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華
國家七部委印發(fā)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以下簡稱“二期計劃”),是落實黨中央部署的“辦好特殊教育”的具體措施。我在學習研讀“二期計劃”時,深刻感受到下一階段特殊教育發(fā)展重點將在“普及層面”和“提升水平”上。而無論是特殊教育普及面的提高,還是特殊教育水平的提升,關鍵在于我們這些從事特殊教育教師們的能力、素質、職業(yè)認知度以及教書育人的水平。作為一名從事特殊教育20多年的基層特教教師,我認為做一個好的特教教師應當具備以下“五真”。
沒有愛就沒有特殊教育。特教教師常年都要面對殘疾學生,沒有一顆愛他們的心,不可能無怨無悔地常年堅持。不愛殘疾學生,就不可能真正地接納他們,包容他們,教誨他們,也不可能愛上特殊教育這個職業(yè)。不愛殘疾學生,漫長的職業(yè)生涯,就會見異思遷,就會漫不經心,就會缺乏職業(yè)進取,就會麻木乃至痛苦。因此,特教教師準備從事特殊教育或從跨入特教學校大門的那一刻起就要懷有一顆“真愛”殘疾學生的心。把自己當作一棵大樹,去搖動一棵棵殘缺、羸弱的小樹,給他們雨露滋養(yǎng);把自己當作一朵彩云,去推動一朵朵被烏云遮蓋的飄忽不定的白云,為他們帶來陽光、彩虹;把自己的靈魂用愛洗禮,去感染周圍一個個折翼的天使,讓他們感受到愛和溫暖。有了愛,就會產生動力,產生進步,產生美好,產生奇跡。
有了愛,我們在每一次走近殘疾學生時,心中洋溢著溫暖、感動,涌動著對生命的敬畏、對職業(yè)的崇敬、對殘疾學生的感恩。是他們教會了我們自強,讓我們感受什么是不屈不撓,什么是信任和不求回報的純真回應。帶著愛入職,伴著愛行走,捧著愛期待花兒開放的那天。這是每一個特教教師應該做的。
“二期計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少年的入學率要達到95%。今后的特教教師,會面對以前接觸不多的多重殘疾學生,會接觸日漸增多的自閉癥學生?,F在很多特殊教育學校承擔著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或隨班就讀巡回指導中心的職能,還承擔著為不能到學校上學的殘疾孩子提供送教上門服務的任務。這些工作,在很多地方以前幾乎是一片空白,基本沒有經驗可循。
如何激活新時期特殊教育這一泓活水,保持特教教師的活力,適應特殊教育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唯有學習。向殘疾學生學,向課堂學,向本校的同事們學,向異地的同行們學,向境內外的專家們學,向網絡學,向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學……把握一切學習、研討、培訓、交流、觀摩的機會,孜孜不倦、如饑似渴地吸收新理念、新方法,充實提高自己,增強教育教學的本領和才干。
從事特殊教育,要懂特殊教育。懂特殊教育,首先要懂教育對殘疾人的重要意義。如果說教育是改變人命運的途徑之一,對殘疾學生而言,教育就是改變他們命運的主要途徑。有了教育,殘疾學生可以走出家庭,學習知識,接受康復,掌握技能,走向社會。特殊教育對殘疾學生的意義,遠遠超出教育本身,關乎他們生命質量的提升,是他們認識并走向世界的通道。這個通道有扇門,國家和社會把打開這扇門的鑰匙交給了我們這些特教教師。國家、社會、殘疾學生和他們的家庭,給予了我們無限的信任,認為我們懂這些孩子,因而放心地把鑰匙交到我們的手中。我們沒有理由不把這把鑰匙管好、用好,我們要將這把鑰匙當作一盞明燈,點亮殘疾學生的心靈。
懂特殊教育,還要懂殘疾人事業(yè)的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河北唐山殘疾人康復機構時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殘疾人事業(yè)的發(fā)展被納入到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高度,納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藍圖中。特殊教育是殘疾人事業(yè)的重要前置階段和重要組成部分,教育不僅是扶貧,也是扶智,對殘疾人來說,還是“扶心”、暖心工程。我們每一個特教教師的力量匯聚起來,對促進國家殘疾人事業(yè)的發(fā)展,對促進殘疾人同步邁入小康社會,作用不可小覷。
懂特殊教育,更要懂特殊教育的規(guī)律,教育教學的對象、理念、手段和方法。特殊教育是一門科學,特教教師要在工作中探尋它的規(guī)律和科學性,提高對它的認知,用習得的認知指導我們對殘疾學生的認識、了解,指導我們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和康復方法、途徑?,F在,各種時髦的教學、康復概念和方法層出不窮,作為特教教師,要有甄別能力,不能人云亦云、不加區(qū)分地拿來就用,而是要針對自己施教對象的實際情況,在弄懂的前提下有選擇地引用,有目標地改用,做到一切從殘疾學生的個別需求、個性實際出發(fā),不盲從,不跟風,務求實效。
特教教師應當樹立這樣的職業(yè)觀念:社會上很多人關注特殊教育,關心殘疾學生是道義,而對我們這些特教教師來說,關心他們卻是責任、義務和使命。我們必須牢記使命,真心真意地為殘疾學生服務,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項工作,嚴謹細致地對待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特殊教育的教學具有很強的實操性,任何一知半解和不求甚解,都會影響教學、康復的效果。教師不僅要走近殘疾學生,還要讓他們零距離地靠近自己。很多康復訓練的技能,不是在課本和器材上就能掌握,也不是通過簡單的指導就能取得效果的,而是要教師反復摸索,和學生一起反復實踐。要學生掌握的動作,教師自己先要掌握要領,過程中出現的情況要及時記錄、及時總結、及時修正、得出規(guī)律,而不是浮皮蹭癢、流于形式。
特教教師做不到像普教教師那樣桃李滿天下,但特教教師有自己的職業(yè)信念,就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進步。這個進步不一定表現為知識獲得的多少,而應定義在殘疾學生生命、生存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上。一個智障學生,可能一個學期學不會個位數的加減法,但是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斷增強,他在與人的相處中感到了快樂;一個自閉癥孩子,他從對這個世界懵懂無知,甚至恐懼,到可以和別人目光對視,可以讓別人牽著他的手一起行走,建立了除了家庭之外的安全感;一個多重殘疾的學生從不能坐住,到可以直立,再到可以不要別人攙扶,搖晃著行走五步、十步、二十步。這就是特殊教育的獨特功效,也是特教教師的職業(yè)魅力。
從踏入特教門檻那天,每個特教教師都應樹立堅定的職業(yè)信念,殘疾學生一定可教、能教,殘疾學生一定會成長、成人。只要我們堅定信念,有習總書記說的“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我們的教育一定會在每一個殘疾學生身上發(fā)揮作用,使之產生變化。這個變化從量變開始,是緩慢的、艱難的,甚至是短時間難以察覺的,但一定是在變化的。也許量變不一定會產生質變,但有量變就是進步。我們期待著量變引起的質變,但我們也應該為每一個小小的量變歡呼、自豪。
只要我們全體特教教師堅持“真愛、真學、真懂、真做、真信”的職業(yè)理念,相信特殊教育和殘疾學生的明天一定會明媚、燦爛,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