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蘇州雜志》三十年

2018-02-25 06:50:26
蘇州雜志 2018年6期
關(guān)鍵詞:陸文夫雜志社蘇州

點點滴滴在心頭

范小青

1988年《蘇州雜志》創(chuàng)刊,我在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一個短篇小說《身份》,里邊寫了一個綽號叫“老隔年”的人物。老隔年的意思就是隔年沒死的蚊子。因為一般的蚊子是活不過冬天的,可是這只蚊子活過了冬天,而且不知道活過了多少個冬天,就稱之為老隔年。

這個人物就是隔了年的老蚊子,老而不死,活著也不知道自己幾歲了,也許他自己是知道的,但他不高興說出來,就不說。別人不知道,就很稀奇,巷子里多管閑事的人多的是,他們很想知道,千方百計地打聽。因為在這條巷子里,老隔年是最早出現(xiàn)在這里的,現(xiàn)在生活在這里的人,來到這條巷子的時候,老隔年已經(jīng)在了,用他的話說,是早已經(jīng)在了。

但是自始至終也沒有人知道老隔年到底幾歲了,一直到現(xiàn)在,我也不知道他幾歲了。

三十年過去,時間也蠻長了,我把這篇小說找出來看看,有點感動,也有點懷疑,感動的是三十年前的小說居然也寫得蠻不錯的,懷疑的是,這三十年的努力創(chuàng)作努力攀登,難道都是在原地踏步?

原地踏步肯定是不對的,但是寫小說這個事情確實蠻難說,無法保證一篇更比一篇好,一年更比一年強。比如像現(xiàn)任的《蘇州雜志》陶主編就經(jīng)常打擊我,他好多年前就對我說,你這輩子最好的小說早已經(jīng)寫出來了,你再寫,再賣力,也沒有什么意思了,不如不要寫了,白相相。

可惜我不是個白相人,我是勞碌命,命苦得溚溚渧,無論好不好,寫總是要寫的,一直是要寫的,所以不會受到任何打擊和影響,我繼續(xù)寫我的文章,一直到今天,還在寫。

現(xiàn)在回頭看看1988年給《蘇州雜志》投的這篇稿子,至少是用心寫的,至少是很賣力的,是想在《蘇州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出個風(fēng)頭的。

《蘇州雜志》創(chuàng)刊后的好幾年,我經(jīng)常在《蘇州雜志》上發(fā)表小說,不敢說每年都有,但至少一年隔一年都會有,1990年是《門堂間》,1992年是《白魚陣》,1994年是《牽手》,總之不算少了。后來好像《蘇州雜志》不發(fā)表小說了,我就改投散文了,投得比較多,所以有點記不太清了,反正,寫蘇州的,平江路,山塘街,東山,西山,老宅,街道,茶葉,等等,關(guān)乎蘇州的,幾乎什么都有。最近的一篇好像是《茶有西山一記紅》,下一篇是什么呢?可能就是現(xiàn)在在寫的這一篇吧,我打算起個題目叫《點點滴滴在心頭》。

我作為一個作者,和《蘇州雜志》的關(guān)系就是這樣不離不棄不間斷的。

在漫長的歲月之中,也曾經(jīng)有幾年,我的角色換了一下位,做了《蘇州雜志》的編輯,雖然時間不長,但是留下的記憶卻是深刻而永恒的。

記得那時候我是這樣說的:“許多年來,和許多雜志打過許多交道,幾乎每天都有各種雜志從全國各地寄來,但雜志與自己的關(guān)系,似乎永遠只有固定的兩種關(guān)系,那就是作者和編者的關(guān)系、讀者和編者的關(guān)系。從來沒有想過,會不會有朝一日,一個作者一個讀者變成了一個編者?這個事實今天卻突然而至了?!?/p>

擔(dān)任編輯工作的短短幾年,深深體會到了辦好一本雜志的種種艱辛不易。《蘇州雜志》的同仁們始終記住老主編陸文夫老師的一句話:不要東張西望,堅守與創(chuàng)新并舉。

拉拉雜雜,說了一堆,好像把自己都給說糊涂了,因為主題不甚明確。不過反正好在就是寫寫和《蘇州雜志》有關(guān)的事,就隨心所欲一點了?,F(xiàn)在微信里天天在告訴我們,提醒我們,說,人老了,要善待自己,要心疼自己,要怎么怎么怎么,總之意思就是,愛咋咋的。

人老了,文章也就老了,主題不夠鮮明,思路不夠清晰,想來別人也會多多諒解。

相比之下,《蘇州雜志》還很年輕,太年輕了,才三十歲,三十歲的《蘇州雜志》,風(fēng)華正茂,經(jīng)驗和精力皆俱,一定能夠走出自己的新征程,一定能夠攀登自己的新高度。

舊時月色

亦然

無意中發(fā)現(xiàn)網(wǎng)上有孔夫子書店出售我三十年前寫的約稿信。信寫于1988年9月5日,是給散文作家石英的。信中說《蘇州雜志》創(chuàng)刊號將于十月下旬出刊,正在組明年第一期的稿子,“您曾來過蘇州,還望支持新生的《蘇州》雜志,不吝賜稿,若能賜下與蘇州(或江南)有關(guān)的作品則更好了?!?/p>

我有點疑惑,為什么當(dāng)時沒有把“雜志”二字寫到書名號里去呢?也許當(dāng)時的刊名初擬《蘇州》,而不是后來的《蘇州雜志》?

約稿信寫在“蘇州市文聯(lián)文藝編輯室”的信箋上,信封也是“文藝編輯室”的信封。那時處于由《蘇州文藝報》改出《蘇州雜志》的過程中,辦公地點還是在文聯(lián)里面的小院子里,年底前搬到平江區(qū)少年宮里辦公,因為文聯(lián)要拆舊房子造樓了。

在平江區(qū)少年宮一年多才搬到修繕一新的青石弄。少年宮里有個學(xué)小提琴的小孩老是在窗外拉《新疆之春》,還挺入耳的。他的老師告訴我,其實拉到這個程度只要一年半就可以了。

《蘇州雜志》創(chuàng)刊后影響蠻大,電視臺來拍專題片,我寫解說詞的時候,還在結(jié)尾時把少年宮所在的大井巷借題發(fā)揮了一下,說大井巷里有一眼蘇州文化的深井呢。

有件事印象挺深。創(chuàng)刊后有一次在南林飯店吃飯,席間有位市領(lǐng)導(dǎo)向我指出有個校對錯誤。我還沒來得及回答,陸文夫馬上就接過話題,說這很正常,無錯不成書嘛。他還說在蘇州報工作的時候,連報頭都印錯了。當(dāng)時叫《新蘇州報》,工人把四塊鋅版位置放錯了,成了《蘇州新報》,居然校對、編輯、值班總編都沒看出來。陸老師真是護犢子啊,我蠻感激的。那天同席的還有歌舞團編導(dǎo)馬家欽,市領(lǐng)導(dǎo)問她最近有沒有新作品,她就把另一桌的皇甫菊含叫出來比劃了一段,是與刺繡或者與做針線有關(guān)的舞蹈。

有一天,有位叫王華的作者到少年宮找我,帶了一本《散文》雜志和一封退稿信?!渡⑽摹防镉兴纳⑽摹逗诎住罚烁逍攀俏覍懙?。信里說,稿子沒能在《蘇州雜志》發(fā)表是因為寫的外地知青生活,與本刊宗旨不合。然后建議他,這篇散文寫得挺好,可以投到《散文》一類有影響的文學(xué)雜志去。于是王華就投了《散文》,很快就發(fā)出來了,很開心,這是他發(fā)表的第一篇作品,特意找過來告訴我。

之后王華常來找我玩,無關(guān)寫作,只是下棋。在他下放的地方,圍棋叫“黑白”。有幾年蘇州作家中喜歡下圍棋的經(jīng)常聚在一起比試。又是許多年不聯(lián)系之后,王華帶著一沓厚厚的書稿到文聯(lián)找我,要我為他的散文集寫序,他還聽取我的建議,就把《黑白》作為書名。后來他又寫了不少圍棋史中與蘇州有關(guān)的文章,我還推薦給陶主編發(fā)表過。

都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當(dāng)年文聯(lián)小院里有兩棵非常耐看的樹,一棵海棠,一棵桂樹。春天海棠花開了,滿院子紛紛揚揚,亮得耀眼。我曾經(jīng)在辦公室窗欞上記下哪天開了、何日謝了。可惜有一年文聯(lián)跟風(fēng)辦三產(chǎn)開小飯店,油煙把靠近的海棠熏死了。桂樹還在,而且樹形越長越漂亮,蒼勁而飄逸。我經(jīng)常把它推薦給寫生畫家。

歸來仍是少年

平燕曦

我一直以為,上世紀(jì)的80年代是中國最具人文情懷和理想主義色彩的時期。陸文夫創(chuàng)辦《蘇州雜志》之初,便提出了“三不搞原則”——不搞嚇人倒怪,不搞赤膊女人,不搞“廣告文學(xué)”。30年過去,這些原則仍然被堅守著,殊為可貴。

雜志創(chuàng)刊于1988年,我與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它的前身《蘇州文藝報》。作為“文青”的我剛回到蘇州,常為這張報紙寫稿。當(dāng)時蘇州的輕紡織工業(yè)還沒有遭遇到外來產(chǎn)品的沖擊,效益很好?!八拇竺睅恿艘慌K州著名產(chǎn)品享譽全國,蘇州于是成立了企業(yè)家藝術(shù)家聯(lián)誼會。

我所在的肥皂廠是聯(lián)誼會的發(fā)起單位,廠長老顧是陸文夫的好朋友,做了會長。而陸老是副會長。我因此結(jié)識了陸老和朱紅等老編輯,有事沒事就往雜志社跑,寫作也更加勤奮。終于,在1991年,我被調(diào)入蘇州雜志社,成為一名編輯。

雜志社的社址是葉圣陶先生的故居,一位蘇州女企業(yè)家出資10萬元作了裝修,所以環(huán)境非常美。春有玉蘭,夏有芭蕉,秋有石榴,冬有白雪。不大的地方居然還配備了淋浴間,這在當(dāng)時洗浴業(yè)尚不發(fā)達的蘇州顯得很高大上。于是,我夫人常帶著蹣跚學(xué)步的兒子來這里玩,順便洗個澡。感覺很溫馨。

我在雜志社的3年間,采編業(yè)務(wù)這塊一共有四五位老編輯,算上陸老,里面居然有兩個半右派——陸文夫和朱紅自不必說,還有半個是朱衡先生,寫得一手讓人嘆為觀止的蠅頭小楷,學(xué)識也是十分了得。兩位老朱時常跟我們講些右派經(jīng)歷,豁達而淡然,仿佛在說著別人的故事。

陸文夫大約是中國最早用電腦寫作的作家之一。所以雜志社一開始就是用電腦編輯的。作者來稿大多是手寫,即使是電腦寫作,也不像現(xiàn)在這樣可以發(fā)電郵,所以我們要一一對原文錄入,再做修改和提交。這可苦壞了老編輯們。五筆字型錄入快,但入門較難,所以編輯部里經(jīng)常會有人高聲詢問某個字怎么打?然后大家就在各自電腦上試著操作,提供準(zhǔn)確的答案。我最年輕,領(lǐng)悟快,所以常常被請教。

雖然是電腦編輯,但編讀往來、與作者的溝通卻都是用手寫信函的方式。雜志社初期的老作者老讀者,很多都是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名人,比如馮英子、蘇雪林、冒舒諲等。每每有來信,大家便會圍攏過來,欣賞點評一番。那時編輯與作者的關(guān)系非常融洽,我一年至少要給作者和讀者寄出上百封書信。我手頭就保留著一封尹瘦石先生要求訂閱雜志的親筆信,他太喜歡這份雜志了,后來還專程來雜志社走訪過。

我在雜志社,主要負責(zé)《今日蘇州》《人生之旅》《吳中風(fēng)情》等幾個欄目的編輯和采寫。寫過河道整治、民居改造、人文閱讀、滑稽戲、郵票市場這樣的題材,也寫過譚以文、吳兆基、蔣風(fēng)白等蘇州文化名人。由于比較了解雜志的定位和陸老的胃口,我的文章基本上是“免檢產(chǎn)品”。只是有次我寫觀前美食的稿子,被他先發(fā)后斃了,他寫了很長的批注給朱紅說明看法,令我備受啟發(fā)和教益。

雜志創(chuàng)辦后,因其獨一無二的文化風(fēng)味得到了海內(nèi)外的一致好評。慕名而來的文化名人也很多。我印象里就有葉至善、章克標(biāo)、馮英子、章品鎮(zhèn)等人。后來,我在雜志上開辦了《青石小憩》欄目,以主持人的方式,講一些編輯部的故事,這在全國還不多見,很受讀者歡迎。

我還有個任務(wù),就是每期要拿一些編好的文章去給蘇州的兩位畫家——張曉飛和顧曾平先生配插圖,畫好了再去取回來制版。兩位畫家的畫為初期的雜志增色不少,我因此跟他們結(jié)下了很深的友誼。去年我在編另一份文化雜志時,又輾轉(zhuǎn)找到這兩位畫家。顧先生對再度合作非常開心,而曉飛先生則因年高多病,幾乎認不出我了,讓我不免唏噓。

在雜志社3年的,每每要出新刊時,我都要和副主編朱紅先生一起,騎自行車去很遠的吳縣縣前街附近的印刷廠制版、監(jiān)印。這是一件很細致的活。當(dāng)時的印刷技術(shù)不像現(xiàn)在這樣發(fā)達,要先制作成軟片,然后將標(biāo)題、插圖、正文和裝飾線等分別用剪刀裁開,再仔細貼到另一個版子上制版,來不得一絲一毫的差錯。高度近視的朱紅老用小直尺校正距離和水平,鼻子幾乎貼到紙上,常常弄得眼睛充血。如今,我的家就住在縣前街上,時不時還會想起這些,感慨歲月的流逝和城市的變遷。

雜志創(chuàng)辦之初,除了蘇州一些企業(yè)家的鼎力相助外,陸老創(chuàng)辦了“老蘇州茶酒樓”,請來幾位國寶級的大師掌勺,以期通過茶酒樓的良性運營為雜志社造血。但文人開店畢竟艱難,這個目標(biāo)并沒有實現(xiàn)。不過每逢年關(guān),雜志社全體人員都會在“老蘇州茶酒樓”吃個團年飯。陸老和朱紅的酒量很好,大家談笑風(fēng)生,其樂融融的場景至今難忘。

我在1994年離開了《蘇州雜志》。原因很簡單:雖然我很喜歡這樣的工作環(huán)境,雖然這是我人生中很重要很美好的時光,但雜志社的收入仍不足以養(yǎng)活一家三口。陸先生很賞識我的能力,不希望我離開,但出于對我的理解,仍然豁達地“放行”了。

離開之后,我每年春節(jié)都會去陸先生位于帶城橋的家中看望他,直到他去世。記得最后一次春節(jié)去看他,他的身體已大不如前。我拿出相機提議拍照留念,他慨然應(yīng)允。但只為他拍了兩張單人照,相機就沒電了,與他的合影便成了永遠的遺憾。稍感欣慰的是,我為他隨手拍的那張照,他雙目炯炯,非常有感染力,算得上是精品了。

3年與30年,都是滄海一粟。有時路過十全街,我會去青石弄5號轉(zhuǎn)轉(zhuǎn),看看那里的玉蘭、芭蕉和石榴,與雜志社的編輯們聊聊過往。昔日一起工作過的陸老、朱衡、華群和遲我進社的王宗拭都已作古,而我,也已年過半百。不由得想起那句沒有出處的詩:“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這句,贈于30歲的《蘇州雜志》,共勉。

以社為家

朱紅梅

2003年7月,我畢業(yè)以后到蘇州雜志社當(dāng)了一名編輯,從此以社為家。

“以社為家”,不是表決心,而是實情。為了照顧我這個編輯部新來的年輕人,雜志社把青石弄5號院子里一間空置的客房給我做了宿舍。

客房進門右手是個小小的衛(wèi)生間,房間里幾件簡單的桌椅。兩張單人床,床腿因為年久潮濕,已經(jīng)腐朽。索性敲掉,兩個床板一疊,剛好做一個床架。自己添置了一張床墊、兩只書架、一個簡易衣柜,就算安了家。

從宿舍到辦公室,步子邁大點,三五步就到了。平時上下班的便利自然不消說,周末閑暇時更有一種好處,打開房門就見草木扶疏,搬張?zhí)僖巫诶惹埃掷锬帽緯?,三心二意地,看兩行,發(fā)發(fā)呆,聽聽鳥鳴與蟲聲……享受這于喧鬧街市中獨得的一份愜意與寧靜。

在老宅子里生活,也經(jīng)常有些小意外,遭遇蛇蟲鼠蟻是常事。我曾經(jīng)在《青石弄5號》一文中,記錄下這些瑣碎的細節(jié):

……比如,辦公室鬧老鼠。晚上坐在電腦前面,經(jīng)常有一只膽大的老鼠在老式的儲物柜后面,探出頭來望著我。起先,我沖它吆喝一聲,或者手臂劃拉一下,它也就遁走了。后來,老鼠的膽子跟著日子漸長。它大概也看出了我的色厲內(nèi)荏,慢慢不再理會我的呼喝,自顧自活動了。我對這灰頭土臉的家伙其實也并無惡意,由著它去吧。

只有一次晚上,我走出辦公室。大概是輕手輕腳的緣故,迎面竄來的一只老鼠不及提防,“砰”一下直直地撞在了我的足尖上,撲倒。我至今仿佛都還記得那“砰”的一聲響。想是撞懵了,那老鼠頓了頓,定了定神,才轉(zhuǎn)身狂奔而去。就像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角力,我有點占了對方便宜的歉意。

……

老房子困擾我最多的還是漏雨:

最初搬進去,墻面雪白,剛剛油漆過。后來,經(jīng)過梅雨季節(jié)和多雷陣雨的夏天,屋角漸漸出現(xiàn)了霉斑。多經(jīng)歷一場風(fēng)雨,隨著雨漬滲透范圍的不斷擴大,霉斑也跟著變大。墻體滲水,一開始只是西面一堵墻,發(fā)展到后來,北面的墻也開始滲漏。2008年5月中旬,一場暴風(fēng)雨來襲,這次可不是簡單的墻面滲水,亮晶晶的水流在白色墻面筆直游動,淋到貼墻而放的衣柜上,發(fā)出“篤篤”的叫喚聲。我氣急敗壞地挪開柜子,看著水淋淋的屋子,覺得生活就像飯局結(jié)束后的杯盤狼藉。外面還是雨狂風(fēng)驟,有人發(fā)來一條短信:保佑四川的同胞,要平平安安!我忙里偷閑回了一條:本人正在災(zāi)區(qū)抗洪搶險,勿擾!

……

這些曾是當(dāng)年生活里的小困擾,如今卻似隔岸觀火,生出點別的興味來。

我在青石弄5號一住六年多。這期間,我在雜志上編發(fā)了自己職業(yè)生涯的第一篇文章《嚶鳴之思》,把一篇五六千字的長文刪減成1300字,陸文夫老師在發(fā)稿單上寫道,“編得好”。羨慕雜志社的編輯們都有寫作專長,我也學(xué)習(xí)著采訪和寫稿子,幼稚是難免的,大家也都看我是小字輩,鼓勵包容。青石弄5號既是我曾經(jīng)的蝸居,也是我起步的地方。

離開青石弄5號,我不再做編輯了,但還是要跟文章打交道,跟寫文章的人打交道,也沒有隔很遠。

答卷

黃惲

《蘇州雜志》邁入了而立之年,我來到雜志社也整整十八年了。從下崗工人到雜志編輯,我就這么走過來,臉刻皺紋,鬢添星霜,一晃已經(jīng)是五十朝外的“老伯”。

記得當(dāng)年每到送審稿子的日子,打印好作者的稿子,同時也呈上自己的稿子,填好發(fā)稿單,等待陸文夫老師最后的審核。然后,心情略有緊張地等待陸老師審核的結(jié)果。

陸文夫老師的審核結(jié)果有四等,通常是用2B鉛筆批在送審單上,隨打印稿一同發(fā)下來:不發(fā)、發(fā)、好、很好(或?qū)懙煤茫?。不發(fā)的原因多種多樣,是寫得不好,或者未必是不好,很可能只是不合適《蘇州雜志》,如果是編輯自寫的稿子,他還會三言兩語要言不煩地寫上不發(fā)的理由。后面三個卻是等第,發(fā),相當(dāng)于合格;好,相當(dāng)于良;很好或?qū)懙煤孟喈?dāng)于優(yōu)。

在拙作的送審單上,上面這四種批語都得到過。當(dāng)遇上“不發(fā)”時,我會仔細看看陸老師的批語,想想他是基于什么考慮,是寫得不好,還是內(nèi)容不合適;當(dāng)遇上“發(fā)”時,會稍稍松一口氣,總算合格了;當(dāng)遇上“好”或者“很好”時,雖然只是一字之褒,也會略有一點高興,是那種努力得到認可的喜悅,比發(fā)幾百塊獎金快活得多,文壇前輩、主編的贊賞會激勵我更加不輟向上。

《蘇州雜志》是雙月刊,每兩個月,我都要經(jīng)歷一次考試,收獲一份批改后的答卷。

2005年6月,我在《萬象》雜志六月號上發(fā)表了一篇《關(guān)于周瘦鵑之死》,病床上的陸老師知道了,我看到他贊許的笑容。

2005年7月,陸文夫老師去世了,我感覺他并沒有離去,每次寫文章都會停下來想一想:陸文夫老師看了會給我的“答卷”一個什么等第?

三年后,我出版了書話集《蠹痕散輯》(上海遠東出版社);

2012年,我出版了《古香異色》(海豚出版社);

2013年,我出版了《秋水馬蹄》(金城出版社);

2014年,我出版了《燕居道古》(新星出版社)和《緣來如此》(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7年,我出版了《舞文詅癡》(東方出版社)和《錢楊摭拾》(東方出版社);

2018年,我出版了《蕭條異代》(東方出版社)和《難兄難弟》(東方出版社);

每當(dāng)出版一本新書,我都會想,如果陸老師還在的話,我把新著呈到他的面前,這是我的答卷。我依然會有些緊張:對此,他會批上一個什么批語呢?“發(fā)”?“好”?“很好”?我希望他臉上有溫厚的笑意和一個寬慰的表達:沒有辜負他的提攜和栽培。

我明白我的答卷有些寒磣,還遠遠不夠,在今后的日子里,必須繼續(xù)努力,不斷地向他呈繳答卷,為了報答他對我的那份知遇。

站臺

顧俊

1988年,我還在念初中,《蘇州雜志》創(chuàng)刊。那時候,只知道蘇州有個寫小說的陸文夫,他的《圍墻》在課堂上讀過。在他的小說里,還聽說了美食家這個詞匯,嘴饞口刁竟也能成為一種堂而皇之的品位。后來聽說這位小說家又辦了一本可以吃的《蘇州雜志》——老蘇州茶酒樓。當(dāng)年門樓上有副對聯(lián):天涯客來茶當(dāng)酒,一見如故酒當(dāng)茶。秋風(fēng)起時,十全街的法國梧桐,黃葉子落了一地。每次上學(xué),縮著頭頸踩著自行車路過,都會望幾眼,只覺著親切,有一股暖暖的人情味。清淡軟糯的日常生活,原來也可以有酒的豪氣。茶與酒際遇,或許給知味知趣的小說家平添了不少靈感。

對一個從小聽著吳儂軟語,枕河人家長大的少年,那個年代的變化,乃至一切細微的見聞,都是能帶來無窮遐想的。我問過很多人,對于蘇州的印象大多停留在80年代末。然后呢,覺得時間越來越快,日新月異,信息終于多到來不及接收。嘴里嚼個不停,還談什么回味?大約,真的需要一本雜志來記錄了。蘇州很多留存記憶的博物館,差不多也是在那個階段開建的。

1998年,《蘇州雜志》10周年,陸文夫主編寫了篇文章,題目叫《十年樹木》。

文章開頭,老主編就感嘆,這本雜志居然也滿了十年,真使人有點喜出望外。為什么?他接著說:“創(chuàng)刊之初深知辦刊之艱難,自忖能辦五年也就滿足了,因為前人辦雜志有的只辦幾年、幾個月,甚至只辦一期也是屢見不鮮……”

就是懷著這樣一種敬畏,《蘇州雜志》走過了十年。彼時的我已進了工廠,社會經(jīng)濟轉(zhuǎn)型加速,影響著每個人的觀念和生活?,F(xiàn)在想想,在那么浮躁的環(huán)境下,一個小年輕,工余能靜下心來來讀讀《蘇州雜志》,是什么吸引了他?或許是一種含蓄包容,隱忍自省,不事張揚的底氣。這本雜志當(dāng)年就有這個懷抱,有這個特質(zhì)。

2005年,《蘇州雜志》辦了一百期的時候,老主編陸文夫去世。我在蘇州雜志社已經(jīng)當(dāng)了幾年編輯。

2008年,《蘇州雜志》又迎來了20歲生日。范小青主編讓我們每個編輯在雜志上寫幾句話。我當(dāng)時寫下一段采訪中的真實經(jīng)歷,說某次在街頭巷尾尋訪老宅,踏進一戶人家,問主人宅子的來歷,他語焉不詳,但肯定《蘇州雜志》上有。我告訴他,自己就在雜志社做事,他不假思索來了一句,那你們陸文夫肯定知道。不管怎么說,這是一種信任。數(shù)十載的堅守,在很多老蘇州眼里,《蘇州雜志》已成了城市記憶的重要載體。

2018年的今天,《蘇州雜志》30周年。我也從一個風(fēng)中看落葉的中學(xué)生,變成了一個每天跑菜場的中年人。30年的光陰,足以讓一本雜志沉淀下來,也足以讓青絲變白雪,知交成古人。有時想起一位久未聯(lián)系的老作者,去函問候,信卻被退了回來。時光飛逝,曾經(jīng)受教共事的師友,因文結(jié)緣的作者,不少相繼凋零,如果列個名單,會是長長的一串了。

帶城橋路口有個站臺,距離雜志社最近,好多年了,一直在那。這次雜志30年,陶文瑜主編又關(guān)照大家寫幾句話,算作紀(jì)念,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這個站臺。

曾有個專程來送稿的老者,走路顫顫巍巍且目力不濟,天知道他一個人怎么走到青石弄的。接稿之后,我怕他路上有閃失,便攙送他去站臺。本來幾分鐘的路,感覺走了半個鐘頭。他當(dāng)時圍著一條五彩斑斕極其艷麗,艷麗到和他的年齡根本不搭的圍巾。我忍不住問他,您覺得這圍巾好看?他搖搖頭,用手指指自己近乎失明的眼睛,嘆道,鮮亮,別人才能看得見我。

我目送一抹亮色消失在站臺上,覺得有點恍惚,這么多年下來,年長的師友或是外地來的作者,都是在此送往迎來。人一個個走了,站臺卻還在。對于這個站臺而言,所有的人都是過客,也只是過客。但對于每一個人,這里就是到達或者出發(fā),從前是,將來也是。雜志于人,何嘗不是如此。

讀書懷人

劉家昌

時光荏苒,陸文夫老師于2005年7月9日離世,屈指算來十多年了。他生于1928年,今年是他誕辰九十周年。

“讀書懷人”是我紀(jì)念陸老師的為佳選擇。

陸老師生前說,他是個“寫寫文章的人!”陸老師的佳作《陸文夫文集》載入了文學(xué)史冊。為后人留下極其珍貴的文化財富。

《人之窩》(長篇小說),《美食家》(中篇小說),專題寫的“住”和“食”。他說過,要寫全“衣、食、住、行”作品,還有“衣”和“行”要寫。其實,在他的著作里,可以看到寫“衣”和“行”,當(dāng)然不是專題作品。

說來話長,陸老師在上世紀(jì)40年代就讀蘇高中,他常去山塘街河畔蓮花斗姨母家,現(xiàn)在已變遷。很想找機會看看山塘街變化。為體力不支未如愿。

記得那是2003年吧,一天我和顧俊同志去了山塘街景區(qū)采風(fēng),也是為陸老師去探路打“前站”。到了山塘街,得知景區(qū)有個“服飾展覽”就進展館看看,是否有可取“素材”,向陸老師作推薦。結(jié)果僅見到一般的服飾陳設(shè),歷史性也不足取,只得作罷。

今重溫陸老師的《壺中日月》(春風(fēng)文藝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內(nèi)有一篇《蘇州人到廣州》,其中有一篇寫“穿”,頓覺得可以對上號,那不是寫的“衣”嗎?這段文字,一開頭就說,“到廣州來之前,就存心要看看廣州人的衣著,特別是青年男女的衣著和發(fā)式?!币驗樵谔K州聽說,蘇州某工廠的領(lǐng)導(dǎo),為了加強對青年人政治思想教育,便在大會上宣布:“從明天開始,凡穿喇叭褲留長發(fā)的不許進廠!”就是懷著一種驚詫心情,到廣州見識一下。

想象中,廣州靠近香港,新式衣著有可能先由國外到香港,再由此傳來的。廣州人的衣著一定很“洋”。誰料“一看之下,發(fā)現(xiàn)‘合理的形象碰了壁’,廣州人一般地衣著都很樸素,樸素之中,還顯得有點隨便”。陸老師在這段文字里,分析青年男女的服飾變化:“如果有個穿著新奇服裝的人,從街上走過,青年人盯著的時間往往要比中老年人看的時間長些?!蹦遣惶吹脩T的式樣,就會出現(xiàn)在他們身上。對衣著的偏見“不許進廠”不近情理。在無窮的歲月里,衣著和時代同步,不停地變化和發(fā)展?!皶r裝展覽”創(chuàng)新設(shè)計的推動,適應(yīng)青年人的衣著思變心理。衣著也是生活不斷變好的標(biāo)志。

再就是寫“行”的作品。又從《壺中日月》找到一篇《林間路》。文章一開頭就是:“我熟悉一條林間之路,經(jīng)常在這條小道上走來走去,這小路蜿蜒曲折,高低崎嶇,他從大路旁一個很不顯眼、灌木叢生的地方岔向深山里去。”說它幾乎不能稱之為路:“實在難走?。 彪S即對兩邊的自然精致作描述,又寫為什么不在林間修一條比較好走的路?林間之路有引人入勝之妙處,卻人們都不愿意走“我也不愿意走”?!叭绻懈咚俟坊虻巧诫娎|的話,我還是很愿意乘坐,他畢竟能節(jié)省時間,增加辦事的效果?!标懤蠋煯?dāng)年寫這篇作品時,各地交通、道路工程正在進行。如今,現(xiàn)代化進程建設(shè)的高架、高速、高鐵,已是星羅棋布,人們的“行”進入了新的時代!

重讀陸文夫老師的作品,為了紀(jì)念,也是學(xué)習(xí),細細品味其中的深邃內(nèi)涵。

三十年

陶文瑜

《蘇州雜志》三十年了。

二十年前的這個時候,我調(diào)到蘇州雜志社工作。其實當(dāng)時還有一個去向———蘇州滑稽劇團。老陸第一次和我談話,問我為什么不去滑稽劇團。我說我去了以后,怕人家叫我小滑稽,待我老了人家再叫我老滑稽,我的兒子人家說是小滑稽的兒子,我的孫子人家會說是老滑稽的孫子,我不太喜歡這樣的稱呼。老陸說你不肯去也沒有辦法,要么你到我這里來吧。

十八年前的這個時候,從前雜志社的一個工作人員開了一家飯店,邀請大家一起去吃中飯,結(jié)果卻是很簡陋的飯菜,我記得第一道是蝦仁炒青豆吧,這個剛當(dāng)上老板的前同事還拖著老陸一次一次合影。我當(dāng)時有點不舒服,裝著開玩笑的樣子說,這樣的飯菜我也打發(fā)不了的,何況老陸?老陸對我眼睛一瞪說道,閑話不要多。這件往事讓我學(xué)會了體諒和寬容別人,所以我一直記著。

十二年前的這個時候,我的膝蓋痛得不能走路,去醫(yī)院一查是膝蓋骨退變,應(yīng)該不是太大的問題。老陸打電話來慰問,過后在雜志社會議上還說起過兩次。老陸說,你這個毛病是吃出來的,誰誰也是這個毛病,結(jié)果痛風(fēng)進到腦子里了。誰誰是一位不久前過世的前輩。所以我有點不高興,告訴他我這個主要是少了鍛煉,應(yīng)該沒什么大問題的,真要有個三長兩短,你不要來送了,不過最好寫篇文章紀(jì)念一下。老陸有點無奈地搖搖頭。后來有過好幾次,他一定要將自己的自行車送給我。這是一輛進口車,之前幾年他一直騎著鍛煉,漸漸身體弱了,車子也有一兩個零件要修理了。我生來不好動,也比較怕修理之類的麻煩,就婉轉(zhuǎn)表達先放在他那里。隔一陣遇上老陸,他又提起要送我自行車的事,我只好明確說不要。

今年的這個時候,我和烹飪學(xué)會的華會長說起老陸,我們商量著把老陸生前交往過的廚師請到一起,由他們燒一兩道老陸偏愛的菜,大家邊吃邊談,這是一種很修舊如舊的紀(jì)念。華永根先生十分贊賞并且大力支持,說得月樓是老陸生前常去的地方,要不就放在得月樓吧。

華永根說,我們要為這個活動起個名字,我想了想,要不叫“美食家——陸文夫嘗過的滋味”,或者加上追憶吧,追憶兩個字,使句子豐富起來了,也有了距離感。

這一天我要和華會長商量活動的事情,正好葉老的家人順便來青石弄雜志社探望老宅。一行人說說從前,看看現(xiàn)在,我一直陪著。這時候華會長來了好幾通電話。葉老的家人說,你有事情早應(yīng)該說起的呀。我說你們原來是這兒的主人,現(xiàn)在我在這里上班,是反客為主,我對葉老有感恩之心的,陪你們是一種表達方式。

到了我這個年紀(jì)的文人有兩個特點,一是身邊有熟人先走一步了,二是經(jīng)常會想起那些離開的老師和朋友。寫文章的人相對比較脆弱,想起從前舊事,心底里總有些揮之不去的借景抒情。

猜你喜歡
陸文夫雜志社蘇州
焊接雜志社第一屆青年編委會正式成立
茅盾與陸文夫
蘇州雜志(2020年2期)2020-05-19 04:18:20
《汽車與駕駛維修》雜志社
《汽車電器》雜志社
《汽車電器》雜志社
一種緣分
蘇州雜志(2017年4期)2017-09-03 09:23:18
陸文夫與《蘇州雜志》
——由《蘇州雜志》解讀陸文夫的三重身份
蘇州一光
蘇州十二憶
蘇州雜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1
蘇州誠和的成功并非偶然
绥江县| 西和县| 咸阳市| 柳林县| 巩留县| 温宿县| 巫山县| 建昌县| 资兴市| 惠东县| 辽中县| 四川省| 广南县| 时尚| 彭阳县| 长白| 波密县| 遂宁市| 巫山县| 县级市| 裕民县| 襄樊市| 嵊泗县| 绵阳市| 柳江县| 泰兴市| 山阴县| 内江市| 张北县| 新安县| 新晃| 昌邑市| 蒲城县| 庄河市| 湖北省| 普定县| 昔阳县| 四子王旗| 财经| 会泽县| 合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