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睢寧縣雙溝鎮(zhèn)中心小學(221200)
追問,簡單來說就是追根究底地問,往細處說就是指教師在課堂中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達到“知其然”的對話形式。從形式上來看,它是教師引領學生探究語言再現(xiàn)的過程;從內容來看,它是對教學內容的深層挖掘;從教學策略來看,它是照本宣科,一問一答的教學策略的提升。因此,追問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怎樣才能使閱讀課堂的追問更加有效呢?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淺答僅僅屬于照本宣科范疇,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僅是在文本表面游滑,隱藏在文本深處的密碼他們很難發(fā)現(xiàn)。此時,教師適時、恰當的追問可以使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走向深入。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12課《臥薪嘗膽》時,許多教師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臥薪嘗膽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誰?什么事?”當學生答出課文主要講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事情以后,許多教師就認為大功告成了。其實不然。此時,學生大都處于淺答的層面。教師如能以“越王勾踐貴為一國之君,不知道享受榮華富貴,卻每天睡的是柴草,品嘗的是苦膽,他有必要這樣做嗎?他這樣做的緣由是什么?”這樣的問題進行追問,那么,學生就會自然地就勾踐的所作所為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如果勾踐沉浸于榮華富貴之中,那么,等待他的將是滅國的命運。如此一來,學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越王勾踐忍辱負重,一心為國家著想的決心,促進了他們對“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的理解與認識。
在閱讀教學中,當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浮于淺表時,教師應通過適時、恰當的追問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課文,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文本內涵的真正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虛答也稱假答、偽答。這種回答從表面看來似乎言之有理,但教師如果再進行追問,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回答只是脫離于文本內容之外的泛泛的常規(guī)回答。此時,教師適時的追問就可以幫助學生達到真正讀懂課文內容的目的。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六冊第14課《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時,當教師提出“我為什么應該感到自豪才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大部分學生會給出這樣的答案:因為小駱駝以前因為自己長得丑,很自卑,后來跟媽媽去沙漠走了一圈以后,它知道了自己身體的用處很大,所以它感到很自豪。這樣的回答有問題嗎?沒有。但是,如果教師再進行追問:“沙漠里的環(huán)境是如此惡劣,氣候是這樣的干燥,為什么小駱駝的媽媽要讓它親自去沙漠走一回,而不是直接帶著小駱駝去找小紅馬評理呢?”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真正明白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如果媽媽不把小駱駝帶到沙漠中去,它就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腳掌與駝峰在沙漠里的重要作用,也很難由衷地感到自豪。
在閱讀教學中,當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回答處于虛答、假答、似是而非的時候,教師及時有效的追問可以使學生真正深入文本中,觸摸到文本的深層次內涵,達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教學效果。
所謂窄答,主要是指學生在對文本內容沒有整體分析的情況下,對教師所提的問題做出的狹窄的回答。窄答由于對文本內涵的深度與寬度挖掘得不夠,因而無法使學生真正獲得對文本內容多角度、多方面的理解與認識。在學生窄答處追問,可以使他們的閱讀視野更寬闊,思維也更具深度。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八冊第19課《云雀的心愿》時,當教師問學生云雀的心愿是什么的時候,絕大多數學生回答:云雀的心愿是讓沙漠變成綠洲。這樣的回答明顯處于一種窄讀的范疇。怎樣才能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開闊學生的眼界呢?教師可以這樣進行追問:“云雀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愿?為什么說森林太重要了?云雀的心愿對你有什么啟發(fā)?”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就課文內容進行回顧:從小云雀飛過沙漠的所見所聞談起,直至與現(xiàn)代生活中的工業(yè)廢水、廢氣、汽車尾氣、霧霾等各種環(huán)保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他們對課文內容有了全面、多角度、多側面的理解與認識,真正對環(huán)保、對大自然有了深切的體驗與感受。
在閱讀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的閱讀視野更寬闊一些,教師就應根據教學進程的需要,適時恰當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領與追問。這樣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走出窄答的誤區(qū),真正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追問不僅是一種藝術,還是一種很好的導讀形式。要想使學生通過閱讀真正讀懂文本背后隱藏的深刻內涵,教師就應在學生淺答、虛答、窄答的時候及時進行追問,以使閱讀教學顯得更加妙趣橫生、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