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了《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綱要指出:“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積淀、基本國情,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毕旅婀P者就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第四單元為例,談一談《論語》對現(xiàn)行教材的指導作用。讓我們在《論語》的世界中,找到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一
【相關(guān)《論語》表述】①“未知生,焉知死?”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雹邸叭收邜廴恕薄巴萍杭叭恕钡鹊?。
【設(shè)計意圖】本單元引導學生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從小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及相應(yīng)的道德行為,幫助學生認識、悅納自己的生命,并尊重其他生命,進而主動思索生命的意義,找出自己的定位與存在的價值,回饋社會,造福更多的生命。
“未知生,焉知死?”的意思是活著的時候應(yīng)該怎樣做人還沒弄懂,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該為死人做些什么。類似的表述還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或“天道遠,人道邇”等,所以“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我們獲知更多的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鬃友壑袧L滾奔流的河水、江水,不只是一種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鬃痈嬖V學生,向前,向前,晝夜不斷地向前?!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宇宙向前邁進,人生也是如此。就在孔夫子看著流水興嘆時,他給自己,給他的學生,也給后人描述了這樣一種人生軌跡:“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痹凇墩撜Z》中,孔子首先講求自身的和諧?!叭ⅰ辈⒉皇且粋€外在的社會坐標,如用房子、車子、票子、位子來衡量你是否取得成功,而是自身是否內(nèi)省、自信和堅定。“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給你很多打擊、缺憾,你也能在一個坐標上迅速建立自己的位置?!拔迨烀笔钦f到這個時候已經(jīng)有了一種內(nèi)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為外物所動了……孔子強調(diào)天地之理在于內(nèi)心的融合。這種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卻要經(jīng)歷千錘百煉。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孔子在此提到了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年輕的生命也應(yīng)該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燦爛人生。不要像原壤一樣,“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做了一輩子人,對自己沒有交代,毫無作為,與土壤同腐。尤其是知識分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為什么知識分子要挑起國家社會的責任,因為一個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仁就是他的責任,仁就是親親、仁民、愛物。
【教材鏈接】第八課 探問生命
1.生命是不可逆的、短暫的,我們無法抗拒生命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向死而生,從容面對生命中的不可預(yù)知,更加熱愛生命。
2.在休戚與共的社會中要做到敬畏生命,意識到每個人的生命都與他人休戚與共;尊重、關(guān)注、關(guān)懷和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對生命的敬畏不是迫于誰的命令,而是內(nèi)心的自愿選擇。
【活動探究】
1.“未知生,焉知死?”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說說你的理由。
2.“仁者愛人”“推己及人”說明什么道理?
3.有人說心存敬畏,才能無畏;也有人說心存敬畏,行有所止。那么心存敬畏會讓我們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和行為有何不同?你在這些方面做得如何呢?
羅杰斯說:“知識對學生是否具有個人意義,是學生愿意學習知識和知識能夠保持的決定性因素?!比绻粋€人熟讀《論語》,卻沒有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運用所學習的知識、能力、方法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那書讀得再多也沒有實際的意義和真正的價值。
二
【相關(guān)《論語》表述】①“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雹凇百t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③“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雹堋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
【設(shè)計意圖】孔子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曾皙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在大地開凍、萬物欣欣向榮的時節(jié),安排一個洗滌自己、親近自然的儀式。在這種儀式中,我們與天地合一,去敏銳地感知自然節(jié)序的變化。曾皙的理想看起來不過是日常小事,不是舍己為人的大理想,但曾皙的內(nèi)心是完滿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為前提,以萬物各得其所為理想。實際上他描述的大同社會,就是國家富強下的人民康樂,說中了孔子的思想,難怪孔子慨然長嘆。因為孔子的政治理想分三階段:庶矣,富矣,教之。即:政治清明、社會繁榮;經(jīng)濟發(fā)展、人民富有;文化教育、精神傳承。
養(yǎng)護精神完全不受物質(zhì)生活條件和外部環(huán)境的制約,如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養(yǎng)護精神離不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養(yǎng)護精神強調(diào)“匹夫不可奪志”,更強調(diào)“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野蠻的夷狄人,有政權(quán)的存在不如有文化精神。夏朝喪失了政權(quán),已經(jīng)消亡,但文化流傳至今。同理,如果時代環(huán)境沒辦法做到足食、足兵、民信,當然,最重要的政治原則是民信,“民無信不立”,只要人民對政府信心堅定,就會產(chǎn)生力量。用我們今天的白話說就是:團結(jié)統(tǒng)一、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始終是鼓舞我們迎難而上、團結(jié)互助、戰(zhàn)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正是中華文明和民族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中華民族才能歷經(jīng)無數(shù)考驗而不倒,面臨種種巨大災(zāi)難而不衰,綿延不絕,歷久彌新。
孔子周游列國、宣傳講學時,面對道教隱士微生畝等的不理解,“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答復(fù)說:我為國家盡心而已,就算是我的毛病吧!真正的千里馬,并不是它的力量有多大,而是它的德行好。面對魯國當權(quán)者公伯寮的挑撥和造謠,孔子的學生子服想放手去做,借助政府權(quán)力除掉他,但孔子思想堅定,品德高尚,始終不運用學生權(quán)力;面對萬分危險的處境和劫難,匡(宋國地名)人要殺掉孔子,因為孔子長得像壞人陽虎,這就是有名的“子畏于匡”事件,孔子不動聲色,慰勉學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總之,對于挫折,孔子不改初心,從容積極,勇氣可感可佩,意志頑強堅韌。
【教材鏈接】第九課 珍視生命
1.我們要愛護身體、養(yǎng)護精神。養(yǎng)護精神不完全受物質(zhì)生活條件和外部環(huán)境的制約;養(yǎng)護精神離不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
2.我們在懷揣美好的愿望、目標、期待去努力的過程中,遇到的阻礙、失利和失敗就是挫折;挫折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我們要正確對待。
3.每個人的生命都蘊含一定的承受力、自我調(diào)節(jié)和自我修復(fù)的能力;挖掘自己的生命力量,我們可以逐漸培養(yǎng)自己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堅強的意志;也可以向他人求助和學習。
【活動探究】
1.“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說明了什么?
2.在愛護身體和養(yǎng)護精神方面,你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還有哪些地方需要調(diào)整和改進?
3.孔子周游列國、宣傳講學時,面對道教隱士微生畝等的不理解,孔子積極答復(fù);面對魯國當權(quán)者公伯寮的挑撥和造謠,孔子的學生子服想借助政府權(quán)力除掉他,孔子不答應(yīng);面對萬分危險的處境和劫難,匡(宋國地名)人要殺掉孔子,因為孔子長得像壞人陽虎,孔子不動聲色,慰勉學生??傊?,對于挫折,孔子不改初心,從容積極。
①孔子在周游列國、宣傳講學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挫折?
②在你成長的過程中,遇到過什么挫折?
③從孔子的故事中,你得到怎樣的啟示?
運用國學經(jīng)典,創(chuàng)設(shè)大量情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抓手,是激發(fā)學生情感體驗的重要引擎。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充滿生機和魅力,教師才能行走在自我成長、自我超越的大道上。
三
【相關(guān)《論語》表述】①“矜而不爭,群而不黨”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
【設(shè)計意圖】孔子講求自己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君子的一個標準就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意思是說:君子是合群的,雖然他內(nèi)心莊重、莊嚴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卻從來不爭。同時他也絕不拉幫結(jié)派,謀取私利?;蛘哒f,“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把每一個人的不同聲音和諧地融入大的集體聲音中。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本要求我們:面對生活的考驗,不放棄不懈怠,為家庭的美好和社會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就是書寫自己的生命價值。生命雖然平凡,但也能時時創(chuàng)造偉大。活出自己的精彩,讓生命更加絢爛。這些在《論語》里都有敘述。
孔子認為君子所承擔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君子是社會的良心??鬃幼畛醯膫€人理想是讀書不為功名富貴,但求對社會對人類有所貢獻。但他推行的“王道”與春秋末期的“霸道”背道而馳,屢屢碰壁仍然“知其不可而為之”。齊景公悅孔子言而“不能用也”,魯定公也靠不住,孔子的政見在“好德不如好色”的衛(wèi)寧公那里也行不通……到了晚年,孔子深感即使拿到了權(quán)力,也平定不了世界,要想對社會、歷史有貢獻,最適合自己的是從事文化和教育;何況,權(quán)力影響并不久,文化與教育才是千秋萬代的事業(yè)。他的這一思想和做法對后人影響深遠。
【教材鏈接】第十課 綻放生命之花
1.探索生命的意義是必要的;怎樣的人生是值得的?活出自己的人生,實現(xiàn)自我價值;看到別人需要時奉獻自己的愛心,能承擔自己的責任;將個人追求建立在人類共同需要的基礎(chǔ)上。
2.人們對待生活的不同態(tài)度會影響生命的質(zhì)量;生命貧乏的原因和表現(xiàn):封閉自我和缺乏目標;生命是一個逐漸豐富的過程。
3.人與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關(guān)切中感受溫暖、傳遞溫暖;我們不僅要關(guān)注自身的發(fā)展,也要關(guān)切其他的生命,設(shè)身處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共同營造互信、友善、和諧的社會。
4.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偉大在于創(chuàng)造和貢獻;平凡的生命也有自己的價值;生命從平凡中閃耀出偉大。
【活動探究】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潛心致力于古文獻整理,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為核心,“仁”即“愛人”,倡導推行“仁政”,且以“禮”為規(guī)范,“克己復(fù)禮為仁”;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實副其“名”;注重“學”與“思”的結(jié)合,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diào)“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自西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tǒng),影響極其深遠?,F(xiàn)存《論語》一書,記載有孔子與門人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①孔子的生命豐盈嗎?為什么?孔子的生命關(guān)切嗎?為什么?孔子的生命偉大嗎?為什么?
②你會如何讓自己的生命豐盈?
③你會如何讓自己的生命關(guān)切?
④你會如何讓自己的生命偉大?
生活的觀點、實踐的觀點毫無疑問是《道德與法治》教材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教材是有字之書,要把有字之書讀活,就必須讀懂社會生活這本無字之書。只有在實踐基礎(chǔ)上把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統(tǒng)一起來,學生才能真正有所悟、有所得。所以,教師應(yīng)該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