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超
在探索海洋世界方面,中國古代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新唐書》記載的“廣州通海夷道”遠至非洲。當然,最有名的是鄭和七次下西洋,《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航海圖集,其中明確標明了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在鄭和之前,元代還有個叫汪大淵的航海家,他寫了一本書,名叫《島夷志略》,記載了他海外游歷的見聞,其中就包括菲律賓,也包括現(xiàn)在的澳大利亞。
汪大淵,字煥章———這是一組從字面到內(nèi)涵上都足夠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名字?!盁ㄕ隆倍只蛟S取自《論語·泰伯》中“煥乎其有文章”一語。遺憾的是,名字雖然流傳下來,但名字的主人卻生平事跡不詳,甚至連確鑿的生卒年月、出生地也無從得知,后人考證其出生于1304年。雖然號稱“西江”“豫章”人,但各個版本的南昌方志中,仍舊找不到他的名字、事跡或詩文。究其原因,可能汪大淵作為民間航海家,其個人的經(jīng)歷難入古代官史。不過,但他的《島夷志略》被《四庫全書》收錄,這給后人研究中國古代的航海事業(yè)提供了難得的素材。
汪大淵的海上旅程,或許和同時代千百位在海浪中謀生的人沒什么本質(zhì)區(qū)別。不同的是,汪大淵懷著不同尋常的好奇心,用文字記錄下各種詭異。于是,他的《島夷志略》充滿了“可怪、可愕、可鄙、可笑之事”。汪大淵自稱這些事情:“皆身所游覽,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p>
身世不明的小人物
汪大淵名列中國航海史、中西交通史等領(lǐng)域,是中國地理學(xué)史上不得不說的地理學(xué)家兼航海家。
但是,關(guān)于汪大淵的生平事跡,只是隱約見于《島夷志略》的序跋和正文片段中。汪大淵是小人物,明代官修《元史》中沒有傳記,甚至不愿意在他的名字上浪費筆墨。在修撰正史的這幫筆桿子看來,汪大淵和身邊的阿貓阿狗一樣,都是不值得書寫的小人物。
因為是小人物,所以汪大淵以與大人物交往為榮,未免要借大人物的名氣抬高自己。汪大淵《島夷志略》提到的大人物有兩個。一個是給他作序的張翥(1287年—1368年),另一個是名列元代“儒林四杰”及元詩四大家之一的虞集(1272年—1348年)。
張翥的學(xué)術(shù)、詩文,在元代算得上一流,官也當?shù)米銐虼?,給汪大淵作序時還是翰林修撰,后來則官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翰林學(xué)士承旨。張翥在《島夷志略》序言中說“煥章將歸,復(fù)刊諸西江,以廣其傳,故予序之”,這里的“西江”是南昌的別稱。也就是說,汪大淵想在自己的老家重新刊刻《島夷志略》,為了擴大影響,所以請張翥作序加以宣揚。
虞集在元代文壇上的地位要遠遠高于張翥。汪大淵雖然沒有能請他作序抬高身價,但在書中“大佛山”一節(jié)提到了他與虞集的交往。不過,虞集似乎并不把汪大淵不辭辛苦帶回的珊瑚樹當回事。虞集有數(shù)部詩文集傳世,今人輯有《虞集全集》,收錄詩文過萬首,其中充斥唱酬應(yīng)和之作,但是也找不到汪大淵的名字,更沒有提汪大淵不辭辛勞帶來的奇珍異寶。
至于汪大淵的身份,有人說“他可能是一個從事海外貿(mào)易的舶商”,也有人說他“為船主或客商擔任文墨工作”。如果回到歷史場景,元代外貿(mào)船隊的人員一般包括舶商、船主、綱首、事頭、火長、梢工、碇手等。在這些名頭中,肯定有一個適合汪大淵。至于航海家、旅行家等名號,不過是今人毫不吝嗇的饋贈。
據(jù)史料記載,汪大淵的家鄉(xiāng)自唐代以來,便是造船基地和水上交通良港。唐貞觀時期,朝廷命洪州(南昌)造海船,這種船可載六七百人或500噸貨物。到了南宋,所造的“楊么車船”則可載上千人。明永樂年間,江西工匠也到南京參加鄭和“大寶船”的建造??梢哉f,家鄉(xiāng)航運業(yè)的發(fā)達,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汪大淵的奇幻漂流之旅。
漂洋在島夷世界
“泉州”這個城市和汪大淵有著解不開的淵源。元代的泉州,絕非今天這座屈居于福州、廈門之下的閩東南城市可比。泉州在元代港口中的地位首屈一指,用元代人吳澄的話說就是“番貨遠物,異寶奇玩之所淵,殊方別域富商巨賈之所窟宅,號為天下最”。馬可·波羅、伊本·拔圖塔等西方來華游歷者,均對泉州大加頌揚。
作為最大的外貿(mào)港口,元朝在這里設(shè)置市舶提舉司。伊本·拔圖塔說規(guī)模最大的中國船只“只在中國的刺桐城建造”,可見泉州是當時的造船業(yè)中心。既有專門行政機構(gòu),又有高水平造船工業(yè),泉州當然是理想的外貿(mào)港口。
傳統(tǒng)時代的外貿(mào)商船,沒有發(fā)動機,人力也無法駕馭碩大的船體,憑借的唯一動力就是風(fēng)。風(fēng)有周期性,盛行風(fēng)向隨季節(jié)變化,也就是季風(fēng)。于是,“諸處舶商,每遇冬汛北風(fēng)發(fā)船……至次年夏汛南風(fēng)回帆。”可以想象,元代某個冬天的泉州港碼頭上,在掛滿帆、拉起錨的商船上,人頭攢動中就有汪大淵的身影。
從泉州南下,順風(fēng)順水兩晝夜就可達到澎湖列島,下一站就是琉球(今臺灣)。《島夷志略》全書分節(jié)記錄了南洋諸島及印度洋沿岸的99個地區(qū)或國家。此外,《島夷志略》還附帶提及若干鄰近地區(qū)。兩者合計,全書記錄的地區(qū)或國家名稱超過220個。這些地區(qū)或國家,東起菲律賓,西至非洲桑給巴爾島。學(xué)者王成組先生對這99個地名的分布進行了分類統(tǒng)計,就范圍之廣、路程之遠、記錄之詳而言,汪大淵《島夷志略》的價值是不容低估的。在正統(tǒng)的地理學(xué)史研究中,《島夷志略》被賦予兩項發(fā)明權(quán):其一,古代中國人對桑給巴爾地理的詳細認識首推汪大淵;其二,最早使用“東洋”、“西洋”地域概念的也是汪大淵的《島夷志略》。
汪大淵給我們呈現(xiàn)出的奇幻島夷世界,是由99個區(qū)域構(gòu)成的。在王成組看來,這些區(qū)域有一些是具備通航條件的港口,剩下的似乎只是避風(fēng)港,還有極少數(shù)是大小不一的島嶼。那么,在這港口、避風(fēng)港、島嶼密布的海上,哪些島夷才有資格寫進志略呢?其實,汪大淵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只有出產(chǎn)“異產(chǎn)”,具有經(jīng)濟價值,足以建立買賣關(guān)系的地方才值得寫?!秿u夷志略》提到的眾多地名,之所以僅僅羅列名稱,原因無外乎“無所產(chǎn),舶亦不至”。有些地方,顯然是是非之地,動輒有性命之憂。但因為既有物產(chǎn)可以購買,又需要從舶商那里采購商品,所以商船不得不去,汪大淵也就不得不記錄在案。endprint
這些高風(fēng)險地區(qū)頗有幾個。例如,占城(今越南中部)“俗喜侵略。歲以上下元日縱諸人采生人膽,以鬻官家”;暹(羅),“俗尚侵掠”;重迦羅,“不事耕種,專尚寇掠”;毗舍耶,“俗尚虜掠”;龍牙門,“俗好劫掠”;昆侖,“舶販西洋者,必掠之”;喃巫哩,“俗尚劫掠”。今天活躍在亞丁灣的索馬里海盜如果讀到《島夷志略》,一定會熱淚盈眶對著鏡頭說:“原來我的前輩、我的知音都在這本書里??!”這99個地區(qū)或國家的大名單確定后,接下來就要進入細節(jié),描摹每一塊土地的個性。否則,《島夷志略》就成了干巴巴的《島夷地名錄》。
兩次遠航歷時七年
年僅20歲的汪大淵首次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jīng)海南島、占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里、莫桑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斯里蘭卡、蘇門答臘、爪哇,經(jīng)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前后歷時5年。元順帝至元三年(1337年),汪大淵再次從泉州出航,歷經(jīng)南洋群島、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峽及澳大利亞各地,至元五年(1339年)返回泉州。
在宋朝,商航分開經(jīng)營。古代的航海貿(mào)易中,船家也是貨主,到一個港口之后邊賣邊買,到下一港繼續(xù)這樣的營運方式,如此一來拉長了在港口時間。一個貿(mào)易周期要1至2年的時間。在宋朝,海外港口出現(xiàn)了駐港中國商人,他們在大食的首都巴格達開辟了中國商品市場,在阿曼灣的沒翼(蘇哈爾港)設(shè)立了儲運貨棧,在朝鮮、交趾都有中國商人駐港貿(mào)易。在泉州、廣州等港也聚集著不少番商,這些人從航海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單純經(jīng)營進出口買賣的商人。
宋朝也出現(xiàn)所謂的“番船主”也就是專門從事經(jīng)營船舶遠洋運輸?shù)慕?jīng)營人。他們替貿(mào)易商運載貨物到指定的港口,收取運費作為報酬(少部分船主也會做些買賣賺取外快)。而元朝的汪大淵屬于哪類人?我們不得而知。
在《島夷志略》中,汪大淵記載了華僑在海外的情況,例如泉州吳宅商人居住于古里地悶(今帝汶島);元朝出征爪哇部隊有一部分官兵仍留在勾欄山(今格蘭島);在沙里八丹(今印度東岸的訥加帕塔姆),有中國人在1267年建的中國式磚塔,上刻漢字“咸淳三年八月華工”;而龍牙門(今新加坡)“男女兼中國人居之”;甚至馬魯澗(今伊朗西北部的馬臘格)的酋長,是中國臨漳人,姓陳,等等。
不過,《島夷志略》所載內(nèi)容,有些估計并非汪大淵親身經(jīng)歷,而屬于傳聞。因為有的記載,即使是在玄幻小說盛行的今天,也是讓人無法相信的。
汪大淵《島夷志略》的價值,在于為我們解讀元代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提供了細致入微的標本。對《島夷志略》的解讀,無疑細化和豐富了我們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認識。我們從汪大淵的記載里看到了這樣一個貿(mào)易實況以及浩浩蕩蕩地在海上航行、在“島夷”世界穿梭開拓的中國古人形象。這個元代版的海上商路,為我們理解古代中國的地理視野提供了一個再好不過的注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