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m瀾
“中國式過馬路”是網友對部分中國人集體闖紅燈現(xiàn)象的一種調侃,即“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但后來證明這不僅僅是中國特有的現(xiàn)象,全世界范圍內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這一現(xiàn)象。
目前,在中國很多地方已經對行人闖紅燈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整治,大多數(shù)是以交警監(jiān)控并罰款的方式對其進行約束的。但是這種方式一則過于耗費人力,不可能每個路口都安排數(shù)個交警進行執(zhí)法;二則無法從根本上約束行人,許多行人看到有交警的時候就遵守規(guī)則,沒有交警的時候則無視交規(guī)。由此可見,很多人規(guī)則意識淡薄,過于注重個人的行為自由,卻忘記了自由也受法律限制。
法律的首要目的是通過提供一種激勵機制,引導當事人采取從社會角度看最優(yōu)的行動。所以,應該用法律激勵機制來補充制裁機制的局限性,賞罰結合,提高公民的自我道德約束,從而對“中國式過馬路”現(xiàn)象起到改善作用。那么,以法律激勵機制來改善“中國式過馬路”這一亂象該如何運行?其是否具有可行性?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明確具體實施基礎的構想
具體實施的基礎是運用人臉識別技術對每個路口進行監(jiān)控,對在紅燈、黃燈亮起時橫穿馬路的行人進行識別并記錄,將信息連網后,扣除一定的個人信用分。現(xiàn)在很多地方已經運用了這樣的手段,在十字路口拐角處立起LED屏幕,對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行人進行拍照并曝光。這樣的確能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但效果并不明顯,因為曝光這種“懲罰”對于一部分人來說無足輕重,付出的代價也不是很大。因此,要想解決“中國式過馬路”,一方面,要強化法律制裁。在一定的處罰刺激下,行人或許會選擇遵守交通信號燈的指示而放棄闖紅燈。另一方面,要用激勵機制的優(yōu)勢來補充制裁機制的局限,從懲罰型法治向激勵型法治轉型。賞罰相結合,以便能更好地實現(xiàn)法律激勵機制。
二、完善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議
在人臉識別的基礎上,需要建立完備個人信用體系。人臉識別中“曝光”這種“懲罰”力度顯然是不夠的,應該與個人的信用體系相結合。目前在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并不完善,適用范圍比較狹窄,衡量標準過于單一。但其實很多問題都可以與個人信用體系掛鉤,例如“中國式過馬路”問題。個人在作出某一行為的選擇時,不僅要考慮到行為后獲得利益的多少,還要衡量該行為預期性的制裁后果。如果行為人認為違法成本過高(高于所得利益),那么他會放棄做出既定行為而選擇遵守法規(guī)?;谶@一心理,可以制定這樣的激勵機制:每個橫穿馬路、不遵守交規(guī)的行人被拍到三次以上即開始扣信用分。當個人信用分過低,則其社會福利、工作待遇、升學等都將受到不良影響;而當個人信用分較高時,則可從中獲得許多便利。這種獎勵或懲罰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從而將“賞”與“罰”完美結合。
三、運行方式及成本預估分析
(一)結合式激勵機制運行方式分析
將“中國式過馬路”與個人信用體系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具體運行方式是:基于法律激勵機制應“獎懲并行”,筆者建議將個人信用分初始設為上限100分,行人過馬路不遵守指示燈超過三次以后會扣除10分/次。以80分為基準,超過80分的人可獲得更高的保險比例或更低的貸款利率等獎勵;低于80分的,分數(shù)越低則得到的社會福利越少。當然,個人信用分也不是只減不增,也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來增加分數(shù),如做義工等。政府也可以給個人信用分高的市民頒發(fā)“好市民獎”等精神獎勵。法律激勵理論的實踐以正向激勵和反向激勵兩個維度為基礎,搭建起激勵機制的平面模型。在這一平面模型中充當核心角色的自然是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每個公民既有享受公共交通便利的權利,同時也有遵守交通規(guī)則和社會公德的義務。
(二)“結合式激勵”實現(xiàn)成本預估分析
成本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在建立完備的個人信用體系方面以及維護方面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二是在每個路口安裝人臉識別機器進行監(jiān)控方面,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三是在對個人信用分較高的市民進行獎勵時,可以與銀行、保險公司以及其他企業(yè)進行合作,同時也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資金,并先在個別城市試點,總結經驗后再向其他城市推廣實施。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