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蕓 伍紅艷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對空間觀念的描述是:“能夠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薄秷A柱的認識》的教學設計在充分表達這種空間觀念的同時,做到了全面落實“形式與內容相統(tǒng)一、賞識與審視相統(tǒng)一、參與與探究相統(tǒng)一、知識與能力相統(tǒng)一、創(chuàng)新與科學相統(tǒng)一”的教學理念。
課堂片段一
師:如果要測量圓柱的高,測量哪一條最為簡單?
生:我覺得測量側面的高比較簡單。
教師指導測圓柱的高,參與分析數據活動。小組匯報:圓柱的高有無數條,它們的長度都相等。
師:圓柱的高為什么相等?誰能說說自己的理由?
生1:剛才我選擇不同的高測了三次,都是3.8厘米。
(很多同學不由地點了點頭,連連說:是的)
生2:不用測我也知道圓柱的高相等,因為圓柱兩個底面是平行的,它們之間的距離應該都相等。
課堂片段二
[操作:給圓柱配包裝。
思考:①你設計的這個包裝紙有幾部分?
②設計前你要獲得哪些數據?這些數據之間有什么聯系?
③你設計的包裝紙展開后的圖形是什么形狀?]
師:老師讓你們給圓柱配包裝,你們?yōu)槭裁醇袅藘蓚€圓形和一個長方形?
生:兩個圓形是上、下兩個底,一個長方形是圍在側面的那部分。
師:哦,這兩個相同的圓是上、下兩個底面,這個長方形做側面(師邊說邊將兩個圓重疊比較,又將長方形在筒裝餅干的側面圍一圍)??墒沁@個長方形好像有點不配,為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匯報:長方形的長要和底面周長相等才相配。課件動態(tài)演示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課堂片段三
[操作:用一張長方形的紙形成一個圓柱。
思考:①觀察形成的圓柱,長方形的長變成了什么?寬變成了什么?
②還有其他方法用這張長方形紙和身邊的材料創(chuàng)造出圓柱嗎?]
師:這里有一張長方形的紙,你能用這張長方形的紙做成一個圓柱嗎?(此時學生不約而同地拿起長方形紙卷了起來)
師:仔細觀察你卷的圓柱,思考一下,長方形的長變成了什么?寬變成了什么?
生:長方形的長變成了圓柱的底面周長,寬變成了圓柱的高。(說完后這位同學又把卷成的圓柱展開,反復幾次向同學證明他的觀點)
師(反問):是不是只有長方形紙可以卷成圓柱?正方形呢?
(學生沉思了一下,有同學把剛才的長方形紙裁成正方形紙,卷了卷)
師:剛才看到同學們把長方形裁剪成正方形后也能卷成一個圓柱,我就想把我的長方形裁剪成平行四邊形,想問問同學們,它能不能卷成一個圓柱?
師生共同完成操作活動,找到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
本節(jié)課中,在學生想象和操作之后,及時介入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如:高的變化,圓柱側面展開圖,動態(tài)圓柱形成等。動畫的視覺沖擊直接引發(fā)學生空間想象,使圖形教學更具數學味,也使學生頭腦中建立起來的圓柱模型更清晰、更準確。在這樣的高品質課堂里,學生在操作活動中信心十足、主動性強,潛能得到開發(fā)、自信得到穩(wěn)固、意志得到鍛煉、個性得到張揚。
(作者單位:孝感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