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蛟,王 一
(1.西藏民族大學(xué),陜西咸陽 712082;2.邢臺學(xué)院,河北邢臺 054000)
蘇過,字叔黨,為蘇軾幼子,王閏之所生。因為其父仕途多舛的緣故,他一直都生活在黨爭的陰影之下,元豐二年 (一〇七九)烏臺詩案發(fā)生時,蘇過只有八歲;紹圣元年 (一〇九四),蘇軾貶官嶺南時,他離開了新婚不久的妻子,與王朝云陪伴父親度過了在惠州最初的艱難時光。紹圣三年,王朝云染疾去世后,蘇過與父親形影相吊,直到建中靖國元年蘇軾去世,父子相依為命七年,在此期間,蘇過始有詩文流傳于世,隨父到儋州以后,詩文成就頗高,時稱蘇過為“小坡”,蘇軾為“大坡”。在父子謫居嶺南的七年間,蘇過一直細(xì)心照料父親的生活起居,并且時常與蘇軾相唱和,使得清苦的生活充滿了情趣。蘇軾在《答劉沔都槽書》中感嘆其慰藉之深,說道:“在海外孤寂無聊,過時出一篇見娛,則為數(shù)日喜,寢食有味。”[1]P1429父子唱和及同題詩則體現(xiàn)了二人在創(chuàng)作中的異同與溝通互動,也體現(xiàn)了父子情深,研究這類詩歌,有利于深入了解蘇軾及蘇過各自的謫居心態(tài)及藝術(shù)個性。
蘇軾作詩,蘇過唱和,韻腳相同及運用的次序也相同。如蘇軾《游羅浮山一首示兒子過》與蘇過《和大人游羅浮山》,蘇軾《五色雀》與蘇過《五色雀和大人韻》,蘇過雖說只稱是和韻,實際上是更為嚴(yán)格的次韻。蘇軾《江月五首》中寫了一更直到五更的江月美景,蘇過的和詩則次韻整組詩。還有父子同和古人,如蘇軾《寄鄧道士》(并引)用韋應(yīng)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韻,蘇過《用韋蘇州寄全椒山中道士韻贈羅浮鄧道士三首》則用三首詩來次韻。蘇軾《和陶游斜川》、蘇過《次陶淵明正月五日游斜川韻》都嚴(yán)格地對陶潛《游斜川》次韻。
蘇過作詩,蘇軾唱和,也有若干例子。如蘇過《正月二十四日侍親游羅浮道院棲禪山寺》,有蘇軾和作《正月二十四日,與兒子過、賴仙芝、王原秀才、僧曇穎行全道士何宗一同游羅浮道院及棲禪精舍過作詩和其韻寄邁、迨一首》。蘇過《己卯冬至,澹人攜具見飲,既罷,有懷惠許兄弟》,有蘇軾和作《用過韻,冬至與諸生飲酒》;蘇過《將至五羊,先寄伯達(dá)、仲豫二兄》也有蘇軾和《各至廣州用過韻寄邁、迨二子》。蘇軾有《江漲用過韻》和《詹守攜酒見過用前韻作詩聊復(fù)和之》,蘇過原詩已佚,故不贅述。
蘇過隨父輾轉(zhuǎn)遷移多年,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和思想深受蘇軾的影響,在《斜川集》中,多層次體現(xiàn)了蘇過佛道思想的雜糅。與其父外儒內(nèi)佛的思想不同的是,蘇過對待為官的態(tài)度更為淡漠。這與他多年與蘇軾謫居的生活有關(guān),本來惠州已是人人皆畏的炎瘴之地,經(jīng)過三年的精心營造,他們的生活總算是安定了下來,父子二人看北歸無望,蘇軾已作歸老惠州之計,“中原北望無歸日,鄰火村舂自往還”。[2]P2091他們未曾想到有朝一日會到儋州,儋州無肉,無油,無書,也無處可居住,父子二人的生活一度過得很苦悶。直到軍使張中到任,修葺了倫江驛館,蘇軾才有落腳之地。[3]P1278年紀(jì)輕輕的蘇過飽嘗人間冷暖,所以他的出世意愿才更為強烈。蘇軾父子同題、唱和詩所描寫的內(nèi)容也不盡相同,以下作詳細(xì)分析。
湖口人李正臣蓄石九峰,玲瓏宛轉(zhuǎn),若窗欞然。予欲以百金買之,與仇池為偶,方南遷未暇也。名之曰壺中九華,且以詩紀(jì)之。
清溪電轉(zhuǎn)失云峰,夢里猶驚翠掃空。
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
天池水落層層見,玉女窗明處處通。
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2]P1935
蘇軾《壺中九華詩(并引)》是他嶺南時期詩風(fēng)的先聲,此詩看似是在平淡地描寫南下途中的所見所聞,實際從“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就有不平之氣,查初白評“五嶺”句云:“三句帶南遷意不覺”。蘇軾以六十高齡萬里投荒,他心里萬般痛苦,無處言說,于是詩人從反面著筆,“莫愁千嶂外”,從晶石到嶺南,已過山千萬重,顛沛流離,蘇軾盡量讓自己不去想象惠州那個煙瘴之地,把孤獨和苦悶寄托在小小的石頭上。蘇過的詩用大量佛經(jīng)語言,“毗耶華藏皆已有,不獨海上棲瀛蓬。我聞須彌納芥乎,況此空洞誰不容”[4]P1意在寬慰父親?!芭A藏”指的是平整莊嚴(yán)的凈土,“須彌納芥”指的是諸相皆非真,巨細(xì)可以互容。父親遭小人誣陷被貶南荒,只要心中有凈土,世間隨處可容身,寬慰父親不要憂慮。蘇過的心態(tài)相比于蘇軾更加曠達(dá)一些,從蘇過的同題詩可知一片純孝之心。蘇軾為官其間,處處為民著想,為國憂心,未曾想遭敵對者構(gòu)陷,數(shù)次貶官。這些蘇過都看在眼里,為父鳴不平也沒有用,只能安慰父親。
“八境見圖畫,郁孤如舊游?!蕠Х逋?,高臺十日留。他年三宿處,準(zhǔn)擬系歸舟?!盵2]P1942蘇軾的《郁孤臺》詩寫于他路過贛州時,被郁孤臺的美景所吸引?!八耆尢帲瑴?zhǔn)擬系歸舟”,“三宿”是佛家用語,蘇軾此句是在說自己流連郁孤臺的美景,但是謫宦之路匆匆,不能駐足停留,隱約地透露出了自己復(fù)雜的心情。相比之下,蘇過的同題詩《題郁孤臺》就更為直抒胸臆。
澤國風(fēng)煙惡,平居念少游。三冬霜樹少,八月火云流。
旅館那堪暑,危臺獨覺秋。遠(yuǎn)林藏小寺,虛市隔孤舟。
日落山含碧,江昏蜃吐樓。云峰連北斗,鳥道絕南州。
丘壑從茲逝,軒裳豈足留。終當(dāng)思范蠡,歸泛五湖舟。[4]P5
蘇過這首詩的語言極其自然,沒有用太多語言描寫郁孤臺的景色,只是在訴說遷謫之苦,不適應(yīng)嶺南的風(fēng)物和氣候?!败幟嶝M足留”,仕途之艱辛已讓他心生厭倦,只愿乘舟效范蠡之歸隱。但是蘇軾尚處于黨爭之中,身不由己,效范蠡只能是個念想。
蘇過的《正月二十四日侍親游羅浮道院棲禪山寺》寫于紹圣二年,此時父子二人已經(jīng)適應(yīng)了惠州的生活,詩中描寫了嶺南的美麗景色,只是炎熱的氣候還不能完全適應(yīng),“赤日雖未苦,炎炎逼裘毳”?!爸粽忍艄S蕨,羽服樊籣蕙。”父子二人安貧樂道,躬耕勞作?!叭松袠范?,四海皆兄弟。何必懷故鄉(xiāng),吾駕隨所稅?!盵4]P22在嶺南已經(jīng)兩年,父子二人與鄰為樂,惠州人們也十分愛戴蘇軾。遠(yuǎn)宦的憂慮與已經(jīng)漸漸散去,天涯又何妨,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斜川二三子,悼嘆吾年逝。凄涼羅浮館,風(fēng)壁頹雨砌。黃冠??囵嚕托咂岂??!盵2]P1983蘇軾的和詩則有年華衰老之感。
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糝羹,色香味皆奇絕,天上酥酏則不知人間決無此味也
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北海金齏鲙,輕比東坡玉糝羹。[2]P2127
這首詩寫于初到儋州之時,海南的飲食與內(nèi)地完全不同,蘇軾愛吃的在儋州幾乎找不到。蘇過照料父親的飲食起居,用儋州當(dāng)?shù)靥禺a(chǎn)山芋作玉糝羹,使得蘇軾極其滿足,由此可見蘇過的孝行,蘇軾雖然官運不濟,但是有兒子朝夕陪伴在身邊,在炎荒之地也能得到安慰。
蘇過《夜獵行》記載了他在目睹捕獵野豬的經(jīng)過,“余寓城南,戶外即山林,夜聞獵聲,旦有饋肉者,作《夜獵行》以記之”。[4]P98“耕牛日欲登鼎俎,野獸逃命理則那”海南人食耕牛和野獸,這與在內(nèi)地的飲食習(xí)慣差別巨大,內(nèi)地禁殺耕牛,這讓蘇軾父子驚奇不已。雖然蘇過在《夜獵行》里沒有提到和父親吃肉的細(xì)節(jié),但是蘇軾在黃州時好吃豬肉,還曾經(jīng)寫下《豬肉頌》,表達(dá)自己對于豬肉的喜愛,可以推測蘇過接受當(dāng)?shù)厝损佡浀囊柏i肉是為了和父親一起吃,讓父親在蠻荒之地也能有飽腹之娛。
在蘇過《斜川集》中,有數(shù)首為蘇軾賀壽的詩。
紹圣元年十二月,蘇軾到惠州的第一個生日,蘇過寫下“一封已責(zé)被敷天,十萬饑民粥與饘?!毕仁琴潛P父親的政績,與被敵對者誣陷被貶形成對比,接下來用莊子的典故勸慰父親“況是玉皇香案吏,御風(fēng)騎氣本泠然”。因為反對新法,蘇軾在元祐年間被高太后提拔為起居舍人、翰林學(xué)士,高太后死后,宋哲宗恢復(fù)新法,卻把北宋推向了黨爭的深淵,直至北宋滅亡。黨爭期間,元祐重臣紛紛被貶,蘇軾兄弟首當(dāng)其沖,不免有人生無常之感,所以蘇過勸慰父親當(dāng)萬里投荒是“逍遙游”,御風(fēng)而行,泠然善也。
紹圣四年,蘇軾到儋州的第一個生日,蘇過寫到:
勿驚髀減帶圍寬,壽骨巉然正隱顴。
不待期頤祝難老,固知穮蓘自豐年。
僵松再蔚千齡葉,眢井新飛百尺泉。
坐想山神無伎倆,卻應(yīng)造物報其天。[4]P77
在惠州,父子倆以為北歸無望,都做好了終老惠州的打算,誰曾料蘇軾以六十二歲高齡再貶昌化軍安置。蘇軾來海南時說:“而臣孤老無托,瘴癘交攻。子孫慟哭于江邊,已為死別;魑魅逢迎于海外,寧許生還?!盵1]P707,這對于一個老人的打擊是巨大的。蘇過這首詩在說蘇軾有長壽之福,老當(dāng)益壯,壯心不已。最后一句仍然用了莊子的典故“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斜川集78)
父子二人在海南的最后一年,蘇過為父親寫下最后一首賀壽詩:
七年野鶴困雞群,匪虎真同子在陳。
四海澄清待今日,五朝光輔屬何人?
從來令尹元無慍,豈獨原生不病貧。
天欲斯民躋仁壽,臥龍寧許久謀身。[4]P114
元符三年,蘇軾量移,父子北歸有望,蒙冤困頓七年,終于等到真相大白之日,沒有欣喜若狂,而是看透世事的淡然。“天欲斯民躋仁壽,臥龍寧許久謀身”蘇過想著父親能夠繼續(xù)輔佐朝廷,實現(xiàn)他長久以來的愿望。就在之后不久,蘇軾因旅途勞頓加上年老體衰,卒于北歸途中。蘇過為父守孝三年期間有《北山雜詩十首》,蘇過的肝腸寸斷,情凄哀婉,讀來讓人無不動容。
蘇軾在謫居嶺南其間,曾經(jīng)寫下數(shù)首和陶詩。在此期間,他將陶淵明當(dāng)作自己的知音?!皽Y明端乞食,亦不避嗟來”[2]P2155“我欲作九原,獨與淵明歸?!盵2]P2033蘇軾善于將自己的對生活的思考鋪敘在詩歌中,如“小舟真一葉,下有暗浪喧。夜掉醉中發(fā),不知枕幾偏。天明問前路,已度金銀山。”詩人將自己比作一葉小舟,身處洶涌的暗流之中,危機四伏。在這樣的險境之中,詩人在醉酒中前行,在睡夢中安然渡過金銀山。蘇軾《后赤壁賦》中也有此類句子:“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體焉。”這其中既有泛不系之舟的樂趣,又有委順時運的感悟,唯有如此,才能隨遇而安。蘇軾在謫居嶺南期間,經(jīng)常作詩以自慰,流露出豁達(dá)開朗的心境,但是他常常也黯然傷神。如《和陶王撫軍座送客》:
胸中有佳處,海瘴不能腓。三年無所愧,十口今同歸。
汝去莫相憐,我生本無依。相從大塊中,幾合幾分違。
莫作往來相,而生愛見悲。悠悠含山日,炯炯留清輝。
懸知冬夜長,不恨晨光違。夢中與汝別,作詩記忘遺。[2]P2171
從詩歌的內(nèi)容來看,此詩寫于謫居儋州其間。初到儋州時,父子二人無處可立足,軍使張中給蘇軾父子安排住所,幫他們借書,陪蘇過下棋,二人初到海南的苦悶得到了消解,并慢慢融入當(dāng)?shù)乩枳灏傩盏纳睢3⑴啥貋硪暡?,發(fā)現(xiàn)軍使張中留遷客,把蘇軾父子逐出寓所,貶官張中,垂暮老人的心情可想而知。這首詩透露著深沉的哀傷,“汝去莫相憐,我生本無依?!睆牟缴鲜送鹃_始,蘇軾遷謫之地遍布全國,本來就四海為家,但是垂暮之年仍被朝廷逐出海南寓所,知己張中也不能再相見,這樣的打擊是巨大的?;叵胱约阂簧鸀閲抑耄瑓s屢屢被小人陷害,還要到炎瘴之地度過晚年?!皯抑归L,不恨晨光違”七年的謫宦生活如同漫漫長夜,他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見到朝廷的赦書得以北歸。
蘇過號斜川居士,語出陶淵明《游斜川》,蘇過有和詩,可見受陶淵明的影響之深。他一生隨蘇軾轉(zhuǎn)徙,覺官場之險惡,視仕途而寒心。他對官場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淡漠和疏遠(yuǎn),如《蕭何論》寫漢高祖猜疑蕭何,《思子臺賦》寫漢武帝之暴虐,《松風(fēng)亭詞》寫屈原遭讒被譏。蘇過早年一直陪伴蘇軾,蘇軾死后,他一直過著閑居的生活,據(jù)晁說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蘇叔黨墓志銘》記載,他有女四人,子十一人[5]P43,迫于生活壓力,他任太原府監(jiān)稅,他在《送伯達(dá)兄赴嘉禾》中寫到“暖哉生理拙,口腹不解營。各逐升斗仕,彈冠愧淵明。誰知三徑荒,聊代十畝耕。我政牛馬走,君乃簿書嬰。”[4]P174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為官意圖。但是“仕宦之日少,于閑居時且多艱”[5]P43為官并沒有緩解他的生活壓力。
《次韻陶淵明正月五日游斜川韻》 最得陶淵明風(fēng)神:“歲豐田野歡,客子亦少休。糟牀有新注,何事不出游。春云翳薄日,磻石俯清流。心目兩自閑,醉戧不驚鷗?!谓稍⒛浚L嘯忘千憂。儻遂北海志,余事復(fù)何求?!盵4]P37在海南語言不通,他便隱居,陶醉于當(dāng)?shù)仫L(fēng)景,樂在其中。
在惠州、儋州的七年間,蘇過陪伴蘇軾度過了最艱難的七年,“惟是叔黨,于先生服用,凡生理畫夜寒暑之所須者,一身百為而不知其難,翁板則兒筑之,翁樵則兒薪之,翁賦著書則兒更端起拜之,為能須臾樂乎先生者也?!盵5]P42蘇過的純孝之行也為蘇轍及蘇軾門人所稱贊。從父輩的經(jīng)歷中,蘇過得到的主要是對濟世思想的否定,并因此而由衷地向往布衣文士自由獨立的生存境界。蘇軾疏離仕途,學(xué)陶以自愉,援道釋以自救,多少有點不得已而為之的意味,而這一切對蘇過而言,自覺自愿的意味就比蘇軾多[6]。蘇過的孝行不僅表現(xiàn)在陪伴父親,在蘇軾過世之后仍不慕榮華富貴,不改斜川之志,晚年退居穎昌,繼承父親的釋道思想,過自由獨立的人生。父子相伴的七年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千年之后仍然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