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政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1]同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際上是一個解疑釋惑的過程,宏觀上是回答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問題,微觀上是為學生解答人生應該在哪用力、對誰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樣的人的過程”。[2]這一重要論述,提醒我們高校思政課作為一門塑造學生靈魂、培養(yǎng)學生做人的課程,教師不僅要會授業(yè)、更要解惑,想學生所想,答學生所惑,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的試金石。筆者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教學,讓學生從旁觀者變成課堂的參與者,點燃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熱情,讓課程真正地入耳入腦入心。
基于問題導向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政基礎”)課堂教學模式是指以問題為紐帶,在梳理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基礎上對接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從而構建課程的教學問題體系,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解析式的方式為學生釋疑解惑。
1.重塑教學內容,使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目前,我們使用的教材是全國統(tǒng)編教材,教材信息量大、理論點多、內容豐富,但在有限的課時中教師不可能將每一個知識點逐一解讀?;趩栴}導向的思政基礎課以問題作為切入口,根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及學生關注的熱點設計一個個教學問題,從而實現將教材體系轉化為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教學問題體系,提高思政課教學針對性。
2.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思維。傳統(tǒng)思政教學注重傳遞“是什么”的陳述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再加上習慣于“注入式”“灌輸式”的教學,學生往往不感興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因此處在被動“要我學”的狀態(tài)?;趩栴}導向的思政基礎課自始至終將問題貫穿于教學始終,不僅關心“是什么”,更注重啟發(fā)學生探究“為什么”“怎么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課堂平等對話交流,讓學生感受到其作為課堂主體的真實存在,同時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解答現實問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3.注重教師主導作用,拓寬教師的教學視野。一般來說,思政課教材體系內容豐富,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內容中設計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這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專業(yè)特長和主導作用。在幫助學生釋疑解惑的過程中,教師也可能遇到回答不了的問題,這恰好是一個幫助教師認識自己短板的契機,督促教師不斷補充新的知識、拓寬教師的教學視野,從而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
“問題導向”思政基礎課教學要將問題意識貫穿教學始終,教師不僅要關心“是什么”知識的講授,更要引導學生探究背后的“為什么”“怎么做”。在傳統(tǒng)的思政教學中,教師比較關注的“是什么”知識的傳授,基于這個層面的釋疑解惑,教師往往拘泥于教材內容,也習慣于“灌輸式”的教學[3],這樣的教學方法很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也難以滿足學生對思政課的期待。因此,在構建教學問題時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著重構建“是什么”背后的“為什么”“怎么做”,通過構建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體系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教學中,教師問什么直接關系到能否點燃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問題的設計是教學的關鍵點所在。在設計教學問題時,教師既要聚焦教材的重點難點,又要關注學生的現實需要。
1.根據教材重點難點構建教學問題。教師要在梳理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每一次專題教學的重點難點設置一個個問題。問題設計時要有邏輯關聯,每次課確立一個核心問題,圍繞這個核心問題進行問題層層細化。如在講授“讓法治成為信仰”的專題中,培育公民的法治信仰是這個專題的教學重點,筆者設置了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什么是法治信仰?”“為什么要讓法治成為信仰?”“如何培育自己的法治信仰?”,毫無疑問這樣的問題設計貫穿著“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邏輯體系,這三個邏輯層次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層層遞進。
2.圍繞學生所惑構建教學問題。問題討論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否有興趣參與關鍵是問題是否和他們有關聯,能否有效地回應學生的各種關切與疑惑。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面向學生關心的、困惑的問題進行問題設計。教師可以通過對話交流、調查問卷等方式了解學生關心的問題,對采集到的學生問題進行歸納、分析、整理,并豐富到教學問題體系中。如筆者在每學期第一次見面課后,就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以書面的形式完成。這些問題有:在適應大學的過程中有什么樣的真實感受?目前遇到的最大困惑有哪些?期待在課堂中老師能為你解決什么樣的問題?通過這樣的課堂調查,可以讓老師提前了解學生,對于普遍性的問題教師可以在相應的專題講授中,與教材中的核心內容相融合,幫助學生集中地釋疑解惑。教師采集來自學生中的問題,既能讓學生感受到被任課老師關照,又能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讓思政教學有的放矢。
3.借助社會熱點構建教學問題。為了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構建教學問題時教師還要關注社會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進行問題設計。目前,我國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化同時伴隨著社會結構性矛盾凸顯,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借助于互聯網的強大力量傳播發(fā)酵,由于人們的價值觀越來越多元化,對這些熱點問題有時會產生認識上的偏差,網絡中時不時地會充斥著一些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也會影響青年一代的價值判斷,讓年輕人變得迷茫困惑。作為與社會現實和學生實際貼合最緊密的思政課要“及時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實踐乃至影視劇作品、社會輿論熱議中所遇到的真實困惑”,[4]在教學中將社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融入相應的課程教學中,通過設置一個個啟人深思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社會矛盾,幫助學生透過生活中的熱點,穿過眾說紛紜的迷霧,用科學的力量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而達到明是非、辨美丑、分善惡的目的。[5]如2017年底“佛系青年”一詞爆紅于網絡,這種無欲無求、不爭不搶的“佛系心理”折射出了當代青年的人生態(tài)度,也反映了青年一代理想信念的缺乏,這種心理顯然不利于社會進步和個人成長成材。在講授“追求遠大理想 堅定崇高信念”這一專題時,筆者將這種社會現象融進了專題教學中,設置了怎么看“佛系”、為什么越來越多的“90后”自稱“佛系”、如果“佛系”心態(tài)過度流行對自身社會發(fā)展有無影響等問題,在討論答疑中幫助學生解決人生困惑,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問題導向的思政基礎課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更是教學理念的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在每個專題講授中以問題引領教學。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教學活動是一個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運用“已知”去解答問題。問題導向的思政基礎課在課堂教學中有效開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1.構建每一專題的教學問題。任課教師根據本課程目標和課程教學要求,從學生需求出發(fā),結合時代特征,整合教材內容,形成課程專題。同時認真研讀每一專題的教學要求,在梳理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設計本次專題的核心問題,圍繞核心問題進行問題的層層細化。
2.問題導向的思政基礎課教學過程安排。即“教師在課的開始發(fā)布本次課的教學問題→學生按組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閱讀和剖析資料構建初步的解題方案→教師了解各組討論情況,協(xié)助學生制定更精準解題方案→課堂分享觀點,師生之間進行點評→教師結合理論點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梳理本次課的重點難點”。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任課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運用問題啟發(fā)式教學、師生平等對話交流等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問題討論。課堂中要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各組進行問題交流,面對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要及時進行答疑解惑。對于學生提出的疑惑,教師要善于結合理論知識進行實事求是回答,即不回避也不敷衍。
3.創(chuàng)新考核評價方式,點燃學生參與問題討論的熱情。實施問題導向的思政基礎課教學,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教學問題,更要創(chuàng)新豐富課程考核評價方式,不斷點燃學生參與問題討論的熱情。在教學中針對每組參與問題解答情況,教師要及時進行記錄評價。同時增加小組成員互評環(huán)節(jié),在每一專題結束時讓每位同學完成給小組其他成員打分的任務,按照教師70%、學生打分30%的比例折算出每位同學的綜合分數,作為本門課程過程性考核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