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 振
在稽考《古琴疏》這一著作的版本、成書年代及撰者等信息之時,發(fā)現(xiàn)多處文獻所載不同,頗為攪擾,梳理如下。《琴書存目》收錄《古琴疏》有二:一為第三卷載《古琴疏》(草元雜組本):不著撰人名氏,說郛有明虞汝明《古琴疏》,乃別一書①;一為第四卷載《古琴疏》(說郛本):明虞汝明撰②?!吨袊魳窌V志》第1286條例載:《古琴疏》,宋,虞汶明編,說郛本③?!吨袊魳肺璧笐蚯嗣~典》第4119條例載:虞汝明,明代,身世不詳,善琴,著有《古琴疏》,見說郛④。據(jù)查福建省圖書館古籍藏書《古琴疏》為一卷,宋代,虞汝明撰(說郛本)⑤。等等。
那么,由以上所載信息可得關(guān)于《古琴疏》幾點疑惑:《琴書存目》中所載前者《古琴疏》撰者為何?與后幾者是相同或是不同?《古琴疏》撰者之朝代是明代還是宋代?《古琴疏》撰者是虞汝明,或是虞汶明?討論如下:
經(jīng)過耙梳、考證,筆者認為,《琴書存目》所著錄《古琴疏》的說郛本與草元雜組本應是同一本著作,只是刊印的“版本”不同,因后人對其內(nèi)容進行增訂而致有所差異。故以上所言《古琴疏》為兩本著作乃為周氏之誤。原因有五:
(1)因前人在編撰書籍之時,史料難以搜集,故信息難免有失準確,且周氏有類似錯誤不止于此,如:周氏在《琴書存目》中認為,《陽春堂琴譜》《太古正音》二著為異書,但實應為一書,均是張大命所著;又如《琴集歷頭拍簿》《琴歷頭簿》亦為同書,均被其作為異書收錄于《琴書存目》⑥。
(2)為了更加清晰辨別兩個“版本”中《古琴疏》所載內(nèi)容之差異,筆者將兩個“版本”中相關(guān)信息分別制成表格(如表格1、2),因《古琴疏》內(nèi)容是按古琴事件逐條記載,故表格是以編其序號、“琴事”中相關(guān)人名及其歷史朝代三者構(gòu)成。
表格1. 沈琯《琴學正聲》中《古琴疏》內(nèi)容增訂前信息統(tǒng)計表
通過內(nèi)容方面來判斷,筆者將多處《古琴疏》進行比對,發(fā)現(xiàn)《古琴疏》兩個“版本”的差異為:一個版本是另一個版本的增訂版,亦即兩個版本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是完全相同,其中一個版本對另一版本增訂了部分內(nèi)容。如福建省圖書館館藏古籍《古琴疏》(下文簡稱“版本1”)與沈琯《琴學正聲》⑦收錄的《古琴疏》(下文簡稱“版本2”)即為兩個“版本”,后者對前者《古琴疏》內(nèi)容進行增訂。兩“版本”相同內(nèi)容為:所見《古琴疏》著中內(nèi)容皆有一段簡短的序言“余少好書,復好琴,至老不衰。近尤喜觀《虞初》《夷堅》家言,中有琴事……”;以及正文內(nèi)容“伏羲時,嬰?貢梓,帝命下相柏皇,斫而為琴。一曰丹維,二曰祖床,三曰委文,四曰衡華?!敝痢把Φ乱羯鷷r有人送琴,銘曰德音。下又有五字,曰‘天水趙耶利’,故小字天水,名德音”,一共記載有五十一條例。所增訂版本中的增訂內(nèi)容為:“齊桓公琴:一曰鳴鹿,一曰循況,一曰濫脇,一曰自鳴,一曰空中?!敝痢奥和跹u八寶灰琴,編年紀號,備極精工?!彼栽鲇喓蟮摹豆徘偈琛穬?nèi)容共有六十七條例,增訂版本內(nèi)容多出了一十六條例,是兩個“版本”之不同。
13 祝牧 東周 39 戴仲若 晉朝14 無虧 東周 40 王敬伯 晉朝15 無 無 41 王韶之 晉朝16 秦惠文 東周 42 王鸞 北魏17 荊軻 東周 43 沈滿愿 南朝梁18 無 無 44 吳邁遠 南朝宋19 司馬相如 西漢 45 何仲弘 南朝宋20 張安世 西漢 46 虞龢 南朝宋21 趙飛燕 西漢 47 虞炎 南朝齊22 張機(張仲景) 東漢 48 梁武帝(蕭衍) 南朝梁23 韋玄成 西漢 49 柳文暢 南朝梁24 崔駰 東漢 50 徐修仁 南朝梁25 桓驎 東漢 51 薛德音 隋朝26 建武十一年 (載年份) 東漢
表格2. 《古琴疏》版本增訂之內(nèi)容信息統(tǒng)計表
(3)在正文之前的短序中可以得知,著者將彼時撰寫版本內(nèi)容的時間進行介紹,為“始于伏羲,終于六代”。由表1我們可以看出“版本1”時間確是起始于三皇五帝時期的伏羲,還載“三代時期”、漢、晉、隋及唐代,最終止于“六代”,其中需要說明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其雖為宋朝開國皇帝,但生卒于“六代”與宋朝相交之際,故著者將此條例算作“六代”之事。由表2可以看出“版本2”增訂的一十六條例內(nèi)容的時間不僅有“六代”之前,共一十二條例,如東周三條、西漢一條南朝三條及唐朝四條等等;還增訂了所謂“六代”以后之內(nèi)容,如元朝“鮮于伯機”與“毛敏仲”兩條,等等。由此我們可知:“版本2”將“版本1”止于“六代”的時間擴展至明代。
(4)著者在短序中還表明了自己的期望:“庶幾有博雅君子續(xù)而補之,禆其弗逮,非高山流水間一暢事乎?!奔粗呦MW多識之人能夠?qū)ζ渌豆徘偈琛愤M行“禆其弗逮,續(xù)而補之?!比欢ㄟ^以上論述,筆者認為,增訂的一十六條內(nèi)容正是“博雅君子”得原著之啟示,而后“續(xù)而補之”所為而致。
(5)筆者遍查琴學、琴律及琴論等相關(guān)文獻,加之多方搜集并無他處有對不著撰人名氏《古琴疏》(草元雜組本)記載及考論,僅有周氏如此載之。
基于以上幾點討論,筆者認為,周氏所言《古琴疏》的“草元雜組本”與“說郛本”應為同書,唯內(nèi)容有所增訂;其它著作中記載不同《古琴疏》,亦均為同書不同“版本”而已。故唯有一本《古琴疏》,別無異書,唯獨有無增訂內(nèi)容之差異。
那么,《古琴疏》之成書年代又為何?不同有下:周氏認為《古琴疏》為明代;《中國音樂書譜志》載為宋代;福建省圖書館古籍藏書亦載為宋代,等等??季堪l(fā)現(xiàn),筆者以為,其成書年代應為宋代,增刊年代為明代或明代以后,原因有三:
(1)由前文討論已知,“版本1”所著內(nèi)容時間為:始于伏羲,終于六代,“版本2”所著內(nèi)容時間由“六代”擴增至明代。增訂內(nèi)容中屬明代的有:“明,劉青田,製蕉葉琴”“潞王製八寶灰琴,編年紀號,備極精工”,其中,劉青田是明朝開國元勛劉基,潞王即朱翊镠,乃明穆宗朱載垕第四子。就《古琴疏》成書年代宋、明兩朝之爭而言,“版本1”時間為終于六代,由所載人物可知均在六代之前,如薛德音、徐修仁、柳文暢、梁武帝等等,加之其中所載第三十七條例相關(guān)人物為“宋太祖”,故筆者認為,“版本1”多為宋代所著,即成書年代為宋代。值得反問的是,倘若其成書年代為明代,其所載內(nèi)容時間又為何只止于六代,卻不載六代以后宋、元、金、遼及明朝等幾個時期的內(nèi)容?筆者認為,些許古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其只見增訂的“版本2”所載內(nèi)容時間止于明代,且不知增訂前的“版本1”,故而將增訂內(nèi)容中明代錯誤的作為《古琴疏》成書年代。而因為增訂內(nèi)容的有無將時間刊定錯誤,這也與前文所言著者“禆其弗逮,續(xù)而補之”之期望相吻合,即后人見著者在短序中所言期望,故增刊之,而增刊年代應為明代或明代以后。而此處恰也解釋了《古琴疏》成書年代為何有宋、明兩代之爭。
(2)于《古琴疏》短序后均著有“吳郡虞汝明識”或“吳郡虞汝明”字樣。其中,“吳郡”是指以今蘇州為中心的行政區(qū)劃,歷代有所不同:“楚漢之際分會稽郡置吳郡。漢武帝后廢。東漢永建四年(129), 復置吳郡…… 隋開皇九年(599)改吳州為蘇州……大業(yè)初又改蘇州為吳州,又改吳郡……宋政和三年(1113), 升蘇州為平江府?!雹嘀撩鞔K州一名沿用至今,并且再無官方將其改為吳郡。所以,宋朝及宋朝以前仍舊延用將今蘇州稱為吳郡的習慣,且有大量著述為證,如范成大《吳郡志》、羅處約《吳縣圖經(jīng)》、朱長文《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及宋人李洪詩詞《送錢進思粹吳郡》等等。故筆者認為,此處“吳郡虞汝明識”中的“吳郡”亦可以佐證《古琴疏》成書年代為宋代,而非明代或他朝。
(3)周氏編撰《琴書存目》是按歷史朝代將其分為不同章節(jié),分別是:卷一為周代至隋代;卷二為唐代;卷三為宋代,卷四為元、明兩代,卷五、六清代至民國時期。而周氏將“草元雜組本”收錄于卷三,即傾向性地認為,其成書年代為宋代,將“說郛本”收錄于卷四,即更加傾向認為,其成書于明代。由以上討論又知《古琴疏》成書年代為宋代,而非明代,其應該是增刊于明代。故筆者認為,周氏所言“草元雜組本”與“說郛本”的成書年代應同為宋代,兩者僅為《古琴疏》的不同版本而已。由此著誤也可得知周氏并未目睹所言不同版本的《古琴疏》,亦可知其并未考證、辨析不同版本之異同,故致以上之誤。
所以清晰可得出,《古琴疏》成書年代應為宋代,增刊的時間應為明代或明代以后。
《古琴疏》撰者是虞汝明?或是虞汶明?“汝”“汶”兩字形態(tài)相似,恐為后人引著或收錄疏忽著錯,而后訛傳,加之經(jīng)過以上言證及以古籍為證,清晰可知,《古琴疏》撰者應為虞汝明,而非虞汶明,此處為《中國音樂書譜志》之錯誤。
經(jīng)步步辨析,可以推導出:《古琴疏》唯有一本,其作者應為:宋代虞汝明,增刊時間為:明代或明代以后;以上“版本1”內(nèi)容之時間為“始于伏羲,終于六代”,共五十一條例,“版本2”增訂內(nèi)容之時間擴至明代,增訂內(nèi)容共一十六條例。
注 釋
①周慶云《琴書存目》(烏程周氏夢坡室版),1914年版,卷三,第34頁右。
②周慶云《琴書存目》(烏程周氏夢坡室版),1914年版,卷四,第3頁左。
③《中國音樂書譜志(增訂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頁。
④曹惆生《中國音樂舞蹈戲曲人名詞典》,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222頁。
⑤福建省圖書館古籍藏書,清順治間宛委山堂刻《說符》本。
⑥囿于篇幅有限,筆者將另文對《陽春堂琴譜》《太古正音》與《琴集歷頭拍簿》《琴歷頭簿》異、同著作進行考證、討論。
⑦《琴曲集成》第1冊,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3—93頁。亦為南京圖書館古籍藏書,清康熙香度樓刊本。
⑧呂志毅《范成大〈吳郡志〉——吳地定型方志的界碑》,《黑龍江史志》,2003年第6期,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