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紛爭時代的救治方略
——論先秦道家哲學(xué)的學(xué)術(shù)宗旨

2018-02-19 23:55李漢興
學(xué)術(shù)探索 2018年8期
關(guān)鍵詞:道家老子莊子

李漢興

(呂梁學(xué)院 思想政治系,山西 呂梁 033000)

關(guān)于先秦道家哲學(xué)的學(xué)術(shù)宗旨,存在各種說法??赡苁鞘芰艘恍┲型馕幕说挠绊懀藗儗Φ兰艺軐W(xué)的學(xué)術(shù)宗旨曾經(jīng)做出各種飽受爭議的理解。金岳霖先生曾經(jīng)指出:“中國哲學(xué)毫無例外地同時也就是政治思想?!盵1](P57)既然中國哲學(xué)毫無例外都是政治思想,先秦老莊道家哲學(xué)肯定不是一個例外。

一、先秦諸子的社會關(guān)懷

何以說老莊道家哲學(xué)是政治思想?弄清楚這一點必須從先秦時代的社會環(huán)境講起。如果當(dāng)時是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置身其中的人們一般無須為個人安危憂心忡忡。然而,當(dāng)時恰恰不是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而是一個生存受到全面威脅的亂世。在一個生存受到全面威脅的亂世,那些惶惶不可終日的人們迫切需要什么,這一問題不難回答。 《論語·陽貨》曾經(jīng)記載了一則著名的紀事: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孔子曾宣稱“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論語·泰伯》),他明確表示不愿與無道者共事。面對叛臣的召喚,他又怦然心動。針對孔子的反常舉動,后來的朱子曾做出解釋:“圣人見萬物不得其所,皆陷于涂炭,豈不為深憂,思欲出而救之?!盵2](P1184)至于王安石作《中牟》一詩,直言“此道門人多未悟”,[3](P754)不只是批評子路沒有領(lǐng)會孔子的意圖,更有批評某些儒門后學(xué)的意思。從整體上說,儒家有一套系統(tǒng)規(guī)劃,除了人的道德問題,他們所關(guān)心的還有社會穩(wěn)定。

儒家關(guān)心社會穩(wěn)定,道家何嘗不是如此!道家首先將當(dāng)時定性為亂世:“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莊子·天下》)至于世道“脊脊大亂”(《莊子·在宥》)的原因,道家亦有諸多思考,諸如“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三十八章》)、“人多利器,國家滋昏”(《老子·五十七章》)、“民之難治,以其智多”(《老子·六十五章》)、“禮樂遍行,則天下亂矣”(《莊子·繕性》)、“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于好知”(《莊子·胠篋》)、“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攖人心”(《莊子·在宥》),等等。在分析世道紛亂原因的同時,道家亦提出治世之道,包括“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老子·三章》)、“絕圣棄知,而天下大治”(《莊子·在宥》)、“天有六極五常,帝王順之則治”(《莊子·天運》),等等。

稱先秦諸子關(guān)心社會穩(wěn)定,并不是說他們僅僅關(guān)心社會治安。事實上,先秦諸子并不缺少理想社會追求。在先秦諸子的表述中,一個理想的社會有時被稱為“天下有道”。“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這一句顯示孔子改造人間世界的宏愿,他是如此地義無反顧,達到了不到“天下有道”決不停止的境地。究竟什么樣的世道會讓孔子愿意為之付出一生的辛苦努力?“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論語·季氏》)莊子的理想社會就是他反復(fù)提及的“至德之世”:“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nóng)氏,當(dāng)是時也,民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莊子·胠篋》)一個“結(jié)繩而用之”的世道何以備受莊子推崇?他對此的回答非常明確:“若此之時,則至治已。”(《莊子·胠篋》)不惟儒家、道家追求理想社會,法家也是如此。韓非子說:“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心無結(jié)怨,口無煩言。”(《韓非子·大體》)。從理論上說,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未必是理想社會,而一個理想社會應(yīng)該不缺穩(wěn)定。先秦諸子談理想社會,穩(wěn)定在他們看來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

哲學(xué)討論的內(nèi)容主要與哪些問題相關(guān)?其實,哲學(xué)問題在不同程度上與時代問題相關(guān)。不少人認為先秦的時代問題是自由缺失,道家哲學(xué)體現(xiàn)人們對自由的追求。不可否認,自由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但先秦時代最大的問題不是自由缺失,而是秩序缺失。正因為這一方面的原因,道家對“禮”“法”的討論一般都是圍繞社會治理而展開?!胺蚨Y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禮樂遍行,則天下亂矣”“禮法度數(shù),刑名比詳,治之末也”(《莊子·天道》),這些說法都體現(xiàn)了道家對社會治理的關(guān)注。先秦道家并沒有反復(fù)抱怨“禮”“法”是如何限制了個人自由,在這一點上他們與后來的一些魏晉士人是不同的。

馮契先生也曾指出:“歷史上的每個重要的哲學(xué)家都對當(dāng)時哲學(xué)爭論的主要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與宗旨,并從多方面進行闡明與論證,以維護自己的宗旨,駁斥別人的學(xué)說,這樣便形成了獨特的哲學(xué)體系。”[4](P13)在中國歷史上,先秦?zé)o疑是一個亂世。面對當(dāng)時的亂世,儒家講仁義道德,道家講返璞歸真,墨家講互愛互利,法家講嚴刑峻法。盡管先秦諸子都擁有自己的立場觀點,他們之間亦時?;ハ嘀肛?zé),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的學(xué)說都是圍繞某一焦點問題展開的爭論。關(guān)于先秦諸子的爭論焦點,漢初的司馬談曾有總結(jié)。在《論六家要旨》一文中,司馬談?wù)f:“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wù)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盵5](P1780)不少人認為司馬談此處所說的“道德”僅僅指漢初的黃老道家。然而,以司馬談的學(xué)問,他總不至于對先秦老莊道家學(xué)說不屑一顧,竟自將陰陽﹑儒﹑墨﹑名﹑法等先秦諸子與漢初的黃老道家一并討論!所以說,司馬談此處所說的“道德”是一個籠統(tǒng)的提法,既包括了先秦老莊道家,也包括了漢初的黃老道家。以上只是從常識上進行推理,至于司馬談所說的“道德”是否包含先秦老莊道家,關(guān)鍵要看老莊道家說了什么。如果老莊道家哲學(xué)將解決社會治理問題作為學(xué)術(shù)宗旨,那么他們也是“為治”的。

二、道家的文明反思

中國傳統(tǒng)儒家往往津津樂道“人之異于禽獸”之所在,此一所在便是文明。然而,在道家哲學(xué)中,人類文明連“雙刃劍”都算不上?!懊穸嗬?,國家滋昏……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五十七章》),老子于此指認人類的文明進步非但沒有帶來好處,反而加劇社會的不穩(wěn)定。老子關(guān)于社會動蕩的原因分析被后繼者們所接受,所以莊子也說:“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鳥亂于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于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于澤矣;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于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莊子·胠篋》)莊子指責(zé)文明,他必然主張廢棄文明:“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擲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zhí)煜轮シ?,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莊子·胠篋》)莊子主張廢棄的文明包括我們今天所說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他的主張無疑是極端的,但莊子認為借此可以做到“大盜乃止”“小盜不起”。

文明為什么會引發(fā)社會動蕩?要弄清楚莊子這一觀點,必須從他的人性理論講起。莊子所理解的人性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人的本然之性或者常性:“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莊子·馬蹄》)除了本然之性,莊子認為人還有一個極其可怕的“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莊子·在宥》)人固然是“包藏禍心”,但這并不意味著災(zāi)難始終伴隨著人類。古人處于非文明社會,生存環(huán)境極為簡單,因而能夠保持本然之性:“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 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莊子·馬蹄》)人一旦接觸文明,本然之性就會變易:“屈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天下有常然。……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莊子·駢拇》)人一旦失去本然之性,負面影響將會多方面呈現(xiàn):“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心飛揚?!?《莊子·天地》)所有這些負面影響中,最需要注意的是“趣舍滑心,使心飛揚”,這是因為一旦喪失本然之性,人將在“心”的引導(dǎo)下謀求財富、浮名、野心之類的東西,這些無盡的追求終將導(dǎo)致個人的毀滅:“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shù)子者,事業(yè)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莊子·駢拇》)莊子批判文明,其實是希望世道人心回到本初狀態(tài),以消除現(xiàn)實中的各種災(zāi)難。

關(guān)于道家對文明展開的種種反思與批判,有學(xué)者認為是出于反異化的目的:“文明進步所帶來的罪惡和苦難觸目驚心,從未曾有。人在日益被‘物’所統(tǒng)治,被自己所造成的財富、權(quán)勢,野心、貪欲所統(tǒng)治,它們已經(jīng)成為巨大的異己力量,主宰、支配、控制著人們的身心。于是,莊子發(fā)出了強烈的抗議!他抗議‘人為物役’,他要求‘不物于物’,要求恢復(fù)和回到人的‘本性’。這很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異化的呼聲,它產(chǎn)生在文明的發(fā)軔期。”[6](P179)不可否認,反異化的說法有其合理性。所謂“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莊子·齊物論》),這是批評世人無休止逐“物”。

在莊子看來,無休止逐“物”猶如被牽引的、沒有終點的奔跑,這樣的人生是可悲的。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作為哲學(xué)家的莊子不免要思考這一問題。不過,莊子的思考不局限于人生的層面,而是觸及社會動蕩的根源:“及至圣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于利,不可止也?!?《莊子·馬蹄》) 但凡逐“物”,難免產(chǎn)生各種競爭。一旦形成惡性競爭,輕則引發(fā)人與人的摩擦,重則引發(fā)嚴重的社會動蕩:“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yōu)楸I,日中穴阫。吾語女,大亂之本,必生于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莊子·庚桑楚》)所以說,莊子的文明反思,不僅僅針對人的異化,同時也針對當(dāng)時的社會動蕩。

綜括莊子的基本觀點,人類文明、人的異化以及社會動蕩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因果鏈。有了原因分析,便有了解決方案,所以道家提出“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的要求。《漢書·藝文志》曾對道家有一個簡要的概括:“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合于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xué),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盵7](P1732)這是說,道家哲學(xué)是從以往的社會政治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最終還是要服務(wù)于社會政治實踐。此外,《漢書·藝文志》又提到道家提倡“絕去禮學(xué),兼棄仁義”,此一主張意在使人內(nèi)心保持“清虛”,進而借此方式治理社會。

三、道家的理想社會追求

道家追求理想社會,這是不成疑問的。所謂“天下有道”(《老子·四十六章》)、“小國寡民”(《 老子·八十章》)、“至德之世”“建德之國”(《莊子·山木》)、“道德之鄉(xiāng)”(《莊子·山木》),這些不同的提法都體現(xiàn)了這一點。道家之所以反復(fù)論及理想社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不相信僅僅憑借個人的努力可以徹底解決個人安全問題,莊子那個“吾將處于材與不材之間”的著名故事所要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意思:在一個紛紛擾擾的亂世,個人無論選擇“材”還是“不材”都是靠不住的,只有生活在“道德之鄉(xiāng)”,才能真正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馮友蘭先生也說:“為了保全自己不受損失,道家各派想出了許多辦法。從楊朱到莊周,這些辦法越來越精細,也可以說是越來越?jīng)]有辦法?!盵8](P411)道家并不相信孤獨的個體僅僅憑借一己之力量就可以保全自己,而建構(gòu)一個理想社會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道家追求理想社會,不只是要拯救人的生命于危難之際,更是要實現(xiàn)人的“逍遙”。人如何才能“逍遙”,王夫之對此有所闡釋:“逍者,向于消也,過而忘也?!盵9](P1)人生在世不能糾結(jié)一些無意義的東西,否則將難以自拔。莊子反復(fù)提到“忘”,包括“坐忘”“無不忘”等,這其實要求人們超脫。然而,實現(xiàn)“逍遙”又不是一個“忘”字就能徹底解決問題,所以,莊子一再強調(diào)外在條件:“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fēng)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莊子·逍遙游》)不同的理想追求往往以不同的外在條件為前提,故《逍遙游》篇稱:“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痹凇跺羞b游》篇,莊子曾提到“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這屬于“逍遙”的外在條件。

從本質(zhì)上說,莊子的“逍遙”所需要的外在條件就是一個簡樸的社會。莊子為何強調(diào)這一外在條件?這與他的人性理論相關(guān)。前文已有所述,人本來就是“包藏禍心”的,這屬于莊子人性論的一個方面。古人“食于茍簡之田,立于不貸之圃”,他們的生活中沒有什么誘惑,故而能夠“游逍遙之虛”(《莊子·天運》)。人一旦進入一個充滿誘惑的花花世界,難免“與物相刃相靡”,所以莊子發(fā)出深深的疑問:“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莊子·齊物論》)“芒”就是茫然、迷失的意思,人的茫然與迷失固然有自身想法太多的原因,也不排除外部誘惑太多的原因。盡管莊子曾經(jīng)樹立一些拒絕誘惑的榜樣,諸如《逍遙游》篇中的許由、《讓王》篇中的善卷,但莊子并不相信世俗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抵抗力,都能自覺抵擋各種誘惑,《則陽》篇提到的齊國“辜人”即是一例。

如何才能建構(gòu)一個理想社會?羅素曾經(jīng)提出一種雙管齊下的辦法:“有些人認為,一切取決于制度,好的制度必將帶來太平。而另一方面,有些人相信這個世界需要的是人心的改變,相形之下,制度算不了什么……制度塑造性格,性格改變制度。這兩者的改革必須攜手同進?!盵10](P323)羅素認為,改變?nèi)诵呐c改變制度是兩個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手段。不過,道家素來不相信制度能解決問題,他們甚至認為各種制度會壞事,所以他們只是希望通過人心的改變以建構(gòu)一個理想社會?!短斓亍菲f:“大圣之治天下也,搖蕩民心,使之成教易俗,舉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志?!彼^“搖蕩民心”“成教易俗”“舉滅其賊心”,這些說法其實就是要求人心改變,最終目的就是要建構(gòu)一個理想社會。

以往一些研究認為莊子要推崇一種高境界。姑且不論境界本來就是一個佛教用語,單莊子推崇的“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莊子·天道》)未必是一種高境界。至于“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莊子·天道》),這未必屬于個人境界?!犊樞浴菲f:“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淡漠焉。”因為莊子從整體上談古人的“淡漠”,而不是非常具體地說古代某人“淡漠”,所以此處的“淡漠”實際已經(jīng)超出了個人境界層面,而是指一種遠古的民風(fēng)。莊子為何要推崇“淡漠”古風(fēng)?在他看來“淡漠”古風(fēng)可以造就一個和樂安寧的生存環(huán)境:“當(dāng)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jié),萬物不傷,群生不夭?!?《莊子·繕性》)此外,莊子推崇“淡漠”又有批評時風(fēng)的意思:“汝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應(yīng)帝王》)從根本目的來看,莊子批評利己主義泛濫的時風(fēng),他希望“成教易俗”,進而建構(gòu)一個“天下治”的理想社會。

推進一種已成往昔的遠古民風(fēng),這無疑需要堅強的社會力量作為支撐,僅憑莊子一人孤軍奮戰(zhàn)肯定不行。在當(dāng)時,誰是莊子的同盟軍?對于這一萬萬不能回避的問題,莊子恰恰無法解決!《莊子·天地》篇寫道:“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聲不入于里耳,折楊皇荂,則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以二缶鐘惑,而所適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而不推?!痹谇f子看來,世人皆沉湎于利益追逐之中,這是天下的大惑。莊子本有救世之意,但是他又意識到自己找不到幫手,因而任何具體的實踐操作便無從下手,這便是錢穆先生所說的“莊周在政治上,實際是絕無辦法者”。[11](P118)盡管莊子在現(xiàn)實中知音難覓,但并不意味著他已經(jīng)徹底絕望。相反,莊子對自己的“高言”“至言”抱有信心,他寄希望于未來,并且相信未來,這便是《齊物論》所說的“萬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如何才能把一個紛紛擾擾的亂世改造為一個穩(wěn)定和諧的治世,老子寄希望于社會的上層人物。所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章》),這是要求社會上層人物應(yīng)充分發(fā)揮主動性。老子寄希望于上層人物,他希望通過上層人物的影響力來改變社會下層人物,這其實是希望走一條自上而下的社會變革路徑。不過,司馬遷認為老子的理論并沒有可行性:“《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yè),至老死不相往來?!赜么藶閯?wù),挽近世,涂民耳目,則幾無行矣?!盵5](P1758)司馬遷之所以認為老子的理論沒有可行性,乃是因為現(xiàn)實問題形成已久,并且根深蒂固,即使社會上層人物對社會下層人物展開挨家挨戶的宣傳,難免是一廂情愿:“夫神農(nóng)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當(dāng)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夸矜執(zhí)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5](P1758)不過,司馬遷既不如老子一般樂觀于直接復(fù)古救世,也不如莊子一般一味寄希望于未來。在《貨殖列傳》中,司馬遷提出了一套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辦法:“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盵5](P1758)

關(guān)于先秦道家哲學(xué),一些人認為老子與莊子大異其趣。余英時先生說:“《老子》一書可以說是以政治思想為主體的,和《莊子》之基本上為一部人生哲學(xué)的作品截然異致?!盵12](P283)在人們的印象中,莊子就是一個遺世獨立的隱士,他對政治沒有興趣,所以,稱先秦道家哲學(xué)為政治思想,人們難以接受的不是老子哲學(xué),而是莊子哲學(xué)。實際上,莊子并不相信存在純粹個人意義上的人生出路,而建構(gòu)一個理想社會才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條件。如何才能建構(gòu)一個理想社會?莊子“相信這個世界需要的是人心的改變”,他希望以樸素的遠古世風(fēng)取代當(dāng)時的意識形態(tài),進而建構(gòu)一個理想社會。綜括老、莊道家的一些基本觀點,建構(gòu)一個理想社會以解決當(dāng)時的社會問題是他們的核心觀點,這自然也是道家哲學(xué)的學(xué)術(shù)宗旨。至于其余一些理論問題,包括宇宙論、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歷史觀,等等,都是圍繞理想社會這一問題而展開的,并服務(wù)于這一問題。需要說明的是,全面論證道家哲學(xué)的學(xué)術(shù)宗旨無疑要理清所有這些問題與道家理想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因為內(nèi)容太多,本文不便展開充分全面的論證。

猜你喜歡
道家老子莊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漫畫道家思想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yǎng)生“十不過”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智者老子
《莊子說》(十五)
道家思想に學(xué)ぶ現(xiàn)代的ガバナンス
老子
阿瓦提县| 临海市| 澄江县| 都兰县| 井研县| 金溪县| 九台市| 宣威市| 柘荣县| 泾川县| 铁岭县| 崇左市| 大洼县| 全南县| 丹寨县| 新竹市| 锡林浩特市| 两当县| 长海县| 郎溪县| 滨州市| 通化县| 乐都县| 大竹县| 陇南市| 会东县| 永泰县| 文化| 建始县| 敦化市| 兰州市| 清远市| 阳城县| 定安县| 隆林| 眉山市| 海宁市| 临澧县| 化州市| 茂名市| 阳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