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溧水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小學(211299)
整體意識是一種思維形態(tài),主要是指全面的、從全局來考慮問題的習慣。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意識,也就是讓學生養(yǎng)成從整篇文章入手來思考問題?!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這就要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站在整體視角的高度來審視文本內容。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意識呢?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引領學生閱讀的基礎上,還應鼓勵學生多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從哪些方面可以體現(xiàn)出來。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站在整體的視角去體悟文本內容。
如蘇教版語文第十二冊第19課《夾竹桃》,主要通過對夾竹桃可貴韌性和花影迷人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打破常規(guī),由從面入手改為由點到面的形式,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找出文中起著關鍵作用的句段,從而找到培養(yǎng)整體意識的路徑。在學生初讀課文以后,教師可以抓住課文第一段中的“不是……也不是……但是……卻是”的句式來幫助學生梳理文本結構,從而讓學生提煉出文本主題:正是因為夾竹桃具有這樣的韌性,才讓作者愛上了夾竹桃。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點撥:“文章哪些地方寫出了夾竹桃的韌性特點?哪些地方是由夾竹桃展開的幻想?”學生抓住了閱讀的主問題,就抓住了整體感知課文的突破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抓住文本中的關鍵句子,引領學生站在整體的角度揣摩文本的立意,把重心放在體會作者獨特的表達視角上。這樣教學,使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真正有跡可循,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整體意識。
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對文本理解能力的增強,教師就不能僅僅把閱讀的目標定位在字詞的理解以及對文本語言的品味、感悟上,而應從篇章入手,引領學生整體感知,以幫助學生理清文本思路,感知文本脈絡,把文本內容有機地統(tǒng)整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意識,這也是高段閱讀教學的必由之路。
如蘇教版語文第十冊第26課《灰椋鳥》,由于文章較長,文章段落之間大都是以并列段的形式存在,相對比較散,整體感知課文時會存在一定的難度。在初步閱讀課文以后,教師引領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概括:課文主要講了灰椋鳥的樣子,以及灰椋鳥歸林和鬧林時的壯觀、熱鬧場面。在學生明白這些以后,教師再引領他們思考:“這些內容與文本的表達主題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學生在經過研讀后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對灰椋鳥歸林時的描寫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出生命的壯觀、熱烈與美好。這樣教學,可以使學生站在整體的角度上把描寫內容與表達目的有機地結合起來,給學生以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僅僅引領學生在內容的層面上打轉轉,而應根據文本內容的特點,注重對學生整體意識的培養(yǎng),從而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作者布局謀篇的獨特,找到整體感知的視角,把思維引向深處。
對于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來說,需要選擇哪些材料都是有講究的,哪些地方需要詳細寫,哪些地方需要簡寫,都不是隨意而為的。怎樣才能使學生站在整體感知的角度上,獲得對文本的真正理解呢?緊扣文本內容,引領學生辨析比較,可以使學生對作者選取材料的獨特性有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
如蘇教版語文第十冊第27課《水》,作者以獨特的視角、細膩的語言描寫了水的珍貴,以及缺水給作者的童年生活帶來的苦中有樂的回憶。在教學這一課時,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讓他們思考:“水那么缺少,人們的生活可想而知。可是,從文章中我們怎么一點也感受不到作者的抱怨或者因為水而感到的苦,反而有一種樂的感覺呢?”在這樣的對比中,學生感受到了作者獨特的表達技巧,對課文的整體感知也更加透徹了。
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整體意識的培養(yǎng),不光體現(xiàn)在初讀感知環(huán)節(jié),在細讀課文的時候,教師也可以通過對比的形式引領學生感受體會。這樣教學,可以豐富學生整體感知的樣式,長此以往,學生的整體意識一定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一篇文章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文本中所有的語言、材料、內容都是為體現(xiàn)文章中心服務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準合適的切點,幫助學生找到整體感知的路徑,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意識,使學生的語文能力逐漸得到提升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