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嶺市三星小學(317500) 李海紅
近年來,隨著書香校園建設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兒童文學作品(以下簡稱童書)已進入學生的視野。沈石溪的《第七條獵狗》《狼王夢》,張之路的《霹靂貝貝》《足球大俠》《會飛的狗》,秦文君的《男生賈里》《女生賈梅》《開心男孩》以及“紐伯瑞文學獎”中的大量作品,都成為學生抽屜里的重要之物,學生閱讀的熱情也很高。
但仔細思考,閱讀興致的背后,也存在著很多問題。第一,部分教師及家長一味地追求閱讀的數(shù)量,在量上做比較,沒有引導學生細讀、深讀,導致學生閱讀的層次缺乏深入。第二,部分教師注重的是閱讀享受,忽視了語言運用訓練,結果學生只了解故事情節(jié),文章的語言特色、表達方式一概不知。第三,很多教師口頭上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但實際操作策略卻只是機械地摘錄好詞好句、寫讀后感,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造成了閱讀效率的低下。因此,目前很多學生閱讀的量雖有遞增,但理解、感悟的能力卻沒有質的變化,習作仍然出現(xiàn)內容虛假、情感不真、語言表達貧乏等現(xiàn)象。怎樣讓童書閱讀與習作表達有效結合,既能讓學生盡情享受閱讀的快樂,又能依托童書的資源,為學生的言語表達找到“支點”呢?我思索并實踐著。
臺灣趙鏡中老師曾做過一個有趣的比喻:“讀者閱讀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就好像走進了一個超市。如果身上帶了很多錢(這里指的是閱讀的知識與經(jīng)驗),就可以從超市里帶走很多商品;如果囊中羞澀,自然什么也帶不走?!蹦侨绾巫寣W生在閱讀過程中“帶得更多”呢?這是閱讀指導的關鍵。
預測,是根據(jù)書名、插圖、題目、目錄或者隱含在文章里的線索,學生根據(jù)自己具備的知識、經(jīng)驗等對后面的內容進行推測,這樣可以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各種不明顯的、隱藏的信息,從而以好奇的心態(tài)投入到閱讀中去。
如,閱讀《不老泉》之前,我借鑒特級教師張學青老師的做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首先,我出示2002版美國電影《真愛無限》,即《不老泉》的主人公照片,讓學生猜年齡。學生猜測后,我在屏幕呈現(xiàn)主人公的名字和年齡:杰西·塔克,104歲。學生知道后,都感到驚奇。我告訴學生這是一本書中的主人公。接著,我投影呈現(xiàn)故事的第一章,讓學生明白故事發(fā)生在炎熱的八月。然后,我又出示了炎熱的八月發(fā)生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日出時,梅·塔克騎上馬,趕往樹間村邊上的樹林。每隔十年她就要往那片樹林去一趟,與她的兩個兒子碰頭。
第二件事:中午時,樹間村主人家的千金——溫妮·福斯特,終于忍不住了,決定要離家出走。
第三件事:日落時,一位陌生人出現(xiàn)在福斯特家的大門口。他要找人,但沒有說找誰。
學生快速瀏覽之后,我引導說:“同學們,初看這三件事好像沒有什么關聯(lián),然而這三件事卻發(fā)生在同一個故事里。福斯特、樹間村,就像那個摩天輪的中心軸一樣,把這些事聯(lián)系在了一起。它們可能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呢?通過這些線索,請你預測一下,這可能是一個怎樣的故事?說說你的想法?!背龊跻饬?,學生猜想的興趣高漲!有的猜想說:“梅·塔克和兒子碰面,是為了找不老泉。途中,她正巧碰到離家出走的千金溫妮。于是,她們一起前往,途中經(jīng)歷了很多艱難險阻?!庇械牟孪胝f:“那個陌生人也想找不老泉。為了先行一步,他設計了很多陷阱,最后以失敗告終……”
猜想了故事情節(jié),學生閱讀就變得有趣多了。在閱讀時,學生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的猜測和作者寫的差不多,就感到非??鞓?;如果猜得不一樣,他們就會進行比較、修正。這樣,能有效地促進閱讀質量的提高。
統(tǒng)整,就是通過一定的線索將書中的知識和重要細節(jié)通過某個話題進行組合,從而幫助閱讀者形成完整的認知,提升洞察能力。統(tǒng)整策略的實施與運用,重點在幫助學生找到一定的線索。
如,閱讀《魯濱遜漂流記》后,我出示這樣的問題:“什么是漂流?魯濱遜的一生漂流過哪些地方?都碰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么克服的?”在閱讀的基礎上,學生很快梳理內容:搭帳篷——解決住,打獵、捕魚、蓄養(yǎng)山羊、種麥——解決吃,救助、教化“星期五”——自我保護,救出船長——返回故鄉(xiāng)。
我繼續(xù)引導:“面對這重重的困難,為了讓自己振作起來,不再灰心喪氣,魯濱遜開始認真考慮自己的境遇與環(huán)境。他發(fā)現(xiàn)任何環(huán)境中都沒有絕對的痛苦和絕對的幸運,他把自己當前的困境與優(yōu)勢一一加以比較。那他的困境與優(yōu)勢有哪些呢?”有一個學生進行了這樣的整理。
我流落荒島,身處困境,孤苦無依。同伴們都葬身海底,只有我還活著。
我寂寞無助,沒有人和我交流。既然我沒有死,也必然會擺脫目前的困境。
我與世隔絕,沒有外界的信息。小島雖然荒涼,但我還有食物,不會餓死。
我沒有衣服穿,但這里天氣炎熱,根本不用穿衣服。
我無法抵御人類或野獸的襲擊,但至今在島上我還沒有見過猛獸。
這里沒有船只經(jīng)過,沒有人能夠解救我。我從船上獲取許多有用的東西,使我能夠活下來。
從學生的整理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已經(jīng)將分散在各章節(jié)中的零碎內容進行了整合、梳理、歸納,將主要情節(jié)串聯(lián)成一條線。初看,這任務好像很簡單,其實并不容易。因為,學生需要先整體觀照故事,然后再將散落無序的信息梳理、歸納。在整理的過程中,小說的線索一下清晰了,學生的歸納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受年齡限制,兒童的認識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對書籍的內容,他們還不能抓住全貌,只能零星地感受。因此,每開啟一本新書的閱讀模式時,我都要反復研讀、斟酌,設計多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如,讀完《夏洛的網(wǎng)》后,我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一是除了“了不起”的王牌豬“光彩照人”外,就你對威爾伯的了解,你還準備讓夏洛織什么字來拯救威爾伯?為什么你要選擇這幾個字?二是威爾伯從想出逃到享受出逃,最后又擋不住一桶泔腳的誘惑,主動回到豬圈,從中你看到了一只怎樣的小豬?
第一個問題,需要學生從具體事件中感受威爾伯的特點。第二個問題涉及人物的心理、語言、行為等細節(jié),學生需要細讀小說的具體事例才能理解。這樣,通過問題的交流,達到對情節(jié)的再梳理和對故事內容熟悉程度檢測的目的。學生會因為這些針對情節(jié)的問題而更專注地閱讀,甚至第二遍第三遍閱讀,能避免他們走馬觀花,走向了童書閱讀的深層次。
閱讀一本童書后,由于受知識和經(jīng)驗的影響,學生可能只收獲梗概,對童書深層蘊意無法領悟。這時,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具有爭辯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充分思考后,進行辯論。此時,教師及時的引導、點撥,能促使學生的領悟往更深層次發(fā)展。
如,《時代廣場的蟋蟀》一文的最后結局是:蟋蟀柴斯特在功成名就之時做出了離開繁華的紐約的選擇,希望回到寧靜的郊外去,重新過上以往自由自在、想唱就唱的生活。這樣的結局學生看法各異。教學時,我抓住這一內容引導他們思考:“柴斯特的選擇你贊同嗎?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話題一拋出,便激起千層浪。大多數(shù)學生贊同柴斯特的選擇,認為這種自在的鄉(xiāng)村生活才是最適合它的。有部分學生提出反對意見,覺得它這樣做有點不可思議,為它感到惋惜;認為它好不容易獲得成功,應該留在城市,繼續(xù)奮斗,爭取更大的成功。
在學生激烈爭論的過程中,我不斷引導、點撥。最后,我用亨利貓的一句話小結:“既然柴斯特的一生是它自己的,它就應該去做它想做的事。如果成名只是讓它覺得不快樂,那成名又有什么意義呢?”學生聽了,都有了更深的思考。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閱讀策略以外,我還經(jīng)常使用推論、聯(lián)結等閱讀策略。有時,由于作家的個性和風格的不同,有些策略還可融合,穿插使用。其實,閱讀策略使用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童書閱讀,豐富他們的生活,使他們積累更多的經(jīng)驗,促使他們的思想不斷成長、成熟。
兒童文學作品以兒童的視角講述故事,反映兒童的生活與情感。但是,閱讀一本童書,了解了故事情節(jié),體悟了表達主旨,這僅僅是走出了閱讀的第一步。深度閱讀還需和寫作緊密聯(lián)系,才能提高閱讀質量。潘新和教授曾在《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一書中指出:“不能內化為言語生命的營養(yǎng)和素養(yǎng)、不能最終外化為有價值的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主要是言語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閱讀是無效閱讀,是不得法的閱讀。表現(xiàn)論閱讀拒絕為讀而讀。”因此,在學生讀懂童書的基礎上,還需要教師依托童書,為學生找到表達的“入口”和“支點”,使學生在閱讀之后能傾吐自由之聲、心靈之意,表達感動之情、心動之處。
在童書中,大部分讀過便可知曉,但是有的時候由于表達的需要,有些內容并沒有表達“清楚”,這就需要讀者自己去填補、充實。其實,這是作家特意留下的空白。教師要及時挖掘文本的留白處,讓學生立足于故事,進行想象補白。
如,彭學軍的《腰門》一書,關于銅鑼失蹤的內容作者并沒有明示,而是安排了這樣的情節(jié):“葦林姐關了店門,去找銅鑼,就算找遍所有的高山巨壑,她也要把銅鑼找到?!边@時,我們可讓學生利用這個空白去思考、想象。有的學生想象了這樣的片段:“葦林姐關了店門,開始尋找自己心愛的弟弟。她翻過高山,越過河流,走進叢林,都一無所獲。但她毫不放棄,還在心里暗暗地想:我不能放棄,就算找遍天下所有的地方,我也要找到銅鑼。于是,葦林就靠著這股力量繼續(xù)尋找著。當她百般沮喪地回到家里,卻發(fā)現(xiàn)銅鑼倒在了門口。此時,她失聲痛哭,悲傷的聲音在這個鄉(xiāng)村久久地回蕩……”在作文中,我們看到學生依托童書資源,調動自己的想象,與作者一起“創(chuàng)作”出了完整的“文學作品”。
兒童小說往往記錄的是兒童的故事。閱讀時,有經(jīng)驗的學生就會想起與自己的生活差不多的情景,或是想到看過的故事跟這個故事的相似情境。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捕捉童書與生活的契合點,讓他們把發(fā)自內心的感受寫下來。
如,黃蓓佳的小說《今天我是升旗手》多處描述到升旗的場景。看到小說中林茜茜升旗時笨手笨腳,國旗被風卷走的情節(jié)時,一個學生想起自己初當升旗手的經(jīng)歷:“升旗的時候,昊昊負責把國旗往上放,我負責把繩子往下拉。我一開始以為這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毫不在意。開始升國旗了,在音樂聲中,昊昊輕松地放著,我也默契地拉著。突然,預料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繩子被纏住了!我使勁拉,可是,不管我怎么拉,它都‘紋絲不動’。我的手心有點冒汗了!為了不讓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丟臉,我在心里一遍遍地告訴自己:‘不要慌,你能行!’我把繩子使勁往外甩,一次又一次。終于,繩子被甩出來了,國旗又可以冉冉升起了!”
童書中的語言都是作家經(jīng)過藝術提煉的,既通俗明白又富有特色,它能發(fā)展兒童模仿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是兒童積累語言的最佳載體。因此,在共讀童書時,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關注作品的內容外,還應充分引導學生關注作品的語言表達。
如,《搞笑鬼王鬧》一書,寫一個幼兒教師教王鬧寫作文,說了這樣一番話:有這樣一個場景——一棵樹,樹下停著一輛摩托車,摩托車旁有個小伙子。如果不會寫作文,就只能說這么幾句。如果會寫作文,就會這樣描述:“不遠處有一棵樹,一棵很大的、樹冠濃密的梧桐樹。樹下停著一輛摩托車,紅白相間,嶄新嶄新的。摩托車的主人是個小伙子。他正站在摩托車旁,焦急地往樓上望。他在等什么人呢?”我把這段描述投影出來,引導學生品讀。他們馬上體會到寫作文要注意描寫。
無獨有偶,班里有一個學生這樣寫日記的開頭:“有只麻雀飛進了教室,它到處亂飛?!蔽乙龑W生要關注細節(jié),注意具體的細節(jié)描寫。有一個學生這樣描寫:“一只小巧玲瓏的麻雀飛進了教室,它長著一對圓溜溜的黑眼睛,一張小尖嘴,一身褐色的羽毛。它驚恐地看著大家,在教室的半空中亂飛。一會兒撞上屋頂,一會兒撞上玻璃,真是讓人著急?!逼渌麑W生聽了,都笑了起來。
兒童是極富想象的群體,他們的思維不受限制,天馬行空,很適合創(chuàng)編故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币虼?,在閱讀童書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挖掘文本的想象點,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意表達。
如,讀了魯兵的《小西游記》后,學生對唐僧、孫悟空等人物印象深刻。我借機讓學生進行讀書交流,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一個學生結合書中人物的特點,大膽創(chuàng)編了《我班的新同學》。創(chuàng)編的文章寫得很有趣味性。
孫悟空來到班里讀書。上課的時候,老師教到“桃子”時,他是“口水直流三千尺”。老師一看到他的丑態(tài),就把他罰站在走廊上。孫悟空哪能站得住,拔了根毫毛,讓替身給他罰站,自己早已跑到操場上去玩了。
這樣的作文既來自生活實際,又保留了人物在書中的性格,內容與學生當下的校園生活密切結合,聽起來真有意思。
童書閱讀,既是學生童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學生幸福童年的源泉。投身其中,溫潤的是一顆顆童心,誕生的是一個個希望與夢想,重構的是美好的童年生活。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讓生動有趣的童書走進課堂,融入學生的生活,引領學生在品味、模仿、創(chuàng)造等活動中錘煉語言,使他們形成自己特有的表達風格;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讓童書中形象鮮明的人物、清新脫俗的文字、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都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傊?,我們要共同努力,使童書成為一把金鑰匙,為學生打開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口,以促進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