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市民主路小學(221000)
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新的教學理念逐漸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新的學習方式不斷在課堂上被嘗試和應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深受學生的歡迎。筆者針對探究式教學進行了精心的研究和大膽的嘗試,下面結合自己的一些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如何讓學生樂之、好之,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教師最大的本事就是讓學生喜愛自己所教授的學科,為此就要投學生所好,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學生自然而然對所授知識就會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將學生帶入學習探究之中,使學生不知不覺獲取新知,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更是教得愉悅。例如,教學“平均數”時,教師是這樣設計情境的:(1)口算搶答。先從學生覺得的“小兒科”開始,調動一下學生的“口感”,如計算“12÷2;120÷20;6÷2;60÷2;60÷20”,在搶答中學生熱情高漲。(2)“支架搭橋”。給出題目“把6個毽子分成2份,每份是幾個毽子?”讓學生熱熱身,找找“手感”。(3)“百米沖刺”。給出題目“左邊4根小棒,右邊2根小棒,如何讓左右兩邊的小棒數量相等?”學生操作交流:第一,從左邊移動1根小棒到右邊,左右兩邊的小棒數量就相等了;第二,先把左右兩邊的小棒合起來,再分成2份。教師適時引導總結,給第一種方法取名為“移多補少”,給第二種方法取名為“先總后分”。(4)“撞線”。讓學生計算(4+2)÷2=?,教師及時總結:3就是4和2的平均數,這就是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內容。(5)“拋繡球”?!巴瑢W們還想對“平均數”做進一步了解嗎?”……
心理學研究表明:合理的質疑是誘發(fā)學生思維的原點,是驅使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它能讓學生的探究欲望迅速高漲起來,從而進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巧設“陷阱”,布下“圈套”,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例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師是這樣設計的:(1)說一說,通分的意義和方法。(2)算一算,“249+17;59.3+38.9;2/7+4/7”。(3)憶一憶,它們的計算法則是什么?(4)想一想,在已經學過的加法計算中,必須在什么情況下才能直接相加?(5)議一議,“1/2+1/3=”能直接相加嗎?你能試著計算出這道題嗎?
教師先從幫助學生復習整數、小數、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法則入手,意在溫故“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接著讓學生新學“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分數單位相同的同分母分數”。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圍繞著教師精心設計的一個個“圈套”進行思考,又伴隨著一個個“套”被解開,學生的思維也逐步被激活。
“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帶來強烈的滿足感,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睘榇耍诮虒W中要小跨度多層級設置問題,讓學生經歷一番探究之后能有所獲,當學生體驗到收獲的喜悅和興奮時,必將產生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產生更強烈的探究樂趣。例如,教學“分數除以分數”時,教師是這樣設置問題的:(1)把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學生覺得是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2)把3/4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多少?學生經過一番苦思冥想之后,終于“雨過天晴”,原因是發(fā)現(xiàn)了“非洲新大陸”,即將分數轉化為小數來計算:3/4÷1/2=0.75÷0.5=1.5。(3)把4/7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多少?對這個問題,學生真的沒轍了。此時,教師妙手一指,學生便又“柳暗花明”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毙W生的探究水平有限,亟須提高,探究能力更需要增強,這些都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而教師指導的關鍵就是教會學生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探究方法。
1.觀察歸納法。就是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歸納出一般規(guī)律。例如,教學“積的變化規(guī)律”時,出示一組數據“5×3=15;5×30=150;5×300=1500”,讓學生先觀察,再找出其中規(guī)律。
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規(guī)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乘幾,積也乘幾。教師又指出:“我們從上往下觀察發(fā)現(xiàn)了這一規(guī)律,那么我們從下往上觀察,又能發(fā)現(xiàn)什么呢?”學生有了前車之鑒,很快又總結出以下規(guī)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皵祵W最講究簡潔之美,你能用一句話總結一下嗎?”該問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學生最后得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
2.猜想驗證法。該法是讓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對數學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尋找規(guī)律,合理論證。例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一改往日之教法,引導學生大膽猜想驗證,教學效果出奇的好。教師是這樣設計的:(1)憶一憶,商不變的性質。(2)說一說,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分數的分子相當于除法的被除數,分數的分母相當于除法的除數,分數線相當于除號,分數值相當于除法的商。(3)猜一猜,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乘(或除以)一個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4)驗一驗,分數的基本性質。(5)練一練,練習應用。
3.類比聯(lián)想法。該法就是讓學生運用類比和聯(lián)想的方法,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數學規(guī)律,進而推導出結論。例如,教學“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一課時,教師是這樣設計的:(1)說一說,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2)憶一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3)問一問,既然能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那么能用同樣的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嗎?(4)試一試,把梯形轉化為已經學過的某種圖形,再思考轉化后的圖形與梯形有哪些關系,然后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5)議一議,學生的多種“轉化”、所推導的方法是否合理和科學。(6)用一用,用梯形面積公式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教師還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探究學習的條件,給予學生探究學習的時空,這是探究學習的關鍵所在。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因此,教學要根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準確把握所要探究的新問題與學生固有知識之間的那個節(jié)點,搭好認知腳手架,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可支配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探究的積極性,盡可能地讓學生多想、多說、多做、多問,以期學生在解決問題、獲取新知、發(fā)展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最大化。例如,教學“梯形的面積公式”后,教師讓學生梳理一下已學過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斑@么多的計算公式,你能用一個統(tǒng)一的公式來幫助記憶嗎?”學生從尋找面積公式推導的共同點入手,以此為探究的突破點,厘清“轉化”關系,打通脈絡,分清異同,找出知識鏈條,最終確定以上圖形的面積公式可統(tǒng)一為梯形的面積公式。
“探究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究,就沒有數學的發(fā)展?!敝逃也剪敿{為我們今后的數學教學指明了方向,即要投學生所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科學傳授探究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探究條件,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和探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