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英超 譚文敏 吳 潔
1.博鰲一齡生命養(yǎng)護中心( 瓊海,571437) ;2.海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3.海南醫(yī)學院熱帶醫(yī)學與檢驗醫(yī)學院
女性生殖系統(tǒng)由于受諸多因素包括支原體、衣原體、霉菌、病毒、細菌等病原體侵襲,極易造成感染[1],育齡婦女常見生殖道感染包括慢性盆腔炎、慢性宮頸炎及陰道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尖銳濕疣、梅毒、淋病及衣原體等性病感染,發(fā)病率較高,病原菌種類繁多,病原菌之間相互協(xié)同加重生殖道感染,導致感染反復發(fā)作;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耐藥現(xiàn)象出現(xiàn),為臨床治療帶來難度[2-3]。為了解育齡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藥敏情況,本文對醫(yī)院門診體檢陰道分泌物異常女性病原菌培養(yǎng)資料進行分析,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回顧性收集2013 年1 月—2017 年12 月于海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婦科門診體檢的陰道分泌物異常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 生殖道感染診斷標準,符合以下任何一種疾病或癥狀者:①陰道分泌物增多、異味或外因瘙癢,診斷為非特異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細菌性陰道病;②衣原體感染、淋病慢性宮頸炎; ③陰道清潔度Ⅲ?Ⅳ度;④取樣前一周未使用抗生素; ⑤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妊娠期女性;②圍絕經期女性;③資料缺失;④免疫系統(tǒng)疾病; ⑤血液系統(tǒng)疾病;⑥惡性腫瘤。共納入426 例,年齡( 33.5±2.5) 歲( 19~49 歲) ,已婚307 例,未婚119 例;已育291 例,未育135 例。
標本采集: 取女性患者宮頸或陰道分泌物置于無菌試管送檢病原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①病原菌培養(yǎng)方法:采用光學顯微鏡對收集的標本進行涂片觀察,選取合格標本( 鱗狀上皮細胞<10 個HP) ,在血瓊脂培養(yǎng)基接種培養(yǎng)24h,真菌培養(yǎng)采用薩布羅培養(yǎng)法。對分離可疑菌群采用法國梅里埃VITEK 2 Compact 全自動細菌鑒定及藥敏分析系統(tǒng)進行菌種鑒定,操作流程和標準嚴格遵守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 NCCLS) 頒布的標準[4]。藥敏試驗結果依據NCCLS 標準進行。藥敏質控參照NCCLS 規(guī)定的質控標準進行,質控菌株有大腸埃希菌株標準菌株CICC-21530,銅綠假單胞菌株ATCC27853( 5PK/罐) ,金黃色葡萄球菌標準菌株CICC-21600( 菌株購自北京中科質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
采用SPSS22.0 數據軟件對結果進行分析,病原學檢測、主要病原菌耐藥性分析及生殖道感染影響因素以%表示,采用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26 例發(fā)生生殖道感染382 例( 89. 7%),共檢出菌株415 株,其中革蘭陽性菌206 株(49.6%),革蘭陰性菌71 株(17.1%) ,真菌138 株(33.3%) ,見表1。
表1 生殖道感染者檢出病原菌分布[例(%)]
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藥率較高,對亞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白色假絲酵母兩性霉素B、氟胞嘧啶敏感,對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有一定程度的耐藥。腸球菌對四環(huán)素耐藥率較高,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敏感。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對氨芐西林、青霉素、紅霉素、克林霉素耐藥率高,對阿米卡星、萬古霉素、替考拉寧敏感。見表2。
單因素分析表明,年齡、生育史、避孕方式、流產史及既往生殖道感染史為育齡婦女生殖道感染的影響因素。見表3。
將上述單因素分析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年齡、生育史、避孕方式、流產史及既往生殖道感染史均為生殖道感染的獨立影響因素,見表4。
表2 不同種抗生素對各主要菌株耐藥情況[例(%)]
表3 不同社會學背景生殖道感染發(fā)生率比較[例(%)]
表4 生殖道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女性生殖道感染是育齡期常見的婦科疾病,可引起尿道炎、盆腔炎及陰道炎等癥狀,甚至可能致使女性早產、流產及不孕[4-5]。有調查結果[6-8],生殖系統(tǒng)感染發(fā)病率最高為31~40 歲,以21~40 歲生殖道感染者最多,應作為預防干預的重點對象。本研究中426 例育齡期婦女生殖道感染率達89.7%,共檢出菌株415 株,其中革蘭陽性菌最多( 49.6%) ,其次為真菌( 33.3%) 和革蘭陰性菌( 17.1%) 。主要病原菌的耐藥情況顯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腸球菌、大腸埃希菌對臨床常用抗生素均不同程度出現(xiàn)耐藥,如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對氨芐西林、青霉素、紅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藥,腸球菌對四環(huán)素耐藥,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藥,而對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腸球菌、大腸埃希菌敏感的藥物較少[9]。同時真菌白色假絲酵母也出現(xiàn)較高的耐藥現(xiàn)象,對常用抗真菌藥物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均有一定程度的耐藥,僅對兩性霉素B、氟胞嘧啶敏感。提示目前臨床存在一定程度的抗生素濫用問題,減少經驗性用藥,限制性用藥,根據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結果規(guī)范用藥,是控制耐藥菌株的產生和傳播的關鍵[10-11]。藥敏結果顯示,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紅霉素耐藥率均>60.0%,由于這兩類藥物對人體毒害損傷較小,被臨床大量使用,這兩年報道革蘭陽性球菌耐藥率始終居高不下。未發(fā)現(xiàn)萬古霉素耐藥株。MRSA 陽性率為21.7%,MRSA 的產生為臨床治療增加了困難,且該菌株的耐藥基因容易在菌株間傳播,在控制不力情況下易導致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腸桿科細菌對氨芐西林/舒巴坦耐藥率最高( 34.8%) ,頭孢呋辛次之( 30.4%) ; 未發(fā)現(xiàn)亞胺培南耐藥株。鏈球菌屬共檢出11 株,藥敏結果顯示其耐藥情況較為嚴重;紅霉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耐藥率>70.0%,苯唑西林、左氧氟沙星和克林霉素耐藥率均>45.0% ,呈多藥耐藥趨勢。萬古霉素和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為零耐藥。
對生殖道感染的可能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顯示,避孕方式、流產史為生殖道感染相關因素,分析認為可能與流產者宮腔、宮頸受損,抵抗力下降,更易感染生殖道疾病。故在健康查體時應加強流產史婦女關注[12-13];同時加強對避孕婦女的隨訪制度,提高計劃生育服務質量,降低生殖道感染發(fā)生。既往有生殖道感染史也為生殖道感染影響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與有生殖道感染史者局部免疫力低、生殖道感染預防知識水平較差及不良衛(wèi)生習慣等有關,故應對既往有生殖道感染史婦女加強定期婦科檢查,同時開展健康教育,預防生殖道感染發(fā)生[14-15]。
綜上,育齡期婦女生殖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復雜,存在混合感染現(xiàn)象,臨床應重視陰道分泌物的病原菌培養(yǎng)和藥敏鑒定,正確診治生殖道感染,避免盲目用藥、耐藥菌株產生以及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