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永超
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冰寫詩與人PK再度引發(fā)熱議。2017年9月20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開通面向廣大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愛好者的投稿通道,以中秋主題作詩,與小冰同題PK。邀約令一發(fā)出,來自北京的著名詩人李瑾、周瑟瑟以及成都本地的詩人蔣藍、凸凹等人先后“應戰(zhàn)”,并有眾多知名詩人對小冰作詩表示不服。同時,活動組委會當天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詩歌投稿幾十首,其中包括來自四川成都、敘永、攀枝花的作品,也有來自福建、甘肅的詩人投稿。
自從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冰通過新聞發(fā)布會宣布創(chuàng)作出詩歌并出版首部100%由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之后,小冰的詩歌能否稱得上是詩歌藝術,在詩歌界乃至文化界,備受爭議。
詩人陶春就有自己的思考?!按髷?shù)據(jù)時代,對于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冰,我從不懷疑它擁有的詞匯量,以及它對創(chuàng)作規(guī)律、技法的運用。但小冰的‘作品,我個人以為僅僅是類詩,是詩的高仿。用一句四川話來說,就是:搞來好耍嘛。”陶春認為,一首真正完整意義的詩,不僅僅是對字、詞、句或句群有機組合的表達呈現(xiàn),更是作者的生命、情感氣息,與不可讓渡的生存體驗之思的融會貫通。這正是“活的”有血有肉的人與“死的”無愛無恨的小冰們的根本區(qū)別與鴻溝,無可逾越。
而詩人桑眉的感覺更為細膩,“機器人寫詩,說明‘語言本身的魅力。小冰是在浩瀚的經(jīng)典中,尋找邏輯而成詩。機器人寫詩,僅僅是大數(shù)據(jù)的勝利?!?/p>
比賽時,評委可能錯把小冰的詩當成人類寫的詩,可能有些詩人的作品還不如小冰創(chuàng)作的詩作。但是我覺得,這都不重要,也不存在輸贏的問題。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這種比賽模式是否對我們詩人創(chuàng)作有引導價值,對我們的詩歌發(fā)展有沒有意義。
先來說說,詩歌到底是什么?詩人龔靜染認為,詩歌是人類最為神秘的精神語言,詩的限定就是人,詩歌則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也就是說,詩歌產(chǎn)生的土壤和需要的營養(yǎng),來源于純粹的精神、豐美的心靈和充沛的激情。但是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里,似乎許多人已經(jīng)消失了寫詩的激情。那些曾經(jīng)寫過很多好詩的詩人,也沒有了創(chuàng)作的情懷。詩歌圈或文壇上,一個詩人或一部作品引起關注,也往往最終變成了一場消費化、娛樂化的狂歡,變成一個喧囂、躁動的事件。
所以,詩歌“人機大戰(zhàn)”最直接的意義和目的應該是重燃寫詩的激情。通過寫詩,讓越來越多的人學會如何珍藏這顆詩意的種子,讓撫慰心靈、安妥靈魂的人類詩歌藝術,永遠不會消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