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伏松
案例背景
這是一堂常規(guī)語文課,本課是著名殘疾作家史鐵生寫的《秋天的懷念》第二課時。這是初一的學生,我?guī)н@個班以來,發(fā)現(xiàn)他們有一定的思想,理解能力也比較好,語文素養(yǎng)也比較扎實。但是在閱讀課的學習中,還是表現(xiàn)出理解的缺憾。尤其是對于過去年代事情的理解以及內(nèi)涵的領悟都有一定的障礙,導致對課文內(nèi)涵把握的缺失。面對這樣的問題,我作為語文教師,想到的就是如何加強學生對整個文本的把握,提升學生的篇章意識,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盡可能和文章要抒發(fā)的情感達成一致。因此我把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而學生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讀懂文章要表達的情感,和作者產(chǎn)生起碼的情感共鳴,才是對文本最好的理解。同時這種理解能力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種途徑,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總結了以下案例內(nèi)容。
案例紀實
時間:某個上午的第二節(jié)課
地點:初一(3)班教室內(nèi)
學習內(nèi)容:秋天的懷念
教學重點
充分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情感,理解無私的母愛是一個人生活的動力。
教學設計
上課一開始,我給學生播放一首歌《懂你》,電視劇《九香》的主題歌。滿文軍的演唱催人淚下,把學生帶到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情境中。接下來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那種泣血懷念母愛的情感。通讀課文后,讓學生找出文中最能感動自己的句段,然后再進一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在這里,我充分放開了教學,學生自由朗讀,自由發(fā)表意見。我沒有任何限制和約束,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根據(jù)他們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去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情感,體會那種深切的母愛。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后,找到了最感動自己內(nèi)心的句段,于是進入討論階段,學生分別發(fā)言。
我設計以下幾個問題,提醒學生的注意力不要偏離文本。
1.在秋天里,作者要懷念什么?
2.為什么要選擇秋天的時間節(jié)點?
3.本文作者重點寫了幾件事?表達了什么情感?
4.你認為最感人的句段,將自己理解的感情表達出來。
學生在自由讀之后,認真地在書上尋找并圈畫出來,然后讀給大家聽,并說出自己的理解。學生發(fā)言很踴躍,這說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學生摘錄出來的句子,基本是作者情感表達強烈的文字,可以看出學生抓得很準。認為身患重病的母親,無微不至甚至是小心翼翼地照顧殘疾兒子的故事最為感人。課文兩次寫到秋天,一次是母親在世時的秋天,一次是母親去世后的秋天。兩次寫秋天,兩次不同的感受。還有“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未成年的女
兒……”“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我的動靜。當一切都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
學生甲這樣分析母親昏迷前的那句話:母親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她最擔心的不是自己生命的結束,而是自己走了之后,一個殘疾兒子和一個未成年的女兒怎么在世上生活的問題。因為她知道自己孩子的情況,擔心他們的生活還有誰來照顧?母親偉大無私而又深沉真摯的愛都體現(xiàn)出來了,直到生命的最后,母親依然是擔心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自己的生命長短。學生發(fā)言結束后,我觀察一下其他同學的表情,大部分學生被文字的情感所感染,表情肅穆和凝重。接著又有一名學生提出,文中最后寫秋天的菊花,各種菊花開得爛漫,也是作者的一個匠心用意,這句話最感動他。
案例分析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經(jīng)典的書寫親情的散文,作者寫親情是借助一種酸楚的筆調(diào)描寫自己內(nèi)心的疼痛。這種疼痛是在作者失去母親之后才能感受到的疼痛,一種擁有時沒覺得怎樣,而失去后才覺得特別珍貴的情感。這就是作者筆下的母愛!母親了解殘疾兒子內(nèi)心的焦慮和痛苦,想象母親照顧他時小心謹慎,不敢提動詞“跑、走、跳”……兒子情緒激動時悄悄躲出去,等待兒子的情緒平復;在自己生命即將結束時,念念不忘的還是孩子們在沒有母親的日子里的生活……作者這篇泣血泣淚的文字,無疑是最感人的。
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方面:
1.營造必要的學習氛圍
初中學生的學習是一種情緒化的行為,他們的興趣和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在上課期間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體驗,為學生營造必要的學習氛圍。在這節(jié)課上,我采用音樂導入的方式,讓學生在一曲《懂你》的歌聲中開始新課的學習,同時也為學生營造了必要的學習情境。學生在這首深情的歌曲中感受到母愛,體會母親在生活中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既要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也要體會文章中蘊含的真摯情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自己母親的思想感情。通過這首歌曲的引入,達到預期效果,學生確實都在深情中開始了本課的學習。
2.充分相信學生的理解能力
我在上課前雖然對學生有一些了解,知道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是有一定能力的,但是在設計導學案的時候,我的心里還是有一些忐忑,擔心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但是在讓學生自己尋找最感人的句段并說出自己的理解時,學生找得準,理解得也準。所以我覺得教師真應該放手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不要低估他們的理解能力,大膽地相信他們,才能真正轉變?yōu)榻處熤鲗?、學生主體的教育觀念,也才能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發(fā)揮作用。其中個別學生對文本理解的程度超乎我的預料,讓我為之震驚。因此,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還要更加放手,真正讓學生自學、自悟,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能力。
3.抓住重點句段進行文本的理解
為了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我在本課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尋找并圈畫最能感動自己的句段,并說出自己的理解,同學質疑并補充。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我看到了學生的潛能,他們拿著筆,在書上圈圈點點,標注了自己認為最感人的句子,一方面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理解文本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對語文學習,尤其是文本內(nèi)涵的個性化解讀。
以上是本課教學的體會,也是自己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探索,寫出來與同行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