學生認為是支付手段,原因是網(wǎng)購中是錢貨分離的,先交錢后拿貨,而流通手段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作為教師的我沒有急于作出解釋,而是找兩個學生來表演購物場景:售貨員把貨物拿給顧客,顧客把錢放在柜臺上,售貨員再從柜臺上拿起錢入賬。師問:“這里的貨幣行使什么職能?”學生都認為是流通手段。師再問:“錢貨分離了嗎?”多數(shù)學生說“沒有分離”,也有學生說“分離”。接著問:“分離了多久?”學生笑著說:“一秒鐘。”再問:“如果售貨員再收錢入賬,貨幣的職能會變嗎?”通過不斷地追問和思考,學生終于明白了錢貨分離不是貨幣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本質區(qū)別,而僅是表現(xiàn),兩者的區(qū)別體現(xiàn)在“賒賬買賣”中,只有建立在“賒賬買賣”之上的錢貨分離交易過程中的貨幣執(zhí)行的才是支付手段。
學生在探尋事物本質的過程中所提出的質疑可能嚴謹也可能荒誕,讓學生充分表達、在蹣跚中成長也許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不要怕浪費時間,教育是慢的藝術,耐心是培育學生理性精神的充分營養(yǎng),學生的能力展現(xiàn)終將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養(yǎng)成法治意識尋找抓手
法治意識的養(yǎng)成不是僅靠對法律條文的講解和記憶就能實現(xiàn)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課程雖然沒有安排專門章節(jié)系統(tǒng)講述法律知識,但是滲透在各個章節(jié)的法治教育素材卻很豐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境,設置相關教學問題,以案說法,讓學生在情境、問題的探究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養(yǎng)成。例如,在教學“政府的權力:依法行使”時,教師播放《貧困縣的大項目》視頻,設計基于生活情境的探究活動:
任務一: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qū)在征用土地時,違反了哪些規(guī)定?什么是依法行政?
任務二:課堂大討論。按角色不同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農民代表、政府代表、專家組、人民代表。各方針對區(qū)政府的不合法行為可能帶來哪些危害進行討論,并歸納出依法行政的意義。
任務三:你認為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qū)在征用土地時應如何依法決策?
任務四:有網(wǎng)友說“什么都按中央政策辦,地方就沒有權力可言了,也達不到因地制宜的效果”,請評析這一觀點。
通過以上真實案例的探究,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完成了一系列教學任務—什么是依法行政?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樣做到依法行政?對依法行政的各種片面、反面觀點怎么看?這一系列的情境探究引領學生法治意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使他們的法治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以養(yǎng)成。
四、激發(fā)教學情趣—為踐行公共參與搭建舞臺
公共參與就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有序參與公共事務、承擔社會責任、篤行公共精神的積極態(tài)度和行動?!霸偃A麗的語言也比不上一次笨拙的實踐和嘗試?!痹诋斍暗恼n程改革中,實踐育人被擺在突出位置,倡導通過社會實踐,實現(xiàn)學科理論與參與行為的有機結合。但當前大多數(shù)高中生面臨高考壓力,實踐活動的選取和開展需要家長的認可和接受,需要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在講授《經(jīng)濟生活》“多變的價格”后,我布置學生一個周末作業(yè)—陪同家長上一次菜市場,感受市場價格的變化,并制作一段微視頻用于學生參與課堂。利用學生真實的生活場景和社會體驗,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保障學生的參與權和表達權,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敢說、有話會說。這是一種“與學生利益結合”的學生愿意也“可以做到的參與”。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要想方設法促成友好合作和良性競爭的課堂機制,創(chuàng)設生生互動的良好學習環(huán)境,可以通過改善教室環(huán)境和教學氣氛,使學生逐漸消除對課堂教學的緊張感,放松地參與教學,改變被動聽課的狀態(tài)。教師可以在適當?shù)膱龊瞎室獗┞蹲约旱娜觞c,比如對多媒體運用的不熟練等,以拉近師生距離,使學生充滿信心;教師還可以離開講臺,讓學生走上講臺,進行角色互換。例如,在講授“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時,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具有區(qū)域性,我表明自己土生土長,不熟悉但又很想知道其他地方的風土人情?,F(xiàn)在的班級,新市民很多,學生一聽,都踴躍地走上講臺,繪聲繪色地講解各自老家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我則坐到學生的座位上專心聽講。這種角色互換讓教學氣氛異常活躍。課堂也因為學生們的主動參與有了更多的笑聲和掌聲。
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我們應該只爭朝夕,堅持“以生為本”,建設有情義的課堂,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找尋合適的方式與方法,力爭實現(xiàn)政治課堂的“一路驚喜”!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素養(yǎng)基礎,使課堂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動態(tài)過程,讓學生享受真實的體驗之旅、豐盈的思想之旅、快樂的生命之旅,促進學生的自我喚醒和自我發(fā)展,實現(xiàn)學生價值觀的自我矯正,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