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萍
(重慶市第十八中學,重慶)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的最后目標是使各個部分分立的課程能產(chǎn)生的影響糾結在一起,讓學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比~圣陶先生提倡課程整合,因為它既能照顧到知識的關聯(lián)和呼應,又能誘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和自主性。葉先生先進的教學理念值得我們思考和實踐。課程整合有很多種,這里我要談的是語文單元課程整合。
語文課本幾乎都是以“主題單元”來選編的。這使課文和課外閱讀,讀與寫形成一個整體。以前,教師孤立地教授單篇課文,教學形式千篇一律,再加上十幾年的漢語學習已經(jīng)讓學生有了審美疲勞。學生接受單調(diào)程序刺激,容易倦怠,進而滋生厭學情緒。整合語文單元知識,這是學習過程的瘦身,以減少課程內(nèi)容的重疊與分化,突出重難點。單元課程整合,會倒逼教師進行對比分析、歸納提取課文的要點,收聚拓展,并積極地打磨自己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反復思考課程重建之后,教師更具個性,教學形式也會趨于簡約與多彩。所以語文單元課程整合的意義,從學科特點來說,它體現(xiàn)了語文這一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從知識體系來說,它體現(xiàn)了知識的系統(tǒng)性;從教師教學來說,它體現(xiàn)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
語文單元課程整合的方法可以分為選點整合和層進整合兩種,以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五為例。
選點整合是指根據(jù)語文單元教學目標,選擇一個切入點進行整合,可以是同類類比,也可以是異類對比。
必修五一單元是小說,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把握小說的主題和情節(jié),而三篇小說在塑造人物、推動情節(jié)和表現(xiàn)主題方面,環(huán)境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读纸填^風雪山神廟》涉及自然環(huán)境(從“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到“那雪正下得緊”,再到“越下得緊”,到最后“那雪越下得更猛”)和社會環(huán)境(陸謙、高太尉、高衙內(nèi)等人的一手遮天,步步緊逼)?!堆b在套子里的人》有自然環(huán)境(“即使是最晴朗的日子”)和社會環(huán)境(沙皇的專制統(tǒng)治,鷹犬密布,白色恐怖,人人自危。新事物正在萌芽)?!哆叧恰酚凶匀画h(huán)境(明凈的風光)和社會環(huán)境(從軍民情、官民情、鄰里情、祖孫情、兄弟情、愛情……和民俗看出來的“優(yōu)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以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自主學習三篇小說,梳理情節(jié),分析人物特點之后,從環(huán)境的角度探究人物命運的必然性,以此探究小說的主題。這樣既分析清楚了三篇小說環(huán)境的作用,又讓學生在將來的小說閱讀中,對環(huán)境描寫有了一定的認識,懂得深入品評賞析。
第二單元是古代散文,教學重點除了文言文翻譯之外,還要把握文章的真性情??雌饋肀締卧捏w和題材跳躍性都很大,但仔細琢磨會發(fā)現(xiàn)四篇文章都蘊涵了作者安身立命的態(tài)度。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高呼“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痛苦反省之后,希望躬親農(nóng)桑,樂天知命。這和莊子《逍遙游》中“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一樣,“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更不“數(shù)數(shù)”于求仙。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一樣,順應自然規(guī)律,天地任我逍遙游。兩文表現(xiàn)的其實都是超越現(xiàn)實的出世思想,是內(nèi)在欲望的自我滿足。天才少年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既有懷才不遇之感傷失落,又有窮且益堅的樂觀曠達。蜀之舊臣李密在《陳情表》中為忠孝兩全之法躊躇不已。兩文其實都有投身宦海的愿望,最終未濟的原因只不過一個是不遇,一個是有隱情,入世的初衷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流暢翻譯四篇文章的基礎上,探究《歸去來兮辭》和《逍遙游》的思想感情共通之處,并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解答他們有此思想感情的原因。探究《滕王閣序》和《陳情表》思想感情的相通之處、不同之處,并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解答他們有此思想感情的原因。對比出世與入世的兩種態(tài)度,探究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理想與現(xiàn)實發(fā)生矛盾時的兩條出路。學生不僅讀懂了四篇文言文,而且對“士”的襟懷風骨以及人的復雜性都有了一定的認識。
層進整合是把單元知識點按照遞進的規(guī)律進行排列整合,這樣的整合符合由淺入深、由概念到操作、由全局到個體的思維模式。
第三單元是文藝評論和隨筆,都闡述了詩歌的欣賞。我覺得應該調(diào)整三篇文章的順序。朱光潛先生說:“要養(yǎng)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敝袊窃姷膰?,要讀中國詩,先得揭開面紗,洞察它的美好,有一種文化認同,達到以心映心,所以先閱讀《談中國詩》。有了整體印象,明晰其特點之后,要明白讀詩的方法和態(tài)度。詩是一種成熟的藝術,審美手段、藝術技巧都十分完備。因為文字與思想情感有密切的關系,詩人會“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所以我們要有嚴謹?shù)膽B(tài)度來對待文字,方法即《咬文嚼字》。光有理論不行,還得能實踐,得通過一個審美現(xiàn)象來觸類旁通,所以就閱讀范例《說“木葉”》。通過意象的特定形象和意蘊來揣摩情趣意境,從而讀懂詩歌。由概念到方法,由理論到實踐,循序漸進,水到渠成。學生不僅學習了三篇文藝評論和隨筆,也明白了一種很重要的議論文的寫作結構——縱深法。
選點整合和層進整合準備工作繁冗辛苦,但是這兩種方法運用于語文單元課程整合中,學生的視野會更開闊。以讀代講,以整合代割裂,以評議促閱讀,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把握文章整體,掌握更有效的語文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閱讀和寫作能力。所以這兩種學習方法既能提高學習效率,又能夠“授之以漁”,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