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關井小學(230000)
例題,不僅蘊含了知識運用,還承載著滲透數(shù)學思想、培訓數(shù)學技能的功能。數(shù)學公式定律的驗證更離不開例題的教學,練習例題是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領悟定理法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例題教學中,教師不能盲目草率地改換教材習題,應嚴格遵循教學大綱和新課標的要求精心設計例題,有序開展例題教學,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本文以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倍數(shù)與因數(shù)”的教學為例談談對數(shù)學例題教學的幾點思考。
師(呈示例1):若要用12個同樣大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每排擺幾個,擺了幾排?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擺法,并與同桌交流。
(學生先獨立拼擺并列出相應的代數(shù)式,再合作交流)
生1:擺一橫排或者縱列,算式為1×12=12;或者排成兩行,每行6個,2×6=12;或者排成3行,每行4個,3× 4=12。
師:還有其他方式嗎?
……
師:梳理一下,我們得出了6種排列模式(屏幕顯示6種模型),仔細觀察這些模式圖片,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交流討論,發(fā)現(xiàn)有3組模型其實是一樣的,只是觀察視角有所不同;教師以模型“4×3”為例推出因倍數(shù)概念)
【反思:首次試教解讀教材跑偏,教學按部就班,中規(guī)中矩。匯報展示環(huán)節(jié)為了突出所有的擺法,大費周章得出了6種模型,又否定其中3種。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幾種擺法不是重點,根據(jù)模型列出算式才是關鍵?!?/p>
師:請說出幾個含有數(shù)字4的乘法算式。
生1:1× 4=4、2 × 4=8、3× 4=12。
師:這幾個算式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在“3×4=12”算式中,12稱為3和4的倍數(shù),反過來,3和4就是12的因數(shù)。
師:誰能照此說一說?
【反思:鑒于首次教學的不足,本次教學徹底拋開例1,單刀直入,誘導學生說出三道乘法算式,直截了當?shù)亟Y合算式給因倍數(shù)下定義,事半功倍,騰出充足的時間帶領學生尋找因倍數(shù)。但這樣一來,學生的操作互動空間被壓榨殆盡,學生也失去了體驗機會。
師:你能用12個同樣大的正方形擺出一個大長方形嗎?
生1:能!
師:如果擺成4行,每行3個(屏幕演示跟進),表達式為——
生2:4 × 3=12。
師:還有其他形式嗎?
生3:3× 4=12。
師:排成4行,每行3個,4×3與3×4這兩個表達式似乎都行得通,暫用4×3。
師:其實4×3的模型還可以另一種效果出現(xiàn)(屏幕演示跟進),這是排成3行,每行4個,兩種效果有什么異同?
生4:造型一致,觀察視角不一樣。
師:說得太棒了!通過平移旋轉變換(屏幕演示跟進),兩種效果表示的其實是一種模型。
師:還可以怎么擺?在腦中構想一下,然后列出表達式。
(學生匯報交流)
師:在乘法關系式“4×3=12”中,12稱為4和3的倍數(shù),3和4稱為12的因數(shù)。我們今天就來研究“倍數(shù)與因數(shù)”。
【反思:本次教學精準把握住了教材立意,依托于前面扎實的操作活動,既精減了操作程序,又鍛煉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用擺法推演算式,用算式印證擺法,這才是例1的核心?!?/p>
教師不能盲目草率地改換教材例題,因為教材的例題都是經(jīng)過編者精挑細選的具有典型性。教師要深刻領會編者編寫例題的意圖,發(fā)揮例題的重要價值。
除此之外,教師要精準鎖定例題教學中活動安排的主旨要義,對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jié)都了然于胸,指導時能做到收放自如。
教學例題時還應著眼全局,在整個知識構架中去做好頂層設計。